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气”

2016-01-06 09:44 楼主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和难以理解的一个概念。就“气”的种类而言,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气、元气、精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等之分,在中医学中则有营气、卫气、宗气、五脏之气、经络之气、正气、邪气之别等。在先秦诸子的言论和古代许多典籍之中亦有诸多关于“气”的描述,例如,如孔子在论述君子有“三戒”时所说的“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中的“血气”,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中的“浩然之气”,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说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天地之“正气”等等。“气”的观念影响如此之深入和广泛,甚至渗透到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人们形容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叫做有“志气”,形容一个人有知识和才华叫做有“才气”, 形容一个人做事果断、有魄力叫做有“气魄”,其余如气质、气度、气概、气节、气势等都是中国人的日常用语。在古人看来,“气”是一种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人的肉眼看不见的极具活力的精微物质,天地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毫无疑问,“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物质基础,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就是牢牢地建立在“气”这么一个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地理解“气”也是正确地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关键。然而,“气”到底是什么?世界上有没有“气”这么一种物质的存在?“气”能不能得到现代科学的解释?回答这些问题,对于研究中医古代哲学和中医学是一个绕不开也是一个不能绕开的话题。

而要正确地理解“气”,就需要从“气”的观念的形成谈起。远古的中国人“气”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可以想象,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人类刚刚从原始的蒙昧之中苏醒过来,当他们看到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鸟走兽、风雨雷电的时候,肯定会用一种惊恐而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们生活的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他们一定会问:我们生活的这个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什么变化而来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又是由什么组成的?这些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原始的人类已经开始用理性的思维认真地观察并思考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了,于是,原始的自然哲学的种子开始了它的萌芽。毫无疑问,古老的、原始的“气”的观念的形成正是古人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自然界的观察中得来的。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气”的存在。比如说,古人在做祭祀活动时袅袅上升的烟气,水在热力的作用下(如古人在炊饭时)变成的水气,水气蒸腾于上而变成天上的云气,人的呼吸之气,吹拂人体的风气等,这些都是古人日常生活经常可以见到的“气”的现象。而古人对气的认识和了解也是源于他们对“气”的观察。例如,消散在空中的烟气和水气,人的呼吸之气,吹拂人体的风气等都是没有一定形状的,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因此,形成了“气”是无形的、肉眼难以看见的、非实体的这么一种观念。又比如,袅袅升起的烟气,蒸腾而起的水气,人的呼吸之气,一旦进入到空中,很快地就会弥散开来,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古人看来,这种弥散开来的气是充满了整个虚空,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因此,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是存在着“气”这么一种物质的,上至无垠的宇宙,下至自然的万物之间,无不充塞、弥漫着这种无形的、人的肉眼难以看见的、非实体的“气”。这样,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经常见到的云气、水气、风气、呼吸之气等,就上升到一种抽象的哲学观念的“气”,指导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在“形”与“气”的关系的认识上,同样离不开古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比如说,深秋的早晨,人们总是可以看到树叶和草木上总是挂满了点点的露珠,或者结满了一层厚厚的浓霜,露珠或者浓霜是怎么形成的?古人认为是由于空中的水气凝结而成的。凛冽的寒冬,人们总是呼出一团团浓浓的白雾,白雾是怎么形成的?古人认为那是由于人的呼吸之气遇冷而形成的。深山峡谷之中,云气氤氳,蒸腾出朵朵白云,白云是怎么形成的?古人认为是由于云气凝聚而成的。露珠、浓霜、白雾、云朵等等都是有形之物,而形成它们水气、呼吸之气、云气等却是无形之气。从这些日常生活观察到的现象之中,古人不难得到这么一点启示:是不是有形之“物”都是由无形之“气”生成而来?为此,古人在大量观察和思索的基础上,肯定了这一认识,并做出进一步推论:世界上的一切有形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鸟走兽、风雨雷电等有形的万物,都是由存在于宇宙天地之间的无形的“气”生成而来。如果将宇宙天地间有形的万物称之为“有”,而将存在于宇宙天地之间的无形、看不见的“气”称之为“无”,那么,古人就会很自然地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有”生于“无”。实际上,关于“有”生于“无”观念,在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就有许多明确的记载,如《列子•天瑞》中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老子•四十章》中亦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有”生于“无”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物质观的最初认识。

