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中医临床分证论治

2016-04-12 12:42 楼主
临床分证有简有繁,简则阴、阳痫分证,繁则按病机要点归类辨证。

一、 阴、阳痫分类治疗

(一) 阳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阳痫多呈癫痫大发作,中医认为先天因素者多。据《素问·奇病论》云"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下,精气并居",但是《内经》对受惊之痫气并居之处所论不详。胎儿在母腹所受的惊气潜伏于命门,是原发性癫痫发作的内在依据。同时,先天的男女两精搏,这种遗传达因子也潜伏于命门之中,成为癫痫素质。出生之后,如无足够的后天因素刺激,可也常人相同。但一遇到足够的外因诱发,引动命门伏邪,命门之火上逆,肝火从之,形成龙雷之火妄动,就会引发癫痫。因为命门之火为一身之元阳,促进体气之正常运转。如果命门之火为邪逆,不能上助脾阳之运化,水精不能四布,以致体液蓄积,潴留为痰,借助于雷妄动之火,形成如风逐浪之势,泛滥成毒,填塞窍络,以致脐下"天枢"之机不发。天枢司清阳之上升,理浊阴之下降。若天枢之机失司,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清浊不分,阴阳混乱,一时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不胜其扰,导致神明无主,意识丧失而昏倒;四肢受肝风牵动而抽搐;潴留之体液,脾之涎沫,被迫而上胸臆,溢出于口;当风熄火退,发作顿止,神疲而入睡,移时正气渐复而苏醒。若正气未复,则余邪渐炽而复作,成为持续发作。
2. 临床表现:
病发前多有眩晕、头痛而胀、胸闷乏力、喜伸欠等先兆症状,或无明显先兆症状。发则旋即仆倒,不省人事,面色潮红、紫红,继之转为青紫或苍白,口唇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喉中痰鸣,或发怪叫,甚则二便自遗。移时苏醒,除感疲乏、头痛外,一如常人。舌质红,苔多白腻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3. 治法:
急以通关开窍醒神出鬼没,继以泻热绦痰熄风。
4. 方药提示:
以通关散少许,吹入鼻内,取喷而开窍。或用棉签等,插入鼻孔,令其取喷复苏。
或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后鼻饲。
或用清开灵注射液20ml 加入5%的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
针刺百会、人中、十宣、合谷、三阴交、内关、太冲等穴以醒神开窍。
痫发时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处理。
痫止用龙胆泻肝汤合定痫丸加碱:
白羚羊解粉0.6g,琥珀粉3g,冰片3g ,灵磁石20g,龙胆草5g,栀子5g,柴胡6g,泽泻10g,石菖蒲9g,胆南星10g,广郁金10g,白僵蚕9g,鲜竹沥5ml。
龙胆泻肝汤清泻痰火,伍定痫丸熄风止痉,以泻热涤痰熄风而治阳痫。
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发作的严重状况,需作急症处理,尽快终止癫痫发作。故无需问证之阴阳虚实,均以宁心安神、豁痰开窍,熄风定痫为要。除用"痫速康1 号"(牛黄、麝香、珍珠粉、全虫、蜈蚣、天麻、钩藤、石决明、丹皮、地龙、朱砂、龙齿、白参、铁落、木通等)口服外,必要时可配合针灸及西医西药治疗。若苔黄便秘,痰声漉漉,加瓜蒌、黄连、郁金涤痰开胸散结;面色白,汗出者,可重用太子参,或易党参,扶正固本;若情绪急躁,肝经热盛热,加钩藤、生石诀明镇肝熄风。
发作过频:即一日数发,或间日而发作,宜当迅速控制发作,预服"痫速康1号",待完全控制1-3周后,可酌情减量、停服,以辨证为依据改用它型。
大发作频繁者,加羚羊角粉。如癫痫患者长期服用抗癫痫西药不能控制发作,而配合中药治疗能够控制其发作,在初服中药时可以暂不减服抗癫痫西药,待控制发作后,采用递减法逐步撤去抗癫痫西药。凡用"痫速康"后,有出汗、小便量增多、大便溏泄、痰涎者效果较好。

(二) 阴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阴痫发作多是指小发作,或相对于热痫的痰湿痫,也有指虚痫者。
2. 临床表现:
卒然仆倒,不省人事,口二涎沫,四肢抽搐无力,手足蠕动,二便自遗,发痫时面色晦暗,四肢不温,双眼半开半合,或抽搐时作,口二涎沫,一般口不啼叫,或声音微小。也有仅为呆木无知,不闻不见,不动不语;或动作中断,手中东西落地;或头突然向前倾下,又迅速抬起;或二目上吊数秒乃数分钟即可恢复,病发后对上述症状全然不知,多一日频作十数次或数十次。醒后周身疲乏,舌质淡,少苔,脉细弱。
3. 治法:
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
4. 方药提示:
用苏合香丸1丸灌服。或以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急以针炙百会、中脘、内关、间使、太冲、足三里、丰隆、气海等穴以化痰顺气定痫。
痫止则用二陈汤合熄风止痉之品:
姜半夏6g,陈皮6g,茯苓10g,生南星3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全蝎3g(研末冲服),白僵蚕10g,生甘草6g。
二陈汤健脾除痰,合全蝎、僵蚕以熄风通络解痉。
阴痫多呈小发作症。癫痫小发作多见于小儿,为短暂的意识丧失、眼神一时发呆、直视或头向前倾。治疗时以熄风止搐、活血通络为主。方药:钩藤5g,法半夏3g,全蝎1.5g,南红花5g,桃仁3g,天麻6g,僵蚕6g,生侧柏叶10g,珍珠母10g,煅牡蛎9g,茯苓9 g,半夏9 g,陈皮6 g,胆南星9 g,炒白术6 g,知母5g,当归6 g,龙齿10 g,朱砂0.5 g(冲服),本方主要用于理气健脾,豁痰熄风。若头晕目眩重者,加天麻以疏肝风;夜寐汗出者,加糯稻根、小麦、龙骨、生牡蛎敛液止汗、滋阴潜阳;胃不思纳,加厚朴花、佛手、荷梗以调和胃气。
如发作频繁,发病前惊恐烦躁,舌淡脉细者,常用柴胡加龙骨特蛎汤加减:柴胡15g,半夏15g。黄芩10g,酒大黄10g,桂枝10g,茯苓20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灵磁石50g,丹参30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待发病次减少、症状缓解后,继服五味止痫散。方药:全蝎、僵蚕、丹参、蜈蚣、蝉蜕各等份,研细末,每次3g,早晚各1次,儿童酌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4-12 12:43 2楼
二、 按病机要点分类论治

(一) 风痫
风痫是根据病因病机结合症状特点来命名,既包括病因学的概念,也反应了病证的病机和症状特点。临床上把风痰壅阻证痰象不显著,而以风症为主要表现形式者称之为风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根据《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点,风痫属于风邪侵入,主病在肝,肝主风。《诸病源候论·风痫候》中谓:"风痫者,由乳养失理,血气不和,风邪所中;或衣厚汗出,腠理开,风因而入"。《普济方·风痫》在总结前人之论的基础上提出"风之为病,其状多端,皆由腠理疏弱,营卫虚怯,经络不顺,关窍闭塞……,一身四体皆不我有,是谓风痫之至也。"可见痫病因主要有内外因素二种:一时机体"气血不和"、"腠理开"、"营卫虚怯",贼风乘虚而入,浸淫筋脉,受"里热"、"壅滞"的影响而风更盛,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说:"夫癫痫病,皆由惊动,或少小感风寒暑湿,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二是本证多因情志郁结,肝失疏滞,气郁化火,火盛动风,或病邪伤及肝而致肝风内动发病。
风为阳邪,善行数变,且发病急速,无先兆,变化多,反复大。
2. 临床表现
风痫发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或为颜面抽搐、点头痉挛;或为撒手仰身,肢体颤抖;或为半身抽搐,口眼相引;或为手若开弓,目睛直视;或僵仆倒地,昏不知人,牙关紧闭,口流涎沫。
平素多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卧寐不安等症。病发时肢体僵直抽搐,手指一屈一伸,如同点数物品,项颈强直,呼吸急促,不省人事。在发病前后常常表现为面目色青,多伴随有头晕目眩,肝体麻木,心烦易怒,多动不安。或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吐沫、小便黄等。脉舌表现:脉浮偏弦或指纹青显,舌质光边赤,舌苔或白或黄。或舌红少津,脉弦而数。
3. 辨证要点:
临床每以发病迅速,变化多,反复多为病变特点。
(1) 犯病的突然性。发作很快,往往无任何先兆。
(2) 变化多端,反复性大。在发作过程中可以呈全身抽搐,也可以呈半身抽动,还可以一时目瞑或口眼动。有时病人休止发作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还可能因为突感风寒或其它因素而复发。
(3) 伴随症状:多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多动不安。
4.治法:
祛风止痫(外风内风)。
5. 方药提示
因于外感风邪者,多用疏散之法。
参考方药:荆芥穗6g,防风6g,杭菊花10g,白蒺藜10g,防已10g,白芷6g,乌蛇肉10g,胆南星6g,天麻6g,僵蚕10g,生牡蛎 15g,白附子3g,地龙10g,蜈蚣1条,生赭石15g,生石诀明15g,青皮3g,桑枝10g。方中荆芥穗、防风、杭菊花、白芷疏风清热;桑枝、白蒺藜、天麻、僵蚕、地龙、蜈蚣清热清热熄风镇惊;生石诀明、生代赭石、生牡蛎平肝潜阳;胆南星、白附子祛痰止抽。
因于风热者,治以疏风清热、平肝止痉,方用木耳钩藤汤:黑木耳、钩藤、夏枯草、赤芍、丹参、薄荷、地龙、生白芍、生龟板、怀牛膝、珍珠母、全虫、蝉蜕加减治疗。
对于因外感诱发的痫证,也可以用参苏饮和防风通圣散加减。《活幼心书·卷中·痫证》提出"先用参苏饮和解,次以不惊丹或琥珀抱龙丸间投。"曾氏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诱发或病情加重的病例,用参苏饮(人参、紫苏、前胡、干葛根、制半夏、赤茯苓、枳壳、陂皮、炒桔梗、甘草)扶正解表祛邪,不惊丹(枳壳、淡豆鼓、茯神、制南星、蝎梢、净芜荑)行气化痰止抽,琥珀抱龙丸(真琥珀、天竺黄、檀香、人参、白茯苓、粉甘草、枳壳、枳实、山药、南星、金箔、水飞朱砂)既可镇惊行气化痰,又可扶正祛邪。
清·赵学敏《串雅内编》也云"羊癫症……得之小儿之时居多,内伤脾胃,外感风寒,结克胸膈之中,所以遇风寒便发。
事实上痫病风证以内风为主,笔者在临床上发作期以熄风止抽为主,可用定闲丸略佐清心开窍之品,如灯心草、莲子心等。因于内风者治宜熄风开窍定痫,多以清肝、豁痰开窍为法。古籍中治疗风痫的方子很多,其中《千金要方》中所载"白羊鲜汤",《太平圣惠方》中所载"牛黄丸方"、"天竺黄散方"、"治小儿风痫秘验方"以及《普济方》中所列举的"天麻散"、"乌蛇散"和至今临床还广泛应用的"医痫无双丸"等,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风痫抽搐风症虽重,但以须叟自解,搐后如常,多不治自角为特点。故其抽搐不仅是肝风内动,还与痰气的易聚易散,善动多变有关。《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指出"手足搐搦,食顷乃功,此其倏病倏已者,正由气之倏逆倏顺也。"气逆痰扰则痫作,气顺痰静则痫止,因而在益气健脾、祛痰熄风的基础上常佐以顺气之味。如厚朴、沉香之品,以达治痰先理气,气顺痰自消,痰消风自灭的目的。
6. 病案举例
(1) 张χχ,女,10岁,1990年8月26日初诊。
1987年上学后,经老师发现,患儿经常两眼发直,一动不动,呼之不应,但不栽倒,几秒钟恢复正常,逐渐加重,每日发作几次至10多次,每次发作都致小便失禁。用鲁米那、利眠灵、安定等西药治疗近3年未见显效果而自动停药。
患儿平素多烦急,爱生气,善忘,学习成绩差,考试经常不及格。两眼有神,精神好,行动自如。饮食正常,睡眠安稳。脉弦细数,舌质稍红,苔薄白。脑电图检查中度不正常。
此患者突然发作无先兆,两眼直视,脉弦细数,平素多烦急,乃风痫之候,用"痫速康3号"治疗。每次服2粒,日服2次。服药一周获效,从每日发作10多次减至4-5次,程度减轻,已无尿打失禁。效不更方,坚持治疗2月半,基本控制了发作。以后一直服用"痫速康4号",以滋补肝肾,断风动之源,病情无反复。1993年5月自动停服药物,1993年9月15日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脑电图较前明显好转。为防止病情反复,建议患儿再服药半年。至1994年3月 4日复查,一切正常,病情稳定,嘱停药观察。
(2) 秦X X,男,8岁,1990年1月5日初诊。
患儿在4天前清晨4时,于睡中突然发生四肢抽搐,持续约2分钟,伴意识不清,尿失禁。犯病后头痛,昏睡数小时。平常睡眠不安,惊恐多梦。
来院检查时:偶见左鼻唇沟较右浅,舌伸属中,双上、下肢肌力好,弹力正常,深反射双侧对称,无病理性神经反射。脉沉数,舌质尖微红。脑电图颞区可见棘-慢波综合。
辨证为风痫夹有痰热,用"痫速康3号"加减。代赭石12g,钩藤6g,法半夏4g,红花3g,全蝎3g,生侧柏叶9g,僵蚕9g,桃仁5g,橘红9g,茯神9g,生甘草3g。
以上述治疗药为主,未用抗癫痫西药,治疗12个月,仅犯病1病,后自动停药观察2年半未犯病。1993年5月26日,又因暴食而致癫痫复发,其状同前,月发1次。改用"痫速康2号"以健脾化痰治疗,每次3粒,日服3次,近年又加用清阳益智丹,每次5片,日服2次。现已3年半未犯病,健康状况良好。
(3) 李X,男,10岁,1994年5月16日初诊。
主诉:患儿于1991年出现阵发性强直痉挛抽搐,每月发作一两次不等,逐渐加重,近1年来,每月发作5-6次,每次持续约3分钟,抽搐前有惊叫,抽搐时口吐涎沫,喉中痰鸣,抽后嗜睡,醒后如常人。
诊查:面红唇赤,烦躁不安,口渴,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神气怯弱,受邪之后,邪易深入,郁而化热,生风生痰,肝风夹痰热上扰清窍发为癫痫。
治以"痫速康1号"加减,缓缓图之。
处方:钩藤、羚羊角、全蝎、琥珀、珍珠母、石决明、冰片、牛黄、石菖蒲、天竺黄、栀子等。
每服3g,日服2次。服药1周后,癫痫发作1次,1个月2次,第2个月未见发作。后服用"痫速康4号"调理1年,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评析:风痫多夹痰热,治宜平肝止痉,清化痰热,但不宜久服,有效后服用调补肝肾的"痫速康4号"长期调理,以绝风源。
(4) 张X X,男,6岁,1990年5月8日就诊。
其父母代诉,全身反复抽搐6月余。患者于1989年11月,因感冒高热引起抽搐,经治疗,感冒高热虽退,而抽搐之症未解,或2-3天一次,或一日发作 6-7次。发作时两目直视,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唇甲青紫。在当地医院给予口服鲁米那等药治疗,症情未得控制。
检查:患儿属第1胎,足月顺产,生后无窒息,母乳喂养,平时睡眠不实。营养发育中等,面唇红润,神色正常。苔薄白,脉沉细。心肺未闻异常,腹部平软。脑电图出现较多阵发性高波幅慢波,节律显示广泛轻度失调。
分析:风邪外袭,客于肌表,久而不解,入里化热,风热相合,引动肝风,则淫筋扰神,而见诸症。
方药:木耳钩藤汤。
黑木耳6g,钩藤10g,夏枯草10g,赤芍10g,丹参10g,薄荷6g,地龙6g,生白芍10g,生龟板8g,怀牛膝4g,珍珠母10g,全虫1g,蝉蜕1g(研面冲服)。
上药调治3月余,诸症大减,抽搐未再复发。嘱其服6个月。
(5)张。中年宿疾频发,先必触事生怒,情不自禁,发则猝倒无知,啮舌靡烂,惊恐发搐,痰响便遗。此肾阴素亏,肝阳易亢,痰随火升,阻蔽心包,古来骤苏迟,且数发也。急则治标,用前胡、青皮、川贝、连翘、钩藤、竹沥、菖蒲、山栀,矾水煎,2剂诸症退,神识清。随服补肾平肝丸料,发稀后用丸方常服,茯神六钱,羚羊角三钱,胆星钱半,天竺黄五钱,郁金四钱,川贝四钱,莲子心六钱,西牛黄七分,栀子三钱,矾水滴丸,朱砂为衣,服愈。(此案摘自《类证治裁》)。

