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论治精华

2016-04-23 15:44 楼主
●月经《笔花医镜》——

经者常也,月行有常度,经水有常期.其愆乎常者,皆病也.方书以趱前为热,退后为寒,此说亦难尽信.要之,察其色总以红为正.其变为紫黑者,热也.黄如米泔者,湿也.浅淡红白者,虚也.或成块而紫黑,色黯者,寒凝也.成块而紫黑,色明者,热结也.将行而腹痛拒按者,气滞血凝也.既行而腹痛喜按者,气虚血少也.经前发热者,为血热.经后发热者,为血虚.腹胀者,为气滞.腹痛者,为血滞.泄泻者,是脾虚.溏泻者,是寒湿.凡逆行上溢而吐衄,错行下流而暴崩,皆属血热妄行.而亦有络脉伤损,瘀积肝旺所致.若经水过多者,色淡为虚,色深为热.或兼赤白带而下者,臭者为湿热,腥者为寒湿.

血枯与经逆者,并用益母胜金丹加牛膝主之.经阻溺窍者,调经饮并泽兰汤主之.经水紫黑者,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淡红者,八珍汤主之.黄如米泔者,六君子汤加苡仁、扁豆.寒凝成块者,四物汤加桂心、牛膝.热结成块者,生地四物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气血凝滞而作痛胀者,调经饮或四物汤加延胡、香附、木香.气虚血少,而或痛或热者,四物汤加人参、白术.泄泻溏利者,六君子汤主之.血热而上下妄行者,四物汤加丹皮、阿胶、黄芩、黑山栀.络脉伤而妄行者,或喜怒,或过劳,八珍汤主之.瘀血积则血不归经,独圣丸主之.肝火旺不能藏血者,逍遥散主之.其兼赤白带者,五苓散加减治之.

●月经《妇科玉尺》——
经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

冲脉起于胞中,出于气街,前行于胸,后行于背,上出颃颡,渗灌诸阳,下入于足,注诸络为十二经脉之海。其出入皆少阴经以行,故为血海。(《灵枢》)

总论

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期。(寇宗 )

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营运者,无积而不满,动也;停止者,有积而能满,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也,血也。故满者以时而溢,谓之信。男子以气运,故阳气应日而举;女子以血满,故阴血应月而下。(《冯氏锦囊》)

任者妊也,属阴脉之海,此人生养之始也。督者都也,属阳脉之海,是人阳脉之都纲也。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太冲属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也。(程扶生)

饮食五味,养髓、骨、肉、血、肌肤、毛发。男子为阳,阳中有阴,阴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女子为阴,阴中有阳,阳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皆饮食五味之实秀也。

○女人天癸既至,逾十年无男子合,则不调,未逾十年思男子合,亦不调,不调则旧血不出,新血误行,或渍而入骨,或变而为肿。后虽合而难子。合多则沥枯虚人,产乳众则血枯杀人。观其精血,思过半矣。

○雌鸟牝兽无天癸而成胎者,鸟兽精血往来尾间也。(《褚氏遗书》)

《经》云∶女子二七天癸至。天癸者,阴精也。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王冰以月事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男女当交媾之时,各有其精。而行经之际,方有其血。未闻交媾时可以血言也。至云∶精开裹血、血开裹精者,亦非。《灵枢》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者,是也。但女子之精,以二七而至,而其月事,亦与此时同其候也。(马元台)

妇人之于血也,经水蓄而为胞胎,则蓄者自蓄,生者自生。及其产育为恶露,则去者自去,生者自生。其酝而为乳,则无复下漏而为月矣。失血为妄逆,产乳为常事,其去其生,则一同也。(滑伯仁)

女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先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有行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胎盛;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陨者,是谓漏胎。此虽以气血有余不足而言,然亦异常矣。(李时珍)

经水者,阴血也。阴必从阳,故其色红,禀火色也。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气清则清,气浊则浊。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来后作痛者,气血俱虚也;色淡者,亦虚也;错经妄行者,气之乱也;紫者,气之热也;黑者,热之甚也。人但见其紫黑作痛成块者,率指为风冷,而投温热之剂,祸不旋踵矣!

