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代》补注:《素问》书名解(第三节)

2015-10-23 21:16 12楼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
2015-10-23 21:17 13楼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一》:“《黄帝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然《隋志》所载止八卷,全元起所注已阙其第七。冰为宝应中人,乃自谓得旧藏之本,补足此卷。宋林亿等校正,谓《天元纪大论》以下,卷帙独多,与《素问》余篇绝不相通,疑即张机《伤寒论序》所称《阴阳大论》之文,冰取以补所亡之卷,理或然也。其《刺法论》、《本病论》则冰本亦阙,不能复补矣。然每篇之下必注全元起本第几乎,犹可考见其旧第。所注排决隐奥,多所发明。”
2015-10-23 21:18 14楼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子部三•医家类一》:“《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后汉张机《伤寒论》引之,始称《素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则《素问》之名起于汉、晋间矣,故《隋书•经籍志》始著录也。

嘉锡按:《书录题解》卷十三云:‘《汉志》但有《黄帝内外经》,至《隋志》乃有《素问》之名。’《提要》推本其说,因谓《伤寒论》始称《素问》,其名当起于汉、晋之间。愚谓秦、汉古书,亡者多矣,仅存于今者,不过千百中之十一,而有书缺简脱,鲜有完篇。凡今人所言某事始见某书者,特就今日仅存之书言之耳,安知不早见于亡书之中乎?以此论古,最不可据。即以医书言之,《汉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今其存者,《黄帝内经》十八卷而已。《素问》九卷,《灵枢》九卷。此外《隋志》著录古医书可见者,亦仅《本草经》三卷,《黄帝八十一难》二卷耳,安所得两汉以上之书而遍检之,而知其无《素问》之名乎?使《内经》本不名《素问》,而张机忽为之杜撰此名,汉人笃实之风,恐不如此。《提要》不过因《汉志》只有《内经》十八卷并不名《素问》,故谓其名起于刘、班以后,不知向、歆校书,合中外之本以相补,除复重定著为若干篇,其事无异为古人编次丛书全集。著之《七略》、《别录》,其篇卷之多寡,次序之先后,皆出重定,已与通行之本不同,故不可以原书之名名之。如《战国策》三十三篇,初非一书,其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而刘向名之曰《战国策》。见向《战国策叙》。使《短长》诸书今日尚存,固不可曰《汉书•艺文志》只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无‘短长’之名,必起于汉、晋以后也。《内经》十八卷,其九卷名《素问》,其余九卷则本无书名。故张仲景、王叔和引后九卷之文无以名之,直名之曰《九卷》。详见《灵枢经》条下。然则《素问》之名,其必出于仲景之前亦明矣。刘向于《素问》之外,复得《黄帝医经》若干篇,于是别其纯驳,以其纯者合《素问》编之为《内经》十八卷,其余则为《外经》三十七卷,以存一家之言。不问其为黄帝所作与否。盖必尝著其说于《别录》,而今不可见矣。此如陆贾著《新语》十二篇,刘向校书之时又得贾平生论述十一篇,合而编之,为《陆贾二十三篇》,不复用《新语》之名,正同一例。今既不得以《新语》之名为后起,则亦安见《素问》之名必起于汉晋以后也乎?”
2015-10-23 21:18 15楼
金栋按:《素问》之名首见于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有学者以为,“原序”亦并非全系仲景所为。如钱超尘、胡希恕等认为,《伤寒论》原序的部分文字,不是出自仲景之手。因为无关紧要,本补注从略。
2015-10-24 06:55 16楼
河间金栋 说:
金栋按:林亿等《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于何代。……所以名《素问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列子》、《乾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管子•水地》篇云:‘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 《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而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天问》也,倒其语焉尔。全元起云:‘素,本也;原见杨雄《方言》。问者,黄帝问岐伯曰。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义未太明。”
⬅ 补母、泻子法是临床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老茶馆 医案实录---吞咽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