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医研究?请看《本经疏证》

2015-07-08 22:52 楼主
什么叫中医研究? 请读《本经疏证》
王昆文
如果你不懂什么是“中医研究”或“研究中医”,请读邹润安先生的《本经疏证》。该书中有许多关于中医理论的名言妙句,认识独到深刻,绝对原创,完全是他个人的覃思深研,用精辟的语言表述出来,显示了一个通儒大家的学识与风范,读之令人不忘。今笔者谨对其中部分内容作一简介。
一、论疾
1、虚劳:“虚由于自然,劳因于有作。譬诸器物,虚者制造之薄劣,劳者使用之过当。”
2、风湿:“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所谓湿必滞于内而不化之气。”“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检《金匮要略》中治痹诸方,其用术者,非兼烦必兼重。”“夫风固阴性凝聚,阳在外不得入,则与之周旋不舍而为者耳。”
“故夫人身之阳,在上则欲其与阴化而下归,在下则欲其化阴而上出。设使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斯阳亢无以升降,于是为出柙之虎,失系之猿,而穷而无归,咆哮狡狯,百变不已。”
按:此处把风的成因即人身阳气自应风化为患,以及风的多变特性描写得何其生动。难怪其又一言以概之曰:“阳在上不与阴化,在下不能化阴,均之风也”,可谓要言不烦。
3、声喑哑:“声以诏聪,聪以纳声。是故喑哑与聋,源同而派别。第声主发,聪主受。故声者资乎水而发乎金,聪者因乎金而受乎水……故音声者,必使水尽化入金,然后从金而出……大率声者音之概;音者,声之成。声发乎水,音成于金。是声为本,音为标。故治水者,其力全;治金者,其功偏也。”
按:这里把声音的本源及声与音的关系阐述得何其明白,在其它的医书上我还未见到过如此精辟的论述。
4、呕吐:“同为水谷逆出也,吐可植躬,呕须曲脊;吐犹器满而溢,毋容勉强;呕已沸腾于中,出反不易。故吐如弃物,可随手抛掷;呕遭迫胁,必声扬物先。则吐为阴,呕为阳;吐为寒,呕有热;吐属虚,呕属实矣。”
按:此从虚实、寒热、难易及形态上对二者皆作了清晰的鉴别,并不是如有的教科书上所说呕与吐多 同时发生,难以鉴别。
5、烦躁:“烦之训为劳,为剧,为扰,为乱,为多,为众,似与病之烦不相当者,而不知烦,心病也……。躁之训为动,为疾,为狡,为不安静,为暴急,为好变动。是烦为心动,躁为体动。”
按:邹氏书中原文后皆有所训诂字义的注,此处从略。
6、风气百疾:“风气百疾者,心肝脾之气懈于朝肺,肺遂不能输精于皮毛,斯外邪乘而客之,是其责虽在肺,而其咎实在脾。故薯蓣丸以薯蓣帅补气药为君,补血药为臣,驱风药为佐使……。”他还认为,薯蓣丸可以谓之脾气丸:“曰薯蓣丸者,明脾之气固当散其精而归于肺也。”
按:此处说明薯蓣丸何以用薯蓣为君治风气百疾。
7、悸:“夫悸有心中自动者,心液虚也;有它处动而连及心者,水饮也。”
二、论药
1、当归:“当归能治血中无形之气,不能治有形之气。故痛肿之已成脓者,症癖之已成形者,古人皆不用,独于胎产诸方用之最多,则以胎元固血分中所钟之阳气也。”
2、川芎:“川芎之治,不能统主一身之气血不相维,独能提发阳气陷于血分。人身行血中之阳者肝,肝不行阳,则经水绝,用川芎使肝气行,积冷自消,月事自下。”
3、麻黄:“譬如麻黄,其异在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则其归著在鼓午阳气,冲散阴邪。故凡束缚难伸之风(贼风挛痛),蔽锢盛热之寒(伤寒),乍扬更抑之热(温疟),迫隘不顺之气(上气咳嗽),皆所能疗。然不能治筋骨懈弛之风,阳气漏泄之寒,鼓荡不覊之热,随火冲逆之气。”
按:此处将风、寒、热、气之不同原因鉴别得泾渭分明,亦示人不能笼统用药。
4、黄芩:“大抵黄芩之用,凡气分有余,挟热攻冲他所者,乃为的对。若他所自病,不系热气攻冲者,则不可服,服之必益虚其气……大率黄芩所治之小腹绞痛,必烦热,必口渴,必小便有异于常,舍此则非所宜矣。”
5、枳实与厚朴:“古人治病,每因势利导,不加逆折。腹满者,其机横溢,故用厚朴随横溢以泄其满;中坚者,其机根固,故用枳实随根固而泄其坚。一横一直之用,即枳、朴至理之所在矣。”
6、干姜与附子:“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轻车,若熟路,风行雷动,所当必摧,所击必败,阴散斯阳归,阳归斯病已。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7、丹皮:“癥坚淤血,有舍于藏府之隙者,有留于经络之交者,不能尽在肠胃,惟在肠胃者为牡丹所主∠∠∠∠故腹中既有形兼呕血者、溺血者、下血者,皆为牡丹所宜。”
8、柴胡:“咳、悸、小便不利,不降也;腹中痛、洩利下重,不升也。病同一源,或为不升,或为不降,亦可见其为中枢不旋矣。旋其中枢,舍柴胡其谁与归?”
9、麦冬:“《伤寒论》、《金匮要略》用麦门冬者五方,惟薯蓣丸药味多,无以见其功外,于炙甘草汤,可以见其阳中阴虚,脉道泣涩;于竹叶石膏汤,可以见其胃火尚甚,谷神未旺;于麦门冬汤,可以见其气因火逆;于温经汤,可以见其因下焦之实,成上焦之虚。”
10、黄芪:邹氏认为,黄芪非升提之药,乃专通营卫二气,升而降,降而复升。凡病营卫不通、上下两截者,惟此能使不滞于一偏。
三、论方
1、大、小半夏汤:小半夏汤是耕耘顽矿而疏通之,使生气得裕;大半夏汤是沃润不毛而肥饶之,使生气得通。于此见半夏之和,有大有小,可润可燥,不拘拘然于化饮定中。(按:明确指出方名大、小之由来及半夏主和及可润之特性,故为调和阴阳之要药)
2、肾气丸:肾气丸,《金匮要略》中用者凡五处……合五者而观之,不言小便则言小腹……能化气者,非附子而谁?是肾气丸之用虽广,其因阳不足不能化阴,阴不足不能化阳,则一也。(按:此为肾气丸所适用的病机)
八味肾气丸,摄土中水气以浚阴之源(地黄拔土气最力,薯蓣入土中最深而喜攀砖附石,山茱萸于春季结实,至初冬乃成,亦吸土气以济水者),动水中火气以振阳之本(附子、桂枝),而使天一之水由下以及上(泽泻),由上以归下(茯苓),浮游之火,郁结之血,藉此遂周流而不滞焉(丹皮)。得非降火升水,使两相济而称物平施者耶。
按:这是对于肾气丸的作用原理的最佳解释,最独特也最具中医理论特色的解释。
3、大建中汤与甘干苓术汤:故大建中汤治动(呕不能饮食、腹中上下痛,不可触近),乃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是夅侯坚壁于梁;甘干苓术汤治静(身体重,腰中冷,腹重如带五千钱),乃抚其循良销其梗化,是姬公毖顽于洛。总之,前后诸方皆从温中起见,而击乌合,则宜锐不宜多;讨积猾,则宜围不宜攻。 按:此从兵法论治法,说明中医的内涵是与诸子百家相通的,所谓用药如用兵也。
4、黄连阿胶汤与酸枣仁汤:前方治心中烦、不得卧;后方治虚烦不得眠。同是心烦与不寐,但为何两方无一味之同?邹氏认为,不得卧则或起或寝,并不能安于床席矣。心中烦不得卧,则常多扰乱,且不得静谧矣。乃肾之阴不济,不能常济于心,邪火燔盛,心肾不交。此证多属于伤寒急症,故宜用黄连阿胶汤泻火滋阴。而酸枣仁汤证之虚烦不得眠,是能静谧,但时多扰乱,并无邪火燔爍,属于缓疴虚证,故用此方养肝安神。比较而言,黄连阿胶汤证重于酸枣仁汤证,且更为急迫。

