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常规中西医治疗

2010-06-16 14:45 楼主
湿 疮(湿疹)


1.定义:皮疹呈多种形态,发无定位,易于湿烂流津的瘙痒性渗出性皮肤病。
2.病机: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3.诊断依据:
3.1.急性湿疮:
3.1.1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3.1.2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3.1.3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可泛发全身。
3.1.4可发展成亚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3.2亚急性湿疮:
3.2.1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3.3慢性湿疮:
3.3.1多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的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或抓痕,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4.鉴别诊断:
4.1急性湿疮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4.2慢性湿疮应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
5.证候分类:
5.1湿热浸淫:
5.1.1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5.2脾虚湿蕴:
5.2.1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弦缓。
5.3血虚风燥:
5.3.1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6.治疗常规:
6.1湿热浸淫:
6.1.1基本治法:清热利湿
6.1.1.1热重于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胆草10g 黄芩10g 苦参10g 板兰根20g
生地30g 车前草15g 六一散10g 徐长卿30g
6.1.1.2 湿重于热: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萆薢10g 生白术10g 生薏米30g 生扁豆10g
黄芩10g 茵陈30g苦参15g白鲜皮30g
6.1.2中成药:清开灵针:20ml~40ml加5%G~S250ml日/次,静滴。或茵栀黄针20ml加5%G~S250ml日/次,静滴。龙胆泻肝丸6克日两次口服。二妙丸9克日两次口服。
6.2脾虚湿蕴:
6.2.1基本治法:健脾除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白术15g太子参15g 云苓15g 生薏米30g
冬瓜皮15g 赤苓皮15g 苦参12g 车前子15g
6.2.2中成药:参苓白术散9克,日三次口服。
6.3血虚风燥:
6.3.1基本治法:养血润燥
方药:四物汤合全虫汤加减:

当归10g 丹参20g 全虫6g 鸡血藤30g
生地15g 赤芍15g 苦参15g 地肤子15g
6.3.2中成药:复方丹参针20ml或脉络宁针20ml加5%G~S250ml静滴日/次。当归片5片,日两次口服。乌蛇止痒丸60粒,日两次口服。
7.综合治疗:
7.1中药外用:
7.1.1以渗出糜烂为主的皮损,宜用黄柏液湿敷,或用苦参15g、黄柏15g、二花20g百部15g、公英15g、蛇床子15g、地肤子15g煎汤泠湿敷。
7.1.2以红斑、丘疹、瘙痒的皮损,宜用三黄片剂或六一散外用。
7.1.3以肥厚、苔藓样变瘙痒性为主者,宜用黄连膏、苦豆子油擦剂、皮肤净软膏或冰黄肤乐软膏外擦或封包治疗。
7.2针刺疗法:
7.2.1湿热内蕴型: 主穴:大椎、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市,配穴:阴陵泉、合谷、中脘、大敦、中极。主穴采用泻法,中等刺激,每日一次,行针15-20分钟。风盛为主,配合谷,湿盛配中脘,三阴交,热盛配大敦穴放血,阴囊湿疹配中极。
7.2.2血虚风燥型:主穴:曲池、血海、膈俞、风门,配穴:神门、风市、曲池、血海、膈俞均用补法,风门用泻法,如心烦不安者可加神门,瘙痒甚者可加风市。
7.2.3物理疗法:
7.2.3.1液氮冷冻治疗,可用于慢性,顽固性,局限性湿疮。
7.2.3.2多功能超声波治疗,可用于慢性,顽固性,局限性湿疮。
8.西药治疗:
8.1急性期以3%硼酸液湿敷,日二次,每次15-20分钟。
8.2亚急性期以氧化锌油日二次外搽。
8.3皮质类固醇制剂,可根据皮损的部位炎症及浸润程度选择一种制剂:如尤卓尔 外用 日二次,艾洛松 日一次 外搽。
8.4 2%-10%焦油类制剂,可根据皮损的浸润程度任选一种,浸润肥厚者可用浓度较高的制剂。如黑豆子油搽剂 外搽 日二次。
8.5抗组胺制剂,可任选一种。如 开瑞坦 10mg日一次口服;皿治林10mg日一次口服。
8.6钙制剂:10%葡萄糖酸钙10ml静注 日一次。
8.7合并有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有效的抗生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17 06:21 2楼
很实用,谢谢楼主
⬅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常规西医治疗 老茶馆 专家谈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