(二) 痰痫
风痰壅阻以痰象明显者,谓之痰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在痫证的诸多病机因素中尤以痰邪作崇最为突出。《丹溪心法·癫痫》指出本证之发生,"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孔窍"。《医学纲目·癫痫》说:"癫痫者,痰邪逆上也"。也就是说,"痰邪逆上"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理之一。由于痰浊蒙蔽脑窍,必然导致脑主神明的功能失调,出现神志异常。
痰是一种病理产物,由脏腑津液所化,而津液是来源于饮食的营养精微物质,具有营养组织、脏器的作用。由于情志不畅,或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中气不足,皆能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及由喜怒思悲恐所化的"五志之火"皆能煎熬津液而成痰。
《活幼心书·卷中·痫证》认为"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明·万全在《幼科发挥·卷之二·急惊风变证》中进一步指出"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为虑,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医学宗鉴·痫证》则说"痰痫者,因痰致痫有3种情况:一是平素脾胃积热生痰,二是惊风之后余热不尽生痰;三是脾虚慢惊生痰,因痰迷闭脑窍而发病。
痰与风气结为主要表现形式:痫病发作虽多与痰有关,但痫病之痰与一般邪有所不同。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化的特性。患者每有积痰于内,若遇惊恐、饮食失节、劳累、高热等情况,可致脏气不平,经络失调,厥气风动,而致痫证发作。痰为津气所聚,凝着日久,裹结愈深,即成胶固不拔之势。癫痫病人久发难愈,缠绵不止的病理基础,正是这股"顽痰所致"。诚如喻嘉言所说:"浊痰溢于上窍,久久不散,结为窠囊,……生长则易,剥落则难。"
临床上痫证明作时的轻重大低与痰浊的深浅、正气的盛衰有关。初起时,正气未衰,痰浊不重,故发作持续时间短,间歇期长。如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痰浊不化,愈发愈频,使正气更衰,这样互为因果,其病亦渐重,故此病常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者,多为气虚、阳虚、阴虚;实者多痰火上扰,气机郁结。一般说来,癫痫病虚实并见者多,且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症,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而致病。治疗均以理气清热,平肝熄风,涤痰祛痰,通经活络,使气顺、火降、风熄、痰消、脑窍通而神志渐复。
2. 临床表现:
平素多痰湿,发作前可有先兆,如头痛眩晕、胸闷乏力、痰多、心情不悦等。或平素神情呆钝,胸脘痞满,食少纳呆。发则旋即昏仆倒台地,有的发出异常叫声,或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或青紫,牙关紧闭,两目上吊,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甚至二便失禁,不久,渐渐苏醒;抽搐停止,可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也有短暂神志不清规戒律,或呈一过性失神出鬼没,目光呆滞,旋即恢复者;或精神恍惚,胡言乱语,口角抽动,挤眉弄眼,而无四肢抽搐者。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 辨证要点:
(1) 病证特证:发作时不必有神志不清,眩晕跌仆,喉中痰鸣吼叫,口吐痰沫或吐血沫。发作后神识困倦多睡。
(2) 伴随症状:平素多痰,胸脘满闷,口中发粘。
(3) 脉舌表现:脉滑,舌苔或黄腻。
4. 治法:
豁痰开窍,止痉熄风。
5. 方药提示:
痰盛者用"痫速康3号"加减:青礞石10g,石决明12g,天麻6g,天竺黄10g,胆南星6g,钩藤3g,全蝎2.4g,僵蚕6g,代赭石10g,南红花5g,桃仁3g,法半夏5g。
方中青礞石、天竺黄、胆南星、法半夏豁痰兼有宣窍之力。石决明、代赭石、天麻、钩藤有平肝、镇肝、熄风的作用。佐以桃仁、红花活血,可以加强熄风效果。全蝎、僵蚕可以镇痉止抽搐。此方常用于痰火偏盛之证,如阳痫、痰痫等。
惊搐型,证见夜间睡眠不安,精神呆滞,以往有惊厥抽风史,脉弦或滑。治法:定搐止惊化痰。药物:莲子心10g,铁粉10g,广木香3g,天麻6g,乌梢蛇10g,全蝎2.4g,僵蚕6g,茯神12g,胆南星6g,桃仁3g,朱砂1.2g(分冲)。
李延《医学入门》云:"癫痫内伤者多,外感极少,蓄伤饮食积为痰火,上迷心窍……五志之火由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所以本病关键在于痰阻气机,壅闭窍络,特别是在发作时,乃因"痰火上迷心窍"而致突然仆倒,口吐涎沫,嚎叫,四肢抽搐。所以本病以痰阻为患难与患,因惊恐、情志不遂、风火而诱发。治疗上多以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柔肝,旋覆花、代赭石、橘红、杏仁平肝降气化痰,珍珠母、生石决明、茯神平肝潜阳安神,鲜生地、鲜百斛、天冬、麦冬、牛膝、菊花养阴清热,半夏、瓜蒌、礞石化痰、丹皮、赤芍凉血活血,丝瓜络、通草通络。
祛痰是治疗癫痫始终一贯的法则,癫痫之痰非一般痰邪,一般化痰之品难以奏效,故倡用开破之法。可辨证选用生乌头、生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黑大豆、生白芍、姜汁等,直捣沉痼之胶结,促顽痰之消散。辛热之品具有振奋阳气、推动气化的作用,可以开气机之闭塞,荡痰邪之积聚而直达病所。其中乌头、白附子、南星不仅有破痰之用,又可搜风止痉。南星味苦、辛温、有毒,一般认为具有辛烈开泄之性,为了减轻其毒性,在炮制时反复用清水浸泡后,再加生姜、明矾腌拌淘洗,直至入口无麻涩味为止。生南星治疗癫痫,有熄风豁痰定痛作用,每日剂量可用12-15g,小儿酌减。并可以与生铁落60g,钩藤15g同用,以加强平肝熄风作用。取乌、附、星、夏诸般峻烈有毒之品生用,乃取其全阳刚焊之气而尽开破之功,配入倍量的黑大豆、白芍、姜汁以解其毒性,缓其燥急,故能疗疾而不伤正气。这些药物既能开破散结,又能祛风止痉,标本兼顾,休作两宜,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和痫证的不同阶段,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一般在治疗各种类型的癫痫时,都要使用祛痰类的药物,例如半夏、竹沥、胆南星、天竺黄、杏仁、橘红等。
此外,笔者还多配合以白芍。白芍味酸入肝,养血柔肝,可平肝熄风,具有较好的降低肌张力的作用,一般剂量为12-15g。如患者腹痛反复发作,并已排除其它疾病,经检查后诊断为腹型癫痫,则白芍为必选药,剂量可达30g,有较好疗效。如癫痫痫呈精神运动性发作,在发作期出现神情恍惚,躁扰不宁等精神异常症状,可在方中加入炙甘草9g,怀小麦30g,大枣5枚,以养心宁神,甘润缓急。
另外痫病发作以痰为因,以风为象,风痰互结。熄风止搐的药物必不可。笔者多选全蝎、地龙、蜈蚣、僵蚕、天麻、钩藤等来镇惊熄风、豁痰化瘀。全蝎、蜈蚣为虫类药物中熄风镇惊(痉)的要药,且能化瘀散结。两药作用基本相同,所异者全蝎偏于辛平,蜈蚣偏于辛。地龙咸寒而能熄风通络。僵蚕辛平,除熄风解痉外,有较强的化痰散结作用。四虫相配,确有镇惊、熄风、豁痰、化瘀之全能,以其药力专一,针对性强而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这四味药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必须掌握得当,全蝎、蜈蚣因其成分不易溶解于水,故入煎效果较差。可将其制片剂,或研细末(微火烘脆,勿使焦,然后研粉)吞服,成人每天两药总量2-3g,小儿1 -2g,分2次吞服,即达到有效剂量。僵蚕入煎每日量9-12g,亦可研粉,每日量3-4g,分2次吞服。地龙入煎剂量则为9-12g。对于实证发作者还经常加上活血行血药物,如桃仁、红花、生侧柏叶。这两类药同时应有可以加强止抽搐力量,这是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而总结出的经验。
对于小儿痫病表现为痰痫者,临床治疗可参考学习明代万全的经验。他提出"在上者越而治之法","用僵蚕、牙皂炙焦等粉研末,每服少许,以土牛膝自然汁灌之即吐"。(《幼科发挥·急惊风》)此类适用于病之初起、体验证实、频抽痰壅之患者。吐类药物种类较多,藜芦吐风痰,胆矾吐热痰,瓜蒂则痰食毒物皆能吐之,乃吐药中最切实用者。临床证明,吐法运用得当,并不伤人,吐后一般气舒、神怡、纳馨.万全创制的如神断痫丸、四色断痫丸以及他推崇的礞石滚痰丸、辰砂膏均可供治疗痰痫参考:
如神断痫丸:黄连15g,白茯苓9g,石菖蒲9g,胆南星3g,珍珠3g,天花粉g,飞朱砂9g,甘遂1.5g。诸药共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猪心血3枚同匀,为丸如弹子大。以上是万氏原来制法,现在很难办到,可用石菖蒲熬膏兑入诸药面压片。
四色断痫丸:黄连15g,飞朱砂7.5g,胆南星3g,白甘遂0.9g,为末,粟米糊丸,芡实大。每服1丸,灯草煎汤化下,夜服3次,日服1丸。
礞石滚痰丸:煅礞石30g,沉香15g,黄芩2g,大黄30g。黄为细末,水泛丸,朱砂为衣。每次服1-3g,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辰砂膏:飞辰砂9g, 硼砂4.5g,马牙硝4.5g,元且粉6g,全蝎3g,珍珠3g,麝香1g,共为细末和匀,用好油单纸包起,自然成膏。这是古代制法。现在可改用水丸或蜜丸或片剂。用量每次0.5-1g。
以上诸方峻攻痰浊之力强,脾虚体弱者勿用。另朱砂用量宜慎,服用1-3月后可以减量或不用。
痰浊内伏是小儿痫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豁痰、祛痰为治痫之常法,但究其本源,主要责之于脾胃功能失调。小儿形气未充,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且加之饮食不知自节,冷热不知自调,多易伤脾。如《幼幼集成》所云"只因中气素弱,脾不运化,则乳食精微不化荣而为痰",此痰湿又易困脾,使脾气失升,胃气失降,碍一身气机升降之用,气机运行不畅,必然加重痰浊的滋生。此外,小儿痰浊的生成还与先天胎弱、胎疾因素有关。因此常用四君、六君类"起健脾补中为主,久服痰自不生,痫自不作矣"(《幼幼集成》)。另外,土衰木旺为小儿痫病的特点之一,实土也可以泻木。
痫病反复发作,应先化顽痰,后调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脾胃健旺、运化有权,则痰无所生,故调理脾胃是治本之法。发作时多用礞石滚痰丸加减,加用牛膝以引药下行,加白芥子搜脏腑经络之痰.病情好转后改用轻清甜淡之淮山药、薏苡仁、谷芽、茯苓之类调理脾胃。
临床上用痰闭阻导致的较单纯的风痫或痰痫为多,症见突然昏仆,两眼上瞪或斜视,抽搐痰涎,候间痰响或有猪羊叫声,二便失禁。每由情志异常而引起,平时急躁易怒,口干或苦,头晕头痛,煎熬津液,结而为痰,肝风内动,痰随风动,风痰上扰,蒙闭脑窍;而肝气郁结,则脾不健运,痰浊内生,风痰上涌而有吐涎如泡沫,即是夹痰之明证。
治法:豁痰开窍,熄风定痫。
方药:定痫丸加减。
天麻10g,白僵蚕10g,川贝母、制胆星各6g,竹沥水5ml(兑入),姜半夏10g,石菖蒲6g,全蝎3g(研末用药冲服),珍珠母30g,琥珀粉3g(分次吞服),朱茯神15g,远志10g,辰砂15g。
治疗风痰并作者,历来崇尚程钟龄《医学心语》中的定痫丸。该方化痰熄风,开窍安神,组方全面,适用于初起肝风痰浊而正气不虚者。
加减:方中天麻、全蝎、僵蚕平肝熄风;川贝母、胆南星、姜半夏、竹沥、菖蒲化痰开窍而降逆;琥珀、茯神、远志、辰砂安神定惊。平素情志抑郁、心情不悦较为明显者加制香附15g,佛手片6g,合欢花10g;痰火内盛,见目赤、便秘、脉滑数有力,加龙胆草9g, 黄连5g,大黄5g,并可加用礞石滚痰丸,每次10g,每日两次。持续发作、抽搐不止,加石决明50g,钩藤20g, 后下,或羚羊解粉1g;伴发热、神昏不醒,另用牛黄清心丸一粒化冲。若有面目红赤、口渴烦急等热象时加瓜蒌、天竺黄、贝母等,兼见喜怒无常、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者加陈皮、青皮、枳壳、郁金等。
6. 病案举例:
(1) 吉X,男,36岁。
主要表现:神识昏蒙、抽搐8年,近2个月加重。
患者平素身体虚弱,因惊恐出现神情呆钝、神思恍惚、食少纳呆等症。同时出现手足抽掣,躯体强直,第2年即出现抽搐发作,发时突然仆地,四肢抽搐,痰鸣吼叫,口二白沫,发作后倦卧欲眠,头重如裹。初时每年发作1-3次,近1个月来,抽搐频作,持续时间延长。
检查:头痛头重,卧寐不安,时烦急,胸腹满闷,食少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脑电图检查:中度异常。
分析:患者平素脾胃功能虚弱,突受惊恐,气机逆乱,痰饮蓄于中脘,蓄久不去,邪郁化热,热盛动风。
辨证:痰热动风。
治法:豁痰开窍,清热熄风止痉。
方药:"痫速康3号"加减。
麝香0.6g,人工牛黄1g(分冲),青礞石30g,胆南星10g,姜半夏6g,沉香6g,酒大黄6g,海浮石15g,钩藤10g,全蝎9g,天麻9g。
上方服用6个月,抽搐未再发作。继服"痫速康2号"调理脾胃,以绝生痰之源。
(2) 王X,男,28岁。
初诊:1993年5月8日。
主诉:自1988年开始出现发作抽搐,神昏,发作时左眼皮跳动,左上肢不自主发抖,继而神志不清,两目上吊,又手抽动,牙关紧闭,面色青紫,喉中痰鸣,口吐痰涎,小便失禁。有时患者可见类似小动作,表现为眼皮跳动,左上肢轻微抖动。平时患者易头痛头晕,睡眠不安易醒,舌苔黄厚腻,脉象弦滑有力。
辨证:痰热内闭脑窍,肝风内动气血,是为风痰内闭证。
治疗:清热化痰,平肝潜阳。
处方:珍珠母15g,全瓜蒌30g,生石决明30g,赤白芍(各)20g,礞石10g,菊花10g,牛膝10g,茯神30g,羚羊角粉0.6g(分冲)。
二诊7剂后自觉症状好转,按上方服用9 0剂。发作完全停止,恢复正常工作。
评析:李延《医学入门》云"癫痫内伤者多,外感极少,蓄伤饮食积为痰火上迷心窍",又说"五志之火由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本案是由痰为患,夹因风火而发,发作前的小发作乃阴虚阳亢,虚风暗煽,故治以瓜蒌、礞石、石决明化痰清热,珍珠母、石决明、牛膝潜阳熄风,佐以洛络之品,故取得较好疗效。
(3) 刘X,男,12岁。
主诉:痫病反复发作已5余年,近两个月台发作较前频繁,发时昏仆着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小便自遗,醒后头昏脑胀,困倦乏力。脉像滑数无力。
辨证为痰涎壅塞清窍,治以"痫速康3号",(磁石、全瓜蒌、黄芩、大黄、牛膝、白芥子、沉香等),上药每日3次,每次6g,连续服用1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由数日一次,为数月一发,继以"痫速康2号"(太子参、怀山药、白豆蔻、苡仁、白芥子等)服用1年,至今未发。
评析:痫病发作期,痰涎壅盛者,多用礞石滚痰丸荡涤顽痰,加牛膝以引药下行,白芥子搜脏腑经络之痰。病情好转后,长期服用"痫速康2号"以调理脾胃,杜绝顽痰复聚而善其后。
(4)一妇人,幼而患癫痫,长益剧。立辄晕厥,有少时而苏者,日一二,如此三十有余年,而众医杂疗无效。其主人偶闻先生异术,乃来请治。往诊之,脉紧数,心下硬满,乳下悸动,乃谓先生曰:"心神惘惘,不须叟安寝者,数十年一日也。"视其颜色,愁容可怜,先生慰之曰:"可治矣。"病妇实信之,乃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精神颇旺。调瓜蒂散五分,使吐粘痰升余,臭气冲鼻,减毒过半。或五日,或六日一发,凡期年痊愈。其间行吐剂约之十六度,渠性忌雷,每闻雷声隆隆,辄发前病。自用瓜蒂散以往,迅雷震动,举家畏伏避耳,渠独自若不畏。于是乎益怀先生恩,终身不忘云。(摘自《生生堂治验》)。

