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十劝(整理)

2016-03-13 16:49 楼主
伤寒十劝
作者 李子建(南宋)
先贤追随者 整理

【写在前面】 这是一篇活人性命的文字,应该让更多的医家读到。这就是我在从一本古旧书上读完《伤寒十劝》后的想法,随后我在网上寻找有关于《伤寒十劝》的信息,结果所获甚少,不过也找到了这样一段话:“南宋医学家陈自明评论同代人李自建的《伤寒十劝》一书时说‘今有李子建作《伤寒十劝》。虽未能尽圣人(仲景)之万一,其中多有可取,亦不出活人之书’”。 看来《伤寒十劝》在当今传播的比较有限,而“伤寒与他证不同,投药一差,生死立判”, 为尽量避免医家因误治夺人性命,不负《伤寒十劝》传达出的恻隐之意,医家不妨都来读读这篇文字。还要说明的是,因为古旧书字迹模糊,文中有两处地方实在是难辨,故用括号标志了一下。

【原文】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身热即是阳证,若妄投发热药,决致死亡。
二、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邪气在经络中,若随证早攻之,只三日四日痊安,若妄谓先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气流炽,多致杀人。
三、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致不救,丁香巴豆之药尤不可服。
四、伤寒腹疼亦有热症,不可轻服温暖药。难经云:疼为实。故仲景论腹满时痛之证有曰:疼甚者加大。夫疼甚者而加大黄,意可见也。惟身冷厥逆而腹疼者方是阴证,须消息之,每见腹疼便投热药多致杀人。
五、伤寒自利当看阴阳证,不可例服补药暖药止泻。自利惟身不热,手足温者属太阴,身冷四逆者属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皆属阳。当随证依仲景法治之。每见下利便投暖药及止泻药者,多致死亡。
六、伤寒胸肋疼及腹胀满不可妄用艾灸,常见村落间有此证无药,便用艾灸多致毒气随火而盛,胸胀发喘以死,不知胸肋疼自属少阳,腹胀虽属太阴,仲景以为当下之病。此外惟阴证可灸。
七、伤寒手足厥冷当看阴阳,不可例作阴症,有阴厥,有阳厥,医者少能分辨阳厥而投热药,杀人速于用刃。盖阳病不至于极热不能发厥,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热深更与热药,宁复得活?但看初得病而身热至三四日后,热气已深,大便秘,小便赤,或谵语昏聩及别有热证而发厥必是阳厥,宜急用承气汤以下之。若初得病身不热,大便不秘,自引衣盖身或下利或小便数,不见热证而厥,即是阴厥,方可用四逆汤之类。二厥所以使人疑者,缘为其脉皆沉,然阳厥脉沉而滑,阴厥脉沉而弱。阳厥时【】却温或有时发热,阴厥则常冷,此为可别。
八、伤寒病已在里,即不可用药发汗。伤寒症须看表里,如发热恶寒则是在表,正宜发汗,如不恶寒反恶热,即是里证。若一例发汗则所出之汗不是邪气是真气,邪气未除而真气先涸,死者必矣。又别有半在表半在里之证,及无表里之证,不惟皆不可下,亦皆不可汗,但随证治之。
九、伤寒饮水为欲愈,不可令病人恣饮过度。病人大渴当与之水以消热,故仲景以饮水为欲愈。人见此说遂令病者纵饮,因而与呕,为喘、为咳、为下利、为肿、为悸、为小便不利者多矣。且如病人欲饮一碗,只可与半碗,常令不足为善。
十、伤寒病初安不可过饱及劳动,或食羊肉、行房及食诸骨汁并饮酒。病方愈【】兼脾胃尚弱,食饱不能消化病即再来,谓食伤。病方好气血尚虚,劳动太早,病即再来,谓之劳复,又食羊肉行房并死,食诸骨汁并饮酒者,再病必重。
(并非原创,只是整理。但不知怎么改过来,望管理员给改过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4-26 09:17 2楼
前三劝也是胡扯的多。
一劝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太阳病发热,见头痛者,古法以麻桂散之,此非辛温热药乎?不能热乎?
二劝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此说太阳阳明尚有道理,若至少阳半表半里者,不可补益乎?君不见小柴胡汤用人参哉?
三劝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此谬论也,仍以小柴胡汤为例,方中生姜半夏,小半夏汤也,此非温脾胃乎?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也,非温脾胃乎?盖饮食不下,或不欲饮食,自有其证,阳证者,故不宜温补,若是阴证不能食,苟非温补何以愈病。
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 ,子建此言未免太过,以至后人一见发热不欲饮食,多感疑惑,欲用温补已救其虚,又以终无饿死之理为由,妄行攻击,甚则禁食,如此死者,冤矣。
2016-05-02 11:18 3楼
只读了第三条,纯属胡扯。
经未读,即言传;传未读,又说注;注不明,妄言疏。
敢问:医理有二乎?
2016-05-04 17:22 4楼
“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并非先生所言:“太阳病发热,见头痛者,古法以麻桂散之”,似乎太阳病一见发热头痛便用麻桂?非也。太阳病发热头痛,后面还有“腰痛,身疼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因为这表明此时寒气束表,肺失宣散,须用麻桂温散之。但是,如果伤寒只见头痛发热,而没有后面的“腰痛,身疼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则要慎重用热药,是因为这个头痛发热,往往会是热在脾胃,上扰清阳所致,此时若轻率用麻桂,则无疑以热助热,以火助火,岂不危哉?

