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

2015-11-26 10:16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打狗棍法 于 2015-11-27 12:06 编辑


编者按:中医之所以在医学微观领域毫无建树,根源于没有微观哲学理论。中医传统理论结晶于精、气血、阴阳,在物质结构层次限于脏腑、气血、皮毛、肌肉、骨骼、经络奇恒等;进一步细化肌肉骨骼之下一级物质构造尚处于空白。微观中医发展之金字塔结构底层基础,总会得到开拓与发展;微观中医领域的发展哲学理论必然是根基与源泉,任何科学领域莫不如此。

中国人不做,必然有西方人做;中医不做,西医已经在进行了两百年。现代人不做,后代人必然会做。是继续墨守两千年之范畴,还是动动脑筋来发展实在值得思考研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本文尝试从微观领域进一步阐述气血如何作用于肌肉,肌肉细分组织构造如何生化成长,以图在中医在微观领域进一步有所思考。抛砖引玉,期冀有志之士共同开拓,自肌肉、骨骼、气血、经络入手,完善中医微观哲学,衔接古中医内经伤寒之传统天地人、精气神医学体系,为中医之微观领域发展尽绵薄之力。
----------

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

肌肉生长必然符合阴阳学说,而效法天道。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肌肉骨骼之整体特性必然效法宇宙河图,微观结构受地球之螺旋运动影响。

肌肉的基本组织,在中医肌肉、骨骼、气、血之下一级,西医发明的细胞学说是人类的文明结晶,嫁接于中医即可,(既然中国人的火药与造纸术四大发明而为西方所用,西之细胞为中医所用又何妨)。只是要用中医的宏观哲学指导微观,西为中用,中医效法天地之道阐述人体肌肉骨骼从整体与细微结构必然远远超越西医之单向思维。骨骼同样需要一个基本构造概念,需要中医来创造。肌肉细分至细胞,细胞之生长,需要三个条件:阴与阳、环境(类似胎盘之作用)。

阴即湿度与营养有形体液,阳即阳气与温度,阴性物质,阴成形,无阴不长,体液、血液、水分是细胞生长的有形组成要素,缺一不可;阴是肌肉细胞生长之基本条件。

阳即气、温度,是肌肉生长之枢机。气之运动,脉冲螺旋的特性,效法地球之螺旋运动轨迹,受五星五行之气生化影响,受制于宇宙时空特性之阳气,无过乎阴阳、节气,阳生阴消,阳生则万物随之所生;阴始则阳息,万物之所以死。年之二十四节与气,日有十二时辰,时有六十分钟应六十甲子,五行阴阳螺旋蕴藏其中。气之源与形具有螺旋轨迹、脉冲气息,人体脉数,内经阐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就是这个意思。《内经》云:“来则为阳,去则为阴,阳主外,阴主内。”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总的精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病。此段同样可以用于解释阳气促进细胞生长机理。

一阴一阳一太极。细胞之阴阳相合,气行螺旋脉动,温以带动阴性体液、血液、水分生长化合,阳气长则细胞生长,阳气衰则阴气凝细胞亡而代谢谢,螺旋之阳气决定细胞内部形成双DAN螺旋结构。用现代学科讲,温度、湿度、细胞营养物质三要素,促进细胞之生长,双螺旋之延伸生长代表细胞生命延续的核心既是,先生成的螺旋段随着阳阴消长不断旧亡而新长,不断延续生长细胞。随着年龄变化,前半生阳气盛单体细胞成长多余死亡,后半生阴气状于阳气,而单体细胞成长趋于减缓,单体细胞构成的整体生命逐渐趋衰。

骨骼之构成姑且称之由骨细胞构成。骨细胞必然由阴、阳构成,同样具有螺旋细微结构。断骨再生伴随人类,骨骼伤筋动骨一百天而逾既是历史之验证。这是地球在太阳系之绝对运动所决定的。需要中医更加详述与验证发展。

中药之应用,运植物之气为人体所用,调整人体气机偏盛与瘀滞,破滞祛瘀,由气带动体液、血液、精液、营养物质,有干脉至络脉,延螺旋轨迹通道畅通进入于人体肌肉 、骨骼之细微组织细胞,带动细胞之生长。气滞导致血与津液与营养物质瘀滞与断绝,导致细胞死亡堆积或变异,逐渐而成囊肿、肿瘤。阳化气、阴成形。外六气、内七情、环境戾气病毒、非外非内等因,导致气衰、阴聚集、细胞螺旋衰减,产生各种病变。

细胞再生与器官再生也不越此由。国医之肌肉再生、断骨再接先例无数,个别器官再生也有书著。在此抛砖引玉,以期促进中医微观哲学发展,进而指导中医微观医学之发展。

[attachimg]44942

[attachimg]


(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医微观肌肉生长假说.jpg dddddd.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1-27 10:14 2楼
2015-11-27 15:45 3楼
来张细胞照片。
2015-12-05 12:58 4楼
2015-12-08 11:41 5楼
中医与细胞学的三篇文章
医疗科教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证治理论对应的客体是细胞状态
——读《重新认识细胞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有感 中国医药报
【日期】2003-03-27 【期次】44(总第2563期) 【版次】7 【版名】传统医药 【栏目】百家争鸣 【类别】医疗科教 【作者】麦绍岳 【特刊】 【正文】点击查看: 本版 PDF
本刊于2003年2月25日刊登了由田进文、徐向青、尉小慧所写的《重新认识
细胞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文。此文一经刊出即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
强烈的反响,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少读者纷纷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鉴于近年来有关于中医理论特别是关系到中医学发展的中医证本质问题的讨论较
少,此文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确实出人意料。本刊特选取其中的一篇,以期抛
砖引玉,引发人们对中医现代化研究方向的广泛思考,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尽一份
力。
——编者按

