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精华】来正华中医师:厘正阴阳五行——从根源到应用

2015-08-14 19:30 楼主
来正华,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38年。擅长“医易贯通、天人相应”的传统中医辨证,综合医、易、针、药、内功导引为一体,施用于临床诊疗各科疾患。厘正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倡导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的有机结合。参与编写《中医高效验方选》等著作和“历代相关医易相关研究”等科研课题,主编《天人相应整体观》,并发表“浅谈周易在中医史中的地位”等多篇学术论文。
【背景导读】


阴阳五行,虽然是中医的核心理论,而人们熟知的,却是抽象牵强的,不能令人信服的,模糊不清的理论。其实,阴阳概念的形成,源于日热月寒对地球的辐射、敛凝作用所做的概述,是日月地规律运行的结果,故《周易参同契》曰:“日月运行,阴阳定焉”。因为古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之故;五行本义,含五行炁象和五行物质两个概念。中医学所用系指五行炁象,非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物质。正如李荃疏《黄帝阴符经》时所说:“天地者,阴阳也。阴阳二字洎乎五行,共成其七。此外更改於物,则何惑之甚也。”更进一步解释说:“言天地万物胎卵湿化,百谷草木悉承此七炁而生长,从无形至有形,潜生覆育以成其体。”黄元御更有:“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也”。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阴阳五行理论的领悟、认知、传承走偏了方向,笃定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种视之可见,触之可及的物质。其实,人们忽略了“五行”的“行”字。就字义讲,行者,动也。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自己是不会动的,只有解释为五炁才符合运动的逻辑。所以,五行是指,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这五种视而可识,追捕则无的一种炁象,并非木火土金水五种视而可见,触之可及的形体物质(其理论体系形成源于河图生成数,详见后文)。先祖正是将宏观的阴阳五行炁化现象规律有机的结合运用到医疗方面,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才形成了绵延几千年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因此,振兴中医学之要在于厘正“阴阳五行”。


【访谈精华】


一、道医与中医的关系


问:道医和中医有何区别?中医源于道医,还是中医和道医都源于道家思想?

答:窃以为:道家之学是研究宇宙万物形成发展规律的学问。如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名言,其一者,指混沌无极原始状态,二指有了日月即太阳太阴这对寒热迥异的协同统一体,生出来“三”,三即指“炁”,有了炁,才是万物产生的本源。故做事准则皆当倡以《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论为妥。中医学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整体观,故其学术思想始源于道,当无悬念。道医与中医之别在于:道医以行道为主,以宁身自卫防病为辅;中医则以专职治病救人为务,两者源同而流异,持重点不同,且道医还夹杂着祝由符咒之学,这应是两者主要区别。


问:道家针法与内功导引之别。

答:【道家针法】是以据时辰选穴位,配以独特手法治疗疾病的一种针法。如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纳子法、纳甲法等,手法如速进分三次慢出为补;速退分三次慢进为泻等。【内功导引】:导引者,以手法导引行气循经通络之谓。张介宾所言甚佳:“导引者,但欲运行血气而不欲有所伤也,故唯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乃胜是任。其义可知。今见按摩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既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唯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辈者,不可不为之慎”。余常以之辅助治疗中风康复有奇效。凡欲施此术者,当常修习内功心法方见奇效。


问:医易汇通是否只适合在宏观层面汇通,如整体观、天人合一?至于微观层面,如每个卦象和中医思想的汇通,就不容易做到,也没必要做到?