或曰∶黑,北方水色也,非冷而何?予曰∶《经》曰亢则害,承乃制。热甚者,必兼水化。所以热则紫,甚则黑也。(《格致余论》)

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四也。细详之∶不调中有趱前者,有退后者,趱前为热,退后为虚也。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中有常时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常时与经前为血积,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中有常时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有热也。是四者之中,又分为八矣。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净。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大抵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方约之)

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而血之所主,在古方书皆言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故凡伤心、伤脾、伤肝者,均能为经脉之病。又曰∶肾为阴中之阴,肾主闭藏;肝为阴中之阳,肝主疏泄。二脏俱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故心火一动,则相火翕然从之,多致血不静而妄行,此固一说。然相火动而妄行者有之,由火之盛也;若中气脱陷,及门户不固而妄行者亦有之,此由脾肾之虚,不得尽言为火也。再如气道逆而不行者有之,由肝之滞也;若精血败而不行者亦有之,此由真阴之枯竭,不得误以为滞也。是固心、脾、肝、肾四脏之病,而独于肺脏多不言及,不知血之行与不行,无不由于气,故血脱者当益气,血滞者当调气。气主于肺,其义可知。

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肝、肺、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盖阳分日亏,则饮食日减,而脾气胃气竭矣;阴分日亏,则精血日涸,而冲任肾气竭矣。故予曰∶阳邪之至,害必归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即治病之要着。(张景岳)

调经莫先于去病。若潮热则血愈耗,呕咳则气上行,泻则津伤于后,痛则积结于中。若血滞渍入骨髓,便为骨蒸;积瘀与新血相搏,则为疼痛;散于四肢,则麻木不仁;入于血室,则寒热不定。若血水相并,脾胃虚弱,壅滞不通,变为水肿。(李 )

脾气化液而生血,即水入于经,其血乃生之意。此营出中焦也,故曰生化之源。脾统血者,脾气化液入心而变为血。故虽心之所主,亦赖脾气化生。此妇人经血不调,必审脾气化生之源,而健脾为调经之要也。(武叔卿)

或问∶论调经以滋水为主,不须补血,何也?曰∶夭者,天一之真。癸者,壬癸之水。月者,水之精,以一月而盈,盈则昃。女人经水以时而下,故有子。不以时下,或过期,或不及,皆为病。所以必须调经,调经必须滋水为主。又问曰∶同一红色,非血而何?曰∶人若有孕,则此水即以养胎,而不月矣。生子,则此水即化为乳,亦不月矣。乳之色,白也,何谓血乎?论其至,则血亦水也,从乎火化而色赤;乳亦水也,从乎气化而色白。况至七七而天癸绝,其所绝者,天癸水也;其流行之血,不见其枯涸,而仍行于经脉皮肤间也。故不须四物补血,必以六味滋水。滋水可兼补血,补血兼不得滋水,何也?盖血乃后天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而成。

若经水乃冲任所主。人身中有奇经八脉,冲任者奇经之二,为经脉之海,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女人独禀此水以为生生之原,与男子二八之精同气,俱从天一之源而来。冲任起于胞中,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间又恃一点命门之火为之主宰。火旺则红,火衰则淡,火太旺则紫,火太衰则白。所以滋水更当养火。甚则干涸不通者,虽曰火盛,实由水虚。亦不宜以苦寒降火,只宜补水,从天一之源以养之,使满则溢,万无有毒药可通之理。

此调经之法类如此。(赵养葵)

妇人属阴,以血为本,而有乳哺月经之耗,是以血病者多。夫月经者,津液血脉所成。苟营卫调和,经候自然应期。苟气血一忤,则或先或后,多寡不匀,或闭绝不行而百病生。必须分因而治∶如真水亏败,阳火内炽,血海枯竭,经绝不通者,宜补养阴血,则经自行;如寒客胞门子户,血泣不通,为 瘕之候者,宜散寒逐瘀,则经自行矣。但血乃气之配,其升降、寒热、虚实,一从乎气。是以气热则血热而色紫;气寒则血寒而色凝;气升则血逆而上出;气陷则血随而下崩。此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也。(汪石山)

