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神经麻痹

2015-12-24 11:53 楼主
目的 采用随机非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风寒阻络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中药,分别在治疗10 d、20 d、30 d时对眼裂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乳突后压痛等症状进行观察,比较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78.57%(P<0.05)。两组不同症状恢复情况,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面神经麻痹患者服用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临床疗效更好,且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牵正散加味煎服;面神经麻痹;风寒阻络型

中图分类号:R745.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118-02

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中医学称为“口僻”、“吊线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2009年5月—2011年4月采用牵正散加味煎服治疗60例,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11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1岁~66岁,平均44岁;左侧22例,右侧38例;病程1 d~7 d。对照组56例,男34例,女22例,年龄12岁~54岁,平均42.5岁,病程1 d~6 d。两组病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中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患侧表情肌麻痹,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Bell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中医诊断标准[2],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发病7 d以内。未进行其他方法治疗。

1.4 排除标准 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引起的中枢性面瘫。颅后窝病变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瘫。腮腺炎或中耳炎并发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颅外伤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虽有周围性面瘫,但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如桥小脑肿瘤及格林-巴利综合征。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方法:泼尼松片,剂量为30 mg/d,顿服,连续5 d,随后7 d~10 d内逐渐减量;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 500 μg,均每日一次肌肉注射。急性期行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连用4周。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牵正散加味口服:全蝎、僵蚕、白附子、防风、荆芥、赤芍、桃仁、红花、羌活、白芷、地龙,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两次服用。连用4周。

1.6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讨论会推荐的House-Brackm 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3]。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连带运动,挛缩和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无效: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的运动。

1.7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2.2 两组不同症状恢复情况 治疗组治疗后眼裂闭合不全总有效率90.0%,额纹变浅95.0%, 鼻唇沟变浅93.3%, 鼓腮漏气76.7%, 乳突后压痛85.0%。对照组分别为78.3%、65.0%、70.0%、63.3%、61.7%。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两组不同疗程主要临床体征恢复正常例次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出现胃脘不适,烧灼感,原方基础上加用肉桂、吴茱萸、半夏乌贼骨等,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呕后均缓解,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10例出现精神亢奋,睡眠欠佳,予地西泮片等镇静药物对症处理后睡眠改善。

3 讨 论

面神经麻痹,目前认为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认为与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病态反应有关,或因寒冷刺激,使面神经营养血管痉挛、缺血,导致面神经水肿。急性期的病理变化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髓鞘脱失,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长期以来,西医一直沿用皮质类固醇和B族维生素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恢复不理想[4]。

中医学称为“口僻”,“吊线风”。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入太阳、少阳、阳明经脉与经筋,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 •岁露》云:“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也深”。《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又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将此病以邪中浅深,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络、中腑、中脏[3]。治宜疏风祛邪,活血化瘀,扶助正气,选用牵正散加味治疗。其中,白附子味辛,可祛风痰,解毒散结止痛;全蝎味辛、平,性辛热,可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僵蚕味辛咸,性平,可熄风止痉止痛、祛风热、活络通经、解毒散结;方中羌活、防风、荆芥、白芷祛风通络;川芎、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本方可抗惊厥、催眠,降低血管阻力,影响神经传导速度,诸药合用,对病理状态下面神经损伤所致的传导阻滞有明显治疗意义[5]。全方配方严谨,临床疗效显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12-21 15:29 2楼
好文
2020-12-21 17:25 3楼
葛根汤配合针灸更快一些
⬅ 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瘫150例疗效观察 老茶馆 中医药管理局:民间中医将有望获得从医资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