四、论治
1、治病当虚实互求:“凡诊病之道,虚中当求其实,实中当求其虚。假使薯蓣丸补气补血之物无所不备,倘无散风消聚之药佐助其间,则藏府填实,气血不行,又何以发生生之机,为旋转阴阳之本?”“殊不知病有因实成虚,及一证之中有虚有实;虚者宜补,实者自宜攻伐。乃撤其一面,遗其一面,于是虚因实而难复,实以虚而益猖,可治之候,变为不治。”
按:王孟英曰:古人治内伤,于虚处求实;治外感,于实处求虚,乃用药之矩矱也。徐洄溪所谓病去则虚者亦生,病留则实者亦死。
2、审病之前后缓急,并力解其一面:且病之互相牵属者,必并力解其一面,则所留一面自无所依,不能为大患。
按:对病情较复杂的病,可分阶段,分步骤地各个击破,如抽丝剥茧,使病患一步步减轻。
3、用药当审病之大端:夫用药当审病之大端,大端当用则不得顾小小禁忌;犹之大端不当用,不得以小小利益遂用之也。于此见药随时用,虽不可犯其所忌,亦不可守禁忌而失事机,又不可不明君臣佐使间有去短从长之妙矣。
按:这说明医生治病首先要搞清病的基本状况即主要的病机,以此为指导来用药,要从整体和全面来审视。
4、见微知著,切勿鲁莽草率:其论大黄曰:“大凡峻药治急病。急病在人身,每伏于不可见知之处。如此证(即大黄甘草汤证,食已即吐)之用大黄,亦其一也。他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仅以胸满谵语而用;少阴大承气汤证,仅以口燥咽干而用;大黄蛰虫丸证,仅以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而用;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证,仅以面热如醉而用,皆其机甚微,其势甚猛。如鲁莽草率,鲜不以为不急之务而忽之。”
5、用药之巧:“药之性固所宜究,用药之巧尤所宜参矣。惟《伤寒论》以泻心汤治心下痞,《金匮要略》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痞者实证,大黄用麻沸汤绞汁;吐血虚证,大黄与他药同煮。岂不以实非真实,故锐药锐用,能使其无所留恋;虚则真虚,故锐药缓用,能使其从容不迫耶!”
纵上所述,说明《本经疏证》一书,是邹润安先生用属辞比事法研究《伤寒杂病论》和《本经》药物主治的力作,是中医研究的典范。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仲景著作的研究,融入了《内经》、《本经》之精义于一炉,故“往往于古人见解外别有会心”。尤其是他作为一个学贯儒、道,通晓《灵素》、六经、五雅、诸史、《说文》及名人著作的通儒,又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可谓文理淹通,所以其著作不仅具幽邈之思和卓越之识,而且文采斐然,足可供后来学医者赏阅,绝非近世医书可比爰。
(2015年7月8日修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09 07:58 2楼
所谓风必淫于外而不返之阳,所谓湿必滞于内而不化之气