第二条所讲的“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是因为伤寒往往是邪气在表尚未深入,此时当直取邪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行补益则使邪气流连不去恐生他变。而柴胡汤症则是邪气不止在表已经入里,用人参是补偿因为热入血室而消耗的津液,与太阳伤寒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第三条,《伤寒十劝》中说“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这难道不是实话?治疗伤寒往往要用热药,如果此时再用健脾胃的药,恐使热气增重,疾病难痊。而事实证明,伤寒患者在治疗和初愈之时节制饮食,有利于身体恢复。等病好了,再放开胃口吃也不迟,并不是想要把病人活活饿死。


很乐意与先生讨论问题,但是望先生对于古人的医学理论不要轻易冠以“胡扯”二字,先抱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因为我们未必比古人高明多少。
2016-05-26 09:44 5楼
先贤追随者 说:
“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并非先生所言:“太阳病发热,见头痛者,古法以麻桂散之”,似乎太阳病一见发热头痛便用麻桂?非也。太阳病发热头痛,后面还有“腰痛,身疼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因为这表明此时寒气束表,肺失宣散,须用麻桂温散之。但是,如果伤寒只见头痛发热,而没有后面的“腰痛,身疼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则要慎重用热药,是因为这个头痛发热,往往会是热在脾胃,上扰清阳所致,此时若轻率用麻桂,则无疑以热助热,以火助火,岂不危哉?

第二条所讲的“伤寒必须直攻毒气,不可补益”,是因为伤寒往往是邪气在表尚未深入,此时当直取邪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行补益则使邪气流连不去恐生他变。而柴胡汤症则是邪气不止在表已经入里,用人参是补偿因为热入血室而消耗的津液,与太阳伤寒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第三条,《伤寒十劝》中说“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这难道不是实话?治疗伤寒往往要用热药,如果此时再用健脾胃的药,恐使热气增重,疾病难痊。而事实证明,伤寒患者在治疗和初愈之时节制饮食,有利于身体恢复。等病好了,再放开胃口吃也不迟,并不是想要把病人活活饿死。


很乐意与先生讨论问题,但是望先生对于古人的医学理论不要轻易冠以“胡扯”二字,先抱一颗谦虚的心去学习,因为我们未必比古人高明多少。

古人害群之马多得是了,不解释,粗守形,上守神,也不看看仲景方中用参姜桂附者占多少比例,你就继续伤寒不可补益吧,继续攻。与我半点关系也没有
2016-07-02 22:23 6楼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特批此十劝。呵呵。
2016-07-02 22:48 7楼
zhongyi684055 说: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特批此十劝。呵呵。
看了左归右归这种俗物,我就知道景岳之书不可读。
其实只要通晓四大,足以独步天下。
很多人是因为读不懂四大,才去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结果其谬弥远。
2016-07-02 23:01 8楼
唐融儿 说:
看了左归右归这种俗物,我就知道景岳之书不可读。
其实只要通晓四大,足以独步天下。
很多人是因为读不懂四大,才去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结果其谬弥远。
呵呵,四大是根,其他的也需读读,景岳的十问,也值得学习。每个人的书都会有可取之处。比如《经方实验录》咱每天都看噢,呵呵
2016-07-02 23:22 9楼
先贤追随者 说:
一、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伤寒传三阴三阳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故知,头疼身热即是阳证,若妄投发热药,决致死亡。

2016-07-03 10:16 10楼
唐融儿 说:
看了左归右归这种俗物,我就知道景岳之书不可读。
其实只要通晓四大,足以独步天下。
很多人是因为读不懂四大,才去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结果其谬弥远。

与黄老师有一点同感:张景岳的[右归丸]只滋补不疏泄,从医理上看有失周全,临床上也发现不少患者服用之后出现腰痛的副作用。
原来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处方,后来看到罗大伦《古代的医生》介绍张景岳的生平故事,说[右归丸]是张景岳治疗自己的酒泻时创立的。才恍然大悟,原来张景岳是“酒客”,酒辛温发散、能行气活血,与[右归丸]同服不是正好通补结合了吗?而普通肾阳虚衰的患者一般不好饮酒,就相当于少用了一味通滞的药。所以罗博士会建议患者用桑枝、丝瓜络各10克熬水送服[右归丸]。
我觉得[右归丸]制成酒剂更好。不知[右归丸]拿来下酒是否也可以,哈哈。
据说张景岳四十多岁才创制[右归丸]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酒泻,五十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几年间又连得数子。
2016-07-03 20:42 11楼
梦回杏林 说:
与黄老师有一点同感:张景岳的[右归丸]只滋补不疏泄,从医理上看有失周全,临床上也发现不少患者服用之后出现腰痛的副作用。
原来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处方,后来看到罗大伦《古代的医生》介绍张景岳的生平故事,说[右归丸]是张景岳治疗自己的酒泻时创立的。才恍然大悟,原来张景岳是“酒客”,酒辛温发散、能行气活血,与[右归丸]同服不是正好通补结合了吗?而普通肾阳虚衰的患者一般不好饮酒,就相当于少用了一味通滞的药。所以罗博士会建议患者用桑枝、丝瓜络各10克熬水送服[右归丸]。
我觉得[右归丸]制成酒剂更好。不知[右归丸]拿来下酒是否也可以,哈哈。
据说张景岳四十多岁才创制[右归丸]治好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酒泻,五十岁时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几年间又连得数子。
纯虚证是很少见的。
⬅ 关于伤寒论94条脉阴阳俱停的理解 老茶馆 《中医预测学》案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