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医案精选——眩晕

2015-07-15 07:39 楼主
第七节、眩晕
案1、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陈某,男,55岁,1997年5月12日初诊。
有高血压史多年,血压155/100左右,体格魁梧,面色红润,口唇色暗,询之头晕四肢麻木,伴有口苦,便干等证,已4日未行,卧则胸闷,舌暗红,苔白,脉沉弦关滑。
此少阳阳明蕴热兼瘀血,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法:
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
二诊,六剂后,头晕减,大便日行一次,仍平卧胸闷,四肢麻未已,舌色如前,苔白润,脉沉弦细。
头晕减轻,但由于胸闷明显,所以加瓜蒌、薤白这一药对,开胸理气、化痰开结;仍宗前法,与大柴胡汤加味:
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桃仁10克,丹皮10克,生石膏45克,大黄6克,瓜蒌45克,薤白10克。
读后感悟:血压高而伴头晕、口苦、胸闷、苔白脉沉弦为病在少阳;面红润,便干四日未行,脉关滑为病涉阳明,腑行不畅;肢麻、唇暗、舌暗为血瘀。故用大柴胡汤加石膏和少阳而清泄阳明;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高血压是胡希恕老师的经验方,加石膏不仅是为了清热,胡老认为,石膏的降压作用是很有效的。案2、胆结石
陈某,女,56岁,1979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诉今年9月12日晚,在小便时突然晕倒,于是到某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诊为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但经输液并服中药两月余,毫无效果。自动出院,用担架抬到门诊治疗。现证见头晕剧烈、恶心、呕吐、胸闷、大便干,不思饮食,口苦、舌红、苔白微干,脉弦数。
呕吐、胸闷、口苦、脉弦数,说明病位在半表半里少阳病;
大便干,合之则为大柴胡汤证。
虽病症剧烈,但仍在半表半里而甚于里,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
柴胡15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
二诊,1979年11月13日,其夫来述,药后大便四次,恶心无,现在已经想吃东西了,与原方两剂而痊。
按:如此危重之证,用如此简单的中药就能收到奇特的疗效。旁观者好奇而问之,无他,方药对证也!胆囊炎、胆结石临床出现少阳或阳明的方证很多,但也有表现在厥阴、太阴者。
读后感悟:本案分析的很清晰,证属少阳阳明合病,病虽剧而病机单一,用大柴胡汤正为对证,故收捷效。
案3、高血压
周某,男,57岁。
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现证头晕,走路不稳,呈“振振欲擗地”状。血压22.5/16.3千帕斯卡,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弦。
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和解清热,降逆除饮:
柴胡15克、 党参15克、 黄芩10克、 清夏10克、 生姜15克、 茯苓20克、 桂枝10克、 大枣5个、 龙骨20克、牡蛎20克、 大黄5克、 钩藤15克。
上药服七剂,头晕减轻,但仍行路不稳,血压如前。追问得知其人平素常有畏寒怕冷,小便不利。但无鼻塞发热,脉浮身痛等表证。
舌淡脉沉弦,“振振欲擗地”诸症,可推测刻下证病,是由于少阴外寒内饮,水饮上扰,此时当温阳化饮。与真武汤:
黑附片10克、 茯苓30克、 白术25克、 生龙骨20克、 白芍20克、 生姜15克、 生牡蛎20克。结果:服上方加减近四十剂,诸证皆平。
体会:高血压一病,临床用热药的机会很少。而这例病人却前后用附子近一公斤,未见不良反应。可见“有是证,用是药”,是有一定道理的。
读后感悟:脑梗塞后遗症现头晕,走路不稳,振颤欲倒,舌淡苔白,脉沉弦,血压高,应为阳虚饮邪上逆。一诊碍于血压高,用柴胡加龙牡汤得少效,二诊时发现患者平素畏寒怕冷,小便不利,知为阳虚饮停,用真武汤加龙牡潜阳而大效,继服至愈。其实本案初诊即宜用真武。
案4、低血压
王某,女,42岁。
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人参养荣丸等,效果都不明显。无奈病作时,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当时证见头晕心悸、面色萎黄、纳少胸满、身疲乏力、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用手抚按胃脘部,觉得心下痞硬,此刻患者更加气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头晕心悸,不全是气血虚衰,而是阳虚停饮、水邪上犯所致。