2016-04-12 12:44 3楼
(三) 瘀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癫痫之为病,古今强调多属痰邪作崇,已无非议,故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岂不知癫痫发作之时,本为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不但可引津停为痰,也可导致津停为瘀,而为痰瘀互结。再则癫痫抽搐之机,伤及脉络,瘀血逆生。更有素有瘀血停着者,乃至阻碍气机,影响脏腑功能,又可与痰浊互结,而成痼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肢体跌仆损伤、颅脑外伤、婴儿产伤是产生瘀痫的最为常见的病因,因于外伤者,大多有较为明确的病史可考,临床瘀象也较为明显。而外感热毒、内热久羁、痰浊内阻、气血失调、病久体虚等所致的热痫、痰痫、虚痫等也都可以产生和兼夹瘀血阻滞。
《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故不通"。初病在气,清代叶天士所创"久病入络"之说及其通络治法,是对前人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法的重大发挥。叶氏认为"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素问·调经论》亦云"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痫病多反复发作,缠延难愈,病深日久,导致体内气血运受阻。所以在痫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重视气血流畅这个关键环节,无论其病因病机为痰、为火、为虚等,最终皆可导致气血功能失常,经脉瘀阻不能而为瘀痫。临床治疗应多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瘀原则。
津血相关,痰瘀同生,互为因果,而致痰瘀互结,胶结难解。因痰生瘀者,痰浊阻滞脉道,妨碍血行,久病入络而成瘀;或痰随气行,痰凝则气阻气滞成瘀。因瘀生痰者,或因瘀阻脉络不通,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聚而为痰;或离经之血瘀于脉外,气化失宣,以致津液停积为痰。
因瘀致痫之说详于明·鲁伯嗣所著《婴童百问·惊痫》,他认为"血滞心窍,邪风在心,积惊成痫"。后有王清任、张锡纯、张山雷等多加发挥。重视血瘀的致痫作用更是近20年来中医治痫的重要热点之一,从瘀论治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明显增多。
2. 临床表现:
痫发则轻重不同,轻者仅表现为眩晕、口眼相引、面部肌肉抽动,或为一侧面肢体抽动,举动不稳,言语不利;重者昏仆倒地,全身抽搐,口中作声,颜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休止期多有头痛,肢体麻木等症,身体可见瘀斑或色素沉着,经常头晕、头痛,或表现为发育迟钝,智力低下,面色不华,两眼发直。
脉多沉涩,舌质暗或瘀点,舌苔或白或黄。
3. 辨证要点:
(1) 有明显的颅脑外伤或产伤病史,或中风病后。
(2) 发作特点:抽搐的形式比较固定,或口眼相引,脸面肌肉偏向一侧抽动,或一侧肢体抽动,或全身抽搐。另可见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如剧烈头痛,腹痛或肢痛均为有瘀之象。
(3) 伴随症状:身体可见瘀斑或色素沉着,经常头晕、头痛。
4. 治法:活血通窍,定风止痫。
5. 方药提示:血府逐瘀汤加减。
麝香0.6g(分冲),三七粉6g(分冲),桃仁10g,红花6g,灵霄花10g,当归10g,川芎30g,赤芍20g,地龙10g,枳壳10g,穿山甲6g,水蛭3g,僵蚕10g,辛夷花6g。
临床上治疗瘀痫应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对于西医所谓限局性癫痫者,中医辨证尤其要重视瘀阻的致病作用。局限必癫痫病的病机与原发性癫痫病的病因病机有很大区别。先天性因素是原发性癫痫的主要病因,而局限性癫痫以后天因素为主。据笔者临床观察,局限性癫痫往往有外伤的病史,不仅头部外伤,清阳之府被瘀血阻滞,久瘀不行,内风自生而生痫。而且对于肢端的受伤,一定也要仔细观察询问病史,不少的局限性癫痫的发作也表现在受伤一侧的肢体。中医学认为肢端受伤所造成的经络损伤是本病的病因。因为四肢的肢趾端是十二经脉的起止点,经络损伤,经气不畅,脑气与脏气不相顺接,元神失控引起癫痫。
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即表明瘀血生风之理。对于确因外伤致痫者,临床可用抵当汤破血行瘀,进行治疗。该为原为仲景治疗蓄血证而设,用以治疗"大便色黑,小便反易,其人如狂者。"然其方中水蛭、虻虫、桃仁、大黄诸品,均逐瘀破血,可加用上行头目、祛脑络之瘀的红花、川芎、麝香、凌霄花,使清阳之府瘀血得去,此治本之法。再加入全蝎、僵蚕、蜈蚣、地龙诸品,解痉熄风以治标,标本兼顾,往往疗效明显。
瘀痫往往夹痰、夹热、夹气滞,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伍用其它治法。津血相关,痰瘀同生,痰瘀往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临证痰瘀互强为痫者甚为多见,活血通络的同时,多加用菖蒲、半夏、胆南星、竹茹等化痰之品以痰瘀同治。若瘀痫抽搐重,瘛从痉挛表现明显者多是风盛之征,还必须加用白羚羊角粉、地龙、钩藤、全蝎、僵蚕等以熄风止痉。气能生血,血可养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在活血时同时需配行气药,如香附、枳壳、牛膝、柴胡、薄荷等,以调畅气机而推陈出新,提高疗效。伴见气虚者,可合用黄芪赤风汤。
6. 病例举例:
(1) 董X,男,31岁,工人,1990年就诊。
主要表现:频繁抽搐,眩仆倒地,口中作声,醒后昏睡,病情加重3个月。
患者7年前,因车祸撞伤头部,当时昏不醒,经治疗后,遗有头痛如刺,睡眠减少,肢体麻木等症。4个月后出现左半身肢体不自主的抖动,4-5天发作一次,给予苯妥英纳治疗,发作次数虽然减少,但仍有发作。近4个月来,发作频繁,且病情加重,病发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肢体强直,四肢抽搐。
检查:面色晦暗,表情呆板,步态不稳,言语不利,自述每次发作后头痛剧烈,身体极度困乏,舌质暗,有瘀斑,脉沉弦涩。
分析:脑外伤后,瘀血留滞不去,扰于脑神。
辨证:瘀血阻窍。
立法:活血行瘀,通窍止痫。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黄芪15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15g,当归10g,鸡血藤30g,麝香0.6g(分冲),三七15g,全蝎3g,地龙6g,苏木15g。
服上方30剂,痫发2次,头痛减轻,仍感疲乏无力,舌质淡,有瘀斑,脉沉涩无力,为气虚血瘀之象,加大黄芪用量,增加党参、太子参以补益气血。
服上方60剂,痫病未发。
(2) 贾X,女,10岁,1989年3月19日初诊。
患儿于1987年11月某日,因不慎摔倒,当晚即发现视物不清,在北京某医院诊治,怀疑为夜盲症,服鱼肝油及维生素类,两天视力恢复正常。两个月后又出现右眼视物模糊,病情逐渐加重,半月至1月犯病1次。犯病前先头发昏2小时,紧接着右眼看不清东西,约5分钟,头剧烈疼痛,眼前东西飞舞、跳动。神志清楚,但不能说话、动手,右面部发麻,发紧。持续1-9个小时不等。平素睡不安、多梦。每因异常光线、精神刺激诱发。外院诊断为局灶性癫痫。脉细弦,舌尖质,舌苔白。
根据视物模糊、眼前东西跳动、神清、脉弦细等症候特点,初期辨证为风痫,用痫速康1号为主治疗近两年,病情时好时坏,仍1-2月犯病1次。1991年 3月请有关专家会诊,经查脑电图、头颅CT、眼底检查和视野检查,均未见异常。但发现患儿左眼眶周围及左前额有10mmX10mm大小青色斑,左眼巩膜可见青灰色瘀斑,左臀部可见5cmX7cm不规则色素沉着。笔者抓住瘀斑、色素沉着和发作时剧烈头痛的特征,按痰瘀痫治疗。重用活血化瘀法,方�"痫速康3 号"合破血通络之品,每次服10片,1日服3次。治疗前4个月犯病2次,程度减轻,后坚持治疗1年,再无发作,现已1年4个月未犯病。肾功能及血常规均正常。
(3) 刘X X,男性,37岁,工人,就诊时间1995年11月28日。
主诉:左半身阵发性抽搐伴意识丧失3年。
1994年春天,患者左腿偶尔出现不自主的抖动,每次3-4分钟,上半年有3-4次发作。患者1994年冬天可能因感冒左腿又出现抖动,继而左半身抽搐,喊叫一声后突然仆倒,口吐涎沫,小便失禁。约5分钟后苏醒,以后发作频繁。偶为惊恐、劳累即发作。追问病史:10年前左腿有严重外伤史,现左小拇指残缺。患者反应迟钝、面色白,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舌体轻微颤动。
辨证: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蕴,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外邪引触,而痫发。
治法:活血通络,柔肝熄风。
方药:生黄芪30g,全当归12g,赤白芍9g,川芎30g,桃仁12g,红花3g,香白芷3g,党参12g,丹参12g,石决明30g,炙僵蚕9g,嫩钩藤24g,姜竹茹9g,姜半夏6g,抱木神12g,白金丸6g。
上方患者服用1个月,继续治疗观察6个月,未再发作。

