对于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与88年湖南版的一些差别对比-----差别可大可小

2015-02-24 21:31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4 21:44 编辑

七版节录:
哮证--3.寒包热哮证
常用药:麻黄散寒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喘哮,痰鸣气逆,加射干,葶苈子,苏子祛痰降气平喘;痰吐稠黄胶黏加黄芩,前胡,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湖南版:
哮证-风寒外束,痰热内郁段:
加石膏配麻黄解表清里,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以泻肺平喘,必要时加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热内盛,痰吐稠黄胶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这一差别总觉得有不妥的地方,总觉得后期的七版比88年湘版之表述也模糊了,用药变得轻了,也保守了,是否畏了“虎狼”?不知大家怎么看?
另射干一药,在七版一段上用,表述不明确,痰鸣气逆,是寒痰还是热痰,如寒痰射干该怎么用?88版此段则直指是痰热内盛,射干鱼腥草都有清热化痰作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2-25 02:19 2楼
我觉得这些书的立论基础就很扯淡,拿一个症就能说其病因是啥并且给处方,问题很多症对应着几个原因,而他给的处方只能针对一个原因的一个方向,这就导致学者的迷茫了,这样的以症为主的书,我初学时候看了不少,晕头晕脑的摸不清作者脑子里想的是啥,索性再也不读这些书以后,感觉反而更好。
2015-02-25 02:22 3楼
经典著作之所以被推崇,我觉得和他们主要看原因,找气至与不至,探寻盛与衰,表与里等等,而不是病人说哪里难受就可劲的下药,不好使就再加大分量,后世的书多数都是后者。
2015-02-25 07:59 4楼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院校的教材与北方教材应该有不同就对了。
南人皮肤疏松容易发汗,北方人腠理紧密利于保湿,同样外感,用药的性味剂量区别是很大的。伤寒论的处方是立足于中原,所以在别的地方使用要再考虑后使用。
2015-02-25 08:30 5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5 08:33 编辑

全都是自学的 说:
而不是病人说哪里

一病有万药能起效,一药来求一理,则一病有万理,后世医学以药效求理就陷入此泥沼,不若倚道求理来得明眼。
2015-02-25 08:30 6楼
本帖最后由 活人活 于 2015-2-25 08:33 编辑

重发贴了,删除。
2015-02-25 08:40 7楼
淡世闲人云中客 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院校的教材与北方教材应该有不同就对了。
南人皮肤疏松容易发汗,北方人腠理紧密利于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点。
2015-02-25 09:26 8楼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2-25 08:40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

我觉得这个表寒用什么药的原因,应该是脉法精要之类的诊断课程教,而不是放到方剂上,连出了什么问题都不知道的诊断学是不是拉圾?自己都搞不好自己还想把脉诊都取代了的方剂学是不是更拉圾?所以我和你老人家一样看不上课本不过,被执医证卡的我,今年也要参加高考去学这些课本,感觉自己不大容易毕业了
2015-02-25 09:36 9楼
我觉得他们之所以拿症下药,原因应该非常直白吧他们十有八九是不会诊断,不会把脉,不懂医理,所以只能跟乡间老农一样,听说某药治某病,于是一辈子用某药治某病,还会把这个方子传给儿子作为传家宝。恩。我就是这么看他们的。
2015-02-25 09:40 10楼
活人活; 说: 活人活 发表于 2015-2-25 08:40
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细辛
南教材:表寒重者加桂枝,生姜
这看下去,似乎腠理疏的南方人更要发汗大

而且这个里面其实还有个话题很有意思,关于脉学:这个表寒案例,把一次脉能了解到多少信息?如果把脉能确定表寒,能不能进一步确定是用细辛还是生姜还是别的呢?脉的精微之处能不能把主因辨别出来后,还能把各部大小多少也辨别精细呢?我觉得能,但是不是他们这个弄法。你老人家怎么看这个问题?
2015-02-25 09:46 11楼
淡世闲人云中客 说: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院校的教材与北方教材应该有不同就对了。
南人皮肤疏松容易发汗,北方人腠理紧密利于

有理!
⬅ 请教各位朋友? 老茶馆 用什么药可以替代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