其实,这种“有生于无”的观念也正是中国古代“元气论”物质观的滥觞。何谓 “有”?所谓的“有”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指的是指宇宙天地间一切可见的万物,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鸟走兽、风雨雷电等皆属于“有”。“有”从哪里来?从“无”中生成而来,即所谓“无”中生“有”也。这里所谓的“无”,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并不是真的什么也没有,而指的是那种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人的肉眼看不见的精微物质的“气”,这便是古人所说的“元气”。在古人看来,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有一种原始的未分化的、混混沌沌的气体一样的物质,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正是这种原始的未分化的、混混沌沌的气体一样的物质构成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原,生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中国古代哲学上的关于物质起源的“元气论”物质观因此而诞生。实际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关于物质起源的“元气论”物质观经历了从“道”到“元气”的发展过程。比如,老子就认为,万物生成之前的那种混混沌沌的气状物就是所谓的“道”,即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成衍化而成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气是天地万物共同的物质基础。在元气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先秦诸子先后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浩然之气等不同的概念,用以说明人与自然万物的形成过程。至两汉时期,则最终被“元气说”所同化,发展成“元气一元论”,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生成衍化而成的。如西汉初年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认为,“元者,始也”“元者,万物之本”,并产生于“天地之前”。张衡的《论衡》中认为元气自然存在,产生天地万物和人的道德精神。如该书《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等。实际上,无论将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称之为道、气、冲气、天地之气、还是元气等,只是名称的不同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也改变不了古人所认为的人与天地万物共同起源于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某种原始的、混沌的本原物质的实质。

作为天地万物生成之原的“元气”是怎样生成演化成天地万物的?在这里,古人借助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来加以解释和说明。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人用来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运动和变化的一种哲学学说。所谓的阴阳,指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属性相反且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的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现象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按照其阴或阳的属性来进行划分,把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活跃的事物及其现象都归属于阳;把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功能不活跃的事物及其现象都归属于阴。中国古人认为,在“元气”生成、演化万物的过程中,先是由于元气内部的运动而分化而成阴阳二气,当元气分化成阴阳二气之后,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下,阳化气,阳气清轻,升而化散为无形的虚空;阴成形,阴气浊重,降而凝聚成有形的形质。这样,整个宇宙天地实际上也就分成了无形的虚空和有形的形质两个方面,其中,无形的虚空即是古人所说的“气”,其至大无外,充满、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其至小无内,甚而弥散、透达于有形的形质之内;而有形的形质则构成了宇宙天地中人们所看到的一个个具体的物体,如前面我们所说到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鸟走兽、风雨雷电等。有形的形质属阴,而无形的虚空(气)属阳,阴静而阳动,古人根据阴阳的这一属性,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即“形”的运动)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进行的。同时,古人根据“阴”与“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认为“气”与“形”之间也是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气”聚而成“形”,“形”散而为“气”,无形的虚空(“气”)和有形的形质(“形”)可以发生相互之间的转化。因此,天地万物实际上也就同时具有阴与阳的两重属性,即属阳的“气”与属阴的“形”,或者说,天地万物都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即属阳的“气”的存在形式与属阴的“形”的存在形式,是形与气,有形与无形、阴与阳的统一。故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也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这样,产生于中国古代朴素的“元气论”物质观逐渐发展成为关于自然界物质生成的“元气学说”。