在读了《中国医药报》2月25日第11版的《重新认识细胞是中医学理论发展
的必由之路》一文后,本人既有共鸣感、欣慰感,也有困惑感、矛盾感。
该文作者感觉到了中医与细胞相关,提出了中医与细胞相关联的研究思路,
这是对中医学认识的重大突破,对于指导中医研究,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本质,
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对此文的这一认识,本人是赞同的。
令人感到困惑的是,该文却完全否认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本质的客观源
性。如文中说:“细胞作为人的结构单元……,一百多年来,中医学一直没有以
自主的理论思维来考察19世纪这一伟大的发现,没有用阴阳、藏象等理论去阐释
和说明这一生命现象,没有研究人与细胞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使中医学在学术
发展上有着近200年的断层。”作者的上述观点,明明白白地否认了中医理论的
细胞状态医学本质的客观源性,这是对中医证治理论科学的错误认识和定位。恰
恰相反,中医证治理论正是从注意、关心和感受细胞状态变化中产生、形成并体
现其临床效验性的,中医证治理论对应的客体正是细胞状态。中医的四诊、辨证
分型是在做什么?不正是在搜集、感知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信息在整体的表现,
然后确立“证”,即对机体组织细胞处于何种状态做出评价或诊断并对之以理法
方药,从而进行调节控制的吗?如“寒”是对细胞内液多于正常状态的评价或诊
断;“热”是对细胞内液少于正常状态的评价或诊断;“虚”是对细胞内功能物
质少于正常状态的评价或诊断;“实”是对细胞内功能物质多于正常状态的评价
或诊断;“阴”是指细胞内,“阳”是指细胞外;“阴阳平衡”是对细胞内外物
质分布不多不少的正常状态的评价;“阴阳偏胜”是对细胞内外物质分布不正常、
功能不正常的状态的诊断……。
因此,是中医理论对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评价、诊断和对机体组织细胞异常
状态的调节控制支撑着中医治疗的有效性,使中医因之得以存在流传。所以否定
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的客观源性是对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核没有充分认识的结
果。
在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中医学可以自主认识细胞,然而在该文前半部分却首
先否认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本质的客观源性,而后又说中医学可以自主认识
细胞,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按照意识、理论与客体相对应的法则,A理论只能解
释A客体,非A理论不可能解释A客体。在否定了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本质的
客观源性之后,又怎能用中医理论来自主认识细胞呢?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不能理解为单细胞的整体,而是机体个体的客观整体。
中医理论的整体性认识是对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基本相同的机体内环境的同一性
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机体内环境对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性影响的客观规律的认
识。由于有上述两个客观规律的存在,就产生了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念。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发现了细胞,然而现代医学理论却没有认识不同细胞的
同一性的规律和机体内环境对不同细胞的同一性影响的客观规律,这也是现代医
学理论存在的缺陷、空白。这就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没有共同语言、不相容的
原因。中医理论关注的是细胞状态,以关注细胞状态为己任,而现代医学却没有
细胞状态医学理论。理论的客体差异决定着理论的不相容性。
遵循中医的理论原则,探究认识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的科学本质特征,
确立中医理论的细胞状态医学的客观源性,是实现中医理论现代化和发展的根本
路径。
∧∧∧∧∧∧∧∧∧∧∨∧∧∧∧
医疗科教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重新认识细胞是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医药报
【日期】2003-02-25 【期次】27(总第2546期) 【版次】11 【版名】传统医药 【栏目】中医药论坛 【类别】医疗科教 【作者】田进文徐向青尉小慧 【特刊】 【正文】点击查看: 本版 PDF 细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白细胞学说创立后,现代西方医学才有了
得以大步向前发展的客观基础。在此之前,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临床实践,西方
医学都远远落后于中医学。正如李约瑟所说:“如果把治疗效果而不是诊断作为
标准的话,我觉得西方的医学决定性地超越中国的医学是在1900年之前不久……
所以如果我们用严格的临床观点来判断,那么在20世纪初叶以前,欧洲病人的境
遇并不比中国病人更好些。”细胞作为人的结构单元、功能单元、繁殖单元本无
中西医之分,两种医学体系对细胞这一层次的研究和认识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差
异,首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不同。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一
百多年来,中医学一直没有以自主的理论思维来考察19世纪这一伟大的发现,没
有用阴阳、藏象等理论去阐释和说明这一生命现象,没有研究人与细胞之间的关
系问题,没有试图将细胞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为我所用。这是中医现代发展缓慢
甚至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症结。因为细胞的发现对于生命科学的意义太重大了。
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是发现了生命的原子,对应于原子论哲学观;对于中医学来说
是发现了生命的元气,对应于元气论哲学观。但长期以来,中医学一直没有明确
认识到这一点。
中医学能不能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是关系着中医学自身能不能继续发
展,能不能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有没有生命力的重大问题。在现阶段是这一
个迫切的、不能回避的问题。
提问方式决定研究思路和立足点
中医学如何自主地认识细胞,这首先涉及到一个提问的方式是否正确。是用
中医学理论来认识细胞?还是用与细胞有关的各种西医理论和思路来认识、认证
中医理论?是用西医的有关细胞的理论来革中医的命,还是中医学自主地认识细
胞以实现自身的革命?这是一个立场和原则问题,二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绝然
不同的,对中医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相反的。
明确中医学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是提出“重新发现细胞”的前提。中医学
界时下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中医现代化问题,制定着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但实际情
况是,不管它用什么样的现代语言翻译、总结,中医学理论内核本质上仍是一种
古代医学。所谓“内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的主观形态问题,二是理
论研究的客观领域问题。客观决定主观,客观领域问题是一个更基础的方面。科
学史之古代、近代、现代这种时代的划分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这种时间的划
分反映的是人类的认识在客观领域上不断拓展的不同阶段。细胞的发现及细胞学
说的提出无疑是生命科学在客观认识领域的一次革命和飞跃,它代表了近代生命
科学的发展和认识水平。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中国国运衰败,国学式微,中
医学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摆脱了存废之争,因而无暇细胞的发现,这使中医学在
学术发展上有着近200年的断层。其理论认识的客观领域还停留在古代阶段,即
感官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它在客观上所认识的一切。这一切被观察了两千余年,
不可谓不详尽,但正因为详尽,所以没有了客观领域的新的、尤其是革命性的发
现,因此理论上也就不可能有革命性的进展。
细胞对于现代西方医学已经不是新的发现了,其对于西医理论的革命性已经
