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汤类方方证及应用

2008-10-08 19:40 楼主
一、小柴胡汤

在张仲景的病人中,还有许多棘手的患者,他们往往经过发汗、催吐、泻下的常规治疗,但有的病人发热持续不退,有的病人发热时低时高,病情或进或退,也有的病人虽然不发热,但依然怕冷怕热,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十分不适应,有的病人变得消瘦。那些病人的临床表现也变得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或恶心呕吐,或口苦咽干,或目眩,或腹痛,或心悸,或咳嗽,或手足心热。有的病人在胁下出现肿大的脾脏,或在腋下或腹股沟出现肿大的淋巴结。这种情况表明,疾病进入了迁延期和慢性期,就像战争中敌我双方处在僵持和胶着状态,张仲景说,这是“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并用了一个具有方位性质的概念――“半表半里”“正邪分争”来说明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即疾病中邪正双方搏击的地点,既不在国境线上,也不在国都,而在中间地带。这种态势,决定了治疗必须采取求和的战略,不可速战速决。用什么配方呢?张仲景的经验,是用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 g)、半夏半升(6~12 g)、人参三两(6~12g)、甘草三两(6~12 g)、生姜三两(6~12 g)、大枣十二枚(10-2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水汤比为4:1)。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可采用两次水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浓缩,然后分三次温服。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方证

1、 寒热往来;

2、 胸胁苦满;

3、 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 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 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应用
1. 发热性疾病。

2.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3.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4. 分布于“柴胡带”的疾病。

5. 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意欲低下性疾病。

6. 胶原型疾病、免疫性疾病。

7. 迁延难愈的支气管炎。

8. 免疫机能缺失或低下的疾病。

9. 淋巴系统疾病。

10.对称的感觉异常、出汗异常以及肤色异常等。

经验参考
1、 用本方应注意患者的体质状态。

2、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3、 柴胡甘草是小柴胡汤的核心。

4、 本方中柴胡的用量有时要超常规使用。

5、 柴胡的副反应。

6、 小柴胡汤常合方应用。

二、大柴胡汤
在古代,消化道疾病相当多,尤其是或饥或饱,暴饮暴食,很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患者腹痛难忍,呕吐,不能进食,大便不通,张仲景经常将这类疾病称之为“宿食”。宿食在军阵中应该说是常见病。庆功宴上,壮士们大碗地喝酒,大块地吃肉,一醉方休。可是,入夜以后,某壮士大呼腹痛,呕吐不止。某方士投以小柴胡汤不效,病情十分危急。张仲景赶到,以手按上腹部,壮士连呼“胀死我也”。仲景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用之,果然泻下数行,其痛即止。

大柴胡汤是古代的解痉消炎利胆泻下剂。

组成

柴胡半斤(10~25g)、黄芩三两(6~12g)、半夏半升(6~12g )、枳实四枚(6~12 g)、芍药三两(6~12g)、大黄二两(5~10 g)、生姜五两(10~20g)、大枣12 枚(10-2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多采用两次水煎法,将两次煎出的药汁再上火煎煮片刻,然后分三次温服。

方证

1. 胸胁苦满,按之心下满痛,或腹痛拒按者;

2. 来寒热,特别是发热;

3. 或便秘,或腹泻,或呕吐,或黄疸,或头痛;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应用

1、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

2、胰腺炎。

3、消化道溃疡急性穿孔。

4、胆汁反流性胃炎及食道炎。

5、高脂血症。

6、泌尿道结石患者急性发作时。

7、支气管哮喘。

8、高血压。

9、肥胖病。



经验参考

1、 大柴胡汤方证的识别要点。

2、 与小柴胡汤的比较。

3、 大柴胡汤的加减。

三、四逆散

前面讲过,在东汉时期,兵荒马乱,士兵惊恐劳役,百姓颠沛流离,不仅有肉体的过劳,还有身心的辛苦,再加上生死离别,人间苦难不断。在张仲景的病人中间,就有那么一些患者,面色青黄,四肢经常冰冷,情绪低落,他们或是不满战争而无可奈何,或是每日望夫归来而愁眉不展,或思念病死的亲人而默默无言,久而久之,他们病了。或腹中阵阵隐痛,或便秘,或下利,或胸腹满闷,或食欲不振。张仲景抚摸着他们冰冷的手,所开的常常是一种由四种药物研成的粉剂,服用后能减轻以上的症状。学生问此方何名?仲景说,此方专治四肢逆冷,就叫四逆散。

组成

柴胡十分(6~20g)、芍药十分(6~20g)、枳实十分(6~20g)、甘草十分(6~10g)。

用法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可将上药研细末,开水调服5-10克。每日三次。也可改用水煎剂,分三次温服。

方证

1、四肢冷,对疼痛敏感,对寒冷气温敏感,易紧张,易肌肉痉挛的柴胡体质;

2、胸胁苦满,腹痛腹胀、腹直肌拘急;

3、脉弦舌质坚老而暗,或舌有紫点。




应用

1、低血压。

2、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

3、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

4、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饮食积滞性腹痛、十二指肠壅积症等。

5、慢性肠炎、情绪性腹泻。

6、泌尿系结石急性发作时。

7、急迫性尿失禁。

8、性功能障碍。

9、不安腿综合征。

10、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闭经。



经验参考
1、 四逆散是古代的解痉止痛剂。

2、 四肢发冷,是四逆散的特征。

3、 四逆散证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腹证。

4、 根据原文,四逆散需加减。

5、 常用合方。

6、 与大柴胡汤的区别。

7、 血府逐瘀汤。


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战争是十分残酷的,在惨烈地厮杀之后,有许多士兵经受不住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精神失常了,或胸闷烦躁,或抑郁多疑,或弃衣而走,或登高而歌,或喃喃自语,或胡言乱语,或呆如木鸡,或整日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开始的时候,一些军医们还以为是伤寒病,便使用了泻下的药物,但病情依然如故。张仲景在巡视时指出:“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07条)。主张使用以小柴胡汤和小半夏加茯苓汤、桂甘龙牡汤的合方,因为胸满,张仲景去掉了甘草,他认为甘能令人中满。使用这张配方以后,果然效果很好,许多士兵能安然入睡,情绪也稳定多了。年轻的军医问道:此为何方?张仲景说:我的加减方,就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吧。

组成

柴胡四两(6~12g)、黄芩一两半(3-6 g)、生姜一两半(5 ~10g)、人参一两半(5 ~10g)、桂枝一两半(5~10 g)、茯苓一两半(5~10 g)、半夏二合半(6~10 g)、大黄二两(5~10 g)、龙骨一两半(5~10 g)、牡蛎一两半(5~10 g)、大枣6枚(6-12g)、铅丹一两半(3 g或磁石10 g,或生铁落10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水汤比2:1),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现代可先煮龙骨、牡蛎、铅丹约20分钟,再加余药,大黄后下,分2-3次温服。

方证

1. 柴胡证,主要是胸胁苦满;

2. 精神神经症状,尤其是失眠、烦躁不安、易惊恐、脐腹动悸、谵语等;

应用

1、 抑郁症、恐惧症。

2、 癫痫。

3、 心脏神经官能症。

4、 精神分裂症、夜游症。

5、 性功能障碍。

6、 慢性疲劳综合征。



经验参考

1、 本方可以看作神经精神镇静剂。

2、 方中铅丹,因其有毒性,如今用之较少,或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代替。

3、 本方中虽有大黄,且用量不小,但并不强调有大黄证的出现。

4、 常用合方。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王光宇脉诊总结 老茶馆 辨脾病证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