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详论我的观点—厥阴病是一个大过程,其提纲及部分条文是大过程中的小阶段

2015-07-17 00:37 楼主
之前出差了一段时间,所以上网不大方便,前晚才回来,登陆论坛,发现厥阴病之讨论甚为激烈,各位高手各抒己见,各谈己意,相互切磋,前论抛砖引玉之目的,也算初步达到了吧,关于厥阴病,我讲的其实已经够详细和系统了,若用心体会,应有所得,我看了醫道宗源先生及白术兄及其它诸位先生的相关论述,感觉可取之处颇多,很有收获,但是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不够系统化,前后不一互相矛盾之处也有之,因为这样的论述甚多,本也不想一 一指出,但是刚才一医友又与我在群中讨论厥阴病,所以又激起我想详细再讲厥阴病的兴趣,故借此兴趣盎然之际,一气呵成,再细论之,望诸位深思吾言,不以为狂妄,当以经典理论验之,复以临床证之,则甚吾心慰也;

关于厥阴病,我的观点一直是很明确的——厥阴病,就是因为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成,所以以此推之,厥阴肝经,其功能正在于顺接阴阳,此非吾之臆测,而是有据之论,试取内经之言以观之,其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所谓“在地为木”是指的大地上之一切草木,内经又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阳”,而地下之水,对应于肾,地下之湿土,对应于脾,内经又曰“阴中之至阴,脾也,阴中之阴,肾也”,这正是前论之“未出地者,名曰阴中之阴”,太阴脾、少阴肾皆未出地,故为“阴中之阴”,而“出地者,名为阴中之阳”,万物之中,根深扎于地下,茎叶上出于地面,必为草木,而草木又为厥阴肝所主,因此厥阴肝正是所谓“出地者,阴中之阳“也,所以中医说厥阴肝“体阴而用阳”,这是千百年来临床实践的规律总结,有中医大家(具体忘了是谁说的了)说厥阴乃“绝阴”也,是指的阴绝阳生之义,亦是究理之言;既然明白了厥阴肝为阴中之阳,也就是其根深扎在阴(地下),茎叶生长于阳(地上),可见其正具交通阴阳之功,草木之根扎于地下,则能吸地下之水,通过根及茎的各种维管组织,到达茎叶,蒸发于地上空中,此谓之地气升于天,地气升于天,则天气才能降于地,假如地气不升,天气能降否?内经所谓“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正是此意,如此阴升阳降,阴阳顺接相合,云行雨施,万物则生机勃勃也,岂非厥阴肝之交通阴阳之功乎?倘若不是如此,假如厥阴肝病了,则草木多枯,必不能升地下之气,其结果则如内经所言 “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这段正是说的厥阴病,可惜千百年来无人识出,我来解释一下,其所谓“交通不表”,正是指的厥阴病的阴阳不相顺接,表为阳,里为阴,里之交通不能通表,即为“交通不表”,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谓“名木多死”,名木者,肝所主也,正是说的厥阴肝,厥阴肝病甚,必然主死,所以厥阴篇中死证甚多,此段后面还有更妙的,其曰“恶气不发”,则正是指的厥阴肝病而不能疏泄肾中相火,导致相火郁积于少阴肾中不发,岂非“恶气不发”乎?大家都知道,干旱的地方,如果多植树,绿化搞的好,那这个地方的气候就比较好,不会那么干燥,冬天不会特别冷,夏天就不会特别热,反观寸草不生之沙漠,热则极热,冷则极冷,难道不是阴阳(冷热)之不交通吗?厥阴病厥和热交替出现,极热极冷各走极端,而非冷热均匀,难道不正是厥阴不能通(顺接)阴阳之故?再举一例,厥阴肝在天为风,而风的形成原因,是因为温度差,所谓温度差,就是冷和热的温度差,温度差形成风,风一吹,则冷热均匀,所谓风和日丽正乃恰当之描述,以此推之,若厥阴肝功能正常,人体自然也是风和日丽之健康的小天地,其冷热均匀,何以有厥和热交替出现之证呢?