在其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确认,而对于中医理论来说这仍是一个新的客观发现,
细胞对中医理论的革命性一直没有被意识到。几十年来中医现代化的研究之所以
未取得突破性地进展,就是因为我们未能正确认识中医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必
须回头补细胞这一课。
中医学可以自主地认识细胞
用中医理论认识细胞没有超越其理论的阐述范围。以下几点为证:
第一,中医理论是基于对生命、对自然的整体现象的长期观察研究而得出的
结论,因此只要是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命现象,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用中医
理论来解释和描述。有生命的最小整体就是细胞,自然界的每一个单细胞生命毫
无疑问是一个整体,多细胞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也是一个整体。在认识论上,不
但要有宏观整体的眼光,还要有微观整体的眼光,以及在不同层次上的整体眼光。
不但要有空间结构上的整体观念,还要有演化进程上的整体观念。现代系统科学
的发展使我们对“整体”的理解有了长足的进展。
第二,中医学的一些基本观念,不仅对于人而且对于生物都有着普遍的适应
性。如:天人相应观,其实不只是人要与天相应,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天相应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其实每一种生物都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
法成的;“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更反映了从生物到人的统一性、
联系性、发展性。
第三,人是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发展而来,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人身之
阴阳、五藏的生成和本原不可能离开细胞。因此,把细胞与人类比,本质上是相
通的、可行的,这一点要立足于功能,着眼于演化。中医学认识细胞的第一步是
要回答细胞有没有阴阳、五藏。细胞作为一个整体,从进化历史及现实存在两方
面看,它具有本源和基础的特征,可以称之为生命的“元整体”、“元气”。元
者,乃生命演化进程之本始,功能发展之纲纪,结构形成之父母。
肯定人有其自身的发展史,就不能不肯定人身阴阳、五藏等也有其发展史:
肯定人身阴阳、五藏等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肯定了细胞阴阳、五藏的
存在,同时也肯定了从细胞阴阳、五藏到人身阴阳、五藏的必然联系。
细胞就是生命的元气,中医学的发展必须确认细胞在生命中的“元气”地位。
细胞作为一个元而整体演化发展着,客观上有其内在的、符合阴阳、五行规律的
生命运动。中医学对人的观察所得出的整体性的理论,必然能在元气整体上得到
合理的体现。中医理论可能没有概括生命运动的全部内容,但两千年来积累的已
有的认识却必定反映了生命运动中最重要的、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从认识生命运
动的广义角度看,古人对人的观察、研究和认识,最重要的方面在于把人当做是
一个典型的整体,一个以生命方式运动着的整体,其揭示的各种规律的意义首先
在于“整体性”。因此,以中医理论来认识细胞这一整体是完全可行的。同时,
在考虑到生命运动各层次间的差异时,很自然地要按其本来面目引入演化发展的
概念来沟通各个层次。
没有细胞的发现,就不会有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医学本质上还是古代医
学,中医学不可能逾越“认识细胞”这一阶段,这是中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医学以自主的理论思维认识细胞”是中医学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研究宜早不
宜晚。只要冷静分析中医学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学术上必然会做出这一冷静选择。
中医理论的发展之路往哪走?怎么走?这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然后才是理
论问题;首先是一个客观领域的开拓问题,然后才是主观认识的提高问题。结合
历史经验,从远期发展来看,对细胞的研究可能导致一场中医学自身的革命,就
像细胞带给现代西方医学的影响一样。
中医学是一门存在于21世纪的古老的生命科学。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
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
度。”对中医理论研究的客观要求上,是必须要补上细胞这一课,才能最终真正
脚踏实地与时俱进。
∧∧∧∧∧∧∧∧∧∧∧∧∧∧
医疗科教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人体状态不能等同于细胞状态
——答《证治理论对应的客体是细胞状态》 中国医药报
【日期】2003-04-01 【期次】47(总第2566期) 【版次】11 【版名】传统医药 【栏目】百家争鸣 【类别】医疗科教 【作者】田进文;徐向青;尉小慧 【特刊】 【正文】点击查看: 本版 PDF 《中国医药报》3月28日刊麦绍岳的《证治理论对应的客体是细胞状态》(
注:以下称《证治》)一文,就笔者《重新认识细胞是中医理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文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纵观全文,在通过认识细胞从而发展中医理论这一大
方向上,麦氏与笔者是一致的。但就中医如何认识细胞,认识细胞的什么,为什
么要走这一条路似乎有着很大的技术性分歧。
《证治》一文提出了一个“客观源性”概念。笔者理解为主观认识的客观来
源性。具体的理论来源于具体的实践,“客观源性”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以主观
理解代替客观历史。古代理论的客观来源是古代的实践方式所决定的,古代理论
的“客观源性”在现代实践条件下必有其新的发展,明确理论在新的实践条件下
的“客观源性”,才能找到理论发展的客观动力。
《证治》一文认为“中医证治理论对应的客体是细胞状态”,那么如何来判
断细胞状态呢?依《证治》所论,中医通过“搜集、感知机体组织细胞状态的信
息在整体的表现,然后确立‘证’,即对机体组织细胞处于何种状态做出评价、
诊断并对之以理法方药,从而进行调节控制”。实际上这只是今人对古人的一种
现代意义上的理解,而不能等同于对细胞的直接观察。细胞本身在显微镜下的状
态不同于在肉眼观察下的状态,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或者认为肉眼可以解决一
切观察问题,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细胞了。显然《证治》一文在这里把自己对中
医学辨证论治的主观理解等同于观察细胞的客观实践,认为古人观察人体就是观
察细胞、观察人体状态等同于观察细胞状态。这就好比观察到了一个物体的外在
表现,这种表现毫无疑问是由构成这一物体的众多分子、原子的运动状态所决定
的,因而就下结论说认识了原子运动、认识了分子运动。显然不能这样说吧!
研究细胞是要把生命在细胞这一层次上的客观存在纳入到自己的理论研究范
围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在新的实践领域接受新考验、遇到新的问题,
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因此,在现代条件下研究细胞不是让大家满
足于治疗人体就是在调节细胞的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地看细胞,分析细胞的阴
阳属性,分析细胞的“五藏”功能,及其与人的其他层次之间的联系。把现在的
中医学定义为细胞状态医学目前是没有根据的,而应该是人体状态医学。人体状
态背后肯定是细胞的状态,中医学只有把细胞状态直接观察并研究到一定程度,
找到细胞状态和人体状态的联系规律,才能把中医学称为细胞状态医学。未来这
一方向可能成为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更明确地讲,《证治》一文所论的“
客观源性”,是想说细胞状态对于人体状态具有客观上的根源性,所以中医这一
认识人体状态的医学,客观上来源于细胞状态。
《证治》一文中所论“A理论只能解释A客体,非A理论不可能解释非A客体”
的说法是不严格的。几何学不但可以用来设计高楼大厦,同样也可以用来研究天
体运行。理论应用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当然也要承认
理论在运用领域上的局限性,如不能用几何学来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但中
医理论本身是关于生命的科学,细胞是有关生命的内容,用科学理论来研究在这
一领域中的新发现又有何不可呢?
《证治》一文说:“中医理论的整体性,不能理解为单细胞的整体性,而是
机体个体的整体性”。笔者认为“理论的整体性”和这一理论中蕴含的“整体观
念、整体方法”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没有共同语言、不相
容的原因是医学实践中的巨大差距所造成的。
2015-12-08 11:45 6楼
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本质——几个典型的小细胞肺癌病例---ymym96的博客

