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极虚时,用药量的神来之作

2015-10-06 19:46 楼主
补极虚时,用药量的神来之作


前日发贴《同样药方、用量极少,反能奏效的医案》,对朱进忠老先生补虚医案的学习,想法未尽道出,故特补发此贴。

在朱老的医案1中,朱老的恩师李翰卿,开始处方是较大药量:
附子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人参15克,杏仁9克。

后发现病人服药后反不适,便察觉到是“壮火食气”的状况,补虚反遭损。便立即重新应对,施以“少火”,以求“生气”。
李师对处方不改,但用药量却大幅减小。

小到什么程度呢?
居然是:
附子0·3克,白芍0·6克,茯苓0·6克,白术0·6克,人参0·3克,杏仁0·3克。

每味药的用量均不到1克!
附子、人参,则均从15克,猛减到只有0·3克了!
减到只有原药量的百分之二。

照此施治,疗效即现,病人服一剂后,就明显开始向好而转。
这样用药,真是神来之作。

按一般人的想法,若遇虚不受补这类情况,即便用药减量,也多是或减半、或减为几分之一,绝无能行减去百分之九十八之事。一味药、一剂药,原方减去绝大部分、仅用其百分之二,对此,相信一般人都会发问:“这,还会有功效吗?”

朱老的医案则已证明,此法,极为有效。
从理论上看,有“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一说,道理也成立。

佩服之余,自然也想学习。
问题是:面对补虚反遭损的情况,李师(朱老的老师)是如何能精准、正确确定原方须减量之幅度的?

而用药定量不准,便常导致即是正确的辨证用方,也沦为无功。
但,朱老的医案中,对此没有透露。

只好猜想。
猜想一,将原方中附子、人参的15克,减为0·3克的做法,李师肯定是有其依据的。
否则,不会用不足 1 克的药量。
通常的随意减少,应不至于用零点几克做用量单位。

显然,只用0·3克的做法,没有理论依据,对药量的使用,是不可能要求这样精确的。
遗憾的是,指导李师如此用药的神来之作,不知源于何处理论?
而若能获知理论依据,对方法的学习,便益于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猜想二:
李师对“少火生气”的补火药的量,用参附大药时,均以0·3克的量,可能是做补虚的起步之量、测度之量、保险之量。
若有疗效,以后可再适增。
无效,也不至于反损阳气,还可重新辨证定方。
因此,对极虚之病患,以0·3克的药量,是先立于不败,进而或可攻之。

若此猜想成立,那么参附大药的0·3克之药量、术苓常药的0·6克,就应是一已有实践验案证明了的补极虚之基础标准用量。
这样,学习李师的这个用药标准,便能有着明确的操作指导。

以上仅为个人猜想,抛砖以期引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0-07 09:15 2楼
仔细琢磨琢磨《伤寒论》中五苓散的用法用量,应该会有所得
2015-10-07 09:25 3楼
还有个 苏叶黄连汤,每药的剂量也是一克左右的小量。

用治妊娠恶阻,偏于湿热的,效果肯定

分数轻者,以轻剂恰治上焦病耳。
2015-10-07 12:55 4楼
看来,派大部队围攻,不如派小分队偷袭,呵呵。
⬅ 几块钱的药就比你二十多的头孢强 老茶馆 哈哈,我给医生名词定个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