妇人得阴柔之体,以血为本。阴血如水之行地,阳气若风之旋天。故风行则动,阳畅则血调。此自然之理也。考古方耗气以调经,殊失其本。夫太冲者,气也。任脉者,血也。气升则升,气降则降,血随气行。若独耗其气,血无所施,正气既虚,邪气必胜,而百病生焉。经安调乎?况心生血,脾统血,养其心则血生,实其脾则血足。气胜则血行,安可独耗其气?此调经之至论也。(罗赤诚)

女科首重调经。经,常也。如潮之有信,如月之盈亏,不愆其期,故曰经水,又曰月信。《内经》云∶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景岳云∶冲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之血,皆归冲脉。可见冲脉为月经之本也。然血气之化,由于水谷,水谷盛则血气亦盛,水谷衰则血气亦衰。可见冲脉之血,又总由阳明水谷所化,而阳明胃气,又为冲脉之本也。《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此虽言病发心脾,而实重在胃气。因心为胃之母,胃为脾之腑也。《经》又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此段经文,全重在"气竭肝伤"四字,为通节之纲旨。《金匮》言调经之法甚详,后世如王节斋、薛立斋诸贤,论证透彻,用方精切,俱可以为程序。今观叶案,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其次最重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拂郁,郁则气滞,而血亦滞。木病必妨土,故次重脾胃。余则血虚者养之,血热者凉之,血瘀者通之,气滞者疏之,气弱者补之。诚女科之明鉴。(《临证指南》)

相关
经期不调
经行每月一至,如潮之信。若每月既至,或三日,或四、五日即应止。而复淋漓不断者,非冲任气虚,不能约束,为内伤不足;即劳伤气血,邪客胞门,为外感有余。当参以人之强弱也。

○妇人有因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病者。如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后生病,当先调经,经调则病自除。(萧慎斋)

经以月至,常也。其来过与不及,皆谓之病。若营血亏损,不能滋养百骸,则发落面黄,羸瘦燥热。燥气盛则金受邪,金受邪则为咳嗽、为肺痈、为肺痿必矣。但助胃壮气,则营血生,而经自行。若果因气逆,经闭不行,当用行气破血之剂。(初虞世)

丹溪曰∶先期而至者,血热也;后期而至者,血虚也。窃谓先期而至,有因脾经血燥者;有因脾经郁滞者;有因肝经怒火者;有因血分有热者;有因劳役动火者。过期而至,有因脾经血虚者;有因肝经血少者;有因气虚血弱者。主治之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加味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动火者,补中益气汤。其过期而至,若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营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盖血生于脾,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剂,以助其阳气而生阴血也。(薛立斋)

先期而至,虽曰有火,若虚而挟火,则所重在虚,当以养营安血为主。然亦有无火而先期者,则或补中气,或固命门,皆不宜过用寒凉也。后期而至,本属血虚,然亦有血热者,不得不为清补;有血逆者,不得不为疏利。总之,调经之法,但欲得其和平,在详察其脉证耳。若形气脉气俱有余,方可用清、用利。然虚者多,实者少。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则尽善矣。

○经早者当以每月大概论,血热者当以通身藏象论。勿以素多不调,而偶见先期者为早;勿以脉证无火,而单见经早者为热。

○若一月二、三至,或半月、旬日而至者,此血气败乱之证,当因其寒热而调治之,不得以经早者业论。(张景岳)

相关
经期不通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金匮》)

妇人经水不利下,言经行不通利快畅下也。乃妇人恒有之病,不过活瘀导气,调和冲任,足以愈之。今曰抵当汤主之。夫抵当重剂,文内并无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利、发狂、善忘、寒热等证,恐药重病轻,必有残缺错简,读者审之。