小细胞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肺癌,绝大多数发现时就已经转移了,所以能够手术的极少。而且分期

也很简单,没有早期晚期之说(因为基本上没有),只是非为局限期(相当于中早期)和广泛期(晚期)

。因为基本上没有中早期,所以治疗也很简单,以化疗为主!可以加上放疗。所以这个病很少在胸外科治

疗,大多数在肿瘤内科化疗。
其实,临床上很多小细胞肺癌,很多检查确诊以后就转至肿瘤内科化疗了。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5年生

存率大概1%。能够长期生存的只有手术完全根治性切除的病人。
另外小细胞肺癌有一个特点:对化疗特别敏感,化疗以后巨大的肿瘤及淋巴结会迅速缩小,但是化疗几周

期以后会出现耐药而复发,这在临床上很常见。肿瘤内科医生总是建议病人打化疗,认为可以通过不停的

换药避免耐药的出现。而作为外科医生和少数明智的病人,都知道只有根治性切除才可以一劳永逸的减少

肿瘤的复发。

下面说几个我接触的几个小细胞肺癌的病人:
2008年,我刚开始在QQ空间上写感想的时候,曾有一个我敬佩的中医教授介绍过来的一个女病号,右肺下

叶癌。当时很快就做了手术,术中发现肿瘤已经侵犯下肺静脉和部分心房,当时把心房切除了一小部分(

术中主任曾想放弃,在我的一再坚持下才勉强努力完成了这个手术),术后病理是小细胞肺癌!不过运气

好的是淋巴结没有转移。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病号会很快转移复发,因为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太高了

。经过这次手术,我和病人的老公成了朋友,安排她进行了4次化疗和预防性脑部放疗。在长时间的接触

和特意的询问中,我发现病人体质在中医上属于“肾虚”,其他的原因一直没有查明。她的肾阳虚的表现

于:经常觉得腰酸,腰部发冷,吹不得风——这是典型的肾阳虚症状。其他的没什么特异的症状了。在放

疗后,病人说感觉有些记忆力下降,同时总是觉得口干,怎么喝水都不解渴。我上网查询以后,突然发现

,原来很多脑部放疗以后的病人会出现脑萎缩的症状,而且很多是不可逆的,有时候会有老年痴呆发生。

这说明放疗对脑部产生了看不见的损伤。

针对这些情况,病人肾阳虚体质,放化疗以后气血虚,同时放疗“燥邪”伤津、放疗损伤脑髓。治疗原则

应该:补气养血,生津补肾精(肾精能化髓补脑)。按照这个思路,我给她首先开了几幅汤药,吃了大概

1周以后,病人感觉口干舌燥明显缓解,然后又调整了方子:以补肾精为主。过了一段时间,她说脑子感

觉好多了。最后遗留下来的问题就是,腰背部怕冷怕风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头顶放疗区域有小片区域不

长头发(后来才知道伤了经络、要针灸才行,这是2年以后的事了)。但是病人吃了1个多月,大多数症状

缓解以后就不想吃中药了,觉得太难喝了。就这样,接下来的几年中,她不舒服时候我就推荐她食疗,严

重时吃些中药,每年定期复查,现在病人已经3年了,没有任何复发转移的表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

迹!!

第二例典型的小细胞肺癌,就是我二姨了。当时大多数主任都认为不化疗很快就会复发转移,但是现在已

经1年多了,二姨依然很健康,左全肺切除以后现在除了不能劳累,已经基本恢复日常生活。唯一感觉治

疗不彻底的是她下焦有经络堵塞(可能是她的病因之一)一直未能完全疏通,否则我就可以完全放心了!

!


第三例是今年年初的一个24岁男孩,肿瘤特别大,本来都没报什么希望的。没想到经过2周期化疗以后肿

瘤明显缩小,后来手术切除左全肺。调养恢复好了以后又化疗4次。现在依然健康的活着!!没有复发转

移的征兆!!


现在又遇到了第四例!!一个年仅28岁的女孩(已经生了一个孩子)。也是巨大的肿瘤和淋巴结,刚开始

入院时根本就没有手术机会,化疗2周期以后肿瘤及淋巴结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问题来了:继续化疗还

是手术切除?!家属问了无数的专家,所有的外科医生都建议手术切除争取根治机会,所有肿瘤内科医生

都建议继续化疗,说不能手术!甚至说化疗可以达到50%生存率!!最终,病人老公坚决要求手术,因为

他父亲就是小细胞肺癌,保守治疗只生存了8个月!所以他知道化疗不可能长期生存的,只要又希望,尽

量手术!!
明天这个病人手术,难度很大,祝福她吧!!!



这个病人很特殊,所以要着重说明:刚开始中医分型:肾虚不明显,但是脸色苍白,应该有血虚。最典型

的是舌边有很明显的紫痕——明显体内有淤血!询问月经也证明经期血块很明显而且颜色发黑!最神奇的

是,她2个姐姐和妈妈竟然舌头上都有紫痕!!我以前遇到过淤血体质,这种体质在人群中很少,不超过

10%,而且女性多见。这种家族性的聚集还是很少见的。我很震惊,然后好心的提醒,她们年长以后要小

心冠心病、心梗和脑血栓等疾病。她们的回答更可怕:母亲已经发生过心梗,只是救过来了!!这更加使

我对他们的体质感兴趣!!同时进一步深思:中医的“瘀滞”是产生小细胞肺癌的原因吗?因为我二姨体

质本身就有经络堵塞,同时在发病前曾与儿媳“生闷气”导致“气滞血瘀”,都有“瘀滞”的这个结果。

这一切有联系吗?……在深入分析,小细胞肺癌大多发病年龄比较年轻,发展迅速。刚开始发病时候病人

身体依然很强壮,根本看不出身上有病。这说明病人“正气仍强”。当某种原因导致经络瘀滞堵塞,正常

的气血不能通过,在瘀滞处迅速聚集,正气变为邪气(肿瘤?),导致“肿瘤”迅速增长??!!化疗效

果好的关键在于强而有力的杀伤气血(比如脱发就是典型的气血虚的表现),供给减少了邪气就变弱,肿

瘤迅速缩小!但是瘀滞没有解除,最终还是会复发!!
举个简单例子,一条大河的关键河口被堵塞,水位会迅速升高变为洪水(生长肿瘤),继续发展就会漫堤

决口(周围转移)。当从上游水库切断水源,洪水会迅速消退(化疗后好转)。但是一旦河道内开始慢慢

恢复供水,堵塞没有解决,即使很少量供水,一段时间后依然会出现漫堤决口!!年轻人气血盛,相当于

大河;老年人气血弱,相当于小河。引起瘀滞的原因很多,需要结合具体临床详细排查。
这难道就是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机理本质!!!
如果上述推理成立,我们治疗的首要目的就是找到瘀滞部位,通过药物和针灸的方法就可以彻底根治小细

胞肺癌!!
希望有识之士继续研究下去!!!