答:首先把《易》看做是哲学,不宜视为卜筮术。易经先天八卦科学地运用了二进制数理模式阐释阴阳消长变化,并以之作为世上万物生死盛衰的模式;后天八卦是形成八钢辨证的理论依据。景岳云:易得医之体,医得易之用。其意为,易学哲理必以医学形式才能更好展现,医病治人之术必用易经之理才能发挥至极。故无论宏观、抑或微观,医易贯通之道皆不可废,因为《易经》真正精髓是阐释宇宙万物形成的自然规律,不宜以江湖占卜预测之术视之。

(可参考,在网上搜寻余于92年在《国医论坛》发表题为“浅谈《周易》在中医史中的地位”一文) 此即余研习易学皆以哲学视之,从不涉及算命卜筮术的根源所在。否则,易走弯路。


问:医、易、针、药、内功导引为一体。其核心是什么?一以贯之的是什么?

答:窃以为:易为道,医为法,医易合修是成为“大医”之本(孙思邈先生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也)的基础。针灸药导是术,是解决疾苦的具体方法。其一以贯之者,即《黄帝阴符经》序中所谓之道、法、术。作为医者,针灸药导是治病的常法。医易同源,其核心是中医讲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整体观”体现最好的是《易经》,《易经》的先天八卦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生长壮劳死的模式,作为医者,按照这个规律进行,才能更好地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才能更好地去治疗疾病。医易是讲诊断学方面的内容,讲基础理论要掌握的东西。《太平经》讲“针是少阴之经,太白之光,祛实热;灸,是太阳之经,补充人体阳气的,针,泻实为主;灸,是补阳补虚为主。两者的用法截然不同,实热证往往多用针,虚证寒证多用灸。针灸各有优势;药,分为内服外用,辨证使用;导,属于导引术,代表有气功导引,其中有循经的概念。在中医临床的治疗中,各方法可综合使用。诊断疾病时,运用医易相关理论提高我们的悟性。《黄帝内经》中的“运气理论”,根据每一年自然界的变化不同,来诊查此人处于这年月日时,可能对脏腑功能产生哪些好或不好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找到脏腑阴阳平衡,强弱的轨迹,进而更好的诊治疾病。针灸药导具体运用,可在网上搜寻《中国医药导报》2014为余所做封面人物时的学术简介,题目:御道而行的“上医”来正华(搜此题目即可)。


二、对“阴阳”的理解


问:《疟论》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这里的阴和阳分别指什么?

答:此处阴阳之意有三。一指昼夜;二指寤寐;三为腑脏。《四圣心源》所言甚详,录以证之:“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脏二十五周。卫气之行,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经足手太阳、少阳、阳明,至足少阴涌泉经阴跷,属目内呲,复合于目,交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故内入于阴脏,常从足少阴经注入肾、心、肺、肝、脾,复注入肾,是谓一周,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欲明卫气阴阳之辨,宜考营卫气血本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营卫生会篇:“营卫即气血。而名之曰营卫者。气血以体言,营卫以用言,故必另详其义也。气血之变化,男精女经,气血之功用,阴营阳卫各有区分,尤宜详辨,此全是生人之作用,若剖视死人,则不得也。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太阳主外,太阴主内,各行二十五度,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营者血也,卫者气也,血守于内,如兵家之安营,故曰营气,御于外,如兵家之护卫,故曰卫。卫气之行则分阴阳内外,太阳在外为阳,太阴在内为阴。昼则卫气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平旦行阴已尽,阳分受气,是卫气复于肺与营相会矣。卫行于阳则寤;卫行于阴则寐,故《难经》言“卫行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而人之卧起,皆卫气出入之验也”。


三、生理功能与物质基础


问:何为生理基础?何为物质基础吗?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还是物质基础?

答:“生理基础”提法应以“生理功能”为妥。生理功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从哲学上讲即: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之义。中医学方面:阳、气代表生理功能,阴、血代表物质基础。可以领悟一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意即气督率血液运行,血液为气之载体。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景岳谓:精化气,气化神,神驭精,三者相辅相成。精如灯中之油,其焰为气,光如神。又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建议学者宜以此玩味,领悟此问!


来源:上医网(www.51shangyi.com) 明医访谈--来正华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请教大家一个问题 老茶馆 吴门医述之证与辩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