○脏,阴内也,不止不去也。经水闭而不通,瘀宿血也。阴中坚块不去,血干凝也。下白物,化血成带也。用矾石丸坐药治之。此方治下白物,若从湿化者可也,恐未能攻坚癖、干血也。(《医宗金鉴》)

妇人经闭不行,有因脾胃久虚,形体羸弱,气血俱衰,以致经水断绝者;有因劳心过度,心火上行,不得下通胞脉,是以月事不来者;有因中消,胃热善饥,肌肉消瘦,津液不升,血海枯竭,名曰血枯经绝者;有因冷客胞门,血寒凝泣而不下者;有因躯肥,脂满痰多,占住血海地位,闭塞而不行者;有因挟寒挟热,而污血凝滞不行者;有因食与湿痰,填塞太阴,而经闭作痛者。寒、热、虚、实,迥然不同,总不能遁乎脉之迟、数、有力、无力间也。

○血枯经闭者,指肠胃血少枯燥而言,故东垣分三焦论治。盖上焦,心主血也,劳心过度,阴血随耗,而无以藏之于肝,由是血海枯矣。中焦,胃为气血之海,胃液不足,则谷气不输。夫血者,水谷之精气,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者也。若化源既绝于中,经血自竭于下矣。下焦,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若二经津液不足,则二便尚然燥涩,何能经水营运不竭乎?明乎此,则以脉诊而分上、中、下所因以调之,久则望其转枯为泽,经自流通矣。(《冯氏锦囊》)

血枯之与血隔,本自不同。盖隔者,阻隔也;枯者,枯竭也。阻隔者,因邪气之隔滞,血有所逆也;枯竭者,因冲任之亏败,源断其流也。凡妇女病损至旬月半载之后,则未有不经闭者,正因阴竭,所以血枯。枯之为义,无血而然。欲其不枯,无如养营。欲以通之,无如充之。但使雪消则春水自来,血盈则经脉自至。源泉混混,孰能阻之?奈何今之为治者,不论有滞、无滞,多兼开导,甚则专以通利为事,岂知血滞者可通,血枯者不可通也。血既枯矣,而复通之,则枯者愈枯,其与榨干汁者何异?为不知"枯"字之义耳。(张景岳)

血滞、血枯,不越虚、热、痰、气四证而已。血滞亦有虚热,血枯亦有虚热。故滞者不宜过于宣通,通后又须养血益阴,使津血流通;血枯亦不可峻行补益,恐本主无力,而辛热之剂反燥精血矣。(叶以济)

妇人女子,经脉不行,有因脾胃损伤而致者,不可便认作经闭蓄血。轻用通经破血之药,须审其脾胃何如。(王节斋)

室女经闭,非先天禀弱,血气未充,即是欲男子不得,所愿不遂,思虑伤心,抑郁伤肝,以致月闭成病。

故凡寡妇、女尼,犯经闭者,与此同法。

○经闭有寒热。《金匮》主于风冷积寒,东垣、洁古主于火热实结,是皆指有余之病也。但寒、热二证,宜分内伤、外感处治。如心火不降,而三焦热结,是血衰火旺,阴不配阳,故心气不通,热结三焦,而经闭不行,当益阴滋水,以培化源。如积冷血寒,凝结胞门,而血泣不下,是风冷客邪,乘虚袭入,宜温经散寒,导血下行,后用养营之剂为当。(萧慎斋)

人生以血气为本,人病未有不先伤气血者。若室女童男,积想过度,多致劳损。男子则神色消散,女子则月水先闭。盖忧愁思虑,则心伤而血竭。且心病则不能养脾,故不嗜食;脾虚则金亏,故发嗽;肾水绝则木气不荣,而四肢干痿,故多怒。不可用青蒿、虻虫等凉血行血,宜柏子仁丸、泽兰汤,益阴血以制虚火也。(寇宗 )