我太激动了,有些语无伦次,以后再修改吧!!
待续……
2015-12-08 11:50 7楼
中医精粹——自体干细胞拯救生命(闫利琴博士)
干细胞研究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
温家宝总理:“干细胞的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它是继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后的一场革命。”

干细胞之父——生物细胞学家、中国科学院吴祖泽院士在河南省成立首家干细胞库时答记者问: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多能细胞。干细胞技术能治疗各种疾病,它将导致一场医学革命。传统药物治疗解决不了的疾病,干细胞技术治疗是一种好方法。

干细胞作为一类未分化细胞或原始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能够分化成为至少一种功能细胞的早期分化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定向分化成机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任何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利用神经干细胞,可以治疗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脊髓侧索硬化及外伤所致的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胰脏干细胞,可以治疗糖尿病;角膜干细胞,可以重建眼表甚至再造角膜等。通常认为,干细胞疗法最适合治疗组织坏死性疾病,如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退行性病变、自体免疫性疾病等。

“干细胞疗法——医学终端疗法”,其基本概念是:骨髓是产生生成各种细胞的干细胞的,这些干细胞通过分化再生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多种细胞形成组织、器官。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扁平骨(如髂骨、肋骨)和不规则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简单的说骨髓的作用就是造血功能。因此,骨髓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和免疫力非常重要。

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提出,在骨髓中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证实在骨髓中确实存在非造血干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或骨源性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可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内皮细胞等,使治愈不可逆病变的疾病成为可能,对再生医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医学的实践意义。
2015-12-08 11:57 8楼
令人惊讶的对比,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证实
2012-07-11 23:46 星期三 .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其指导思想是以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来处理人体,把人体看成是众多种类的细胞所构成的社会功能体系。这种思想与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非常契合的。下面的比较可以显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五个骨干学说与上述的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契合程度。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人体功能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1)细胞外分子信息流(这些信号分子是由身体内不同的细胞制造和释放,同时又由不同的靶细胞来接收、解释和反馈以相应的细胞行为,从而完成整个身体内细胞行为的协调,也就是顺利完成身体的生理活动);(2)细胞(细胞是所有信号分子的制造者和释放者,同时也是细胞外信息流的接收者和解释者,以及最终行动的执行者,是进行完整生命活动的最基础单位)

<中医人体理论模型> 人体功能的阴阳对立共生理论:基本观点是人体的任何一个功能系统都是由阴阳两方面组成的。人体所有的生理活动过程都概括于阳化气,阴成形的规律之中。也就是说阳是无形的功能,而阴则是有形的物质实体。阴在内为阳镇守是阳的根源,阳在外为阴的遣使能带领和指导阴的变化。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细胞内的信息处理和生产制造中心
从行为和功能上讲,细胞的信息处理和生产制造中心包括DNA的复制、修复、重组、转录,RNA的剪接和翻译,蛋白质的合成折叠,以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合成等功能单位;同时那些合成的受体蛋白又把细胞外的信号导入细胞内,指导细胞进行蛋白质的翻新(protein turnover)、分泌、生长、增殖、分化、或凋亡等行为。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一个活细胞的基本特征,是生命的本质和精髓。在表现在生物体的整体水平上,就是个体的生长、发育、成熟和生殖等等基本生命活动的终极推动力。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系统> 中医之肾,五行属水,藏精是其最根本的生理功能,由此延伸具有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代谢谢、及主纳气等功能。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肾阴与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对脏腑气化具有促进和调节作用,并主司和调节全身的水液代谢谢;肾气的封藏和摄纳作用,维持呼吸的深度,以利于气体交换。
肾寓真阴真阳,为一身阴阳之根本,为五脏阴阳的发源地。肾阴又称真阴、真水、命门之水,为人体阴液之本,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为人体阳气之本,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发。肾阴充则全身各脏腑之阴亦充,肾阳旺则五脏六腑之阳亦旺。肾的阴阳亏虚可累及五脏,五脏所伤亦“穷必及肾”。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细胞内的物流系统
从其中心功能上讲包括所有参与处理下述任务的细胞器及生物大分子:(a)所有细胞内过程中的物理运动,也就是位置上的移动和转移,其中以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和肌动蛋白(actin)为代表;(b)修饰、包装、运送、分配和储存细胞制造的成品和半成品大分子;(c)从细胞外获取细胞生理过程所必需的原材料并进行适当消化加工;(d)销毁和回收已损坏的和过期的细胞内部件、组分和信息。在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细胞内物流系统的存在集中体现在负责力量和运动的肌肉组织,以及需要进行大规模跨膜转运营养物质的消化道上皮组织。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系统>中医之脾,五行属土,其生理功能是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生化气血(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气血化生的物质基础)、升清(升,即上升之意;清,指水谷精微。脾主升清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吸收并向上输送至心肺,再通过心肺布散营养全身。二是脾之升发,以升举内脏,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防止其下垂。)、统血(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这里的血,应泛指身体内的基础营养物质,而非仅仅指血液)。脾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和四肢等。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细胞外物流系统
为了每一个细胞能够及时获得营养物质和信息分子并及时运送出自身代谢谢产物和信息分子,多细胞生物体必须拥有一个能够通达几乎每一个细胞微环境的细胞外物流系统。这个细胞外物流系统的任务包括:(1)处理原材料或回收的材料,使之成为普通细胞可以接受的营养,并暂时储存这些材料等待需要时释放;(2)制造运送营养物质、信息分子、和其他功能物质的载体蛋白,运载并分配到所需地点释放;(3)运载并分配氧气,收集运送二氧化碳;(4)根据生物体的整体状况,销毁和回收损毁的和过时的循环蛋白、信息分子及其他分子;(5)制造和输布其他一些用以保证身体中营养物质和功能分子的储存、分配、回收、循环等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功能分子。)不难理解,这个细胞外物流系统是由某些特定功能的细胞、组织、以及它们的制造的功能蛋白组成。对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如果说细胞内的物流系统类似于城镇地区内的本地交通物流,主管本地的原料和产品的分配及进出口;细胞外的物流系统则类似于城际省际之间高速公路上的物流交通,收集处理整个社会或说国家水平的原料和信息,并把它们有效地分配到各个地区。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系统> 中医之肝,五行属木,其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生血。肝主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疏通、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消化,促进血液运行和水液输布,调节生殖功能等方面。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肝内贮存一定的血液,既可以濡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而维持肝的阴阳平衡、气血和调,又可以防止出血。因此,肝不藏血,不仅可以出现肝血不足,阳气升腾太过,而且还可以导致出血。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肝主疏泄又主藏血。藏血是疏泄的物质基础,疏泄是藏血的功能表现。肝的疏泄全赖血之濡养作用,又赖肝之功能正常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的关系。就肝之疏泄对藏血而言,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气机调畅,则血能正常地归藏和调节。这里的血应该是指血液循环中的所有营养物质和的功能分子。
肝不仅藏血,而且还能生血。肝主疏泄与肝主生血: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细胞外的氧气供应和分配系统
除了对于营养物质和信息的需求,作为需氧生物来讲,对于氧气是有特别的需要的。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来制造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同时产生并排出二氧化碳。因此身体内处理氧气的摄入,及其在全身每一个细胞内部及周围环境的扩散的细胞和分子体系,也应该是多细胞社会的一个关键部门,暂称之为氧气供应和分配系统。这套系统在人体中功能主要表现为小分子的定向扩散作用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系统> 中医之肺,五行属金,其生理功能是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主行水(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主宣肃(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主治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行政管理系统
作为象人体这样的多细胞生物体,其主要的整体生命活动包括与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他个体的互动交流,并且其身体本身也具有生长、发育和成熟的时间表。究竟身体中的所有细胞是通过什么手段协调它们各自的行为来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的呢?在身体中有些特定的细胞和组织的功能就是接受外界的改变和刺激,然后产生某种合适的信号,传送给其他的细胞有时也包括它们自己。不同的细胞可能接收不同的信号组合,即使是同样的信号,不同的细胞根据自己在整体中的角色不同,也会给出不同的反应,从而完成整体的反应功能。也有一些类型的细胞,会按照自然所设定的程序,逐渐成长进入成熟阶段并释放信息分子到体内环境中,指导整体中的其他细胞进行增殖和定向分化,从而使整个生物体发育成熟。所以这些应时应景给出整体水平指导信号的的细胞可以看作整个多细胞社会的行政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和现代医学研究的神经体液调节系统有很大的重合区。

