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药价形成机制应该怎样改进?

2010-06-18 19:16 楼主
去年11月底,人保部公布最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在此前后数十种目录中的药品开始悄然涨价,涨价最高的药品涨幅达到近90%,一些仿制药的价格甚至超过进口药。(《中国青年报》6月17日)

根据常理,如果产品进入医保目录,就意味着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将获得大量稳定的订单,也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将摊薄,价格有了下降的空间。但为什么出现目前这种非但不降价、反倒涨价的怪现象呢?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企业要涨价,只是再一次呈现资本对利润追逐的本性。

但是,医保药品的定价权并不在企业,而在国家发改委,那为什么企业的涨价行为又能屡屡得逞呢?专业人士分析,问题在于目前我国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漏洞: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是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既然定价机制存在漏洞,理所当然要进行改进,那么改进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定价理念的改变。造成目前怪现状的原因,根源就在于落后的定价理念,定价依据依然是成本决定价格,这在计划经济时代是适用的,但到了市场经济,由于有了竞争,问题就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竞争之下,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比如,自然不索取代价而赐给了我们天然黄金,但天然黄金的价格不会是零,因为其数量是有限的,而需求是很大的。

依据企业成本进行定价,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企业虚报成本,以获得高定价;另一方面是反正成本越高定价就越高,企业不思进取,历史越发展,生产效率越低下,生产力越倒退,老百姓的负担就越重。

其次,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形成机制要透明化。目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形成不但不透明,而且也没有预见性,更没有真正的竞争性。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的时候,一些企业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四处公关。有的在最终的医保目录公开前,就已经获知自己的产品是否进入目录,就有了价格操作的时机。如果将每次新增的医保品种提前向社会公开,由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竞标,并将这一过程进行公示,情况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药价形成机制完善应该倒过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医保品种的增录规划,由国家发改委根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和目前企业的科研、生产情况决定价格,然后由企业公开竞标而产生。产生之后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实行滚动淘汰制,如果有了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替代品种,通过公开规范的程序,淘汰老品种。这样,才能兼顾市场经济和公益的双重特性,有效避免药企的涨价冲动,避免政府在定价上的被动就范。 郭文婧(武汉 教师) (来源:长江日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国药监局提前终止三个药品的中药品种保护 老茶馆 世界杯遇上端午小长假 看球“综合症”井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