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寒”

2016-02-25 10:44 楼主
[FONT=宋体] 神农氏[/FONT]

[FONT=宋体] 中医理论中的“寒”,到底是什么?
根据神农氏广义中医理论,如何来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医理论中的“寒”?[/FONT][FONT=宋体]
一、“寒”的本义,就是相对温度。[/FONT]
[FONT=宋体] 寒,就是相对温度,更具体一点,就是相对而言偏低或很低的温度。温度的概念,在古代是没有的,所以不能责备古代的医家没有说清楚,但我们应该来完善。 温度就和时间、重量等概念一样,是虚存在,不是实在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谁看见时间了?摸到时间了?没有。只能间接的看日出日落看秒针“嗒嗒”的走,知道时间了;同样,我们看温度计,知道今天又比昨天冷了,有了温差了,稍微冷一点,就是凉,冷多了,就是寒冷。[/FONT]
[FONT=宋体] 二、中医的六淫的“寒”,不能单独进入人体,必须借助于载体。[/FONT]
[FONT=宋体] 中医理念中的“寒”,也就是有了比较的温差。“寒风刺骨”,是借助于风感知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借助于水感知的。 小孩夜里睡觉蹬被子了,因为被子里面和外面的温差,于是受了风寒;睡在尿湿的被窝里了,就是受了寒湿。“寒”的存在并进入人体,是必须有载体的,并没有单独进入人体的“寒”。
所以,没有单独进入人体的“寒”的概念。真正准确的中医的“寒”的概念,有以下三个方面。[/FONT]
[FONT=宋体] 1、上面所说的侵入人体的“风寒”或“寒湿”。
2、吸热。[/FONT]
[FONT=宋体] 举一个例子:雪后初霁,梅花暗香,我搀着老母亲到花园赏雪品梅。小亭内有四张石凳,我把随身带着的厚棉垫防在石凳上,扶老母亲坐下。实际上,石凳和棉垫的温度是一样的,但直接坐在石凳上就会受寒,坐在棉垫上就不会受寒。它们的区别是石凳会很快吸收人体的热量,一直吸到二者的温度相同,而棉垫不会吸收人体的热量。这在物理学上称为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这种受寒是一种表象。并不是如上面所说的侵入人体的“风寒”或“寒湿”,而是人体某一部位被吸热后,局部温度降低,不能很快恢复,产生了受寒的感觉。[/FONT]
[FONT=宋体] 3、人的体内产生的寒邪。[/FONT][FONT=宋体] 最典型的就是生疟疾,即老百姓所说的“打摆子。”一会儿热得受不了,恨不得要把身上的衣服全部扒光;一会儿又冷得受不了,不断的加衣服,还是牙齿“格格格”的直打颤,钻到床上盖三四条被子还是一个劲的冷。 这种情况既不是上面所说的侵入人体的“风寒”或“寒湿”,也不是上面所说的“吸热”造成的,而是自体产生的。 为什么自体会产生“寒”,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所以然,这篇文章就不细说了。[/FONT]
[FONT=宋体] 4、“寒”是一类相同或相似的机体反应。[/FONT][FONT=宋体] 传统中医把温度、对温度的感觉及食物或药物产生的机体反应归为五类[/FONT]:[FONT=宋体]热、温、平、凉、寒。而广义中医和现代医学都认为不是如此简单化的五类的认识。各种食物、药物,都会在人体内产生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酶”的作用有关。而人体内的“酶”有上千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这个话题只说一说“寒”的反应。比如说,有些人喝酒千杯不醉,越喝越兴奋,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汗淋漓,而有些人哪怕喝一口,就全身发冷,脸上发青。那么,你说这同样的酒,是性热还是性寒呢?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来说,白酒性热,葡萄酒性温。而现代医学认为,这和人体内的分解乙醇的“酶”有关,这种“酶”多的,就很快会把乙醇分解成为乙酸,而这种“酶”少或基本没有的,就会产生排异反应,出现全身发冷、脸上发青。因此,对于这种人来说,不管是白酒还是葡萄酒,肯定是性寒了。
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一种苯丙氨酸羟化酶,如果先天缺乏,就称为[/FONT]PKU[FONT=宋体]小孩,会出现代谢障碍[/FONT],[FONT=宋体]主要危害为脑损害。未经治疗患儿在生后数月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FONT],[FONT=宋体]最终将造成中度至极重度智力低下。这种小孩,一般的食物都不能吃,也就是所有食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性寒。
所以,中医中“寒”性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些“寒”不是可以用热去解决的,而有些“热”也不是可以简单的用寒去解决的。比如有的小孩舌赤、大便一粒一粒的,多数人都知道是有内热了,热则寒之,对吗?又对又不对。如果你给小孩喝王老吉下去寒之凉之,就不对,是会损伤小孩稚嫩的胃肠的;如果你让小孩吃猕猴桃,那就对了。同样是寒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王老吉中没有猕猴桃中最重要的成分。前者是抵消,是消耗能量消耗正气;后者是舒导,是帮助正气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面对寒或热的时候,不要动不动驱寒,动不动就是清热,动不动就是解表,动不动就是发汗,这些方法有的是完全错的,有的也许不完全错,但不是最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内热多数要和或清而不是战,对寒多数要顺其自然而不是强力驱排。
就广义中医的基本认识,我分析了以上不同的“寒”的认识和概念,对不同的“寒”应当分别不同的正确辨证。 因此,《伤寒论》的内容和观点是不全面的,不准确的,六经辨证更是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
上面只是最简单的介绍了广义中医认识的“寒”,“寒”只是然,“寒”的真正内涵有很多所以然,必须真正识经络、明人体内气才能完全知所以然。[/FONT]



[FONT=宋体].[/FONT]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2-28 12:09 2楼
苍穹jiff 朋友评析
⬅ 小儿腹泻用土方 老茶馆 一早脑门中线偏右侧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