纳少胸满、头晕心悸、心下痞硬、面黄气短等证,
据此辩为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
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反使胃气失和,阻碍气血的生成。
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调和气血。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党参15克、 陈皮20克、 生姜15克、 枳实10克、 当归15克、 泽泻15克、 白芍10克。
二诊,上方七剂后,头晕心悸减,大便转常,食纳增加,用手抚按胃脘,已不觉短气。详细询问得知,该患一直怕冷,尤其是一到冬季,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按脉则沉细弦。
因有阳虚畏寒、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舌淡、脉沉弦等证,所以辨为胃虚停水,寒饮上犯。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导致水饮内停,日久寒饮伤阳,水邪上犯,所以畏寒怕冷、头晕心悸诸证蜂起。予真武汤加党参、陈皮、桂枝、甘草,温阳建胃、下气化饮。
茯苓20克、 白术15克、 生姜15克、白芍15克、 党参20克、 黑附片15克、桂枝10克、 陈皮20克、 炙甘草10克。
结果: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当归芍药散、茯苓饮、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最终获愈。
体会: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同时也是一个症状。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补血药,因不对“证”,也不会有效。老师常说:“治病,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疾病是在表、在里、在阴、在阳,还是属热、属寒、属虚、属实。这样六经即定,八纲已明,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证,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还须进一步辨方证。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
读后感悟:低血压头晕用益气养血之剂久治无效,见证头晕心悸,为阳虚饮停,水邪上犯;胸满纳少、心下痞硬为胃虚饮停心下;面黄气短为胃弱血虚。辩为胃弱血虚,水饮内停,用《外台》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服后证减而得知患者怕冷,脉沉细,辩为少阴阳虚,水饮内停。改用真武汤合桂苓术甘汤加党参。后随证化裁,终使症状消失,血压复常。
案5、动脉硬化症
袁某,男,52岁。
有头晕头痛史三年,西医诊为动脉硬化症。最近爱发脾气,睡眠也不好。白日则头晕脑胀,思维不集中。这两天更感觉视力模糊,耳中鸣响。下蹲后站起常使头晕目眩加重。舌质淡大,苔白滑腻,脉沉细弦。
先生根据上证辨为,中州失权,痰饮上犯。
动脉硬化症,是一种衰老现象,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该患者初诊时证见一派痰热扰心的病态。所以先生用温胆汤化裁,清心除痰、化饮平眩。仿《千金》温胆法:
茯苓30克、 清夏10克、 陈皮20克、 白术20克、 黄芩10克、 黄连10克、 竹茹10克、 生姜15克、 泽泻25克。
服上剂一周后诸证稍减,但仍有头晕、头重、眩冒等血虚停饮的症状。
二诊时痰热已除,但是仍有头晕头重等症状。通过辨证先生认为当用加味当归散,利湿、养血、除饮(杜绝生痰之源)。
当归12克、 白芍15克、 川芎5克、 黄芩15克、 白术15克、 泽泻25克、 茯苓30克、 丹参15克、 天麻10克。
以上药十天为一料,粉成散剂。一次3克,一日四次,白开水冲服。并要求少饮酒,注意生活等方面的调摄。
结果:服上药两料后症状就大大减轻。现在该方已成为袁先生的日常保健方。
读后感悟:脑动脉硬化眩晕兼见心烦眠差,思维不集中,视力模糊,耳中鸣响,舌淡胖苔滑腻,一派痰热之象。用《千金》温胆汤合泽泻汤化痰涤饮清热而获效。后用当归散加味利湿养血除饮而巩固疗效。当归散本为妊娠养血安胎而设,冯老活用于治疗血虚兼湿热的关节炎、眩晕等病,可谓活用广用当归散者。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15 08:47 2楼
学习了!
2015-07-15 09:25 3楼
学习了!
⬅ 医案实录-----肺癌高烧 老茶馆 从与朋友讨论黄师论阴阳的一段话并引申出阴阳之正义及论养神养精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