<中医理论中的藏象系统> 中医之心,五行属火,其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心气与心血、。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主神志(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多细胞生物体的防御系统
所有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还需要一个提供安全保障的防御系统。这个系统应该保护细胞成员不受来自外面环境的物理的、机械的、化学的、微生物的等等破坏力的侵袭和毁坏,为所有细胞正常行使功能提供一个适宜的、稳定的、清洁的微环境。这个防御系统,基本上对应于生物体先天的免疫系统。先天免疫系统的详情见上一篇博文《微观系统化生物模型》。防御系统的无疑包涵和依赖上面讨论的其他功能系统。其正常运行同时也需要上面其它五个系统的全面支持。

<中医理论中的营卫学说>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中以阴阳方法论来分析生物体针对外界各种致病源的防御系统和内部的营养物质体系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运行方式的学说。在中医学中描述卫气和营气: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 过一系列的脏腑气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肺的气化输布,然 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 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细胞内的能源系统
其主要成员是线粒体。线粒体是被双脂膜包裹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消耗氧和制造细胞内通用的化学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因此被称为细胞内的发电厂。产生ATP的过程是一系列的以电子传递为特征的跨膜生化反应,其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一套反应就是著名的三羧酸循环。除了制造能量外,线粒体在细胞的物质代谢谢中也扮演很多重要的角色。细胞中同时存在两种形式的能量,一种是线粒体中通过呼吸链制造的储藏化学能的ATP;另一种是细胞中的不同的膜蛋白离子泵通过水解ATP并利用ATP中的化学能转运特定离子而制造的跨膜离子梯度。ATP提供细胞活动普遍需要的能量和材料(磷酸、腺苷等),不同的跨膜离子梯度则使一些特殊的细胞活动例如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信号传导等需要长距离、更精确和更快速的控制的行为能够顺利进行。

<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学说> 气血学说是以阴阳方法论来分析生物体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谢变化的学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气指的是身体细胞中的能量的制造和消耗过程,而这个过程与细胞的呼吸作用密切相关,因此中医概念气的基本内涵应该是指体内能量的代谢谢转化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生理现象。血泛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又常以气血概称,强调“人之生,以气血为本”。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贡,气之与血,异名同类.两相维附,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这个学说基本上是以阴阳的观点来揭示生物体中能量代谢谢与物质代谢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
<多细胞生物体微观系统性模型> 多细胞生物体的气液混合状态
身体是各种类型活细胞和细胞外物质的高度精细有序的组合排列,细胞个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方式,其中最基本的相互作用应属细胞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也就是单个的细胞是如何彼此相连形成群落,继而形成组织和器官的。一种方式是细胞之间直接粘合在一起,另一种方式是细胞通过连接在它们自己分泌的细胞外物质上从而聚集在一起。无论哪种方式,细胞都必须粘在它的目标上面,否则就无法形成有组织的多细胞结构。各种类型细胞连接都具有某些信号传递功能。例如,对整合素施加张力能够使其进一步抓紧细胞内外的结构,而撤消其上的张力则会使整合素放松,所以抓紧时形成的信号复合体(signal complex)就会在膜的两侧消失。因此整合素不仅可以传递机械信号和分子信号,还可以把机械信号转化成分子信号。细胞连接对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例如增殖、分化、生长、生存、凋亡等等各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多细胞社会的重要活动和功能,身体不同部位的细胞耗氧量、微环境、细胞间质的质地,都有着差别,并随着身体的活动,所处环境和健康状况而变化。
任何学习过化学和化工知识的人都知道,除了燃烧和爆炸反应之外,任何化学过程或物理化学过程都是一个动态平衡,转化率都不是百分之百。各种气体在人体中的运输,虽然主要是在血液和体液中以溶解态和结合态运输,游离态的气体无疑是客观存在的。 游离态的气体在体内细胞和细胞间质中的扩散一定是有序的和有一定方向的。而且在毛细血管不丰富的部位或毛细血管的盲区,一定会形成极微小的气体聚集区,沿着某种气体扩散的方向把这些极微小的气体聚集区连起来,就一定会形成从身体末端到躯干的线,因为气体扩散路线的两头一定包括腹腔。 这些线对应于血管来说,应该叫人体的气道。只是这扩散的模式和方向及影响因素会随着生命终止而彻底消失,解剖学方法无能为力,目前也很难用试验的方式确定。相信科学的发展会最终找到探测的方法,并发现其对理解人体生理活动的特殊意义。