(四) 狂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狂痫系狂、痫并病,狂因痫发,痫止则狂消。《活幼心书·痫证》指出:"狂痫者,亦属阳……,始因暑热感风,风热内蓄,久则风痰郁结,上迷心包。盖心乃之舍,偶为邪热所逼,则神失所守而昏乱,名曰狂痫。然心肝木皆为物,火不自炎,因风吹起烟焰;木不自动,因风撼而自动摇。风火合德,两阳相搏,其热可知。心藏神,肝主惊,因风火生痰,以致于此。"说明狂痫病情复杂,既有风火相煸,又有风生痰和痰火相搏,诸邪迷闭脑窍,撼动肝风而生狂痫。
狂痫属阳,多因冒风感热,风热内蓄,久则风痰郁结,上蒙窍络;或七情内郁化火,火动风煽,炼津为痰,痰火扰神,神明被扰,元神失控,而为痫作。
2. 临床表现:
临床有轻重之分。重者僵仆倒地,四肢抽搐,两目怒视,口吐涎沫,口中作声。轻者呈现为局部抽搐,两目斜视,发作频繁,时间短暂。休止期多见多言善动,妄闻妄见,神识迷蒙,奔走呼叫等。其证缓解而自无知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3. 辨证要点:
(1) 先有痫性发作病史,数月或数年不等。
(2) 突然出现精神症状,或妄想妄言,或怒不可遏,或奔跑走窜,在数小时内或一二日内可以自行缓解。
(3) 休止期有多言,易激动、烦躁、固执等症状。
(4) 舌脉象:脉滑或弦数,舌质红,舌苔黄或灰黑厚。
4. 治法:
清热涤痰,熄风止痉。
5. 方药提示:
"痫速康1号"加减。
礞石15g,朱砂2g(分冲),琥珀2g(分冲),石菖蒲15g,半夏6g,胆南星10g,黄连6g,全虫2g(研末),川贝母10g,天麻10g,茯神12g,丹参15g,香附15g,酒在黄6g,鲜竹沥10ml。
狂痫即精神运动性癫痫。精神运动性癫痫除有周期性的抽搐外,多伴有言语兴奋,打人摔物,也可用王清任的癫狂梦醒汤和万全的断痫丸加减。方药:节菖蒲 10g,胆南星10g,茯苓10g,青礞石25g,陈皮6g,半夏10g,生铁落25g,桃仁9g,朱砂0.5(冲服)。此方意在重坠豁痰,镇肝熄风。若胸膺痰鸣加瓜蒌、黄连;便秘加同化硝、生大黄;肝经热盛、烦扰不宁加龙胆草、代赭石,以清热熄风,涤痰定痫。
如发作较频,发作前头痛眩晕,舌红脉大者,常用风引汤加减:桂枝10g,大黄7.5g,干姜7.5g,生石膏30g,寒水石15g,滑石粉15g,紫石英30g,丹参25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赤石脂20g,钩藤30g,全蝎5g,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剂。待症状缓解,发病次数减少后,继服验方止痫丹:郁金15g,胆南星15g,清半夏15g,血竭15g,乌梢蛇15g,全蝎15g,蜈蚣15g,朱砂5g,明矾7.5g,皂角7.5g,冰片3g,麝香0.2g,牛黄2g,共研细末,成人每服3g, 早晚各1次,儿童酌减。
狂痫病因复杂,以风、痰、火相搏,入心、肝、乱神明,动肝风为主,故治疗既要熄风、豁痰、泻火,又要醒神、开窍、平肝。元·曾世荣在《活幼心书·痫证》说:"医者为治疗,既能清心平肝,疏风退热,得病暂安。不与镇心下痰,则痰涎结实,停滞心络,病至再三;加以发搐频数,难为治疗,必成废人。"这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很有道理。中医所谓狂痫,与西医学所称之精神运动型癫痫相似,确属难治性癫痫,往往使患者失去生活能力.在治疗上曾氏主张"乍感真疾, 日月稍近,法当解表散惊及凉心肝,次下风痰。解表散惊百解散,凉心肝三解散、防风汤;下风痰水晶丹、碧玉丸。"现将曾氏方药引用如下,以资临床参考:
百解散:干葛根75g,升麻,赤芍各60g,黄芩30g,炙麻黄23g,薄桂(去粗皮)7.5g,甘草45g。以上诸药研碎,每服6g ,水一盏,姜 3片,葱1根,煎七分,温服。有风热盛,加薄荷同煎。
三解散:人参(去芦)、防风(去芦)、天麻、茯神(去皮木根)、郁金、白附子、大黄各1 .5g,赤芍、黄芩、僵蚕各1.5g,全蝎(去尖毒),全蝎(去尖毒)15尾,枳壳6g。以上诸药为末,每服1.5-3g,用温薄荷汤或灯心汤无时调下。
防风汤:防风(去芦)、川芎、大黄、白芷、黄芩、甘草各15g ,细辛(去叶)6g,薄荷5g。以上诸药为末,每服3g,用温汤无时调服(《活幼心书·汤类》)。
水晶丹:南星(作小块,汤煮少时)、半夏9g ,滑石12g,轻粉50贴,净芜荑200片,巴豆(去壳,全者汤泡7次,又去心膜,作二边水煮少时,晒干切片)50粒。前3味焙为末,拌和轻粉外,芜仁、巴豆二味同碎切,在乳钵体内细研,入煎药。用粳米饭包棕子一个,小瓦瓶盛水熟煮,候冷取出,在沙钵中烂研,细布兜紧,捻出如稠糊。丸麻仁大。每服15- 25丸,或35丸。糯米汤葱白取汁,小盏五更初空心下。
碧玉丸:青黛、明白矾(生用)、南星(去用)、滑石各7.5g,轻粉50贴,全蝎(去尖毒)1尾、巴豆(去壳膜心存油碎切,入服钵极细研)49粒。以上工物除轻粉、巴豆外,余5味或晒或焙为末。仍入前3味,同在乳钵研匀。姜汁煮糯米粉为糊。丸粟壳大。每服7-9丸或11丸。用姜汤空心投,热甚者,薄荷汤下,或不拘时。
以上为元·曾世荣治狂痫之方药,可供临床治疗狂痫时参考。其中轻粉有毒,可以去而不用,巴豆泻下作用强,用量宜慎。
狂痫系狂、痫并病,狂因病发,痫止则狂消。故方药之用,非单纯狂之品所能及也。笔者治狂痫发作时常用礞石滚痰丸清泻痰火,休止期可用重用镇惊安神之品,经多年临床观察,此类癫痫单纯用中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最好与抗癫痫西药合用。
以精神运动发作为突出症状的癫痫,西医称之为颞叶癫痫。
精神运动性录像片,按国际分类,又称为具有复杂症状的部分发作。本类型发作命名很混乱,如称之为自动症、梦呓状、边缘发作、钩回发作、嗅旁区发作、嗅脑发作、颞叶癫痫等。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运动性发作主要与颞叶有关,故称之为颞叶癫痫。实则颞叶癫痫是以电生理定位为观点的分类名称。本类型的发作特点为具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在基本的感觉运动等基础上形成的较复杂的症状。尽管精神运动性发作又称之为颞叶癫痫,但据有关学者观察,颞叶癫痫不一定表现为精神运动性发作,也不是所有精神运动性发作都是由颞叶病变引起。精神运动性发作毕竟多见于颞叶癫痫病人,也约有90%的病人可见到颞叶有异常放电活动。还有学者认为,这类病人虽然多数与颞叶病灶,同时也有1/5的颞叶病灶引起的是癫痫大发作,而从未发生过精神运动性发作。
本型为癫痫的常见发作形式,仅次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有学者报道本型占癫痫患者的1/4或1/3,国内冯应琨报道,在2810例癫痫中,本型占522例,占18.6%。而少见于儿童,多见于成人以20-30岁病人居多。
临床表现实属一种局限性发作而具有复杂症状,临床表现错宗复杂,临床症状可单独或相继出现,也可扩散到大发作而终止。主要临床表现:
仅有意识障碍:又称为颞叶性失神或假性小发作,表现为意识突然中断,两眼凝视,面色苍白,全身呈虚脱状,历时数分或数十分钟,随之或入睡短时而恢复。这种发作与失神发作不同,其鉴别要点在于本型意识障碍常在1分钟以上,而真正的失神发作则不超过1分钟。本型有时还并有其它精神运动发作表现,脑电图也无失神发作的每秒3次棘慢波综合。
记忆障碍:表现为患者对发作情况多有遗忘,有的患者表现"似曾相识",即对陌生人或物产生熟识的感觉,有的患者表现"旧事如新",即对熟识的人或环境产生陌生的感觉。
意念障碍:如出现强迫性思维等。
情感障碍:部分患者可产生发生性情感异常,如忧伤、忿怒、恐惧、大祸临头感、末日感等。
错觉:听觉可表现为对音调高低、距离和性质感知的错误,如患者听老师讲课,却好象老师的声音隔了一堵墙。视觉的变化,是指清晰度、距离、形状、大小、移动速度等。如有的患者感觉周围环境好像象蒙了一层纱,有时看见地面起伏不平,有的看见柴刀好象扭歪了,有的视物显小等。
幻觉:表现为发作时显得惊恐、欲逃,犹如有人追赶或追杀,十分吓人。
自动症:自动症即精神运动症状,患者往往先瞪视不动,然后做出无意义的动作,发作后不能回忆或模糊地片断回忆。自动症形式多种多样,临床上以行为自动症和口咽自动症最常见。口咽自动症表现为口咽部有自主动作,发吸吮、咀嚼、吞咽、流涎、伸舌等。行为自动症表现为单调而不协调的动作,如用手摸擦衣服、解纽扣、抚面、脱衣、移动桌椅、手举起在空中划图、在室内无目标的走动等。有时较为复杂的自动症,可表现为梦游或神游症。梦游症患者表现从睡眠中突然起来走动、开门、开窗、移动东西、外出或上房等。发作时患者不能正确感知周围环境,也不能辨别周围人物,无表情,叫之不应,持续数分钟,此时邓他喊叫不能清醒,自动卧床睡眠而告终、醒后完全不能回忆。神游症表现为行走、奔跑、乘坐或驾驶车辆、买东西、付款、简单交谈等。一般持续数分钟,偶见持续数日,甚至达数周。患者对周围环境有部分感知,并可作出相应反应,粗看患者外似正常,但仔细观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
另外,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多种复杂症状的综合,有的产生病理性激情,突然暴发冲动,甚至产生违法行为。据有关报道37便癫痫性精神病,约75.6%患者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其中突然伤人18便,占48.7%,毁物17例,占46%,自伤自杀6便,占16.2%,杀人4例,占10.8%。这类患者发作时病人瞳孔可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流涎、出汗,发作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患者可突然清醒,不能回忆。
精神障碍:根据大宗资料分析,不同癫痫发作有精神症状的发生率不同,精神运动性发作占44.4%,精神运动发作加大发作占50%,说明有精神运动发作时,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高。
6. 病例举例:
(1) 葛X,男,38岁,工人,于1992年9月2日就诊。
主要表现:狂乱无知,神识昏蒙,僵仆抽搐,严重近3年。
患者平素脾气暴烈,易激易怒。6年前,感冒高热持续不退,继而出现僵仆直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面色红紫,口中发出猪羊叫声,小便失禁,醒后身倦乏力,每2-3个月发作一次。近几年来,由于婚姻、工作不顺心,发作频繁,每日均有2-3次发作,抽搐缓解后,出现为烦躁扰,奔走呼叫,夜不能寐,持续3- 4天后自行缓解。
检查:躁动不安,时有冲动,妄闻妄见,抽搐时有发生,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分析:患者阳火内盛,又外感风热,内外合邪,热盛动风,与痰相搏,蒙塞窍络,发为狂痫。
辨证:痰火互结,肝风内动。
治法:清热涤痰,平肝熄风,安神镇惊。
方药:痫速康1号方加减。
朱砂2g(分冲),琥珀2g(分冲),石菖蒲15g,半夏6g,胆南星10g,川贝母10g,天麻10g,茯神15g,丹参15g,酒大黄6g,鲜竹沥10ml,白僵蚕10g。
服上方30剂,发作2次,狂症皆无。仍口渴欲饮,大便干结,小便微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之法。
处方:白羚羊角粉3g(分冲),人工牛黄6g(冲服),青礞石30g, 钩藤10g,酒大黄6g, 沉香6g,胆南星10g。上药服用30天,痫病一直未复杂发,长期服用痫速康2号,以调理脾胃,清化痰热。
(2) 唐X,男,38岁,工人,就诊时间1990年5月26日。
患者20年前曾患过头晕,一年内发作过4次,有一次曾昏倒。近几年来,每次头晕发作时,先感觉头昏,随即出现幻觉,视物变远,房屋摇晃,自觉鼻孔扩大,闻到一种从来未闻到的香味,继年以来,每次发作前自觉左额至右额之间有一条泥鳅爬过,头晕即开始,意识不清,于是手中持物即落即,手臂摇摇摆摆,口眼紧闭,约一分钟终止发作,意识清醒。醒后感觉喉咙发紧有痰,无其它不适感觉。发作无规律,最多一天发作4次,有时相隔5-6天发作一次。脑电图检查:双侧颞叶前叶部有许多杂乱而成群的低幅波,诊断为颞叶癫痫。
辨证为痰气交阻,魂不守舍,治以调肝安神之法。
方药:生石决明15g,珍珠母15g,生龙骨 15g,生牡蛎15g,龙胆草6g,炒山栀6g,黄芩6g,朱茯神10g,炒枣仁10g,远志肉10g,泽泻10g,车前子10g。
上方服用14天,患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意识障碍和幻觉消失。

