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厥阴病,白术兄已经探讨过了,我觉得还不够深入,再略为抛砖引玉一下

2015-07-03 16:32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浩海 于 2015-7-3 16:58 编辑

厥阴之病,仲景已经明说了,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故,足之三阳三阴交接 于足,手之三阳三阴交接于手,阴阳之气不顺接,所以手足逆冷,厥阴为肝也,所以能行肾中相火于上,所谓肝行肾气也,若厥阴肝病了,那么其疏泄肾中相火之功能就不足了,到肾中相火郁积而不发,此时候便表现为蕨证,此所谓“热深蕨亦深”,而肾中相火郁积之极,暴而发出,此时便表现为热证,所以仲景总说蕨几日,热反几日,热多厥少,则易痊愈,蕨多热少,则多为死证(此指不治则死),而此证之能否自愈,则全看肾中相火之多少,所以仲景对于厥阴病,仲景根据病情的发展阶段大致按肾中相火多少分成三种(三个阶段),一种是肾中相火甚多,此时候表现为热多厥少,就当寒药以散之,甚至用苦寒药以和胃,如白虎汤,调胃承气汤等;第二种是寒热较为平均者,则多表现为寒热错杂,厥和热较为平均,仲景则多用寒热错杂之方治之,如乌梅丸,麻黄升麻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治之;第三种是肾中相火不足者,此时表现为蕨多热少此所以厥阴证之后面阶段,仲景就用大热之药治之,如四逆汤,吴茱萸汤、通脉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以及艾灸之法等。由此而推论,便可知道,厥阴病之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不过是厥阴病的初始阶段而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03 16:36 2楼
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所以病有相似之处,少阳有寒热往来之候,厥阴有厥和热交替进行之证,少阳汗吐下三禁,厥阴亦是如此,少阳其根在阳明之胃阳,所以多用补胃药,如小柴胡汤之甘草、生姜、大枣。人参等以固其根,厥阴其根在少阴之肾阳,所以多用补肾阳药,如附子、干姜等,
2015-07-03 20:00 3楼
厥阴病,其实是在三阴病中是较为难理解的,太阴病,标本同气,以四逆辈温之为主;少阴病,标本相反,所以要么为热证,要么为寒证,较为清晰;惟独厥阴,其为肝经,体阴而用阳,此内经所谓“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所以肝为枢纽,发散肾中相火于周身,枢纽一病,则疏散之功顿停,所以开始则相火郁结,表现为厥证,这是厥阴之火不足之故,此热深蕨亦深之病,相火郁结之极,则其火暴出,则又表现为热,其热即表现为厥阴提纲之“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此厥阴之火太过之故,如果火更重一些,则表现为仲景厥阴条中所列之”喉痹、便脓血、热利、有燥屎“等等,时间一久,肾中相火变衰,此时又表现寒热错杂,较为均衡的阶段,再发展下去,则变为厥多热少之证,则治疗不当,可为死证;所以厥阴病其寒热错杂,且寒热比例会因发病的不同阶段和体质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辩证尤难,治疗起来也颇难下手。
2015-07-04 09:00 4楼
阴经阳经交接在手足

阳经阳经交接在头面

阴经阴经交接在胸腹

言其病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后,再解释厥者见证,手足逆冷者是也
2015-07-04 09:07 5楼
有诸内者,必形于外

反过来,形于外者,必动于中

四肢逆冷是外在的表现,直接机理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引起不相顺接更深层原因在内,有因热闭,阳气不可外达的,有因阳虚阳不能达末的,有气滞使道不通的,有血虚使道不通等等..

治求其本,多从本治,或清其热,或补其阳,或通其路,或补其虚,,,不治厥而厥可治,
2015-07-04 12:24 6楼
白术 说:
阴经阳经交接在手足

阳经阳经交接在头面

是的,因为我们这里谈的是厥阴,是讲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以只说了三阳三阴交于手足,其不顺接,所以手足厥冷之故
⬅ 单方小技————沙蒿籽起重症 老茶馆 谁知道离骨散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