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需门诊究竟该为谁服务 仅有区别就是多花钱?

2010-06-13 18:14 楼主
来源:中国新闻网

焦点 2

国家五部委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明确,“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但北京医改方案中,未提及“特需门诊”等特需服务的规模控制,只提出未来两年,公立医院将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三个方向探索改革。

【背景】

近年来,三甲大医院普遍开设特需门诊和特需病房,由专家出诊,将挂号费提至100-300元不等。但同时,更多的患者涌向大医院,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大医院和专家更难”的呼声依然强烈。有政协委员提出,公立医院设立特需服务,是以经济实力的大小,来区分患者所得的医疗服务。更多看过特需门诊的患者则认为,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的内容没有区别,只是挂号费大大提高。

【个案】

仅有的区别就是多花钱

“14元的普通专家号和100元的特需号,看的是同一个专家,诊疗时间也只有几分钟”,怀孕6个月的宋女士每次做产检,都很无奈。

3个月前首次到北大妇幼医院产检时,宋女士早上6点半赶到,和母亲交替排队近两小时,挂到普通门诊的专家号,挂号费14元。

担心身体越来越笨,无法再长时间排队,宋女士为了复诊仍预约到专家,便拿到了专家的特需门诊预约条。宋女士想,特需门诊应该环境好服务也好,多花钱也值。

但实践证明她错了,不但也要等候排号,而所享受的服务与普通门诊几无二致。宋女士坦言,特需门诊和普通门诊仅有的区别,就是多花钱,保证能看得上专家。

【众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萍:

公立医院不应有特需服务

随着专家门诊的普及,不少患者即使看个感冒也要挂专家号,实际上浪费了医疗资源。

从医疗公平角度,公立医院应让尽量多的患者看得上病,并提供平等的医疗服务,“不应提供特需服务,以经济实力大小,区分患者的医疗服务。”至于私立医院,则可以随市场需要提供各种专家门诊,另行收费。国外公立医院都没有特需门诊一说,只有私立医院才有。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科主任林江涛:

专家应向哪类患者服务

在一些公立大医院,特需门诊似乎成了一种对专家价值的“变相”体现,但由于缺乏制度衔接,特需门诊的高价挂号费需患者自己承担。这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就诊人群,可能是一种不公平。

“特需门诊”的存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看病难,看专家更难的“抱怨”。有效的办法,应是明确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和专家,究竟应向什么样的患者服务?只在挂号费上区别,很难确保公立医院要保障公众基本诊疗需求的公益性目标。

北大医院副院长丁洁:

应合理调整医生出诊费

能否向公立医院引入绩效考核,根据医生的水平、诊疗内容、诊疗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合理调整医生的出诊费,改变目前医生出诊费只能靠职称级别、靠几个等次的廉价挂号费来体现的“尴尬局面”。

【回应】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特需将从“公益性”剥离

市卫生局:

北京将严控“特需服务”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透露,北京将按照国家医改方案提出的原则,按照10%的床位比,严格控制各大医院特需服务的规模。专家级医生需完成普通门诊和病房的基本诊疗服务“任务”,才能利用业余时间到特需门诊坐诊。同时,他也表示,很难设置“病情”门槛,强制患者去看普通门诊或特需门诊。

市医改办:特需将从“公益性”剥离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这次北京医改,就是要明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服务内容,明确财政对于基本医疗服务补偿的范围。目前大型公立医院中普遍开设的特需门诊(病房),今后应由市场主导,完全从“公益性”的服务范围中剥离,其使用的人员、医疗设备和房屋,都不应再享受财政补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公费医改离公平有多远 很难期待真正的保障公平 老茶馆 福建中医医院西化严重 中医诊疗仅占收入2-3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