2016-04-12 12:45 4楼
(五) 食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食痫小儿居多。小儿禀稚阳之体,多因饮食不节,或食中受惊,食不运化,或脾胃积热,壅塞中焦,以致食宿为痰,痰积生热,热盛动风,诸邪杂致,闭塞窍络而发为本病。《医学金鉴·食痫》指出"食痫者其病在脾,因小儿乳食过度,停结中脘,乘一时痰热壅盛,遂致成痫。"
2. 临床表现:
发病时面色发青,剧烈腹痛,吞吐不利,或呕吐酸臭痰涎,大小便不正常,两眼发直,四肢抽动。
未犯病时可见面色发黄,脘腹胀满面,消谷善饥,或爱食异物如茶叶、煤渣等。舌苔厚浊、脉沉滑。
3. 辨证要点:
(1) 多发生于婴幼儿,一般发作与饮食不当密切相关;
(2) 发作时面黄滞,肚腹膨胀或疼痛,吐泻酸臭,可以突然栽倒、抽搐、口吐涎沫,往往伴有大小便失禁,脘腹满硬,也可见剧烈腹痛、呕吐者。
4. 治法:
消食导致滞化痰,清热熄风止痫。
5. 方药提示:
"痫速康2号"或保和丸加减。
茯苓10,山楂20g,神曲15g,半夏5g,槟榔10g,陈皮10g,连翘10g,莱菔子15g,代赭石20g,赤石脂10g,杏仁10g,熟大黄6g。
食痫多兼热、痰、风,故治疗在消导积滞的同时,要配合清热、祛痰、熄风。《医宗金鉴》载清热和胃丸可以参考。清热和丸的组成与用法如下:生川连、生栀子、去心麦冬、麸炒枳实、大黄各15g,竹茹、去心翘、陂皮各12g,山楂75g,炒神曲3g,量儿与之,用滚白水化下。此方重在清热导滞,用于食痫初起和休止期的调理,不能作为治疗食痫的主要药物。
《中医杂志》1965年第6期,载赵心波临床常用张志兴的经验方--化痫饼,其处方与制法如下:煅青礞石18g,沉香9g, 生熟二丑各45g,炒建曲120g。以上药物分别轧细过筛为粉,混合拌匀。每255g药物加600g白面,拌匀加水制成薄饼。成人烙饼20张,小儿1-3 岁烙饼35张,4-7岁烙饼30张,8-15岁烙饼25张。每天早上按上述各年龄组制备,规定空腹吃一张饼,用白开水送下。服药期间不得中断。若服时觉有麻味,可酌加红糖。此方以消积导滞、豁痰降逆为主,适用于食痫、痰痫。张志兴曾总结了139例痫病,总有率为94.1%。以后陕西、天津、北京均运用此方治俞癫痫的报道。通过临床系统观察,此方对食痰偏重之痫证确有一定的效果,但对胎、惊、风、热、狂、虫诸痫治疗效不明显,因为化痫饼熄风、清热、镇惊之力不足。
腹型癫痫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植物神经性癫痫,中医也可归类到腹痛证,在癫痫分证中多可归类到食痫,以儿童为最多见,临床以发作性剧烈腹痛为临床特征。有突发性、反复性,自解必等特点,病程长,其证治规律不同于一般性腹痛。多以脐周或上腹部剧烈疼痛为核心症状,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为常见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定向力障碍、意识障碍等。本病证病位在脑,涉及脾胃,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痰浊内生,风热夹痰上扰神明,可致神明之乱。病理机制主要责之于气、痰、虚,脾虚痰阻,中焦气滞,故发腹痛,若痰气上逆,蒙蔽清窍,则合并意识障碍。痰气骤骤散,若痰静气顺,则发作渐止,故临床表现反复发作和自然缓解性。治疗不可偏执一端,痰自脾生,健脾则绝生痰之源。治痰先治气,气行痰自消,所以该类病调气合中为治疗大法。临床多以橘红、枳壳、厚朴调畅气机,加种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和中缓急。多配伍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积,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
6. 病例举例:
(1) 王X,男,25岁。
主诉:不定时抽搐10余年。
患者1983年患黄疸性肝炎,出现食物不化,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呕吐腹痛,口臭便干,夜寐不安等症。黄疸病治愈不久,即出现抽搐,开始四肢轻微抽动,颜面抽动,每月1-2次。其后症情逐渐加重,发作频繁。经西医诊治有效。但突然停用西药后,病又复发。发作时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发作后嘴角抽动,数日不解。
检查:面色晦滞,脘腹膨胀,呕吐腹痛,口臭便干,嗳气吞酸,卧寐不安,舌质红,舌面布满苔垢,脉沉弦滑。
分析:肝主疏泄,协助脾胃运化水谷,肝之为病,则疏泄失职,脾运无权,食饮入胃,则停蓄而滞,食滞日久,酿生痰热,发为痫病。
辨证:脾胃不各,痰热内蕴。
治法:消食导滞,清热化痰。
焦三仙各10g,熟大黄10g,厚朴6g,枳壳10g,槟榔10g,砂仁6g,白芥子10g,胆南星10g,蝉蜕3g,连翘10g,礞石15g。
服上方30剂,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其它症状也明显改善。
(2) 李X,男,7岁。
5年前无明显诱因在玩耍时突然出现腹痛,疼痛持续10分钟左右,自然缓解。疼痛在脐周围,经用各种方法均无效,发作时伴面色苍白、恶心、出汗等。开始一个月发作一次,近两个月来发作频繁,大约在1-2天内发作次,面色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脑电图示:两侧对称性高波幅2.5-5次/秒慢波。
诊断为腹痛型癫痫,中医辨证为食痫。
治法:专导滞通腑,豁痰定痫。
处方:山楂15g,神曲15g,半夏5g,陂皮15g,胆南星10g,白芍20g,蝉蜕10g,莱菔子10g。
服药60剂,发作完全控制,继服"痫速康2号"调理脾胃。

(六) 虫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本证多由饮食不洁,或误食带虫物品,或过食病畜之肉所致。同时有感染寄生虫病史者,如脑囊虫、脑包虫等均可诱发癫痫,其中尤以脑囊虫致病最为多见。
2. 临床表现:
以各种形式的抽搐为主,患者多见头痛眩晕、眼睑浮肿、呕吐恶心、腹痛、身体消瘦等。面部有白斑,大便中偶含虫节。有时皮下可以摸到散在硬结块。脉乍大乍小,或滑数或弦,舌苔白厚或剥脱。
3. 辨证要点:
(1) 有脑囊虫的病因可查;
(2) 症状特点:以各种形式的抽搐为主,常伴头痛、消瘦、腹痛、腹泻,大便中偶含虫节。有时上下可以摸到散在硬结块。
4. 治法:
杀虫止痫。
5. 方药提示:
人参败毒散和化虫丸加减。
党参、柴胡各10g,羌活、独活、川芎各6g,枳壳、茯苓各10g。以此汤剂送服化虫丸。
化虫丸方药:槟榔60g,雷丸30g,干漆30g,郁金25g,桔矾20g,白芥子15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g,早晚各服一丸,儿童酌减。
虫痫也可用赵心波老中医经验方:若干楝根皮15g,使君子12g,雷丸9g,槟榔12g。诸药共煎汤送服蛇蜕面1.5-3g,日3次。
6. 病举举要:
董X,女,38岁,工人,1989年3月就诊。
主要表现:全身抽搐,阵发性发作近4年。
患者于6年前,误食病猪肉,当时无异常反应,一年后,自觉腹部疼痛,且伴有腹泻、纳呆等症,身体逐渐瘦弱。次年则出现眩晕呕吐等症,腹部加剧,泄泻不止,眼睑浮肿,皮下结节隐现,经检查诊断为"囊虫病"。不久即出现癫痫大发作,每日1-2次,发作时昏仆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面色青紫,呼吸困难,肢冷汗出,移时方醒。曾服多种治痫药物无效。近日发作频繁,神情呆钝。
检查:头痛眩晕,呕恶不食,身体消瘦,腹痛泻泄,全身皮下均可摸到散在的硬结块,精神萎靡,疲乏无力,大便时有虫节,舌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误食不洁之物,变生条虫,继而发展为脑囊虫,虫卵阻闭脑窍,则引起癫痫发作。
治发:杀虫止痫。
苦楝皮10g,使君子10g,雷丸10g,槟榔10g,二丑各10g,吴茱萸6g,乌梅3个,全蝎6g,焦三仙各10g,大黄6g,钩藤10g。
服上药30剂,症状减轻,为图效捷,处以生、熟南瓜子各125g,去皮煎服,隔2小时再以槟榔120g水煎温服,再隔2小时后吞服硫酸镁粉30g,便下完整条虫一条。

(七) 热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普济方·热痫》中记载:"热痫者,由血气不和,内有积热之所致也。凡小儿骨体轻软,肠胃细微,易为伤动。若乳食不常,脏腑壅滞,温搐生热,不得宣通,热极甚者则发痫也。又心神多不宁,将养过温,内生邪热多,所以惊甚者变成诸痫。"强调说明由小儿本身"血气不和"、"肠胃细微"、"心神多不宁",加之护理不当,乳食失常,将养过温,而生内热。热甚可以生痫,热甚可以生惊,惊甚也生痫。
另外外感时疫温毒,内蕴脏腑经络,久失清解也可导致热痫。
2. 辨证要点:
(1) 有明显可查的时疫毒感染史,并发生过抽搐。
(2) 发作前有外感因素或内热炽盛的表现,如大便干结、五心烦热、口舌生疮。
(3) 伴随症状:口渴欲饮,烦躁不安,便干尿赤,睡眠不安,头目眩晕,鼻齿出血。
(4) 脉舌表现:脉或数或弦或滑,或兼而有之,舌质红绛,舌苔黄或黑干。
3. 治疗与方药:
(1) 痰与热结
临床表现:面红耳赤,身热气粗,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直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时作时止,神疲乏力。平素兼见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咳嗽不爽,口渴欲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豁痰,平肝熄风。
方药:礞石滚痰丸合白金丸加减。
白羚羊角0.6g(分冲),钩藤15g,牛黄0.6g(分冲),全虫2g(研末),礞石15g,川军6g,沉香6g,黄芩10g,竹沥10ml,郁金10g,半夏6g,胆南星6g,节菖蒲10g。
《巢氏病源》有"风痫,惊痫,食痫"之名,后世医家因之,见其发作突然,眼翻肢搐,故多从风立论。痫发之际,"风"症虽重,然片刻即退,未治其风而风已息息,与乙脑、破伤风等病搐搦持续者有别。而心烦梦扰、夜啼、惊悸、筋骨酸疼、目中冒火、口苦、痰多、纳差、胸脘痞闷等痰热内郁之症,虽醒后仍长期存在,且脉多滑数,舌赤苔黄,故谓痰与热乃此病之本。有个别幼儿,因受惊而发病,或感受外邪发热,或伤于饮食,皆能诱发,均属其诱因。
(2) 胆火旺者
临床表现:平素懊恼心烦,夜寐不安,遇事则急躁,独处则郁郁不乐,时作太息,口苦咽干,溺赤例实,脉弦大而数,舌边尖红,苔薄微黄。
选景岳服蛮煎加味治疗。方药:生地30g,麦冬15g,丹皮10g,白芍15g,知母10g,陈皮5g,菖蒲6g,石斛15g,朱茯神15g,木通10g,当归10g,川黄连5g,甘草5g,小麦30g。
此方"行滞气,开郁结,通神明,养正祛邪,大有奇妙"。在方中加入《金匮要略》的甘麦大枣汤与东垣之朱砂安神丸,有熄火安神之效。
胆火盛证见两眼发直,口吐白沫,肢体抽动,平时性情急躁,脉弦滑。治法:平肝熄风,以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物:天麻6g,钩藤5g,羚羊角1g,银柴胡5g,全蝎2.4g,龙胆草6g,石决明12g(分冲),僵蚕6g。
(3) 痰热内蕴,腑气不通
临床上常常见到癫痫患者,有痰热内蕴伴有腑气不通之症。病人每见心烦寐差,面红溲黄,大便不爽或秘结,面部可见两颧、鼻部有红色隐疹。舌苔黄腻,脉滑数。此宜泻热降浊、通腑利气。对气火偏盛者,多选黄芩、黄连、栀子清上焦心火。心为君火,肝属相火,直清心火泻上焦,则心火降肝火亦降,此为清心平木法。同时可用生大黄"泄壅滞、除痰实、通腑道",枳壳、木香疏肝利气机,使腑气通利,邪有去路。若患者痰热腑滞较甚,痫发剧频,则用巴星期(巴豆霜、胆南星、黄连)以导滞泻热止痫。对痰热灼伤津液者,多用麻子仁丸缓润下之。
4. 病案举要;
(1) 王X X,男,21岁,工人,未婚,于1992年9月3日就诊。
患者出生6个月,因发热出现两眼上视,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治疗8年,病近痊愈。18岁时,又因外感发热,致旧病复发。表现神昏倒仆,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并作异常叫声,约1分钟症状缓解。醒后疲乏无力。在当地医院论断为"癫痫",给予抗痫药物后,发作间隔时间比以前延长,但发作依然,并多因发热而发。近3个月来,面红耳赤,发作频繁,西药作用效果不明显。
检查:面色潮红,白睛充血,呼吸气粗,烦躁易怒,唇焦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而3-5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内热炽盛,又外感风邪,风热相煽,烁津为痰,三邪并入,迷塞脑窍,发为癫痫。
治法:清热豁痰,平肝熄风。
方药:"痫速康1号"加减。
白羚羊角粉3g(分冲),人工牛黄0.6g(分冲),灵磁石30g,白僵蚕10g,酒大黄6g,黄芩10g,钩藤(后下)15g,全虫6g,鲜竹沥10ml。
服上方14剂,痫发2次,舌苔微腻,脉弦。上方加白芥子10g,以加强祛风痰之力。一月后,面约不红,大便不干,饮食增加,病未发作,但舌质红,脉细数。此为阴伤,仿痫速康4号意治以滋阴清热为法。方药:生地黄15g,麦冬15g,天花粉10g,地骨皮10g,钩藤20g,白僵蚕10g,全虫5g。又服30天,痫未发作。并嘱长期服用礞石滚痰丸,以巩固疗效。
热之为病,除去则病解,热复则病发。患者初病获效,复发后又治而不得根除者,因热邪并邪而为故也,风火痰三邪杂至,虽名为热痫,治则三者并顾,方能功倍效捷。
(2) 刘X,男,34岁,初诊:1989年4月22日。
主诉:自1984年开始出现发作性抽搐、神昏,每次发作开始时左上肢发抖,左眼睑抽动,继而神志不清,两手抽动,两目上吊,两腿伸直,两足内翻,面色发紫,牙关紧闭,喉中痰鸣,口吐白沫,有时咬破唇舌,小便失禁。1986年以后发作逐渐频繁,有时可见小发作,仅表现为左上肢抽动。平时睡眠不安,头痛头晕,食欲尚可,二便正常。
诊查:苔薄白,脉象弦滑。
辨证:痰热内闭。
处方:珍珠母15g,生石决明30g,礞石10g,橘红10g,瓜蒌15g,天冬15g,麦冬15g,鲜石斛15g,赤芍24g,白芍24g,清半夏10g,牛膝10g,菊花12g,牡丹皮10g,茯神30g。
上方服用2周后,自觉症状好转,发作减少。继续服痫速康4号6个月,发作完全控制,恢复正常工作。
(3) 王X,男,11岁。
患者在8年前患癫痫至今未愈。现每年发作1-3次,多在晚间发作,发作时口吐痰沫,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近日发作较勤,抽搐时间较长,服苯妥英钠或注射镇静药后方解。发作后感到头痛,睡眠不足,时有烦事。
辨证:热痰内伏,复受惊恐,扰其厥阴所致。
治法:清热化痰,镇惊定搐,活血熄风。
方药:青礞石10g,磁石10g,生侧柏叶10g,天竺黄6g,龙胆草6g,地龙6g,橘红6g,红花3g,桃仁5g,钩藤5g,全蝎3g,焦山楂10g。化风锭1丸,一日2次。
上方加减共进36剂,症状平稳,惟痰多、纳差,舌无苔、脉弦缓。再拟前法化裁。
钩藤5g,青礞石12g,法半夏5g,桃仁5g,红花6g,磁石10g,全蝎3g,地龙10g,化橘红6g,甘草6g,神曲10g,炒麦芽10g。化风锭1丸,每日2次。
上方又进16剂,合化风锭20丸后未再发作。后用"痫速康2号""痫速康5号"继服6个月,近2年未发作。
(4)宁波西郊陈姓子,年十七,患痫证三、四载矣。初则数月发病,后乃渐进,甚至一日数发,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脉右三部洪滑流利,左关弦而搏指,左寸上溢鱼际。余谓证属痰火充斥,上蒙胞络,闭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贡清黄清心丸,用竹沥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复以鲜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羚羊角、桑叶、钩藤、橘红等宣络道而清疏之。继则用宁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复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榄膏入矾末少许,用开水冲服四钱,服月余而病不复作矣。(摘自《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2016-04-12 12:45 5楼
(八) 郁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本人认为痫病中"痰邪为患"中的"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它是发病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但诱发癫痫的深层次原因而在于"郁","精不流则气郁", "忧郁生痰",而蕴积、闭结、愁闷、热极均与"郁"相关,由于"郁",才影响了大脑的各种功能和人体中的各种情绪变化,以至于肝气郁滞。肝郁日久,横克脾土,土不胜湿则水湿停聚而成饮成痰。而痰又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痰无论有形无形,只要混浊皆可致患,蒙闭脑窍,窜走经络则造成痫证发作的重要病机。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患者的大脑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遇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就会导致痫证发作。
2. 临床表现:
每因情绪激动而诱发,平素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论次,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或妇女经期发作,癫痫久不愈,愈发愈频。发作时惊叫昏仆,口吐涎沫,手足抽搐。醒后头痛,泛恶、夜不安寐,脉细滑,舌苔黄腻。或见不可名状的头、腹、肢体疼痛。
3. 辨证要点:
(1) 发作互与情绪有关;
(2) 平素多有精神抑郁、喜怒无常、纳呆、夜不安寐等症;
(3) 发作表现复杂,或有头痛、腹痛。
4. 治法与方药提示:
(1) 肝气郁结型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平时多怒心烦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顺气导痰汤加减。
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5g,生姜15g,胆南星15g,枳实20g,香附15g,石菖蒲15g,郁金30g,远志15g,天竺黄20g,党参20g。
妇女经期发作:癫痫久不愈,多在经期发作,愈发愈频。发作时惊叫昏仆,口吐涎沫,手足抽搐。醒后头痛,泛恶、夜不安寐,脉细滑,舌苔薄腻。癫痫一病多由肝血不足,阳起风旋,触及积痰,壅滞气机,蒙扰清窍。妇女经期血室空虚,风阳每多升动,更易引发。治疗宜平肝以制风阳之鼓荡,化痰以截痰病之根源。平肝以介壳类药为要药。常用导痰汤合白金丸,取胆星助半夏,枳实助陈皮,共奏开导之功。再藉白矾、郁金之涤痰理气,气行则痰无所依,风熄则痫自得已。
另外,妇女常在经期发痫者,常有精神不振、疲惫等症,此乃冲任不调,多由用仙灵脾、肉苁蓉以调和冲任。肝脾失调者,症见平素痰盛,脉滑苔腻,以六君子汤合四逆散,重用钩藤治疗。癫痫完全控制后,要注意诱发因素,同时要加强锻炼,心胸开阔,成年人最好辅以气功疗法以善后,争取扭亏为盈久地完全控制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2) 胆火痰热型
临床表现:突然昏倒、意识丧失、双目直视、全身肌肉呈强直收缩,口吐白沫,呈六畜之声,平时多怒心烦,口苦咽干,角弓反张,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热涤痰,平肝止痉。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
麝香0.6g(分冲),白羚羊角粉0.6g(分冲),龙胆草10g,青黛2g,芦荟5g(研末分冲),栀子6g,酒大黄5g,僵蚕10g,陈皮10g,胆星6g,贝母15g,广郁金10g。
方中龙胆草、青黛、芦荟直入肝经而泻肝火;大黄、栀子清泻上中下三焦之火;尤以大黄推陈致新,降逆,而不留邪;芦荟研末兑药汁冲服,可直达病所,配合大黄可散胸膈中热气,火热郁滞胸间,扰乱神明,胸中热气一清,神明自复。配陈皮、贝母、郁金调气化痰,麝香开窍,羚羊解粉熄风。
心火旺盛,心烦懊恼,口舌生疮,小便黄赤者,可用栀子豉汤加黄连清透心经郁热,重用白芍、郁金、枳实疏肝畅气,气机畅达,郁火自无发生之由。
对于间脑性癫痫、小儿痉挛性癫痫,也都要参照益气安神、豁痰熄风这一治疗原则化裁加减。若表现为头痛,加杭菊花、川芎清头风,腹痛加川厚朴、杭白芍、甘草调胃理肠,肢体疼痛加丝瓜络、桑枝、寄生宣痹通络。
西医有反射性癫痫的诊断,所谓反射性癫痫者,是指由某种特异性刺激或非特异性刺激通过丘脑-皮质系统的激活,反射性地引起癫痫发作。如由于受声音、音乐、视觉、嗅觉、痛觉、触觉、发热、情感、惊愕等方面的刺激而引起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可见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据报道,反射性癫痫占所有癫痫发作的1%,其分类如下。
附:反射性癫痫分类