“元气学说”并不是古人凭空推衍的产物,而是建立在古人大量的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的思辨抽象而成的。比如说,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观察到潮水的涨落与月亮的盈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月满则潮涨,月亏则潮落,这是古人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又比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随着地球与太阳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地球上一年之中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改变,而随着一年之中四季气候的改变,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呈现出生、长、化、收、藏的运动变化规律,这是太阳对地球变化的影响。不仅如此,古人还观察到,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产生显著的影响。比如《灵枢•营卫生会》中说:“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气受矣。日中为阳隆,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这是一日之中太阳的运动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 这是一月之中月球的运动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这是一年之中太阳的运动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的影响。可以想象,古人在观察到以上这些自然现象或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后,一定会感到非常地奇怪。为什么?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两个事物(物体)之间如果要发生相互作用的话,一定会有两个事物(物体)之间直接的相互接触,例如,用手推动物体,物体会产生运动,如果手不与物体发生接触的话,物体就不会产生运动。现在的问题是,月亮与潮水之间并没有发生相互之间的接触,而月亮的盈亏却能够影响到潮水的涨落;太阳与地球没有发生相互之间的接触,随着太阳与地球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地球上一年之中却出现了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改变;太阳、地球、月亮与人体之间也没有相互之间的接触,随着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导致自然界万物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产生这些变化呢?古人猜想,这可能是因为在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无形的“气”,正是通过这种看不见的、无形的“气”的感应、振荡和传递作用,万物之间才能发生着彼此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比如说,正是通过月亮与地球之间看不见的、无形的“气”的感应、振荡和传递作用,月亮的盈亏才能对地球上的潮汐的涨落产生影响;正是通过太阳与地球之间看不见的、无形的“气”的感应、振荡和传递作用,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地球上一年四季气候的改变,自然万物才能发生着生、长、化、收、藏的运动变化;正是通过太阳、地球、月球和人体之间看不见的、无形的“气”的感应、振荡和传递作用,太阳、地球、月球的运动才能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等。

那么,宇宙之中万物之间到底存不存着如古人所说的“气”这么的一种无形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呢?很明显,“气”是古人在大量的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哲学思辨的产物, 元气论物质观的本身或者说元气学说的本身就是中国古人构建的关于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模型,既然“气”或者“元气”是古人构建的关于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模型,那么,作为具有某种物质结构的“气”显然是不存在的。然而,我们却常常说“气”是一种物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就是建立“气”这么一种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否认了“气”的物质性去谈论“气”,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就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中医的科学性也必然要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我们说正确地理解“气”是我们正确地理解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基础。实际上,对于“气”的理解,我们必须抛弃西方科学“结构决定论”那种狭隘的物质观(结构决定论物质观其实正是原子论物质观的重要表现),而应当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物质理解成一种客观实在。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不仅以“形(结构)”的方式存在着,而且各种形(物体)与形(物体)之间还同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如果说物质的形态结构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形态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它们之间所结成的各种相互关系)同样是一种客观实在,它们都具有物质性,只不过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比如说,太阳、地球、月球和人以实体(结构)的方式存在着,因此,我们说作为实体结构的太阳、地球、月球和人是一种物质。但是,太阳、地球、月球和人等除了以实体(结构)的方式存在之外,它们之间比如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和月球之间,太阳、地球、月球和人之间等同时还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是它们之间所结成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也是一种客观实在,因而也同样具有物质性。由此可见,即使是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物质的存在形态(式)也会有两种:一种是结构形态的存在,另一种是关系形态的存在,物质的存在实际上是结构形态的存在与关系形态的存在的统一。因为结构形态的存在是有形的,而关系形态的存在是无形的,这就与中医学所认为的物质的存在是阴与阳、形与气的统一是一致的,故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在这里也就得到现代科学的说明。其实,对于古人所说的“气”,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理解成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存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说“气”是一种物质),理解成物与物之间所结成的一切相互关系的总和,而所谓的人体之“气”则是人体的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各种相互关系。“气”实际上是古人从事物(包括人体)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虚拟的“模型结构”(气的升、降、出、入则是古人想象中的“气”这种模型的四种不同的运动形式),而作为一种实体结构的“气”其实是并不存在的,这也是我们用现代科学的方法不能检测出“气”的物质结构的根本原因。

