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厨师的感冒

2015-12-11 19:48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杏徒 于 2015-12-11 19:51 编辑


2015年11月17号中午,来了一个中年男子,个中等,人偏瘦,操着一腔外地口音。
“师傅,我找你看一下病。”
“哪里不舒服?”我隔着柜台站着跟他说。
“感冒了。”
“我这里只开中药哦。”我带着一些疑问。
“我就是来开中药的。”他笑着说。
“好好,您坐。”
心中略感意外,行医近两年,还很少遇到一感冒就来抓中药的。我赶紧拉过椅子坐下,迅速拿起笔,打开本子,记录下他的名字、岁数、号码后,开始问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感冒的?”
“前天晚上做了几桌菜,觉得有点热,就脱了外衣到外面透透气,那天晚上风有些大,可能就受了风寒,昨天开始全身疼痛,头也痛,昨天吃了西药,今天还是这样。”
“你说的全身疼痛,是骨头还是肌肉?”
“是肌肉疼痛。”
“这中间发过烧吗?”
“没有,倒是有些怕冷。”
“有没有出汗?”
“没有汗,有一些清鼻涕。”
“咳嗽吗?”
“不咳。”
“其它还有什么不舒服?”
“其它的……其它没啥了。”
“现在感冒了,胃口应该不大好吧?”
“哦,是的,感冒了,胃口当然不好了。并且我还有胆囊炎,不感冒有时候胃口都会不好。”
“胆囊炎,多久了?”
“哎,十多年了,当时就是一次重感冒,去大医院输液一个星期,后面检查出胆囊炎,又在医院输了十多天的液,没治好,就一直到现在,隔一段时间就会犯,我自己又是开饭店的,每天跟油烟接触,所以根治不了?”他叹息着,露出一些无奈。
“哦,您现在在哪里开饭店?”
“就是你们这里下面那个水电站,我跟着施工队一起过来的,都一年多了,以前不知道你这里有中药,最近才看到你贴在外面的字。”
“你怎么一感冒就想到来抓中药呢?”我带着好奇。
“哎,在我们老家陕西那边,都习惯吃中药,五六岁的小孩子感冒了,都是吃中药,中药副作用小,西药……”
我连忙打断他,“你有胆囊炎,那现在口苦吗?”
“现在不苦,只有胆囊炎发作的时候才会口苦。”
“嗯,你伸出舌头我看看。”
舌暗,苔白略腻。
取出垫枕放于桌上,“给你号脉,先看右手,号脉的时候不说话。”
“哦。”
左手给他号脉,右手记录脉象:右脉急,寸弦濡略有力,关弦濡,尺弦略有力。
“好了,现在换左手,这次要号三次。”
右手三个指头先感受他左手整体脉感,然后集中精力依次感受寸关尺的具体脉象,每感受一部,就停下记录在本子上,三部脉象为:左寸弦略紧,关弦略有力、偏朝尺侧,尺弦略紧。
“先给你开一付吃了看一下吧。”
“好的。”
处方:
柴胡40 黄芩15 桂枝15 白芍15 炙甘草10 大枣15 生半夏12,另包 党参15 生姜15 1剂
抓好药,拿起另包的半夏,“这个药,用开水浸泡3次,每次一分钟左右,然后放进煎药袋里和其他药一起熬。”
“嗯。”
伸出拇指,“还要放一块生姜,大概有拇指这么大,不用削皮,把泥土洗掉就可以,切成薄片,放在药袋里。”
端起示范碗(小碗刚好能装200ml水),“像这种小碗,加7碗水,小火力熬,最后熬剩3碗左右,把煎药袋提出来,药水和药渣分开。每次喝一碗,要喝热的,这几天不能吃生冷的东西,像水果这些不能吃,另外,要吃清淡点。”
……
11.20电话随访:
“你好,前两天你在我这里开了一付中药治感冒,现在中药喝完了吗?”
“喝完了。”
“有没有好转?”
“拿药回去那天吃了两次,第二天就好了,并且当天胃口还挺好,要是以前,感冒的时候胃口都不好,这次感冒吃这药,胃口还挺好。”
“哦,那就好。”
“这两天来我这里吃饭的人,我都跟他们说,在上面街上×××店里有个年轻人,开中药效果挺不错,我前几天感冒,在他那里抓一付药吃了就好了,后面有人问治胃病效果怎么样,我跟他们说,这个我不清楚,我没在那里治过胃病,你自己去看一下吧。”
……
处方依据:
(1)右寸关弦濡、略有力,依个人点滴经验,弦濡有力之脉多候肝胆实证;左寸尺弦而带紧象、右脉急,为外寒。
(2)素有胆囊疾患,且发作时有口苦一症。
(3)患者目前主症是全身肌肉疼痛、头痛。
综合以上三条,诊为太少合病,故选用柴胡桂枝汤,外解太阳、内和少阳。
当然,这只是大方向上的粗略把握,碰巧有效而已,若要细化,尚有很多思而难通之处,比如:
(1)患者左关脉偏朝尺侧,这有何指向,是提示胆囊疾患日久、胆气有虚,在外寒侵袭的情况下,因‘肝胆相照’而求助于肝,故左关偏朝尺侧,还是提示胆囊疾患在朝着厥阴肝的方向发展?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治疗选用桂枝类方。“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治疗选麻黄类方。但是为何在太少合病的时候只有柴桂汤,却没有柴麻汤?
(3)如果另一个患者感冒症状同上,但是脉象截然不同,是否可以使用同一方子,如果不能,又当如何用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2-11 20:17 2楼
外感寸口脉像很重要.是否可汗全凭于此.
2015-12-11 20:21 3楼
多临床,勤总结,前途无量。
2015-12-11 20:25 4楼
临床患者习惯问:“我这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教科书也有风寒、风热及其他分型。此案告诉我们,感冒可以不分风寒、风热哦,只要分清病在何经即可。
呵呵,看到此案突然想到的。
2015-12-11 20:49 5楼
厨师的轻感冒可以完全用这个方子解决:生姜、大葱的葱白、芫荽,煮开5分钟,放红糖,热饮;
嘿嘿,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2015-12-12 09:20 6楼
有效就为高。不过弦濡怎样体会的
2015-12-12 10:50 7楼
1454821493 说:
有效就为高。不过弦濡怎样体会的