夫经水,阴血也,属冲、任二脉。其为患,有因脾胃虚,不能生血而不行者,调而补之;有因郁伤脾,血耗而不行者,解而补之;有因胃火,血灼而不行者,清而补之;有因劳伤,心血少而不行者,静而补之;有因怒伤肝,血涩而不行者,和而补之。有因肾水亏,不能生血而闭者,补脾肺;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而闭者,补脾胃。(薛立斋)

辨血色

凡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虚实,亦可以察寒热。若色浓而多者,血之盛也;色淡而少者,血之衰也。此固大概之易知也。至于紫黑之辨,有如冰炭,而人多不解,但见紫色,不分虚实,便谓热甚。不知紫赤鲜红,浓而成片者,是皆新血妄行,多由热也;若紫而兼黑,或散或薄,沉黑色败者,多以真气内损,必属虚寒。或如屋漏水,或如腐败之宿血,是皆紫黑之变象也。此肝脾大损,阳气大陷,当用甘温,如理阴煎、理中汤、归脾汤、补中汤之类,则陷者举,脱者固,元气渐复,病无不愈。若尽以紫色作热证,则无不随药而毙矣。(张景岳)

相关
天癸过期
妇人天癸过期,而经犹行者,其故有三∶一主于有余,一主于邪伤,一主于败血。败血即属崩漏,当以禀赋强弱参之。(萧慎齐)

妇人年过五十而经行不止者,作败血论。(李时珍)

妇人四旬外,经期将断之年,多有渐见阻隔,经期不至者,此际最宜防察。若果气血和平,素无他疾,此固渐止而然,无足虑也。若素多忧郁不调之患,而见此过期阻隔,便有崩决之兆。若隔之浅者,其崩尚轻;隔之久者,其崩必甚。

当预服药调之,否则患滋大也。(张景岳)

脉候

凡血气壮盛,经络遏闭,其脉滑实。外风冷伤,经络凝涩,其脉浮涩。形体憔悴,经络涸竭,其脉虚弱。(杨仁斋)

选案

有妇人生女,年十五来诊。言十四时,经水自下,今经反断,何也?师曰∶必夫人年十四时,亦经水下,所以断。此为避年,后当自下。此真气怯,禀赋素弱而然,宜固真气,使水升火降,则五脏调和,经脉自通。(王叔和)

一妇病疟,食少,经期不行,诊两手无脉,时值寒月,拟作虚寒治之,与四物汤加附子、吴萸。复诊,见其起居如常。惊曰∶误矣!经不行者,非无血也,乃痰碍而不行;无脉者,非血衰也,乃积痰生热,结伏而脉不见尔。易作实热治之,用三花神佑丸,脉出经通而愈。(朱丹溪)

一妇,经行必先泻二、三日,诊其脉,皆濡弱,此脾虚也。脾主血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虚不能营运其湿,以参苓白术散服之。月余,经行不泻矣。(汪石山)

杨季登女,经闭年余,发热少食,肌削多汗,而成劳怯。医见汗多,误为虚也,投以参、术,其血愈锢。

诊时,见汗出如蒸笼气水。谓曰∶此证可疗处,全在有汗。盖经血内闭,止有从皮毛间透出一路,以汗亦血也。

设无汗而不流,则皮毛干槁而死矣。宜用极苦之药,以敛其血入内而下通于冲脉,则热退经行,而汗自止,非补药所能效也。于是以龙荟丸,日进三次,月余,经血略至,汗热稍轻,姑减前丸,只日进一次。又一月,经血大行,淋漓五日,而诸证全瘳矣。(喻嘉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4-23 15:55 2楼
●月经伴随诸证《女科宝鉴》——
月经伴随诸证,是指月经前后及经期伴随月经所出现的一些全身特殊不适所致的病证,如经行情志异常、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眩晕、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口糜、经行风疹等。

(一)经行情志异常
每逢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烦躁易怒,狂乱无知,悲伤啼哭,或情志抑郁,喃喃自语,彻夜不眠等证,经净后情志渐复正常者,称为“经行情志异常”。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七情所伤,使脏腑阴阳失调而致。

