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精华】武建设中医师:漫谈医史文献学和中医流派研究

2015-07-30 21:14 楼主
困惑:什么版本的中医著作好?
如何认识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和现在通行文献中内容的差别?
为什么历代医家互相嬉笑怒骂皆文章?
海量中医名家名著如何学习?
不同流派医师如何快速知道跟师抄方的诀窍?
历代中医文献版本众多,驳杂,风格迥异,如何窥探医家的原貌?
如何进行中医流派研究,快速学习中医名医名家精华,提高临床水平?
学医不易,遇到好老师不易,且行且珍惜!

武建设中医师 出身中医世家。南京市卫生青年人才、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青年中医研究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委员。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单兆伟教授、连建伟教授等。

【源头与流派】
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您如何看待医学分流派?为什么要分流派?】
答:【为何分流派】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问:【流派称之为流派的核心要素有哪些呢?】
答:【三要素】流派的核心要素,个人看法,有独立的传承脉络、独立的学术思想、独立的医家代表。

问:【医学各流派中其共性和各自特点?为什么分流派?】
答:【流派共性和特点】有些流派有共性,有些流派有特点。从医学发展角度讲,正如前文所说,流派都是从老祖宗的经典理论出发,阐述符合自己时代、地域或者人群的特色疗法。从传播角度讲,“无偏不成家”,在古代,只有自成一派,方能利于传播和生存。

问:【黄帝内经是各流派汇总吗? 它在各流派有向作用和意义关系?】
答:【内经】黄帝内经确实是很多流派的汇总,但不是“各流派”的汇总,因为既然是内经,说明还有外经等等其他,内经在后世的流派导向方面主要起高屋建瓴的作用,尤其是灵枢部分,主要指导了针灸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内经时代,方药的发展是不成熟的,所以有了后来被誉为“方书之祖”的《伤寒杂病论》。

问:【当今时代,中医流派,数量众多,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我们应该怎么评判其各自优势加以学习融会贯通?】
答:【流派辨别】中医流派确实很多,建议选择不是太偏激的流派学习,人体本身需要阴阳平衡,所以单纯的滋阴或者扶阳都是不合适的,单纯的汗法或者吐法、下法更是不合适的,所以如果不是从业、执业的话,可以各方面都涉猎一些,然后看个人兴趣或者地域特征等等,最后选择一个集大成的熔炉来炼丹,比如孟河医派等。

问:【目前有哪些针灸学派是传承保存的较为完好的呢?如今能称得上货真价实的针灸大家的有哪几位?】
答:【针灸学派】目前保存比较好的针灸学派还是蛮多的,比如江苏地区的“澄江针灸学派”。承淡安的弟子追随先师的学术风范和学术路径,继往开来,在现代针灸学术研究、医疗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重要的拓展。北京赵尔康、杨甲三、程莘农,南京邱茂良、杨长森、杨兆民、肖少卿,福建陈应龙、留章杰,广东曾天治,广西罗兆琚,河南邵经明,浙江高镇五,安徽陆善仲、孔昭遐,山西谢谢锡亮,湖南詹永康等,无不以师出承门为荣。

问:【请问就经方派中,当下传承下来流派有哪些?其核心学术特点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经方派】经方派流传至今只剩下单纯用张仲景方子的经方派,经方派追溯仲景余绪,以方证对应、药证对应为辨证方法,称之为经方医学。他们的任务简单说就是投身研究其条文、方剂以及临床运用的工作中去。目前以北京的刘渡舟、胡希恕、冯世伦,南京的黄煌,浙江的何任等为代表。
问:【您正在研究“江苏中医学流派”,研究至今,您觉得诸多流派,他们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还是各管各得?】
答:【流派关系】其实学术流派都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老祖宗的经典理论出发,阐述符合自己时代、地域或者人群的特色疗法,即如金元四大家,也不是割裂开来的,更不是只会用汗吐下等法。

【经验与临床】
问:【您对中医流派进行研究后,有什么研究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不同中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流派研究心得】个人认为可以开阔眼界和思维,更好地知道临床。比如临床碰到疑难杂症,可以考虑从多个途径实施调理。中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医本身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果没有不同的观点撞击火花,就不会有中医实践的飞跃发展。