理解了“气”的本质,无疑有助于我们对于“气化”的理解。何谓气化?气化是“元气学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所谓的气化,简单地理解,就是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元气论物质观认为,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即所谓的“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素问•五常政大论》),因而称之为气化。那么,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是不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呢?如果像一些人那样将“气”直观地理解成宇宙天地间实际存在着的具有某种结构的精微物质,显然将会使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气”或“气化”学说陷入虚妄,因为宇宙天地间根本就不存在“气”这么一种具有一定结构的精微物质,没“气”这么一种物质,又何来气化呢?。但是,如果我们将“气”理解成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包括人体)所形成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的总和,那么,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气”或“气化”学说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说,地球上的一年为什么会出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的更迭?随着四季气候的更迭,大自然的万物为什么会呈现出生、长、化、收、藏物候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为什么会显现出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的周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和月球之间,太阳、地球、月球和人之间等存在着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它们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古人说天地万物(包括人体)的运动、发展和变化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用今天的观点来理解,其实就是说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来源于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将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或根本动力归结于宇宙万物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即“气”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中医学整体联系观的重要体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06 10:01 2楼
http://m.med126.com/tcm/2014/20140323213001_782874.shtml
2016-01-06 10:02 3楼
谢谢湘先生:我练了好几年气功,可是功力老是排徊在原有水平上,自己总结经验,觉得练功以后经常有漏气的感觉,特别是肚脐、会阴、涌泉穴,有时放屁都感觉在漏气。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为此十分苦恼,希望得到您的指教。山西读者余和平余和平先生:你提到的漏气是气功筑基阶段
2016-01-06 10:02 4楼
也谈“后阴漏气”

孟晓明

【摘要】:也谈“后阴漏气”孟晓明《气功》杂志94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陈宏翅的一篇《后阴漏气小议》(以下简称“陈文”),文章就漏气的原因现象及后果等谈了一些看法。现就“陈文”中一些说法谈一点个人见解,与陈宏耀功友讨论。“陈文”在“排出浊气与真气之区别”一段说:“二

【关键词】: 《大乘要道密集》 心理因素 气功 生物电磁场 四无量心 练功者 真气 大偏差 颗粒流 信息载体
【分类号】:R214
【正文快照】:
也谈“后阴漏气”孟晓明《气功》杂志94年第1期刊登了署名陈宏翅的一篇《后阴漏气小议》(以下简称“陈文”),文章就漏气的原因现象及后果等谈了一些看法。现就“陈文”中一些说法谈一点个人见解,与陈宏耀功友讨论。“陈文”在“排出浊气与真气之区别”一段说:“二者
2016-01-06 10:04 5楼
----先通了督脉,但真气不是很足。后来任脉的气自动发动,堵在膻中。为此还专门在论坛发过贴子询问。后来一段时间没有练功。最近接着练,身体的自然反应仍然是在通任脉。这两天任脉似乎通了。上行气没了,下行气刺激外阴内缩。但是督脉一直没气感。一守下丹田,气就跑到四肢。昨天练功时多吸了几口气到下丹田,发现会阴区域有气漏出。像细微的风一样,但是连续不断的,感觉凉凉的,没有味道,而且丹田的气马上没有了。请问这是属于后阴或是会阴漏气吗?现在这种感觉还有,经常有气冒出。十分担心。请各位高人指点,应该怎么处理。谢谢了!


http://bbs.chinaqigong.com/thread-59899
2016-01-06 10:22 6楼
神机定通 说:
----先通了督脉,但真气不是很足。后来任脉的气自动发动,堵在膻中。为此还专门在

先看看《灵枢,决气篇》。看看内经是如何定义气的问题,再议论气的问题,都在瞎猜啊!更具是啥?
⬅ 香砂六君子汤验案 老茶馆 【宗源闲话】41 简说“道家”与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