一、 非感觉性诱发因素所致发作
1. 生理因素
(1) 经期性癫痫:患者在经前期或经期突然发作。
(2) 妊娠性癫痫:少数患者在妊娠期发作。
2. 环境因素
(1) 日间性癫痫:少数患者仅在日间发作。
(2) 夜间性癫痫:部分患者仅在夜间发作。
(3) 睡眠性癫痫:部分患者仅在睡眠中发作。
(4) 觉醒性癫痫:部分患者仅在早醒时发作。
另外,其它因素如高热、饮酒、过度换气、代谢紊乱(婴幼儿低钙、低血糖、苯丙酮酸尿症、维生素B6缺乏)、体力或脑力过度、失眠、情绪刺激等因素均可使某些癫痫患者引起发作。
二、 感觉性诱发因素所致发作
1. 视觉刺激
(1) 光源性癫痫:由间隙性光刺激引起。
(2) 电视性癫痫:由电视闪光引起发作。
(3) 视觉注视:由注视目的物时引起大发作或小发作。由阅读引起者,又称为阅读性癫痫。
(4) 闭目引起癫痫。
2. 听觉刺激
(1) 声源性癫痫:由突然音响刺激引起发作。
(2) 音乐性癫痫:因为听到音乐而引起发作。
3. 躯体感觉刺激
(1) 触觉刺激
(2) 温度觉刺激
(3) 关节觉刺激:由于关节活动而引起发作。
三、 自我诱发性癫痫
由于患者自己利用过度换气或间隙性光刺激引起发作。
四、 条件反射性癫痫
这是由于某种条件下所形成的癫痫原性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癫痫发作。临床对于这类患者,在尽量避免诱发因素的同时,一定要根据中医症状学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5. 病案举例:
(1) 王X X,男,18岁。
主诉:患癫痫,虽屡用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自述发病前感觉有一股气从下往上冲逆,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闷不堪,上至头则晕厥,不省人事。少顷,气下行则苏醒,小便少而频数。脉沉细,舌淡嫩,苔白润滑。
辨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逆,冒蔽清阳是为之郁之痫。
治法:利水通阳下气。
方药:《伤寒论》五苓散加减。
茯苓30g,泽泻12g,猪苓10g,白术10g,桂枝10g,肉桂3g。
服药3次,病发次数减少,小便通利。
(2) 岳,无锡。脉沉细而涩,症由郁怒伤肝,风痰上郁于心包,发为颠厥,状类风痫,或日发三四次,或十数日不发,必须疏气豁痰,使郁火不致久积。可望就痊。
羚羊角三钱,朱拌茯神三钱,川郁金五分(磨汁),老苏梗二钱,石菖蒲五分,天竺黄一钱五分,山慈姑一钱五分,陈胆星五分,生铁落五钱。(此案摘自《二续名医类案·吴门治验录》)
(3) 杨X,女,20岁。
主诉:病癫痫4年余,原半月左右发作一次,近来发作频繁,几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2-3分钟,发作时常昏倒,吐白沫,眼上视,手握如拳,发作后头昏、乏力。平常时有胁痛胸闷等现象。脉弦数、舌质有紫气,苔薄黄。
辨证:肝郁化火,气火上浮。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味。
柴胡12g,白芍18g,当归15g,黄芩12g,法半夏12g,茯苓18g,陈皮12g,栀子12g,丹皮12g,人参15g,青皮12g,甘草3g,大枣9g。
上方服7剂,无特殊反应,脉弦数,舌质微红,苔薄黄,上方继服,并拟以下丸药内服。
方药:枳壳15g,黄连20g,香附18g,黄柏18g,木香12g,黄芩18g,大黄18g,龙胆草30g,生地18g,白芍30g,当归18g,丹皮15g,栀子18g,丹参15g,柴胡15g,茯苓30g。
上药共为细末,蜂蜜为丸,朱砂为衣,每次6g,一天2次,开水送服。
上方服用30天,其中后半个月未见发作。脉弦细、舌质淡红,苔薄黄,再以下方药调理。
黄连9g,竹茹12g,龙胆草12g,法半夏12g,茯苓15g,谷芽18g,栀子12g,柴胡12g,红蔻9g,白术15g,白芍15g,北沙参15g,当归15g,陈皮12g。
上方服用7天。以后继续服用痫速康5号以滋补肝肾。随访2年未见复发。
(4)顾小妹,年四十七,住富民路吉祥里。心肾不交,痰凝气滞。每发病时,必先吐逆,继以发烧,口不能言,已有月余,神识是不明时昧。脉微弱无力,舌饰白苔,小便失禁,色赤,两足痿软不能立,胃呆。此病为痫症。拟先宣窍解郁,化痰理气,兼以清热治之。
九节菖蒲,陈胆星各一钱,川毛连四分,光杏仁、炒白芳各三钱,姜半夏二钱,紫丹参、合欢花、广郁金、制香附各钱半,花橘红一钱,姜竹茹钱半。
二诊:进宣窍理气,化痰解郁之方后,神识已清,而能言,胃纳亦强,大小便正常。脉仍细软,苔白已薄,惟头脑似空作响,二足膝强硬无力,已能立而不能步。再用熄风疏肝滋养肾阴法。
潼白蒺藜、夏枯草、川牛膝、菟丝子、桑寄生、大白芍、甘枸杞、制首乌各三钱,明天麻、陈胆星各一钱,姜竹茹钱半。
改方去胆星、天麻,加威灵仙、当归须、生桔皮各三钱。
三诊:神识恢复正常,诸症均减。足能行步,惟不能多行,夜卧有盗汗。宜再养阴止汗,以固奇经。
酒炒独活二钱,厚杜仲、桑寄生、川续断、云茯苓、碧桃干、浮小麦、威灵仙、炒党参、川牛膝各三钱。
另霜桑叶一钱,焙干研末汁吞服。
本证始末:此无量寿药铺职员顾某之妻,据述此证,在前二年乡间即发过,无如此重。今次发作较久,经治不愈,乃延伟诊。
方义说明:经言,二阴急为痫厥,此证之起,固不外心气郁急,而中有痰滞,内有里热,故筋为之痿软。第一方,宣窍化痰清热,以治其标。第二方,养肝益肾,熄风化痰,表里兼顾。第三方,直补奇经,兼以通络,用桑叶研末吞服,为止盗汗的特效方也。(摘自《二续名医类案·临证一得》)
(5) 张X X,女,19岁。
辨证:癫痫。
病因:神志发愣,手指不利。脉细弦。舌质红,苔微黄。
治发:清热化痰。
处方:朱连翘6g,陈胆星3g,朱通草3g,忍冬藤9g,石菖蒲6g,丝瓜络6g,杭白芍6g,炒竹茹6g,白金丸6g(包),钩藤9g,石决明12g。
方解:朱连翘、忍冬藤、瓜络清热通经以利手指;胆星、菖蒲、竹茹、白金丸开心气;清热涤痰。朱通草引热不行利小便。杭白芍泻肝火敛阴气。石决明、钩藤平肝熄风。
二诊:
症候:神导愣减,手指见利。脉细弦。舌质红,苔薄黄。
治法:清热化痰。
处方:钩藤6g,石菖蒲3g,佛手3g,茯神6g,夜交藤9g,黛蛤散6g,杭白芍6g,合欢花6g,陈胆星3g,丝瓜络6g ,石决明9g。
方解:钩藤、杭白芍、石决明清热平肝熄风。佛手舒气宽胸。菖蒲、茯神、胆星开心气,化痰涎益肝胆。夜交藤、合欢花、丝瓜络通络安神。黛蛤散清肝火化痰热。(摘自《陆观虎医案》)

