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经方医案——《外台》茯苓饮(3)

2015-07-06 07:43 楼主
4、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反胃案
陶某,女,48岁,2011年3月26日诊。
诉1年来消化不好,胃胀反胃,纳少,有时打嗝,口干不欲饮,饮水后胃胀,时口苦或甜,腰凉,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右胁硬满,有痔疮,小便少,起夜2—3次,大便2—3日1次,时稀时干,舌淡苔白,脉沉弦细数无力。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8,茯苓12,泽泻18,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完7剂胃胀减,纳增,打嗝少,口甜已,脖子活动不利减轻。
按:本方证为太阴里虚寒证兼胃有停痰宿水,饮停不化,郁久化热、气逆不降。为茯苓饮加半夏汤方证;脖子活动不利,后背有针扎感为兼太阳表虚证;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为外寒内饮的五苓散证。故用茯苓饮加半夏合五苓散以温胃化饮、消除胀满、解表利水。
读后感悟:主证是茯苓饮加半夏汤证。因有口干不欲饮,小便少,夜尿频,脖子活动不利,后背针扎感等太阳表虚兼膀胱蓄水证,故合五苓散。
发热、腹胀案
吴某,女,45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一年前作腰椎微创术后发热至今,体温37.1—37.5度,胃有烧灼感,一到下午2—4点体温就高,早晚体温正常,下肢凉,体温高时心率快,腰痛、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眠差,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日2次,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辩方证为茯苓饮合五苓散加半夏汤方证。
清半夏15,党参10,陈皮30,枳实10,苍术10,茯苓12,泽泻6,猪苓10,桂枝10,生姜15。7剂,水煎服,日1剂。
结果:服后体温降至36.9度,胃胀减,胃热已,打嗝已,纳增,小便还有点热,大便灼热已。
按:本案证为胃虚有停饮,故用茯苓饮加半夏温胃化饮,降逆消胀;时发热、心率快、口稍干不欲饮、小便灼热、大便质稀灼热、舌淡苔薄白,脉弦数为外邪里饮证,宜五苓散解外利水,导热外出。两方相合则饮除热去胀消,诸症可安。
读后感悟:本案有两点需要说明:
1、关于外邪内饮发热:《伤寒论》74条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五苓散主之”。本条所说的“有表里证” 是指外有发热的表证,内有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停饮蓄水。对于外邪内饮证,胡希恕反复强调“一个感冒要是有明显的小便不利、身上发烧的,若要小便不利,表是绝对不会解的。在用解表药时非加利尿药治小便不利不可,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本案发热长达一年,并兼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此发热显然属外邪内饮。按胡老经验,不用利水药而只治外邪,发热是不会退的,必须在解表的同时加利水药,才能达到表解水去热散之效果。五苓散既能解表,又能化饮利水,治疗此类发热乃不二之选。
2、关于复合病机的证治:本案含两组症状:①胃有烧灼感,腹胀、打嗝,纳差,自觉肠蠕动,是胃虚饮停的茯苓饮加半夏证;②发热,下肢凉,心率快,小便灼热,大便质稀,口干不欲饮是外邪内饮的五苓散证。一病含二组证侯,二个病机,故二方合用。体现了经方应用的大原则。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06 08:01 2楼
读而有获
2015-07-06 09:07 3楼
而有获
2015-07-06 12:30 4楼
好案,学习了。不知道使用经方治疗有无规律可循。
2015-07-07 07:04 5楼
学习了,谢谢余老师!
好案,学习了。不知道使用经方治疗有无规律可循。
同问。 有时候感觉不用六经辨证,但也用伤寒的方子。再说伤寒条文也记不住。请余老师指教。
2015-07-07 07:58 6楼
杏林一翁 说:
读而有获

谢谢一翁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2015-07-07 07:59 7楼
sjtusjtu 说:
而有获

谢谢支持!
2015-07-07 08:00 8楼
余泽运 说:
谢谢一翁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余师有深度,愚弟需多多学习!
2015-07-07 08:05 9楼
医海之水源于泉 说:
好案,学习了。不知道使用经方治疗有无规律可循。

有规律,即先辩六经,次辩方证,最后辩药证。病机单一者,一方可治;多重病机者,多方合用。本书后面有刘志杰医案对多重病机,经方合方的应用皆有规律可循,有兴趣的话,可继续阅读后面的医案就都知道了。
2015-07-07 09:53 10楼
花蜜 说:
学习了,谢谢余老师!
好案,学习了。不知道使用经方治疗有无规律可循。
同问。 有时候感觉不用六经辨证

我很赞成花蜜同学对学问孜孜追求和不耻下问的精神。经方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内容我刚才在答医源之水源于泉老师的同一问话时已解答,你可参看,我就不重复了。关于经方不用六经辩证也可用,那是经方应用的初级阶段,应用的是对症法。但若想将经方娴熟于胸,临床应用出神入化,就要作到以下三点:1是熟读经方条文,达到顺流倒背,随口问之,便可脱口而出,只有将经文记熟练了,临床应用就可得心应手了,我想,你们年轻,只要花点功夫,掌握条文不是难事。2是掌握好六经辩证的规律,这就需要熟读《伤寒论》并要认真读一读胡希恕、冯世纶、刘志杰等著作,及对经方的讲解。自唐宋以降,注解伤寒者不下八百余家,但都是以《内经》解伤寒,须知,古代中医分为医经派和医方派之不同,医经派以《内经》、《难经》为代表;医方派以《神农本草经》、《汤液经》为代表。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传承于《汤液经》,属医方派,和《内经》不是一个传承系统,没有师承关系,故用内经解伤寒是错误的。所以要想真正掌握好仲景的著作,就要多读一些真正了解仲景著作传承关系的学者之著作。在这方面,发现仲景不是传承于《内经》的第一个人是胡希恕,继胡老之后,胡老第子冯世纶及现现代的黄仕沛、刘志杰均是代表人物,其著作值得一读。3是学经方要注意经方的配伍比例及应用方法,其次经方的药量也须引起后人高度注意。有人说过“中医的不传之秘在药量”经方的现代剂量折算法是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大司农铜权折算法,即汉代一斤折现代250g,一两折现代15.625g。记住:经方辩证,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辩方证包括1是方证对应;2是辩病机两方面。总之,若想学好经方,就要熟读仲景的著作,还要参考历代注家的论述才行。
2015-07-07 12:31 11楼
余老师拳拳教诲,我辈自当铭刻于心且不断努力!再次谢谢老师的辛勤付出!
⬅ 人生有几个十年 老茶馆 太溪穴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