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极中医》学习札记之《治症、治病与治人》

2015-08-20 12:15 楼主
作者:如是闲云

学习中医至今有些年头了,特别是进入九极中医社区(群)后,有种越学越敬畏的感觉。学之前只是觉得有兴趣,初学之后觉得有趣味,但学得越久就越觉得中医博大精深,以至于每临遣方用药都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其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中医有治症、治病、治人的差别。
说起治症,最常见到的就是“头痛治头,脚痛冶脚”,发烧了给解热药,疼痛了给镇痛药,长肿瘤了给割掉,输卵管不通了手术给通一通。
现在的中医处于西化过程,或者说中西结合的过程中已经逐渐丢失掉了传统中医思维,到处可见“治症”中医。比如口疮溃疡就黄连上清片,脸上长痘痘就苦寒泻火,有结石了就海金砂金钱草,看到火象就用寒药,看到寒象就用热药,看到血虚就黄芪熟地,看到气虚就人参甘草,看到湿象就白术茯芩泽泻。甚至许多中药被提取有效成分,赋予青霉素一样的“消炎”功能被大肆使用。这类现象非常常见,一般一开十多味甚至几十味中药的方子都是治症的。可惜这类治法临床效果一般都不怎么好。
那么就说到第二层,治病。真将治病之学研究得深入的,就真是一个好医生了,因为这里面开始涉及对患病的现象的分析。
《伤寒》可以说就是治病的大成,病位在哪里,病理是什么,如何治疗都非常精确,所以伤寒学的到家后,用方确实极为见效。学精这一步,就是个好中医了。
但是《伤寒》依旧存在缺憾,那就是没解释出人发病的机理。比如一家人,饮食习惯相似,生活习惯相似,但有人胖有人瘦,有人爱感冒,有人高血压,有人糖尿病,有人结石。所以《伤寒》用在治病没有问题,但用在治病之根本以及指导养生,也就是“治人”上就存在不足。
这些疑惑一直存在心里,直到进入九极中医社区(群)后,才慢慢有了答案,这就是《九极中医》中的“应时不足则病”理论(时,指天地四时的自然节律)。所应,就是时空,即是时间和空间。与之相应的,就是“素体”,也就是每个人独特的生理特质。当个人的生理特质不能适应时间、环境时,就会产生疾病,并不断的发生脏腑传变。
这些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比如“水土不服”,就是某个人自己的生理特质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出现了疾病,而能够适应的人就健康。
内在的素体,外在的时空,两者是疾病产生的根源,所以不论治病还是养生,都是要将其平衡,恢复到素体原有特质,这就是“治人”,也代表着“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精髓。
比如,对高血压的治疗,治症就是降压药,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等,实现强行降压;治病就是分析出病位在哪里,病理现象有哪些,并根据这些用药,如肾阴虚、肝木亢盛造成的血压高,治则是养肾阴平肝木;而治人则是要根据病人发病时的时空特点,分析出病人的素体特质,得出为什么会患高血压的原因,并根据由病理现象,分析出气机往来、气血生化失常等原因而用药,如高血压在冬天发病严重、秋天发病严重,其人的素体特质、病因病机都是不相同的,冬天自然界的气机是敛藏的,而人自身敛藏的机能不足,所以血压就高,而秋天自然界的气机是肃降的,而人自身肃降功能失常,所以血压就高。因此用药也是不相同的。
这些在《内经》当中也有相应的理论,但是比较模糊,只是提出了一个大的概念方向。如《藏气法时论》就提出并研究了这个问题,但远不及《九极中医》的条分缕析。《九极中医》将天地四时和人体的阴阳五行细分为九个触点,并一一对应,这样更是能够极大的提升辩证用药的精确性。
比如我自己,在今年就出现了血虚而肝木郁热的现象,特别是在7月中下旬加重,这是应年极和月极都是未土(脾)不足,导致了脾失升清而肺失输布,使整体阴血的生化功能下降。所以在调养自己时也有了明确的指导原则,少食滋腻,多食健脾化湿的食物,用生白术、肉桂配茶常饮,所以虽在未月之初有长痘、乏力、腹胀纳差、口粘等现象出现,但一经发现并立即针对性调养,就很快改善,安然度过了未月,而且一些陈旧的毛病,象左背部一处压痛点亦消失掉了。
所以从我自己学习中医的经历来看,“治症”是没用的,常是治一经损一经,病治不好反而会出现变症;而“治病”是有效的,但不根本不彻底,而且一些“攻邪”的理论带来的治疗结果是病去的同时也带来正气的损耗,对体弱或久病的人得不偿失,只有真正“治人”才说的上是完善的。
我决心紧跟九极中医社区(群)潜心学习,最少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原创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9d64bb0102w3l8.html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九极中医》文摘(六) 心助肺肃降 老茶馆 就是免费送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