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索谈——病,证。

2015-04-27 07:48 楼主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5-4-27 15:13 编辑

昨天,与好友交流提到 病证的问题,何者为病?何者为证?伤寒杂病论中如何解释?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谓: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五脏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安和,可谓无病。五脏元真不通畅,人不安和,可谓有病。病在何处,先在腠理。腠理极微之处也。病在腠理,防微至渐,防微至甚,是中医治未病的宗旨。证者,状的明示,状的形象,所以多谓证状。
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如果脉微而涩,不仅亡阳亦亡阴,是气血不足的证状。多由误治而致。如辨脉法,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 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 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 ,故欲著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内,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 ,不能胜热,故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以上因胃中虚冷,欲著复衣,胃中烦热,欲 裸其身,都由阳气内微,阴气内弱 ,寸口才有微涩的脉象,这种微涩之脉,是无胃气。胃为水谷之海,大发其汗,可致胃中谷气不足而阳微;又大下之,可致胃中缺水而阴弱 。辨脉法:诸微亡阳,诸弱发热,于此印证之矣。
虽然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 ·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有时脉微,是因治,如:发汗,吐,下,或亡血,损失了津液,此时若阴阳和,病可愈。辨脉法: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此阴阳和,必自愈 。在阳明篇中:阳脉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
微,弱脉,有时由于所出现的部位或寸或尺,为病恶寒发热的过程。如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脉不足,阳往乘之。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阴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又太阳篇中有: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 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4-27 11:36 2楼
常老师辛苦了谢谢!
2015-04-27 11:40 3楼
廖元友 说:
常老师辛苦了谢谢!

好说了,谢谢。多多提示。
2015-04-27 22:07 4楼
本帖最后由 道学术药 于 2015-4-27 22:09 编辑

证者,状的明示,状的形象,所以多谓证状。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是公认的辩证施治、辨证论治的最早表述。
这句话里出现了两个证字,如果前一个是“证状”的话,后一个“证”,也是“证状”吗?显然不是吧?
如果后一个也是“证状”,中间的一句,知犯何逆,将作何解释?
2015-04-28 06:57 5楼
本帖最后由 常其柏 于 2015-4-28 07:10 编辑

道学术药 说:
认的辩证施治、辨证论

文以达意,比如一条路,远近所至,全在个人领会。随证即随所见之脉证。经文精简。
2015-04-28 13:02 6楼
谢谢老先生
⬅ 疑难杂问。 老茶馆 附子理中汤加减导致腹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