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本草》内容(5)

2015-05-17 18:50 楼主
本帖最后由 黔南苗子 于 2015-5-17 18:57 编辑

白蘑科
密环菌
异名:榛蘑。
来源:为白蘑科真菌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 ex Fr.) Quél.子实体入药。
植物形态:子实体中等大,肉质, 丛生或单生。菌伞初为半球形,以后平展,伞面
浅土黄色,覆有暗色细鳞;菌髓白色;柄呈圆柱形,基部稍膨大,表面稍白色,有条纹,内部松软,呈浅褐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期变深色。孢子椭圆形,无色,光滑。
生境分布:生于深山密林中;黔:各地有分布。
性味:甘,微温。
功能:祛风活络,强筋壮骨。
主治:羊癫风,各种腰腿疼痛,
佝偻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
60-120g,或研末,作丸、散。
附方:佝偻病:密环菌30g,煎水常服。zd
假蜜环菌
异名:亮菌。
来源:为白蘑科真菌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ex Fr) Sing 菌丝体入药。
植物形态:子实体丛生,不发荧光。菌盖初呈扁半球形,后渐平展,蜜黄色,有平伏
毛状小鳞片。菌褶延生,浅蜜黄色,不等长,稍稀。菌柄杏仁黄色,基部色较深,上部稍细,纤维质,内部松软,有平伏毛状鳞片,渐变光滑。孢子广椭圆形,光滑,无色。菌丝体在培养基上初生时白色,在暗处发出浅蓝色荧光。老化后转变为黄棕色至棕褐色,不发光。具发达的根状菌索。
生境分布:生于阔叶树的基部或桩上,子实体可食, 黔:各地有分布。
性味:甘,平微温
功能:益肝补肾。
主治:胆囊炎,肝炎,阑尾炎,中耳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剂:每次50毫升,一日三次;片剂:每次10片,每日三次。


鬼笔科
野竹荪
异名:老鹰菌、竹参、竹笙、面纱菌、网纱菌、竹姑娘、僧竺蕈、竹菌、雪裙仙子。
来源:为鬼笔科真菌竹荪Dictyophora duplicate.的子实体
植物形态:野生食用菌,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称。初时菌体呈卵球形,具三层包被,外包被薄,光滑,灰白色或淡褐红色;中层胶质;内包被坚韧肉质。成熟时包被裂开,菌柄将菌盖顶出,柄中空,高15-20厘米,浅黄色或白色,外表由海绵状小孔组成;包被遣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菌盖生于柄顶端呈钟形,盖表凹凸不平呈网格,凹部分密布担孢子;盖下有黄色网状菌幕,下垂如裙,长达12厘米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椭圆形。成熟时包被破裂,伸出笔状孢托。菌盖钟形,有显著网络,顶端平、有孔口,上有暗绿色粘液状特臭的孢体(俗称鸡屎糖)。菌幕金黄色或橙黄色,似如长裙。
生境分布:生长在湿热地区的竹林落叶层下,常于夏秋季节采摘,去掉暗绿色夜状特臭孢体后食用。
性味:甘;微苦;凉。
功能: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养肝明目,温中补肾。
主治:肺虚热咳;喉炎,脾胃虚弱,神经衰弱,视物不清等症。
用量与用法:内服煎剂:50-150g。或煲汤、煮食,或研末,作丸、散,每服5-10g。
附注:上图为斗蓬山拍摄到的野生竹荪。为友人陈囤宜提供。
为蛇菇科
威喜芝
异名:寄生黄、红菌、葛菌、草狗肾、土锁阳。
来源:为蛇菇科真菌筒鞘蛇菇Balanophora involucrata Hook. F的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无叶绿素,高5-13厘米。根状茎肥厚,近球形,黄褐色,表面具浅色小疣。花茎红色或带黄色,中部具一总苞状的鞘;鞘筒状,上部稍胀大,3-5裂,长1.5-2.5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成顶生的穗状花序;两性穗椭圆形或球形,有时近卵形,长1.4-2.2厘米,径约1-1.7厘米,雄花生于穗的基部,余均为密集的雌花与倒卵形小苞片:雌雄异穗较少见;雄花有梗,具2-6花被片;雄蕊与花被片同数,花丝合生成柱体,花药聚生;雌花无花被:子房具柄,花柱细长。
生境分布:常寄生于深山林中桑科植物树的根瘤上。黔:各地有分布。中秋季节采收。
性味:涩微苦,微温。
功能:溫肾益阳,止泄,止遗,止溺,止血。
主治:肾虚腰痛,尿频无力,失眠多梦,痔疮出血。
用量与用法:内服煎剂: 10-15g;或炖肉及猪大肠、猪腎吃。 竹荪.jpg 假密环菌.jpg 密环菌.jpg 威喜芝.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伤寒中的痈疡脉证 老茶馆 读书小得76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