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2016-01-13 18:34 楼主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

第十七节《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13 18:35 2楼
金栋按:先生写的下面这两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一开始不很理解,为什么要讨论《内经》的体系和方法,而且是先生研读《内经》三十多年的最后见解。后来逐渐明白了。现在说一下我的理解过程和心得,算是对这两篇文章的补注。
我觉得,弄清楚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就理解了这两篇文章的意义。
那么,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呢?
首先要承认,《内经》确实不好读懂。
比如,拿起此书立即就碰到拦路虎。“黄帝内经”四个字,对初学者来说,没有一个字是明白的。好在弄清楚它们不是很难,历代学者已经说得比较清楚。原来,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是华夏公认的人文初祖。古人认为,很多文化,包括医学,是他创造的。西汉时,关于黄帝的传说最盛行,托名黄帝著述也成为风气,于是出现了《黄帝内经》这本托名著作。此书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记载,并列的还有《黄帝外经》等。内外二字没有什么深意,和我们现在把某书分为上下册差不多。“经”是汉代人对“圣人”留下的重要古代文献的称呼。比如诗有《诗经》,书有《书经》,《易》有《易经》。《春秋》也称经。其实在汉代之前,《诗经》就称《诗》,《书经》就称《书》,《易经》就称《易》。《书》称为《尚书》,也是汉代及以后的事,意思是上古之书。这样不但说起来顺口,也表示尊崇。
至此基本上闹清了,“黄帝内经”四个字的意思。
2016-01-13 18:36 3楼
然而,接着还有新的书名问题,因为《黄帝内经》又由《素问》和《灵枢》两本书组成。这两个书名更难闹懂。古人也说法不一。这里先不说了。
问题是,即便完全闹清了书名的意思,距离弄懂《内经》还是很远很远。
加之《内经》用的是汉代及以前的文言,有的本子是繁体字,其中的很多字、词、句,对习惯了白话文和简体字的当代青年人来说,都很生疏。
有人会说:这不是问题,因为解放后出版过不止一种《内经语译》,即早已有人把《内经》翻译成了简体字白话文。当代人、即便是青年应该能读懂《内经》了。况且,还有好几版高等中医院校《内经》教材,都是为当代人学习《内经》精心准备的。教材集中了国内外《内经》专家的智慧和劳动,莫非没有把《内经》讲清楚吗?
我的回答是:这么多《内经语译》和《内经》教材,再加上古人的注本,还是远远没有把《内经》讲清楚。
2016-01-13 18:37 4楼
三十多年前,我毕业于高等中医院校,无疑算是过来人。在校期间,系统地学过《内经》教材,毕业后用心读过不止一家的《内经语译》,还自学过好几本古代著名医学家的《内经》注本。但是,很遗憾,看到《<内经>时代》之前,心里还是很没底。问题和疑惑太多了。以上那么多书,除了《时代》都没有解决我的疑惑。
大家可能要问:古往今来,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关于《内经》的著作,莫非都完全没有用吗?特别是,新中国办了那么多中医院校,养了那么多《内经》先生,他们的工作莫非对读懂《内经》没有帮助吗?
回答是:你说的上面这些著作或研究成果,自然是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常常是初学者自己很难弄懂的。
2016-01-13 18:37 5楼
比如,打开今本《素问》第一篇,开头第一句话是:“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文言文基础好且悟性好的人,大概可以看出,这句话是说黄帝如何自幼就很了不起。但是,怎样准确理解其中的四个字:生、幼、长、成的含义和登天是什么意思就难了。而古人和教材给读者做了比较清楚、准确的解释,读者不必自己下功夫去查考了。还有很多字词句,上面这些书也解释得比较清楚了。比如这第一篇就有:徇齐,敦敏,术数,天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持满,御神,虚邪贼风,真气,德全不危,材力,天癸,地道,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至人,任脉,太冲脉;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等几十个词语,参看前人的著作大体上都能弄懂。
2016-01-13 18:38 6楼
说到这里人们会问:这么说来,现代人不是已经可以借助上面这些书,逐字逐句地读懂《内经》了吗?难道这还不算读懂了《内经》?
答曰:不错!即便你逐字逐句地读过《内经》多少遍,而且相当彻底地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还是远远没有读懂《内经》。
如果你不信,下面把我研习《内经》近三十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和疑惑举出来,说明怎样才算读懂了《内经》。
2016-01-13 18:39 7楼
比如,脏腑学说,在《内经》中应该很重要了。可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五脏六腑?为什么不可以五脏五腑或六脏六腑呢?还有,经络学说也很重要。可是,为什么是十二经呢?据说还有四经、十一经、二十八脉之说。到底哪种说法对呢?都是怎么来的呢?
2016-01-13 18:39 8楼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1-13 22:28 编辑

再比如,阴阳学说更重要,可是,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什么《内经》说理还常常使用三阴三阳呢?三阴三阳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经文中有两处很模糊的解释,后人也没有说清楚,自然不能算是弄懂了《内经》。
2016-01-13 18:40 9楼
更严重的疑惑是关于五行学说的。我不明白:五脏为什么和五行发生了关系?为什么五脏和五行那样配属?比如,说南方属火、色赤、配心,说得过去。东方属木、色青、配肝则无论如何想象也想不通。后来,听说汉代还有别的配法,更增加了我的疑惑。
还有:五行生克说是怎样来的?为什么《内经》中那么多运用此说的地方,而且很多重复,又有不少矛盾之处?
我的这些疑惑,不能算是吹毛求疵、自己给自己过不去吧!假如你学过《内经》,完全没有这些疑惑,只能说你是死读书、读死书,永远不可能真正弄懂《内经》。
2016-01-13 18:40 10楼
至此,有的朋友可能说:你说的这些疑惑,我有时也想到过。它们都能够通过赵先生的文章或《时代》找到答案吗?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先生的答案非常有说服力,读过后会有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
2016-01-13 18:41 11楼
这里我简单说一下,有关答案见于书中的什么地方。
先生关于为什么五脏六腑的见解,有一篇专论,即“藏五府六考”,附在第十五节。
五脏附五行的来历,见于第五节标题二:五行配五脏的由来。
关于三阴三阳的考证,见于第八节标题二:关于三阴三阳。
关于五行生克说的形成,以及为什么《内经》大用此说,见于第四、五、六节。
关于今《内经》的主要自相矛盾之处,及其道理,请参看第十五节。
关于四经、十二经、十一经和二十八脉的道理,可以同时参看“藏五府六考”和下面这两篇文章。
⬅ 溏鸡屎是疗疔良药 老茶馆 术后少腹隐痛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