关于厥阴病,热深厥深,相火深蓄积于少阴肾中之理,我试着再举一例以解释之,厥阴主枢(前文已详论),枢者,枢纽也,现在的诸多水利枢纽工程可以类比之,比如三峡水利枢纽,蓄水的时候,则关闭闸口,这样水就不能疏泄出去(即对应为厥阴肝病不能为肾疏泄相火)而在坝中越积越高,大坝之下游却滴水皆无(正是类似于厥阴病热郁在少阴内,则热不能达于四肢从而出现厥冷情况一样),当水积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冲坝而出,此时坝中多日之积水暴泻而出,发为大洪水,则下游必受洪灾影响(就如同厥后热反阶段,其热暴出于外,表现为大热证,如消渴,便脓血,喉痹等等),此时热气甚重,多表现为厥少热多,所以主病退,故仲景说渴者病必自愈,热多厥少者,口伤烂赤者,便脓血者,皆主痊愈,厥阴病中,是热郁积于少阴中,此热深之时,表现为厥深,而热郁积至极的时候,必然暴出,就如同前面所论大坝积水过多,洪水必然冲坝而出,其势甚剧烈,或上冲咽喉而为喉痹,或下动营血而为便脓血,或热暴出耗津液为消渴,热上冲于心,而为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热上冲于胃,导致其有客热,客热不能消谷(仲景有此言),所以饥而不欲食,胃中不食而空虚,蛔虫饥饿,一旦吃东西,蛔虫闻到食物味,必然从胃上出 ,所以食则吐蛔,这个阶段,仲景皆以寒凉药应对之,如白虎汤,小承气汤,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等,其程度不同,故虽皆用寒药,但是寒凉程度都不一样,但皆于病机息息相符;

而此阶段治疗不当,厥阴则仍病,闸门仍然关闭,则洪水发完,又开始积水,然后上次洪水之发,大坝已经被暴水所损,此时坝已不如之前高,故再积水,则水积也不深,对应于其热不深,所以厥也不深,表现为寒热不甚明显,这个阶段还可以根据病情程度再分几个阶段,如麻黄升麻汤证、干姜黄连黄芩汤阶段,在麻黄升麻汤阶段,是因为少阴此时,少阴之积不深,故非第一个阶段之少阴积热甚深,其热暴出可比了,第一个阶段时可以用小承气下之(亦有厥阴转归阳明之势),可以用白虎汤以寒之,是因为热积甚多之故,所以可以以寒以下治之,而此时,此阶段少阴肾中积热不深,故不能下之,只可疏泄之,其证必然呕而发热,当用小柴胡汤助厥阴肝之疏泄,使得少阴所积(所积不多)之相火疏泄而出,病则痊愈,但是医者不知,反而大下之,则成坏证,津液被下而伤,相火本来就因误下而下陷至更郁,此证“其寸脉沉”,足以说明其下陷之程度,且津液被下而伤,下为阴,主津液,下而大伤津液,即“下部脉不至”,则会导致肺萎,即仲景所说“肺萎得之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是也”,其表现则为“喉咙不利,唾脓血,泄泻不止”,所以仲景用麻黄升麻汤提升下陷入少阴之相火外出,大方向与厥阴柴胡证相似,但是此证根下陷更甚非柴胡所能提之,故用麻黄升麻汤之大力者提之,加滋阴清热之药,以治其伤津液所生之热,就不难理解了 ;
假如上个阶段再治疗不当,其热还足以第二次暴出,但因为少阴相火已经不很足了,所以积而勉强再出,很容易导致“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假如其少阴积热暴出于外而不再积于内,则少阴相火绝大部分出于上,导致上热下寒,则为寒格病,此时候饮食入口即吐,手指头微寒(说明少阴肾中之相火还略有所积,故厥很微,所以仅仅指头寒,如果少阴肾中全无相火所积之热,那表明其真阳将亡,四肢必厥逆,当用四逆汤、艾灸等大回阳之药以回其真阳,又岂能用干姜黄芩黄连汤呢?),此时仲景则处于干姜黄芩黄连汤,以寒热夹杂之药,对应寒热夹杂之病;
如果上个阶段再治疗不当,那么病就更为严重,厥阴肝仍病而不能疏泄,则少阴肾中必再积热,其热也必然更微, 恰如洪水发完,继续在大坝蓄积,而此时大坝更低了,甚至平于地面,造成水积甚浅,或者简直不能积水了(对应于肾中相火将亡阶段),这个阶段,也主要表现为厥和热交替出现的情况,或者厥多热少(少阴肾中还积少许相火,此仲景所说“寒多热少,阳气退,故病为进也),或者厥而不反(少阴肾中全无相火,表明真阳将亡,如“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明显是指的亡阳汗出),肾中相火(真阳)处于渐渐消亡的阶段,所以用艾灸灸之,用四逆汤回阳之(这是肾中相火将亡的阶段),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温中之(这是肾中还积少许相火的阶段),再发展阳已经将脱于上,发为面赤,则用通脉四逆以对之,然病至此阶段,虽然动用种种回阳之药,不见得必能起死回生,所以说“灸厥阴,厥不反者死、下利甚厥不止者死,汗出不止者死”等等,到此阶段,已经半生半死了,非常危险。
以上详论了厥阴病这个过程中具体的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以补我之前那两篇文章之不足,因为之前的文章只是说了大方向;