一、肝郁脾虚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气郁结,克土犯脾,脾虚失运,或使精血不化,心神失养;或使湿运无主,痰浊内生,痰气互结,上扰心神,发而为病。

二、痰火上扰 肝郁化火,炼液成痰,痰火互结,上扰心神,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证的基本病机在于脏腑阴阳失调,故治疗时应根据不同的证情,或以疏肝实脾,或涤痰开窍,或予安神养心等法。

一、肝郁脾虚

「主证」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精神抑郁,喃喃自语,或悲伤啼哭,胸胁胀闷,食少便溏。苔薄腻,脉弦细。

「病机」 肝郁脾虚,痰气扰心。

「治法」 疏肝扶脾,涤痰养心。

「方药」 四逆散(《伤寒论》)合养心汤(《证治准绳》)加减。

甘草 枳实 柴胡 白芍 黄芪 茯苓 茯神 当归 半夏曲 柏子仁 酸枣仁 远志 五味子 南星

本方为四逆散合养心汤去川芎、人参、肉桂,加白术、南星。

方中柴胡、枳实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半夏曲、南星涤痰开窍;远志祛痰安神;柏子仁、酸枣仁、茯神、五味子养心安神;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诸药合用,共收疏肝扶脾,化痰养心之效。

二、痰火上扰

「主证」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烦躁易怒,狂躁无知,哭笑无常,头痛失眠,面红目赤,渴饮,尿黄便秘。舌红或绛,苔黄厚或腻,脉弦大滑数。

「病机」 痰火内盛,上扰心神。

「治法」 清热涤痰,镇心安神。

「方药」 泻心汤(《金匮要略》)合生铁落饮(《医学心悟》)减味。

大黄 黄芩 黄连 天冬 麦冬 贝母 胆星 远志 茯神 钩藤 辰砂 石菖蒲 生铁落

本方为泻心汤合生铁落饮去橘红、连翘、茯苓、玄参、丹参。

方中大黄、黄连、黄芩清热泄火;天冬、麦冬养阴除烦;贝母、胆星、石菖蒲

涤痰开窍;远志祛痰安神;茯苓养心安神;辰砂、生铁落重镇安神;钩藤清热平肝。诸药合用,使热清痰去,神宁病除。

(二)经行乳房胀痛
月经前或经期、经后,出现乳房胀痛,甚或乳头疼痛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七情所伤,使气血不畅,脉络不通,或肝肾经血虚少,经脉失养而致。

一、肝气郁滞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气血不畅,乳络壅阻,发而为病。

二、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肝肾精血不足,乳络失养,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虚实之分,痛在经前或经期多为实证,痛在经后多为虚证。治疗时根据虚实不同,分别施以疏肝理气或滋肾养肝等法。

一、肝气郁滞

「主证」 行经之前或经期乳房胀痒作痛,甚蜮乳头疼痛不能触衣,伴见一组肝气郁滞⑼之症。

「病机」 肝气郁滞,乳络壅阻。

「治法」 疏肝解郁,通络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味。

陈皮 柴胡 川芎 香附 枳壳 白芍 甘草 瓜蒌 丝瓜络 夏枯草

本方为柴胡疏肝散加瓜蒌、丝瓜络、夏枯草。

方中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理气;川芎、丝瓜络活血通络;夏枯草散结通络;瓜蒌理气散结;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若乳房胀硬,似有块结者酌加全蝎、王不留行等行瘀通络之品;若见口苦,咽干,尿黄,舌红,脉数者,此为肝郁化热之象,酌加丹皮、栀子等清泻肝热之品。

二、肝肾阴虚

「主证」 经期或经后乳房胀痛,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肝肾阴虚,乳络失养。

「治法」 滋肾养肝,填精补血。

「方药」 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味。

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鸡血藤 桑椹 女贞子

本方为一贯煎加鸡血藤、桑椹、女贞子。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滋阴养液;枸杞子、桑椹、女贞子滋肾填精;当归、鸡血藤通络补血;川楝子疏泄肝气。诸药合用,共起滋养肝肾,填精补血之效。

