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校释参读书目泛论

2015-03-30 21:15 楼主
泛读多种权威中医学者整理的中医古籍,包括多种国家项目,然就参考引用书目,无非就是在那几种中医古籍中翻来覆去校勘异文。《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藏经》《外台秘药方》《医心方》等等几种中列举异文,而难以定论,某些因学识不足“定论”的主观臆断也很容易被否定。校来校去,没啥实际意义,解决不了问题。中医古籍整理领域缺少精通小学的学者,尽管也有不少毕生治学者,如郭霭春、马继兴、钱超尘、尚志均等学者,校勘辑佚版本方面成就斐然。
看“中医古籍校释七种”所参考引用的书目,几乎没有《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广雅疏证》《方言》《广韵》《玉篇》等等小学书籍的任何资料。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辑佚、辨伪等等多方面缺少可喜的成果。《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几乎亦如此,包括新版的《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就见到的新版除了《伤寒论校注》《伤寒论语译》在钱超尘先生的略微修订下补充了新的资料,其他几乎没任何新成果,并不能代表近二十年的新水平。除人民卫生出版社其他比如学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等等在中医古籍新版和汇编,也就是广度上不少成就,但深度上依旧缺乏相关成果,整个中华古籍的整理都差不多。汇编大全集成果不少,然并不全。在校释上文史资料的参考和使用也不多,几乎就是限制在那几本医书古籍的不同版本上,也就是说旁证用的不多或者几乎没有。
一些农书《齐民要术》《汜胜之书》《农书》《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等,也很少被利用。
一些笔记《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困学纪闻》《日知录》等等,也很少被利用。
一些其他如《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等利用的也不多。
《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等的治学方法来校释中医古籍无非是很可观的,然缺乏这样有学识的学者。
通医者不通文史,通文史者不通医,很常见的事情。尤其是中国术数这块更是少之又少。
按说注释部分,古代辞书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而不是只列书目,其实是否参考就很难说了。
中医古籍整理,或者说古籍整理,犹要先精通小学方可为之,而不仅仅是资料的占有。不是弄些简帛等考古资料和敦煌文献就能弄清楚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入门推荐学习? 老茶馆 治疗子宫肌瘤的专利药物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