再谈一下下厥阴提纲,因许多同仁理解厥阴病的时候,认为厥阴病提纲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厥阴病,我一直主张厥阴病的阶段说,即厥阴病提纲,不能代表厥阴病,只是其一个小阶段的表现而已,因此想把厥阴提纲,再详细的说一下,以正此前某些名家解此条之陋;
从大方面讲,大家觉得厥阴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在厥阴病中,具有普遍性吗?试观厥阴条中,说渴者仅有两条,“下利,微热而渴,脉弱,今自愈”、“下利,脉数而渴,今自愈”,厥阴条中,说吐蛔者也仅有一条,说饥而不欲食者一条都没有,说气上撞心者亦然,这说明什么问题?很明显,说明厥阴病提纲所说的症状,仅仅是厥阴病整个过程的一个或者几个特殊的阶段而已,这点我在之前写的文章中和前段文字中已经反复强调过了,可惜真正看懂的人不多 ,良可叹也,虽是厥阴病,但是其影响却表现在少阴,故厥阴病中,其热者,或厥者,它们治疗原则和方法,都分别类似于或者完全相同于少阴之温证,和少阴之寒证的治法;
肾中之相火,其为真火,其性暴烈,所以不是将军之官则不能掌控,故以肝为将军之官,主管疏泄其肾中相火,所谓骄兵悍奴,必猛将导之,因此对于厥阴病,我的观点一直没变,这样可以通过理解所有的厥阴病条文及提纲,将其连成一条线,所谓线,是指厥阴病这个整体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分不同阶段,仲景所谓的厥几日,热反几日,是指的厥阴病的整个过程,所以仲景如此说的时候从来不出方,而当他说具体的阶段的时候,比如“大汗,大下利厥冷者'四逆汤主之,这是厥冷阶段,脉滑而厥,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是热反阶段,食入口则吐,这是寒热相格阶段,即现代许多人说的上热下寒阶段,此阶段的极端就表现在上热下寒,而上阳将脱,其面赤,为戴阳证,通脉四逆汤主之,这些则大多都有具体的方子以对之,这一点自古大家也未看出,单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厥阴病是一个大过程,在这个大过程之中,分不同的小阶段;