(三)经行发热
每逢经期或行经前后而发热者,称为“经行发热”。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所伤,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肌体气血营卫失调而致。

一、感受外邪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气血先虚复感外邪,营卫失调,发而为热。

二、阳热内盛 素体阳盛,饮食失节,偏嗜燥烈,或情志过极,郁而化火,使热伏冲任,随经而发。

三、肝肾阴虚 素体阴虚,或久病血亏,或多产房劳,耗伤肝肾之阴。经期经后,阴血愈虚,阴虚生热,发而为病。

四、脾虚气弱 素体脾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体虚,使脾不化精,气血亏耗,卫阳不固,发而为热。

五、瘀血阻滞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瘀滞胞中,郁而化热,气血失调,瘀热内郁,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内外虚实之分,当根据发热的性质、时间及舌脉象等情况加以鉴别,分别施以解表调经,补虚泻实等法。

一、外感发热

「主证」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发热恶寒,伴见一组外感风寒⑸之症。

「病机」 风寒侵袭,营卫遏郁。

「治法」 祛风散寒,养血和营。

「方药」 麻黄四物汤(《医宗金鉴》)

麻黄 桂枝 杏仁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甘草

方中麻黄、桂枝解散风寒;杏仁宣肺止咳;当归、白芍、熟地补血和营;川芎活血调经;甘草和中调药。

若见口干咽痛,舌红,脉浮数者,此为风热之象,方中去麻黄、桂枝,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等辛凉解表之品。

二、阳盛内热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恶热,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伏冲任,随经外发。

「治法」 清热泻火,凉血调经。

「方药」 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加减。

当归 生地 黄芩 黄柏 黄连 知母 丹皮 地骨皮

本方为当归六黄汤去熟地、黄芪,加知母、丹皮、地骨皮。方中黄柏、黄连、黄芩、知母清热火;生地、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当归养血调经。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调经之功。

三、肝肾限虚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午后潮热,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肝肾阴虚,虚阳外越。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敛阳。

「方药」 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生地 玄参 白芍 麦冬 地骨皮 阿胶 龟板 鳖甲

本方为两地汤加龟板、鳖甲。

方中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玄参、麦冬滋阴生水;阿胶、白芍养血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诸药合用,具有滋阴养血,清热敛阳之功。

四、脾虚气弱

「主证」 经期或行经之后,出现发热形寒,自汗,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气血亏耗,卫阳不固。

「治法」 益气养血,甘温除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 甘草 人参 当归 橘皮 升麻 柴胡 白术

方中黄芪、甘草、人参、白术健脾益气;当归补血;陈皮运脾理气;升麻、柴若见头晕眼花,唇舌淡白,心悸失眠者,此为血虚之象,方易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枸杞 首乌 熟地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龙眼肉、当归、枸杞、首乌、熟地补养阴血;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木香运脾理气,使补而不腻。

五、瘀血阻滞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发热腹痛,午后及夜间益甚,少腹刺痛,经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病机」 瘀滞胞中,郁而发热。

「治法」 化瘀清热,调理气血。

「方药」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味。

桃仁 红花 当归 生地 川芎 赤芍 牛膝 桔梗 柴胡 枳壳 甘草 丹皮

本方为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方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调经;枳壳、桔梗宣调气机;柴胡疏肝散热;丹皮凉血清热;甘草和中调药,诸药合用,具有化瘀清热,调理气血之功。

(四)经行头痛
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部周期性疼痛,甚则剧痛难忍者,称为“经行头痛”。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足等因素,使气血阻滞,肝火上逆,或血不养脑而致。

一、肝火上逆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化火,行经之时,肝火挟冲气上逆,清空受邪 火所扰,发而为病。

二、瘀血阻滞 肝郁不舒,气血不畅,瘀血内阻,脉络不通,发而为病。

三、气血亏虚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或饮食劳倦,损伤脾气,脾虚失运,化源不足,行经之时,精血下注,气血益虚,脑失所养,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临床当依据头痛的时间,性质及舌脉等情况辩清虚实。一般痛在经前或经期呈胀痛或刺痛者多实;痛在行经后期或经后,呈隐痛、空痛者为虚。临床治疗以调理气血为大法。

