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内经时代》补注

2015-05-10 22:21 楼主
《<内经>时代》补注 (第一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金栋按:以“时代”二字为书名者,如郭沫若有《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等。

时代,《辞海》:“①指历史上依据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来划分的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如:新石器时代;封建时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5-10 22:22 2楼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5-10 22:26 编辑

第一节 我为什么和怎样写《<内经>时代》?

金栋按:关于本节之题目,犹如近代学者顾颉刚《古史辨》有“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

据内容分析,本节当为本书自序,惟与中医类著作相较,篇幅较长。然名家著作,如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有自序一、自序二,篇幅很长;而《古史辨》自序,竟编成两本书,即《古史辨自序》上下册。其篇幅又何止长?又如王星拱《科学方法论》有“引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有“导言”、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有“导论”等均可谓鸿篇巨制。从中可见大家风范。
2015-05-10 22:27 3楼
【原文】看见这本小册子,读者先想到的应该是:“内经时代”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多数人会认为:大概是考证⑴《内经》的成书年代⑵吧?
2015-05-10 22:28 4楼
【补注】

⑴考证
:《辞海》:“依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刘因《夏日饮山亭》诗:‘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证床头种树篇。’姚鼐(nai)《复秦小岘书》:‘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趣而同为不可废。’”
2015-05-10 22:50 5楼
⑵《内经》的成书年代: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

但据当代几位学者考证,《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 (《素问》《灵枢》) ,《素问》和《灵枢》的成书时期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13(2):85、田树仁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2(3):145-149、余自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罗鸿声新浪博客2012-01-01等。
2015-05-10 22:51 6楼
金栋按: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者实源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该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来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一直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的权威说法。

而清•姚际恒氏则认为并非如此,在其著作《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当代学者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2015-05-10 22:53 7楼
实际上,《<内经>时代》通过与《内经》同时代或之前的相关著作如经史子集等相比较即通过横向比较,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后,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而言,赵先生早已胸中了然。于书中已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只有到汉初,《内经》理论框架才具备,并且是汉代的统治哲学”,并且广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之观点,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以前去”云云。

读完《<内经>时代》一书,则会认为此书与考证《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关,可谓是解读《内经》成书年代的一把钥匙,但非只限于考证。如赵先生搜求诂训,博采群经,考镜源流,穷其所以然,目的是以求得《内经》一书之正解。赵先生做到了这一点,“即通过阴阳五行之学通释《内经》,并把《内经》放回产生阴阳五行的时代去,将和它有关的政治思想背景,及各种同时代的学术进行比较研究”。赵先生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内经》最高理论”。赵先生说:“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统帅、灵魂。有了它,尽管各篇错乱重复,矛盾之处举不胜举,仍不失为一个整体。没有它,《内经》只剩下一堆零碎的臆测和经验知识。”该书除资料详实外,其方法独特,形式新颖,可谓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是与考证有关,觉得赵先生的说法非常可信。
2015-05-10 23:02 8楼
洪钧按:看来,必须对“成书”二字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怎么样才算“成书”。

我在《<内经>时代》中有一个暗含的说法,即“核心篇章大体完成”,也就是《内经》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当中的《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下子出现了。不过,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普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不过,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和经脉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这几个《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内经>时代》中还提出不少考据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的;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的关系结论;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内经》带有董仲舒的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学上的汉代特点;重火的五行说痕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必须做出回答。
2015-05-10 23:07 9楼
附1:《中医大辞典》在《黄帝内经》条下解释说

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
2015-05-10 23:09 10楼
附2:《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的说法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2015-05-10 23:10 11楼
附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在《内经》条下解释说

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之作。全称《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
⬅ 腰椎间盘突出的专利方 老茶馆 胡希恕医案——系统性红斑狼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