(九) 惊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本证多由突受惊恐,气机逆乱而发。《诸病源候论·惊痫候》认为"惊痫者,起于惊恐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发作成痫也。"后世医家多宗其说。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急惊》强调"因闻大声或大惊而发搐",明·鲁伯嗣《婴童百问·惊痫》指明"惊痫者,震骇恐怖打坠积惊。"笔者在临床上也常见到突受惊恐而发痫者。惊则气乱,损伤心肝。气乱则逆气生而上巅;损心则心神失常,损肝则肝风内动而抽搐,而虚为生惊动痫之本源,所以惊痫在病机分类上以虚实夹证多见。
2. 临床表现:
患者平素神情紧张,惊梦易醒,神识呆滞,或睡中哭叫,胆小害怕,惊则病发。发作时患者呈现无意识动作,盲目行走,就地转圈,惊恐意乱,不能自主,时而愤怒,时而惊叫不安,如人将扑之,吐舌弄舌,面色忽红忽白,或有晕厥、抽搐,继而可见目睛上视,身体僵直,双手紧卧,四肢抽搐。
舌边尖红,少苔,脉弦细数。或脉象忽大忽而弦急,或指纹青紫。
3. 辨证要点:
(1) 有确可查的突受惊恐的原因。
(2) 发病特点:犯病前有惊恐感,欲投向亲人怀抱或抓住实物。发作中可能出现无意识动作,或盲目行走,或转圈、跌倒、抽搐。
(3) 伴随症状:平素胆小易惊,情感波动大,易受惊恐诱发。
(4) 脉舌表现:脉或弦数或细数,舌质尖边红,少苔、白苔或微黄苔。
4. 治疗与方药提示:
治惊痫重在平肝镇惊、熄风止痉,同时要兼用宁心安神祛痰法。
方药:镇惊丸加减
茯神15g,麦冬20g,朱砂2g,远志10g,炒枣仁15g,人工牛黄0.3g,黄连10g,生龙骨15g,生白芍10g,全蝎0.5g(分冲)。
惊痫因痰者,发时目瞪神呆,角弓反张,手足抽搐,多面色带青,喉中痰鸣,夜烦不安,两脉滑数,舌苔薄腻。治用豁痰攻下法。方药:钩藤6g,竹沥 30g,胆星3g,干菖蒲3g,龙齿15g,茯神9g,琥珀2g,白附子6g,天竺黄6g,远志6g,保赤散0.3g。分两次分冲。
历代医家也积累了不少治疗惊痫的有效方,常用的有大青膏、镇惊丸、钩藤饮。
大青膏原为宋·钱乙方,《医宗金鉴》作了加减,其组成及制法如下:天麻9g,白附子6g,青黛(研)3g,蝎尾(去毒)3g,朱砂(研)3g,天竺黄 6g,麝香1g,乌梢蛇肉(酒浸,焙干)3g。上述诸药共研细末,炼蜜和膏,每服1.5g,日3次,薄荷汤化服。此方熄风镇惊力强。
镇惊丸也是《医学宗鉴》在古方的基础上经过加减,其组成及制法如下:茯神、麦冬(去心)各15g,辰砂、远志、(去心)、石菖蒲、炒枣仁各9g,人工牛黄4.5g,生川黄连9g,珍珠6,胆南星15g,钩藤钩15g,天竺黄5g,犀角(现有禁用)9g,生甘草6g。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 1.5g。每次服1丸,日服3次。此方重在清心安神镇惊,与大青膏配合应用效果更好,所以,《医学金鉴》注中说:"小儿心、肝热盛,偶被惊邪所触,因而神气溃乱,遂成痫证。先服大青膏,次服镇惊丸,则痫自定矣。"
钩藤饮见于《普济方》,其组成与用法如下:钩藤、黄芩(去黑心)、炙甘草各15g,石膏、龙脑各30g,升麻1g,蚱蝉(去翅、足炙)1枚。共捣筛,每3g,以水七人,入竹叶3片,同煎取四分,去滓,分温3服。至夜令尽,7岁全剂,3-4岁只半剂。
《颅囱经》云"气虚则生惊而变痫"。所以治惊痫当先调整脏腑功能失调及血气失和。小儿纯阳之体,肝常有余,易致木动风摇,造成昏仆抽搐发痫。因而对于病程短,抽搐频繁者,以生决明、菊花、钩藤、全虫蜈蚣、生牡蛎等药平肝熄风。一旦病热缓解,抽搐控制,便可从本治疗。采用生地、熟地、白芍、龟板、鳖甲、山芋肉等养肝补肾,使其阴液恢复,则风邪自能平熄。另外患者发作时,多满口痰涎,口吐涎沫,有形之痰阻于肺;另一方面发作昏不识人,精神恍惚,头晕目眩诸症。临床多以青礞石、二丑、竹沥、胆南星、远志攻痰逐痰,急治其标,但不宜攻伐太过,妄伤胃气。病势缓解后,补益脾气,方用钩藤六君子汤,增强脾土运化水湿的功能,以使痰湿再生无源。
5. 病案举要:
(1) 李X,女,5岁。初诊1992年6月3日。
主诉:患儿自1992年4月起惊痫时发,日作10余次,发时目瞪神呆,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诊查:面色带青,喉中痰鸣,夜烦哭闹不安。脉滑数,舌苔薄腻。
辨证:惊痫系痰引起。
处方:钩藤6g,竹沥30g,胆星3g,干菖蒲3g,龙齿15g,茯神9g,琥珀2g,白附子6g,天竺黄6g,远志10g,保赤散0.3g。
药后服7剂后,患儿大便下痰样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睡眠较前明显安稳。
二诊:10月28日。患者因夜里实闻雷响,痫症复发,抽掣连发,日夜10数次,发时神情,未闻痰鸣,身体诉痛。舌红无苔,脉弦而涩。盖受雷惊,震动心肝,致风动而搐。
治以活血行滞,养筋定搐。
处方:赤芍6g,桃仁6g,红花3g,当归9g,醋炒五灵脂9g,怀牛膝9g,丹参9g,党参9g,枳壳3g,生甘草3g。
服用7剂,痫定不发。
评析:本案之治,初时主治化痰,痰去而渐安。嗣后因突遭雷惊,痫搐大作,其病因已变。经"雷气通于心",雷惊则心伤气乱,势必血行失常,筋脉不养,故搐且身痛也。身痛逐瘀汤原治痹症身痛,现减去风药,增入丹参、党参扶神和血,使血行筋濡,其搐即定。
(2) 柴X,男,9岁,1989年6月12日初诊。
患儿7个月前因骑自行车摔倒受惊,数天后发生抽搐。两眼上翻,面肌抽动,口吐痰沫。逐渐加重,虽服用鲁米那、苯妥英钠、安定等未能有效控制。来诊时,仍每日犯病3-6次,白天发作前有恐惧感,发作时乱跑动,有时倒地抽搐,小便失禁,持续10多分钟,夜晚犯病时突然坐起,说胡话,接着抽搐。平素胆小易惊,睡眠多梦。
两眼尚有神,不安定。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脉数,舌苔白厚。
脑电图检查:左颞前阳性棘波。
此惊痫夹有痰热,用平肝镇惊、熄风止抽法为主,略佐清热化痰。
生石决明15g,钩藤10g,全蝎6g,僵蚕10g,桃仁6g,天麻6g,胆南星6g,川黄连6g,人工牛黄0.6g(冲服),日服1剂。
治疗1个月,基本控制发作。另外,患儿先后天不足,脾肾均虚,虚风易于上扰,故治疗不同于痰火实证之癫痫,而应以培补先后天为主,配合熄风化痰药物,长期调治。后改用痫速康2号与益智丹合用,每次各服6片,1日3次,1年余无反复,并已正常学习。
(3) 李X,女,4岁。1991年7月3日就诊。
主诉:惊啼不食,抽搐痉挛11天。
于发病前两天,因家人看护不慎,致患儿坠落于地,当时啼哭不已,第2天即突然出现头倾项强,两目呆直,全身振颤而搐。须叟即缓。第3天,又因声响,再次引起抽搐,此后又反复发作多次,不仅间隔时间缩短,而且症情也逐渐加重,检查血钙、血磷、血镁无异常,脑电图正常。
检查:患者是第1胎,足月顺产,发育中等,无遗传病史。面色乍红乍白。除反复出现全身抽搐外,兼见睡眠不安,善惊易醒等症。舌边尖红,少苔,指纹色青紫暗红。
分析:脏腑娇嫩,神气虚怯,突受惊恐,气血逆乱,气机郁阻,化火生风,上窜清窍而成惊痫。
辨证:心肝郁热,化火生风。
治法:凉血熄风,镇惊安神。
方药:平痫汤加减。
生地黄15g,牡丹皮8g,地龙10g,赤芍10g,珍珠母10g,琥珀1g(另泡冲服),僵蚕5g,钩藤10g,生白芍10g,羚羊角0.4g(分冲),生牡蛎10g,生龙骨10g,全蝎0.5g(研末分冲),山茱萸10g。
服上方7剂,不再抽搐,饮食、睡眠正常。
上药停用1月后,因雷鸣受惊,又发病2次,于上方中加服磁朱丸,每次2g,日2次。服用30剂,痊愈出院。出院后以香砂六君子汤合镇惊丸加减,制成丸剂,嘱其久服。
本证起于惊恐而以热盛动风为病机,治宜清热熄风为要,加入凉血之品。

2016-04-12 12:46 6楼
(十) 胎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本证多因母孕期间突受惊恐,或调养失当等致胎气受损,命门邪伏所致。如《活幼新书·痫症》所云"胎痫者,因未产前腹中被惊,或因食酸咸过多,或为七情所汩,致伤胎气"。先天不足,命门邪伏,遇触诱因而为胎痫。胎儿时期母亲受到严重的精神刺激,或过劳或少动,或饮食失调,过食酸咸,或因病误服不当之药物,或因近亲结婚等等原因,致使胎儿"不全育"。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轻者呈点头痉挛,转瞬即失,或口眼相引,脸面肌肉抽动。重者频繁抽搐,牙关紧闭,颜面青紫,哭闹不这,不食不乳,憋气吐沫,二便失禁。多伴五迟、五软。脉虚数或指纹淡隐,知质淡红,舌苔薄白。
3. 辨证要点:
(1) 发病时间:《千金要方·卷五上·惊痫》指明"新生即痫";《活幼心书·卷中·痫证》则规定"儿生百日内"。现在看来周岁内犯病也有之。
(2) 发病特点:以多种形式的抽搐为主,有的口眼相引,脸面肌肉抽动,有的点头痉挛、四肢抽动,有的全身抽搐。发作时常伴憋气、吐痰沫、颜面青紫,甚者二便失禁。
(3) 伴随症状:最常见为五迟-立、行、发、齿、语发育迟缓,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等酸软无力,甚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呈白痴状态。
4. 治法:
填精补髓,止痫安神。
5. 方药提示:
健脑止痉汤。
全蝎、僵蚕、石菖蒲、钩藤、龟板胶、紫河车、枸杞子、杜仲、太子参、熟地、山茱萸、远志、茯神
患儿禀赋不足,神气怯弱,痰浊内蕴,闭塞脑窍而致,多合用《医林改错》黄芪赤风汤调理,以"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凝"。
身体矮小,发育不良,头发枯黄,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经。肾虚则肝失濡养,体弱不强;脾虚则精微不布,痰涎内结,偶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累过度;肝风夹痰随气上逆,清窍被蒙而突然发作。用程钟龄定痫丸,佐磁朱丸,祛痰醒脑,镇痉熄风。
重型胎痫是顽固之疾,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和综合性治疗,才能控制发作,促进智力好转。
6. 病案举例
(1) 王X X,男,6个月,1993年5月8日就诊。
出生后即抽风,1日发作4-10次,犯病时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四肢抽动,持续8-15分钟始缓解。患儿表情呆痴,对任何刺激无反应。指纹隐紫,舌苔厚腻剥脱。
此属胎痫,先用熄风止抽、祛痰法治疗,处方如下:
钩藤3g,僵蚕6g,桃仁5g,红花2g,全蝎3g,天麻3g,天竺黄6g,焦大黄3g,焦麦芽6g。牛黄镇惊丸每次半丸,日服2次。经上处理2个月,抽搐由每日4-5次减少到2次,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两眼较前灵活,对外界刺激已有反应,想玩耍。再治3个月后,一个内未发生大抽搐,仅下肢时有震颤。大便带粘液,小便黄,脉略数,舌苔黄腻,可见剥脱苔。仍守上方加减,钩藤改为2g,加生龙牡各6g,黄芩3g,桃仁泥6g,僵蚕6g,橘红5g,全蝎 3g,天竺黄6g,黄芩3g,焦大黄3g,生甘草3g。清阳益智丹每次1粒,每日2次。至1996年3月9日,患儿一直未再抽搐,能够玩耍,智力有进步。
(2) 韩X,男,9个月。
主要表现:患者出生后即见肢体抽搐,一日发作6-7次,病发时两目上翻,口吐白沫,全身僵直,面色青紫,二便失禁,每次持续约5分钟缓解。患儿表情呆滞,对外界刺激迟钝,指纹淡隐。
辨证:元气亏虚,精血不足。
治法:填精补髓,止痉安神。
方药:健脑止痉汤。
全蝎0.6g,僵蚕2g,石菖蒲5g,钩藤6g,龟板胶6g(烊化),紫河车10g(研末分冲),枸杞子6g,杜仲6g,太子参3g,熟地6g,山茱萸6g,远志6g,茯神6g。
服上药3个月,抽搐减少至每日1发,或2日1发,持续时间缩短,又眼较前灵活,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制成散剂,上方继服1年,抽搐一直未发,智力发育基本正常。
胎痫,源于先天,病属不足,缠绵难愈,治疗应填精补髓,渐渐缓补。