问:【医史文献学的知识内容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时,您有哪些心得体会?其变化有哪些?】
答:【结合】这个问题,刚才说过一点,这里举个例子吧,我们常规学到的化痰方法,比如二陈汤等等,可以应付一般的痰湿证,但是如果顽固的老痰,单用二陈汤,效果微乎其微,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已故前辈、中西医结合专家陆仕元教授曾向笔者探讨如果针对那些实证老痰的用药问题,笔者因为看过类似医案,并曾有用过礞石滚痰丸的很好案例,就向陆教授建议如何用礞石化痰,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和老先生的赞许。

问:【现在中医的治疗是否有别与古人?例如井底泥,现在基本上已经没了,临床上还在用吗?又如倒仓法,今之中医还敢用吗?】
答:【古方能否今用】这是自古都在讨论的话题,潜台词是今人的体质有别于古人,今人的生活环境有别于古人,所以用古人的治疗方法未必适合今人。其实人类发展至今,确实疾病谱有所改变,比如传染病相对越来越少,而慢性病越来越多,但是人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不是太多,所以仍然可以参照古人的治疗方法。其他问题,比如倒仓法,仍然有运用的,请参考近现代医家的医案。

【学法与展望】
问:【想要细读繁体字的医书,想买一版比较好的说文解字,哪一版比较好?】
答:【说文解字】建议买中华书局或者上海古籍出版的。

问:【老师您所推荐的实用性强的古医籍目录书有哪些?请问在文献研究方面除了李鼎老师、钱超尘老师之外,还有哪些巨匠?】
答:【古医籍和老师】推荐王瑞祥编著,2009年4月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医籍书目提要》。另外还有很多文献研究大师,如天津的郭蔼春,山东的张灿玾,南京的丁光迪、吴考槃等等。

问:【中医临床医生若想要有的放矢得在临床上为病人看病,医史文献的学习肯定必不可少,请问海量中医名家名著如何学习呢?如何选择呢?】
答:【名著学习】首先看你专业方向,如果是中医内科的,建议先从名家医案看起,这样比较容易接受,再回头看中医理论,会理解得更加深刻。个人经验,先从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近代名医类案》、《张锡纯医案》或者现代名家医案,比如蒲辅周、秦伯未、章次公等等。

问:【要学习好医史文献学不是那么简单的,您对当下的中医学子们有哪些建议呢?希望中医学习者们能打下哪些基础?】
答:【文献学习建议】个人认为首先要有古文基础,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一起就免谈了。有了兴趣之后,再分门别类,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比如以病症分类,治疗妇科杂病,各个流派有什么招数,把这些十八般武艺都了解之后,再融会贯通,运用到临床实践上来。

问:【老师你好想请教几个问题1、可否介绍一下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2、对于了解孟河医派的整个发展流程,临床的运用有什么书可以参考。3、我正在准备考研。想考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生,请问老师可以推荐一下考哪间学校吗?4、学了几年中医后感觉,每一个时代的中医流派就是对前一个流派的批判继承,所以我觉得近代扶阳派的崛起与明清时期温病派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不知老师可不可以指正一下。】
答:【孟河医派等】这个医派的学术思想简单说就是用药比较轻灵的经方和时方(或者说是寒温)融合者。用书以《孟河四家医籍》为代表。各家学说建议考北京和南京。其实流派的创立不一定是批判才可创立,集大成也是一种继承和创新。

问:【若想考“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的研究生,您对此有什么考研建议吗?比如老师的选择、学习资料的选择参考等?】
答:【文献专业】这个问题刚才回答过了,再补充一下,全国中医院校来讲,文献比较好的比如北京的北中医、中医研究院,南京的南中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等。老师可以从这些学校里选,学习资料其实就参照考研目录的准备即可,能够广泛涉猎更好。

问:【在您研究的过程中,您发现中医流派的传承现在面临什么问题?而又有哪些流派被代代相传,哪些流派慢慢走向没落了呢?原因是什么?您期望如今的中医人该做些什么?】
答:【传承问题】流派传承最明显的问题是后继乏人,因为时代大环境在改变,传统文化如国学的断裂,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接替老一辈的学术经验去从事这个古老的行当。只有那些勇敢走出去的医学流派慢慢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比如孟河医派、新安医派等,没落的医派更多了,如“攻邪”派等。当今中医人应该意识到,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崛起,代表传统文化的中医中药也会逐渐复兴,一定要扎扎实实继承和发扬老祖宗的传统。



文章:本文为武建设医师在上医网访谈整理所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自拟夏日凉茶方,清凉一夏天 老茶馆 古今单验方选评186——全蝎可用于治疗急慢性泪囊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