<中医理论中的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构成经络系统和维持经络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称之为经气,经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故又称脉气。经气是人体真气的一部分,为一种生命物质,在其运行、输布过程中,表现为经脉的运动功能和整体的生命机能。气无形而血有质,气为阳,血为阴,一阴一阳,两相维系,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所以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运行于经脉之气,实际上包括了气以及由气化生的血、精、津液等所有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概言之为气血而已。故称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络不仅有运行气血营养物质的功能,而且还有传导信息的作用。所以,经络也是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信息传导网。当肌表受到某种刺激时,刺激量就沿着经脉传于体内有关脏腑,使该脏腑的功能发生变化,从而达到疏通气血和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脏腑功能活动的变化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经络循行四通八达而至机体每一个局部,从而使每一局部成为整体的缩影。
————————————————————————————————————————————————
上文可以看出,除了经络学说所对应的多细胞生物体的排列组织方式及小分子扩散模式目前还只是一个很模糊的研究方向,对于中医其他四大基础理论(阴阳学说、藏象学说、气血学说和营卫学说),系统化生物体模型均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给出了明确的物质和功能基础,而且这四大学说的内容恰恰与系统性多细胞生物体模型的七大系统和两个方面相吻合。虽然受制于古代对于人体物质基础有限的认识,中医学说只能给出综合功能描述,许多概念外延和内涵有点混乱,但是只要仔细思考,严格表述,仍能够从中剥离出科学严谨的内容,与微观系统化生物体模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各系统功能及各系统之间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高度吻合。由此可见,中医顽强的生命力,来源于其理论系统的高度科学性和完整性,虽然难以解释中国古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但不得不承认古老的中医将是建立和完善新的医学模式的黄金通道。
由于系统化生物体模型对各个功能系统的命名和功能描述采用的类比对象来源于现代的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信息处理和制造中心,细胞内外的物流系统等),它们之间的促进和制约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讲要比金木水火土之间的关系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得多。这也是把中医从表述方式上进行现代化,即让古老的中医说现代语言,从而进行更广泛教育和推广的好方法。
2015-12-09 11:02 9楼
启示录——谁破译了“DNA的起源”,就能“破译生命起源”!---转载

DNA,不仅是——生物(物种)起源的蓝本;

DNA,她也是——行星(星系)起源的蓝本;






要破译生命(生物)起源——必须先破译“DNA的起源”!

破译DNA的起源“很难吗”?!

不难。她简单明了,近在眼前!



提醒地球生命学家,你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物种)“就起源于地球”!

不要“猎奇”、“挖空心思”的“想到外星球去寻找生命起源”!

你们就是在外星球找到了“其他星球上的生物”,仍然要破译“他们是怎么起源的”!



再次提醒:你们地球上的千万种生物“就起源于地球”!

破译你们地球生物的起源并不难!

但,你们现在只注意到了DNA的内部形态(也未完全弄清楚),重要的是你们“忽略了形成DNA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

破译了DNA的起源,地球生命(生物)的起源就“真相大白”!

你们会惊讶!——原来,地球上的生物起源“如此简单”!



加能啊,地球文明!
2015-12-09 11:12 10楼
沃森明确表示,“我认为基因组学还只是刚刚开始。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人之一、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日前在杭州指出,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希望迟早有一天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张含有个人遗传信息的全基因组图谱,从而为人类健康造福。-拥有“基因身份证”至少需10年人类基因组约有30亿个碱基对,虽然测序成本一直在下降,但是测定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图谱,成本仍然十分昂贵。虽然有了全人类的基因组图谱,但是每个人的基因组仍有不同之处。人们何时能有自己的基因图谱?沃森等人提出了将绘制人类全基因图谱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的“梦想”,“这一天估计要到10年以后才可能出现。”-“基因组学只是刚刚开始”


沃森明确表示,“我认为基因组学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人类基因组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要研究肿瘤和基因的关系。”对中国的基因组学研究,他在首先用“非常不错”4个字进行评价后话锋一转:“但还不是领导者。”“NO.1。”这位权威专家希望中国能努力在基因组学领域成为“第一强国”,以自己的高效激励其他国家进一步推动基因组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浙江大学遗传与基因组医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基因诊断研究的留美博士祁鸣介绍,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能够进行基因诊断的各类疾病已达1200多种,但在亚非国家尤其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临床服务还较为落后,“从理论上说,我们也能对上千种疾病进行基因诊断,但现在资金、人力、设备、试剂等方面都存在局限性。”
2015-12-09 15:47 11楼
生肌类中药对肌肉再生与器官再生的意义(原创)(2013-12-13 14:32:46

国宝中医,博大精深。中医生肌类医药的应用有数千年的历史。

《医宗金鉴》记载的生肌类方生肌定痛散,轻乳生肌散,姜矾散,腐尽生肌散,月白珍珠散,生肌玉红膏,莹珠膏

《衷中参西录》发表化腐生肌散,内托生肌散。

近代中医广泛应用生肌类中药治疗皮肤表面缺损,各类溃疡,糜烂,数不胜数,诸如表面肌肉溃疡,胃肠道溃疡,宫颈糜烂,肺脏修复,心脏修复等等。

也有的医家蒙骗病人,可以用中医药治疗的皮肤表面溃烂,却采用所谓的皮瓣手术技术,实在是愚蠢之极,恶心之极,为了捞钱致病人健康不顾,用中药几百元可医治的,反而花费数万元采用手术治疗,包装美名皮瓣移植技术,玷污了医之称号。实际是披着白衣、拿着屠刀的恶魔。

中医肌肉再生的根本,实际是细胞再生,进一步是否可以发展的器官再生,这是不容质疑的。

肌肉可以再生---细胞再生-在一定条件下,多细胞再生---器官可以再生(器官细胞组成)。

外在条件,不外乎温度、湿度、气血营养的充足及空间的清洁。温度应该在人体标准温度上下两度之间,高则发烧,低则寒冷。空间的清洁,保证没有有害细菌的繁殖,就如体表肌肉生长时,使用外敷膏药的作用之一就是杜绝感染,杜绝有害细菌侵占生长环境。