主流多按外因论风、湿

此从内所因来论,确实比较独特,给人启发
2015-07-09 09:08 3楼
并不是如有的教科书上所说呕与吐多 同时发生,难以鉴别。

呕与吐,咳与嗽,烦与躁的区分只是文字上的差别,临床意义不大
2015-07-09 14:17 4楼
白术 说:
主流多按外因论风、湿

此从内所因来论,确实比较独特,给人启发

笔者学习《本经疏证》有年矣,可谓愈读愈有味,越读越为邹氏之疏解所折服。他对《本经》与仲景著作的综合性研究独树一帜,可谓无出其右者!这就是真正的中医研究,这就是原汁原味地研究中医。其书价值及学术水平远远超出现代所编的《中药学》及《伤寒论讲义》和《金匮要略讲义》等教材。它就是中医研究的典范。
2015-07-09 14:33 5楼
白术 说:
呕与吐,咳与嗽,烦与躁的区分只是文字上的差别,临床意义不大

非也。
呕是气机逆乱不利,吐是胃不受纳。
咳病位偏表偏上,嗽病位偏里偏下。
烦对归于心,躁多于肺、肝相关。
2015-07-09 15:41 6楼
王昆文 说:
笔者学习《本经疏证》有年矣,可谓愈读愈有味,越读越为邹氏之疏解所折服。他对《本经》与仲景著



古籍若陈酿,越品越醇香悠远.

感谢王老师的分享
2015-07-09 15:43 7楼
李荣伟 说:
非也。
呕是气机逆乱不利,吐是胃不受纳。
咳病位偏表偏上,嗽病位偏里偏下。



貌似也有理

你这么一说,我反倒又糊涂了
2015-07-09 18:20 8楼
邹澍的确是第一人。因为读不懂,所以小众。这三本书无法普及,门槛太高。最近看了点千金,无力啊。如何把时间,赚钱,深研医学平衡好,这不是说说,或者自认为能平衡好那么简单。说白了,这都是命。
2015-07-09 20:33 9楼
白术 说:
貌似也有理

你这么一说,我反倒又糊涂了

糊涂了好,最起码你自己还知道自己糊涂了。咱呢?也不知道自己是糊涂了,还是对了。

咱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己不知亦为知,不知己不知者果不知也。
2015-07-09 20:39 10楼
白术 说:
貌似也有理

你这么一说,我反倒又糊涂了

这是咱自己瞎说瞎想的,不是在哪儿看到的,不是从书本上抄的,且看且忘吧。
⬅ 中医应当积极主动吸取现代医学的科学思想 王幸福口述 郭朝虎整理 老茶馆 冯世纶医案精选——鼻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