我对‘濡’脉的感受跟古人不同,不是浮细而软,是如棉在水中,脉位可浮可沉,脉体可大可小,这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有类似提法。 对于弦濡,您可这样理解,如同一根拉直的棉条。在桂林本《伤寒杂病论》中有几处提到濡脉与其它脉的兼脉。(1)“平脉法第一”中: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2)“伤寒例第四”中: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3)“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中:心咳…濡大而散,知受湿邪……肝咳…弦濡而涩,知受湿邪……脾咳…沉濡而涩…知受寒邪……肾咳,脉沉而濡。假令沉弦而濡,知受风邪……
从以上文字看得出,《伤寒杂病论》中的濡脉可以与浮、沉、弦、大、紧等脉相兼,说明《伤寒杂病论》中的濡脉,就是单纯的濡脉,如棉条,而不是王叔和《脉经》中的濡脉(浮细而软),字同但意义截然不同,这需要后世学者详细区别。
2015-12-12 15:22 8楼
紧和濡相对,能相兼吗?
2015-12-12 15:43 9楼
江海余生 说:
厨师的轻感冒可以完全用这个方子解决:生姜、大葱的葱白、芫荽,煮开5分钟,放红糖,热饮;
嘿嘿,效果也

这个可以有。
加点米也行。
服后覆被而睡取微汗。
2015-12-12 16:07 10楼
本帖最后由 yizhonglao 于 2015-12-12 16:10 编辑

1454821493 说:
只是个人的手法及对脉的认识,才有了不同的脉感的诊断。其实就是涩脉,不过是脉体大了些。涩脉体会在:手下脉体过手时有:如轻刀刮竹之感。

医生要老好,其中一方面他手下过的脉多,体会较明。俗话说:脉过千手自然灵。有时学脉要在病中学,有典型病,必有典型脉,慢慢知道的就多了。每次诊脉后要多反复思考、对比。


此病案举取当是浮紧。


历代名医对病案的脉像描述是很有意思的,各人摸的脉各人开药方是不同的。
2015-12-12 16:46 11楼
作为初学,还是先从风热风寒分型辨证入手的好。从此案的表诉来看,似为一风寒感冒,脉像可能浮而略紧吧。总之用了姜,加上温服,是会有效。但是楼主学习中医的执著令人鼓舞。加油,再创佳绩。
⬅ 跖疣 老茶馆 随手处理的小案例(12)饭后3小时左右就会胃部难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