中医生肌类中药对生命科学的意义重大。

中医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再到宏观,深入研究意义非同凡响。

中医的伟大,可见一斑。



附录一:修复组织恢复器官的药方作者:周易五术使者

下面的药方对于因为手术或者交通事故或者打架等其他原因而让身体受伤皆有一定地疗效。

让受伤器官、坏死组织康复至正常的药方:玫瑰茄10克、三七10克、苍术10克、人参花10克、蒲黄10克、

贡菊10克,水煎服或服药粉需要根据症状而确定。比如,手术切掉了胆囊,则只可以煎服,禁服药粉。总之,使用此药方还需要随证施治!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远古生物——海鞘经历几代繁殖之后,能修复原有的身体缺陷。人类有望在未来实现高级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




http://news.hsw.cn 科学网 2007-04-26 11:38

图注:科学家发现海鞘能够修复身体的缺陷。


科学网4月2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远古生物——海鞘(sea squirt)能够在经历几代繁殖之后,修复原有的身体缺陷。这一发现迈出了人类再生医学革命的重要一步,人类有望在未来实现高级组织器官的自我修复。该研究成果将发表在5月版的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FASEB Journal期刊上。

论文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Ayelet Voskoboynik博士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该现象的深层机制,最终能够使科学家对人体细胞与组织的重建和再生潜力产生新的认识。”

当人们的肢体、心脏以及脊柱经受巨大创伤后,受伤的组织都会努力进行自我修复,但结果往往并不理想。不过,如果将海鞘相关的基因序列应用于人类,就有望对再生医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海鞘外表看起来有些像海绵、蠕虫或者某些植物,但其实与这些物种相去甚远。超乎许多人想象的是,海鞘与人类的关系要亲密得多。海鞘与人类相同,都是脊索动物,海鞘具有很原始的脊索,这使得它在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许多科学家认为,海鞘十分接近5.5亿年前人类最早的脊索动物祖先。因此,科学家确定出海鞘自我修复和组织再生等复杂过程的根本机制,有望为人类再生治疗奠定基础。

FASEB Journal期刊的主编Gerald Weissmann表示,“生物医学的目标就是了解生命,从而使我们的身体能够抵御伤害、残缺和疾病。医学治疗最终将使我们损坏的组织器官恢复常态。而这项最新的研究可谓再生医学的里程碑,斯坦福研究小组此次在生物医学上完成的工作就好比使‘朽木’变成‘美器’。”。

山萸肉、肉苁蓉、桃仁、牛膝各10克,这些药可以加快修复组织器官。灵芝促进细胞再生。





基本信息【来源】《千金要方》
【组成】白附子、密陀僧、牡蛎、茯苓、川芎各60克。
【功效】祛风活血,润面除斑。
【制备】上5味末之,和以羊乳。
【用法】每夜涂面,以手摩之,旦用浆水洗。
2其他方剂方一
玉容散-《种福堂方》卷四。
【药物组成】:白僵蚕3钱,白附子3钱,白芷3钱,山奈硼砂3钱,石膏5钱,滑石5钱,白丁香1钱,冰片3分。
【处方来源】:《种福堂方》卷四。
【方剂主治】:润颜色。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临睡用少许水和,搽面;人乳调搽更妙。
方二
玉容散-《御药院方》卷十。
【药物组成】:白及1两半,白蔹半两,白僵蚕(生)半两,成炼钟乳粉半两,白附子(生)2钱半,冬瓜子2钱半,韶脑(别研)2钱半,楮桃儿2钱,麝香1钱(别研)。
【处方来源】:《御药院方》卷十。
【方剂主治】:面上诸(黑干)(黑曾)及瘢痕。
【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用玉浆调,匀稠得所。
【用法用量】:临卧涂患处,明旦用温淡浆水洗去。
方三
【来源】《外科大成》卷三。
【组成】白芷、白术、白及、白茯苓、白扁豆、白细辛、白僵蚕、白莲蕊、白牵牛、白蔹、白鸽粪、甘松、团粉、白丁香、白附子、鹰条各等分,防风减半,荆芥穗减半,羌活减半,独活减半。
【功效】白面嫩肌。
【主治】黧黑斑、雀斑、粉刺。
【制法】上为末,罐收。
【用法】洗面,日3次。
【禁忌】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方四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组成】 白牵牛 团粉 白蔹 白细辛 甘松 白鸽粪 白及 白莲蕊 白芷 白术 白僵蚕 白茯苓各30克 荆芥 独活 羌活各15克白附子鹰条白 白扁豆各30克 防风15克 白丁香30克
【用法】 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擦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主治】 黧黑皯黯(又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
【禁忌】 服药期间,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方五
【来源】《古今医鉴》卷九
【组成】皂角3斤(去皮),升麻8两,楮实子5两,甘松5钱,山奈3钱,砂仁(连皮)5钱,天花粉1两,白芷1两,白及1两,糯米1升(另研),白丁香5钱(须腊月收者),绿豆1两(另研)。
【制备方法】上为末,和匀。
【功效】馨香,去垢腻。
【主治】面生小疮,或生痤痱、粉刺,并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量用洗面。
方六
玉容散·《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组成】绿豆粉90g,白菊花30g,白附子30g,白芷30g,食盐15g,冰片1.5g。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功效】祛风利湿,消斑润肤。
【主治】黄褐斑,痤疮,扁平疣等。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用清水调匀外搽,代肥皂洗面,外搽10分钟后洗去。
方七
玉容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方)
【组成】绿豆粉2钱,白附子1两,白芷1两,白蔹1两,白僵蚕1两,官粉5钱,明粉2两,防风2两,零陵香2两,排草香2两,上冰片2钱,山奈2两,檀香2两。
【功效】祛风止痒,化斑点。
【主治】脾湿受风,血热发斑,黑白斑痕,癞痒硬坚。
【用法用量】为清凉性之涂搽剂。
【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绢罗筛2-3次,至极细。
方八
玉容散·《女科切要》卷八
【组成】香芷5分,肥皂1两,细辛1钱半,甘松2钱半,荆芥5钱,木贼3钱,白丁香2钱,杏仁3钱,花粉5钱,蕤仁5钱,藿香叶3钱,天虫5钱,山奈1钱半,陀僧5钱,玄明粉3钱,轻粉2钱,硫黄1钱,铅粉1两,苏合油5钱(后入),冰片1钱
⬅ 中医里男人养生13种不可少的食物 老茶馆 孕妇不宜用哪些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