如此解之,则厥阴病的所有条文全部能够丝丝入扣,毫不矛盾,当然了,厥阴病的发病,和患者体质是有关系的,假如患者素肾中相火不足,那么厥阴病时,则必然厥多热少,甚至再发展则厥而不热,死证多也 ;假如患者平素肾中相火甚旺,则厥阴病时,虽暂厥,但必然很快就热,此厥少热多,而且其热暴出甚烈,上冲必然甚剧,如消渴,脓血,喉痹,冲心等等,虽然症状严重,但皆为热证,皆主病愈,甚至自愈,是由于生机旺也;我之前在那篇文章中也说过,少阳和厥阴,一表一里,一阳一阴,皆主其枢,少阳则以阳明胃为根,厥阴则以少阴肾为根,所以仲景讲少阳病的时候说“无犯胃及上二焦,必自愈”又说“胃气和则,必自愈”,而讲厥阴病的时候,虽然没有明确讲肾气和必自愈,但是从患者热多厥少则主病退,厥多热少则主病进而言,已经可以看出其病之严重与否,全在少阴肾中相火虚与不虚,肾中相火若足,则病容易痊愈,反之,则病不容易痊愈,如此而言,则可明仲景之伤寒论最重三阳,分别分布上中下,在上为胸阳(匹配于雾露之溉,这是一阳一阴,阴阳互根之道,下同),此为天之太阳,普照大地,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内经所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也”;在中为胃阳(对应于胃中津液),此阳明土能生万物,又为万物之所归,其为后天之本,;在下为肾阳(匹配于肾中之水),此为真阳真火,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 ;所以此三阳关系人之生命最重,以此推之,则三阳以胃为根,阳明胃不虚,三阳之根甚足,足以归三阳之邪于阳明土,其邪何以传三阴呢?故仲景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就明确表明了阳明胃不虚,三阳之病则有根,邪气必然不能传三阴,然而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所以六经皆有复归阳明之病,如太阳之“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少阳之“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太阴之“若小便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少阴之“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厥阴之“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等,皆为六经之病转归阳明,这是指病在其它经时,正当阳明胃气来复,故它经邪气则转归于阳明胃,此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之道理,故柯琴说阳明是三阴之表,又是三阴之里,他所说三阴之表者,是我前面说的胃不虚,则邪气无以传入三阴,从这个程度上来讲,阳明是三阴的护表,而当邪气传入三阴之后,如果胃气来复,则三阴之邪气又水转归阳明胃而病有痊愈之机,这就是三阴之邪传阳明,从这个角度而言,阳明胃就是三阴之里了,由厥阴论及于此,因有所相关,当勿以添足之论视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7-17 07:22 2楼
厥阴者两阴交尽也

此文顺理成章,
2015-07-17 09:05 3楼
同意大部分观点,但是说厥阴为枢的观点还是第一次看到,一般来说很多医家认为少阴为枢,少阳为枢,一为阴之枢,一为阳之枢,阴阳之间的转化没有称之为枢纽的,只说是极变,阴极生阳,阳极生阴。肝者,罢极之本。
2015-07-17 10:09 4楼
楼主先生辛苦,先生文义深奥,不能完全读懂,但足知先生对厥阴病了解甚深,先生是否可以例举两个实际病案加以说明,更容易理解
2015-07-17 10:14 5楼
梦幻人生 说:
楼主先生辛苦,先生文义深奥,不能完全读懂,但足知先生对厥阴病了解甚深,先生是否可以例举两个实际病案加

是呀,如果能举例说明,一定很有说服力。期待。
2015-07-17 10:15 6楼
白术 说:
厥阴者两阴交尽也

此文顺理成章,

还望白术兄指正为是!
2015-07-17 10:18 7楼
江海余生 说:
同意大部分观点,但是说厥阴为枢的观点还是第一次看到,一般来说很多医家认为少阴为枢,少阳为枢,一为阴之

是的,内经的确说“少阴主枢,厥阴主阖”,但是我觉得内经经几千年的传抄,其细节之处,难免会有传抄错误,比如说“卫出下焦”,而有些章节又说“卫出上焦”,可见二者必有一个是错的,“少阴主枢,厥阴主阖”,我认为也是其中一个,其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都详细讲过的,
2015-07-17 10:22 8楼
浩海 说:
还望白术兄指正为是!