(十一) 虚痫
1. 病因病机要点:
对痫病休止期的治疗一般要注意虚损的病机因素。所谓癫痫休止期是指癫痫停止发作的阶段。因病情轻重各异,轻者休止期数月甚至逾年,重者休止期数日甚至按时或分计算。休止期仅仅是逆气暂时消散,但由于病因未除,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未恢复,逆气可以随时产生。所以此时期的关键是痰、热、积、瘀、虫、惊等病因仍然作用于机体。当机体还能自我调节,脏腑、经络、气血处于相对平衡,逆气则不产生。若机体失去自我调节,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常,逆气可以骤然而生,导致癫痫再度发作。
若癫痫停止发作2年以上,这个时期将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致病因素已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正常,逆气不再产生,癫痫痊愈。第二种情况是致病因素已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尚处于恢复之中,此时期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也不会再犯病;若突受惊恐或其它精神刺激,感染时疫瘟毒,颅脑受伤,饮食不节,过劳或月经初潮等等,又可能破坏脏腑、经络、气血的平衡,产生逆气,使癫痫复发。第三种情况是病因虽除,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已经不可能恢复,其中主要是心神受蒙,脾肾两亏。
虚痫在古代医籍中也被称为阴痫。《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风痫候》谓:"病先身冷,不惊,不啼唤,乃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内在五脏,外在骨髓,极者难治。"《活幼心书·卷中·痫证》则强调"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清·陈复正认为"夫病至于痫,非禀于先天不足,即由于攻伐过伤,其真元之败,气血之伤,了然在望。"(《幼幼集成·卷二·痫证》)他竭力反对痰迷心窍之说,只承认痫本属虚。
虚痫成因主要有三,一是原本体虚,如高热惊厥、久治不愈而成痫;二是先天禀赋不足,如胎痫类,生后即痫,发育迟缓;三是痫病久后不愈而变虚。
所以言"虚痫"者,一是强调其虚的病理因素,更强调其为致病之因。首先,虚则气滞,如《医论三十篇》所云"气不虚不阻,病中满者,皆因其虚之故。" 《寿世保元·脾胃论》亦云:"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气弱则稽滞也。"其次,虚则血瘀,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谓:"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寿世保元·血气论》云:"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此外,报导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气虚往往导致痰饮水湿的停留。如《四诊抉微·察行气》云:"肥人多中风,以行厚气虚,难以周流而郁滞生痰。"《伤寒贯珠集·太阳权变法》云"无气则水不至,无阳则津不化。"《世补斋医书·释饮》云:"但有一毫阳气不到处,即为水之所伏留。"《证治汇补》云:"湿乃津液之属,随气化而出者也,清浊不分,则湿气内聚。"总之气血亏虚,诸邪停聚,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云:"人之一身,经络贯串为之脉,脉者,血之隧道也。血随气行,周流不停。"若元气亏虚,营卫之行留阻,或为痰凝,或为瘀阻,经络凝涩,百病多变化而生。如《杂病云治·内因门》云:"经络凝滞,营卫之行涩,则手足或麻或木,以经脉皆起于手足之端,而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万氏家传保命歌括·中风》云:"盖为痰泥经络,遂气血不行以营养其筋也。"
张景岳认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动,故百病皆生于气。"在正常情况下,血与津液的运动与输布,有赖于气的推动。人身之血,内行于经络而外充于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故百体平和,运动无碍。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元气受损,则"虚气"不能正常运行和敷布,血与津液滞而为痰为瘀,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2.临床表现
平素神乏体倦,少气懒言,目睛呆滞,表情淡漠,纳呆食少,形体消瘦,畏冷便溏。小儿可伴见五迟、五软等症。发作频繁,日十数次,抽搐无力,平时多面色无华,手足清冷,汗出神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3.辨证要点:
(1) 有癫痫久治不愈,或脾虚久泻而致抽搐累发,或生后痴呆,有五迟,五软病史或表现。
(2) 症候特点:抽搐无力,少气懒言,神倦体乏,两眼呆滞,面色无泽,形体消瘦,表情淡漠,反应低下,或腹泻多涎,步履蹒跚。
(3) 脉舌表现:脉细弱,舌质淡,苔白。
4. 治法与方药提示:
(1) 心脾两虚:
临床表现:痫病发作日久,反复发痫不愈,神疲乏力,眩晕时作,食欲不佳,腹胀便溏,脘痞泛恶,面色不华,舌淡而胖,脉濡弱。
治法:补益心脾、和胃化痰开窍。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砂仁10g,香附15g,白术15g,茯苓20g,沙参10g,木香10g,半夏10g,人参10g,陈皮15g,远志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5g,僵蚕10g。
方以六君健脾益心化痰,温胆汤和胃化痰。
脾虚湿困者证见大发作或只有瘛从,素体脾胃虚弱,水湿内停,聚成痰浊,或癫痫发作日久,更伤脾胃,而见神疲乏力,眩晕时作,食欲不佳,面色不华,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而润或白腻,脉濡弱,此为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致气血不足;或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碍气机所致。如素有肝风,更合肝风内动,则发作亦重。治宜健脾益气,温化痰饮,用"痫速康2号"(红参、黄芪、苍术、菖蒲、半夏、郁金、胆星、橘红、僵蚕、云苓、大白等)。
对于气虚有痰证,临床表现为平时面色乍赤乍白,口唇干暗,舌润苔滑,脉细软,神思不清,触事易惊,心悸短气,胸窒脘闷,也可选加味温胆汤。药用:人参 10g,枣仁25g,远志10g,龙齿30g,龟板30g,半夏15g,茯苓20g,陈皮5g,甘草5g,竹茹15g,枳实10g。方书用温胆汤治痫,取其降痰泄热。《证治准绳》有十味温胆汤,治心胆虚怯,气郁生涎,虚实错杂之证。今借治痫证之心虚有痰者,因熟地之腻补,五味子之酸敛,故一并去之,而加龙齿、龟板之潜镇浮阳。用本方加减治疗痫证日久,成人健忘,少年弱智,儿童之频发性小发作,乙脑愈后继发性癫痫有较好的安神益智效果。
痫病静息期,多表现为虚证,在治疗时就注重扶正祛邪,健脾化痰。盖痰之内生,多责之于脾,脾虚精微物质失于输化,则聚为痰。因此,理脾是治痰的根本之法,若能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则自去。扶正以六君子汤为基本方,血虚气滞者合逍遥散,气虚血瘀者配补阳还五汤,阳气不足者加人参、附子,肾精亏损者入熟地、益智仁。总之,随证加减,调和阴阳气血,绝其生痰之源,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气血之性,宜动不宜静。运则运行周身,静则为死气则血瘀,所以气贵宣通,血贵和畅。益气消滞必伍以理气通络之品,如四君子汤必用茯苓,四物汤必用川芎,六味地黄汤必用丹皮、泽泻即是此意。总之,虚为百病之因,治虚为百病之要。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凡临证治痫,不必论其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营卫精气之气。"
(2) 肝肾阴虚
主要表现:痫病发作日久,且痫证频作,手足瘛从,肢体挛急,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宁,心烦多梦,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镇肝熄风。
方药:左归丸或大补元煎加减。
熟地30g,山萸肉15g,枸杞子20g,牛膝20g,龟甲15g,当归20g,龙骨、牡蛎20g,钩藤30g,全蝎2g(研末分冲)。
肝肾阴虚证见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盛伤阴;或肾阴不足,肝失濡养,或癫痫日久,耗伤肝肾之阴,阴不敛阳,而致虚火肝风,夹痰作累。治宜滋水涵木,清化痰结,用"痫速康5号"(杞果、黄芪、益智仁、黄精、山药、山萸肉、鳖甲、鹿角胶、川贝、天竺黄、连子心、朱砂、珍珠粉、紫河车、地龙等)。
分析:本病多由先天不足,素体亏虚;名久病失养,脾胃受损;或它病误治,攻伐太过,伤及正气,痫病日久演变为虚。
加减:若神思恍惚持续时间较长者,可选用生牡蛎、鳖甲滋阴潜阳,柏子仁、磁石、辰砂宁心安神,贝母、天竺黄、竹茹清热除痰;心中烦热可加山栀子、莲子心;大便干燥加火麻仁、元参等。肝血虚为主时,加用白芍、女贞子、首乌等。
癫痫虽属慢性疾病,反复而缠绵,然而发作时间短暂,在治疗上无须划分发作期、间歇期,只要虚象显露,即可并用补益法。但因癫痫发病常与痰瘀并存,故进补之时,应尽量避免滋腻之品,补气可用党参、黄区;养肝可用枸杞子、旱莲草,益肾可用桑寄生、山萸肉。实验证明,熄风豁痰药物对于脊髓和大脑皮层的异常兴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补虚药与熄风豁痰药物同用,对提高小儿智力有一定作用。
(3) 元气不足
临床表现:先天不足者,除见癫痫发作频繁外,一般见有头颅畸形(如小头畸形,神志痴呆、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肢体软弱等。遗传受病者,常有不定期突然昏仆,四肢抽动,口吐唾涎,面色发青等证,但平素也有症状不明显者。)
对于肾元不足型,本型除见癫痫发作频繁以外,一般还有头颅畸形,神志痴呆,智力低下,发育迟缓,肢体软弱,有的患儿不会坐,或不会走,或不会说话。治法:补肾益气,以治其村;镇肝止抽,以治其标。方药:生地黄15g,生黄芪10g,枋白芍10g,乌蛇肉6g,茯苓10g,锁阳6g,党参6g,生牡蛎 15g,生甘草3g,当归6g,桂枝3g,磁石15g,全蝎2g。方中生地、白芍滋肝肾培补元气,生黄芪、党参、茯苓、生甘草益气健脾胃,磁石、生牡蛎、乌蛇肉、全蝎镇肝止抽,桂枝、锁阳固肾,当归合黄芪益气补益。
在休止期,根据病情,扶正的同时,要兼及祛痰熄风,对心肾不足证(多见病情反复发作日久,发作频繁、先天不足者,方用河车首乌丸:紫河车粉100g,何首乌100g,丹参100g,橘红50g,清半夏50g,焦白术50g,茯苓50g,枸杞子50g,郁金50g,钩藤50g,远志30g,明矾15g,朱砂5g。共研细末,分装胶囊,早晚各服3g,儿童酌减。
而我在临床上根据治疗虚痫用药经验,如果患者智力受损者,多以益气健脑,聪智止痫方法,配制成清阳益智丹(人参、白术、黄芪、茯苓、益智仁、紫河车、熟地黄、山茱萸、黄精、僵蚕、石菖蒲、肉桂)进行治疗。
对于肾元不足证,《活幼心书》提出"治以固真汤加日生汤同煎,调宽气饮(枳壳、枳实、人参)和解。"《医宗金鉴》则采取"轻者醒脾汤,甚者固真汤,病退调理用定痫丹。"清·陈复正则提出以健脾补中为主的集成定痫丸治疗,并说"倘系年深日久者与河车八味丸间服。"由慢惊风转化致痫者用固真汤加日生汤为宜,醒脾汤也可用之。
固真汤:人参、制附子、白茯苓7.5g,山药、炙黄芪、肉桂、炙甘草各9g。水煎空心温服,日1剂。
日生汤:制北南星9g(原方量30g),人参、冬瓜子仁各6g(原方无药量),慢火水煎,候温,无时少与缓服,投之急必吐。
醒脾汤:人参、白术、茯苓、天麻、姜半夏、橘红、全蝎、僵蚕、炙甘草、木香、仓米、胆南星(各药用量随病情酌情而定)。水煎服,日1剂。
癫痫久发,经治不愈者可用定痫丹或集成定痫丸与河车八味丸并用或交替服用。定痫丹:人参9g,当归9g,炒白芍9g,茯神、炒枣仁各15g,去心远志 9g,琥珀9g,天竺黄12g,炒白术15g,橘红、姜半夏、天麻各9g,钩藤钩12g,炙甘草6g。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服1 丸,1日服3次。
集成定痫丸:人参30g,白术45g,白云苓、真广皮、法半夏各30g,石菖蒲15g,白当归30g,青化桂15g,白芍、白蔻仁、苍术各30g,木香15g,真龙齿30g,赤金箔30张,镜面砂9g。以上诸药混合,焙干,研细末筛过炼蜜为丸,每丸重3 g,以朱砂为衣,贴以金箔。每日早晚各服1丸。
河车八味丸:紫河车一具,头生男者用白矾煎汤揉洗极净,用姜汁同酒煮烂,大生地90g,净枣皮30g,粉丹皮15g,宣泽泻15 g,嫩鹿草60 g,白茯苓45 g,怀山药150 g,川熟附子、青化桂各22.5g,北五味子60g,大麦冬30g。以上诸药混合,焙极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早1丸,重者晚加服1丸。
癫痫病大都反复发作,缠绵不已。病延时久必然伤其正气,从而加重导致脾运不健,升降气化失司。临床表现为面色白,神疲乏力,沉默寡言。所以,虽有抽搐痰鸣,也不能单以清热镇惊,或镇肝熄风。应考虑到本虚标实,痰气上逆这一特有病机,采用标本兼固之法。有人提出疾发之时治标为先,间歇之时调养其本,治标多从心肝入手,以祛风、热、痰、火实邪,扶正固本多应益气健脾,养心,滋肝益肾。益气健脾以绝生痰之源,养血宁心以安定神志,补益肝肾意在滋水涵木,以防肝气横逆。故针对小儿癫痫的发病特点,标村论治,绝非截然分开,必须标本兼顾,才能收良效。
5. 病案举例:
(1) 李X,男,18岁,1991年10月10日就诊。
主要表现:发作频繁,抽搐无力。日数十次,严重近3个月。
患者发育迟缓,3岁时开始说话,5岁方能步履。1987年3月4日狗咬,受惊吓。1周后偶见忽然仆地,肢体颤抖,两目上翻,全身抽搐。4天后再次发病,不仅发作次数增加,而且病势加重,发作缓解后多昏睡数小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大发作",给西药治疗,病情得以控制,1年后患者自行停药,其病又发,虽发作次数增加,但病势大减,抽搐无力,家人即多方求治。
检查:面色白无泽,少气懒言,表情淡漠,目光呆滞,食少纳呆,畏冷便溏,发作频繁,抽搐无力,形体消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患者幼时即见发育迟缓之症,此乃禀赋不足也,偶遇惊恐,致气血逆乱而作癫痫。
治法:益气健脑,聪智止痫。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党参10g,白术10g,黄芪10g,茯苓10g,益智仁10g,紫河车10g,熟地黄10g,山茱萸10g,黄精10g,僵蚕6g,石菖蒲10g,肉桂3g。
服上方90剂,饮食大增,体健身爽,痫病发作一次,但病热大减,出院时口服健脑益智丹,嘱其连服1年。
(2) 赵X,女,11岁,1990年1月14日初诊。
患儿在1988年11月中旬某日晚8点,一次在厨房洗脚,突然窜出一只大老鼠受惊;1989年1月16日上午忽然倒地抽搐,因在学校,家长不在场,详情不知,只发现棉裤已尿透。3天后晚6点又犯病,先是两眼翻,脖子向后扭,接着摔倒,四肢强直性抽搐,憋气,面青紫,喉中痰鸣,吐血沫,持续5分钟。抽搐缓解后头痛,吐,随后深睡数小时。曾经苯妥英钠、鲁米那、安定等多种抗癫痫西药治疗,同时加服中药、针炙,大发作基本控制,但失神、小抽动不断,并产生药物皮疹以及出现性格改变,烦急易怒,多言,不听劝说,卧不安,记忆力差,反应迟钝,因此被迫停学,后留级还跟不上,数学经常得0分,最多也不过30分。来诊时患儿神情呆痴,但多动不听劝阻。脉细偏数,舌质淡,舌苔黄。
脑电图检查,广泛中度异常。
此因惊成痫,心火盛神受蒙,已转化成虚痫。用清阳益智丹合"痫速康4号",清阳益智丹每次服6粒,1日服2次,"痫速康4号"胶囊每次服10片,1日服2次。连续用药1年半,大、小发作均控制,智力明显好转。后家长自动停药7个月,病情无反复,但平时多痰、易流动,胆小,睡不安稳。为防复发,再坚持原治疗方法。现已3年未犯病,曾高烧和做扁桃腺摘除,均未诱发。
(3) 孙X X,女,11岁,学生,1990年冬就诊。
患者罹患癫痫6年。初起发作尚轻,半月一次,每次发作约3分钟。以后逐渐加重,少则三五日一发,多则一日一发,甚则一日数发。有时昏倒时间长达20分钟。
发作时突然昏仆,两目上吊,手足抽搐强直,口角流出白色涎沫,喉中痰鸣漉漉。发作前无明显诱因,亦无先兆,发后觉异常困倦。
平时精神萎顿,食欲不振,食量甚少。稍微过食或偶进生冷油腻则易发便溏泻泄。患儿面色少华,精神颇显疲乏,且常有畏寒怕冷之感。舌淡苍白,边有明显齿痕,脉细而缓。
期间治疗,长期服用西药苯妥英钠及鲁米那,也曾服用大量清热涤的中药和针炙治疗,初起尚有疗效,时日既久则痫发愈频愈重。
辨证:脾虚有痰证。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砂仁10g,香附15g,白术15g,茯苓20g,沙参10g,木香10g,半夏10g,人参10g,陈皮15g,远志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5g,僵蚕10g。
上方服至1个月,患者发作次数已明显减少,食欲好转。嘱服"痫速康2号"6个月。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 斑龙二至百补丸 老茶馆 牙齿松动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还是两者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