客气了

论理,能够圆通且取用无碍就好

于用,各有所得难定谁是谁非
2015-07-17 10:48 9楼
梦幻人生 说:
楼主先生辛苦,先生文义深奥,不能完全读懂,但足知先生对厥阴病了解甚深,先生是否可以例举两个实际病案加

您说的是,理论的确需要临床验证之,这个厥阴病,我之所以用几篇文章以及那么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就是因为此病,与当下的一种重大疾病严重相关,这个病就是白血病,鄙人不才,对此病研究多年,略有所得,觉得白血病分很多种类型,而其中一种就属于厥阴病范畴,这种类型在内经中曰温疟,我把内经那段发上来让大家看下:“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则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各位可以仔细研究这段,和我说的厥阴病,厥和热交替出现的原理和表现完全一致,我在文章中说厥阴病虽病在厥阴,但是却表现在少阴,内经此段论温疟,说其病因乃”寒气藏于骨髓之中,主春则阳气大发“,而其论”邪气不能自出",就是我说的厥阴病不能为肾疏泄相火,导致其相火郁积在少阴肾中而不发,道理是完全一样的。至于治疗白血病,我在重庆治过一例,小男孩,5岁左右 ,之前志愿者去看他,他和志愿者都需戴口罩,就是怕感染,面色苍白,瘦弱,按我的方子,吃了两个月左右,小孩已经基本正常,面色红润,身体胖不少,治疗之前不敢出去玩耍,吃药一段时间后孩子每周都由他父母带着到我这里来把脉,而且孩子可以自由出去玩耍,唯一不足的一点,就是其血像未完全正常,所以他母亲很着急,是因为太迷信指标了,后来我去西藏出差(我是搞中药鉴定和资源研究的,因此需要经常到野外去采标本搞资源调查),他母亲就听一个白血病患者家属说某一老中医治疗此病效果很好,就转而让此老中医治疗,吃的是泻药,泻了几次,开始两天仍然正常,他父亲说当时孩子仍然蹦蹦跳跳,和家人打牌玩耍全无异样,但是三天后病情就突然开始恶化,大约一周后,孩子就走了,岂非犯厥阴病下泻之禁乎?厥阴病,其相火甚足者,开始热反阶段,的确有下法,此仲景曰“厥应下之”,但是仅仅用小承气汤,整体之意,还是为小下,仲景在伤寒论中于小承气汤,多次说过是为和胃法,虽是小下,其实还是和胃之法,而这个孩子经过多次化疗,相火已虚,即便小泻尚犯其禁,更何况大泻呢?所以有些老中医,不过是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理论层次很浅,所以治成坏病者多也,当然,这只是个半成功的案例,我相信当时如果那小孩继续治疗下去,其血象指标一定会慢慢正常的,西医过于重视指标了,假如指标正常,患者生命却没了,那指标正常又有何用呢?至于白血病的其他类型的发病原因,还有不少,在此不便多,以后有机会,最好是经过多例临床验证后,到时再讲更为合适!
2015-07-17 11:54 10楼
本帖最后由 梦幻人生 于 2015-7-17 13:30 编辑

医案也深奥!
2015-07-17 12:00 11楼
浩海; 说: 浩海 发表于 2015-7-17 10:48
您说的是,理论的确需要临床验证之,这个厥阴病,我之所以用几篇文章以及那么大量的文字来说明,就是因为

先生所作数篇文章,很有学术价值,当为医者学习研究厥阴病的榜样及典范,然先生所述以下几点,不太赞同,提出共同探讨学习。
一,先生说:“厥阴肝经,其功能在于顺接阴,”“厥阴病,就是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我认为,不能全部概括厥阴的生理功能及临床症状。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厥阴肝经,从足走腹到胸,上巅顶和督脉相交,络胆属肝。厥阴肝脏,属风属木,藏血,主疏泄,内藏胆火(胆属相火),心包亦属相火。 厥阴的经、脏、及生理功能出现异常,都可命名为厥阴病,但不一定都会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二,“伤寒论326条,不能作为提纲,不代表厥阴病,只是一个小阶段而已,作为提纲,是某些名家解此条之陋。”
我认为,先生理由不够充分。
三,“无犯中上二焦,必自愈,”“胃气和则必自愈。”
少阳以阳明为根,赞同,此二句,见于少阳篇热入血室证,仲景之意,未必是指少阳以阳明为根。
四,厥阴病,可传阳明,少阳,少阴,可涉及它经,此情况,当以它经论治。
⬅ 正气不足 老茶馆 冯世纶医案精选——杂病证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