一、肝火上逆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头痛目眩,甚或颠顶掣痕,伴见一组肝经火热⑾之症。

「病机」 肝火上逆,清空受扰。

「治法」 清热泻火,养阴柔肝。

「方药」 当归龙荟丸(《丹溪心法》)加减。

当归 龙胆草 栀子 黄柏 芦荟 木香 夏枯草 钩藤 白蒺藜 龟板 枸杞子

本方为当归龙荟丸去黄连、黄芩、大黄、麝香,加夏枯草、钩藤、白蒺藜、龟板、枸杞子。

方中龙胆草、栀子、夏枯草、芦荟、黄柏清肝泻火;钩藤、白蒺藜平降肝阳;当归养血柔肝;龟板滋阴潜阳;枸杞子滋养肝肾之阴;木香行气止痛。

若头痛发生于行经将净或经后,兼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治宜滋肾养肝,方易杞菊地黄丸(《医级》)治之。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枸杞 菊花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滋补肝肾之阴;丹皮、菊花清泄肝热;泽泻、茯苓渗湿健脾。

二、瘀血阻滞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头部剧烈疼痛,行经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黯或舌边尖有瘀点,脉弦涩。

「病机」 瘀血内阻,经络不通。

「治法」 化瘀通络络调理气血。

「方药」 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老葱 红枣 麝香 黄酒(冲兑)

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化瘀通络;老葱、;麝香、黄酒窜通上下之气;红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凑化瘀通络,调理气血之功。

三、气血亏虚

「主证」 正值经期或经行之后,头痛眩晕,伴见一组气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治法」 益气补血,填精养脑。

「方药」 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 川芎 熟地 茯苓 白术 甘草 黄芪 当归 白芍 枸杞 首乌 陈皮

本方为十全大实汤去肉桂,加枸杞、首乌、陈皮。

方中当归、白芍、熟地、首乌、枸杞滋养阴血;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川芎活血行血;陈皮理气醒脾。诸药合用,共凑益气补血,填精养脑之功。

(五)经行眩晕
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者,称为“经行眩晕”。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饮食劳倦,久病体虚或正气不足,使阴血亏耗或痰阻清窍而致。

一、虚阳上亢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化火,灼伤肝阴,风阳升动,发而为病;或素体阴虚,或房劳多产,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肾之阴精,阴不敛阳,虚阳上扰,发而为病。

二、气血亏虚 平素体虚,或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不运,气血化源不足,行经之时,气血更虚,气虚则清阳不展,清阳不升,血虚则肝脑失养,虚风内动,发而为病。

三、痰浊上扰 素体脾虚,或饮食劳倦,脾运失司,水湿不运,聚而成痰,痰扰清空,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虚指气血肝脾之虚,实指风火痰浊之实。诊治时当以补虚泄实为大法,或健脾养肝滋肾,补益气血,或熄风潜阳,清热化痰。

一、虚阳上亢

「主证」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头晕目眩,经色鲜红量多,伴见一组肝阳上亢⑽之症。

「病机」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

「治法」 滋阴潜阳,清热熄风。

「方药」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天麻 钩藤 石决明 山栀 黄芩 牛膝 杜仲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女贞子 旱莲草

本方为天麻钩藤饮去益母草,加女贞子、旱莲草。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山栀、黄芩清热泻火;桑寄生、杜仲、女贞子补益肝肾;牛膝引热下行;旱莲草滋阴止血;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潜阳,清热熄风之效。

二、气血亏虚

「主证」 正值经期或行经之后,头目眩晕,视物昏花,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⑹之症。

「病机」 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 归脾汤(《济生方》)

白术 茯神 黄芪 龙眼肉 酸枣仁 人参 木香 甘草 当归 远志

方中白术、黄芪、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益阴血;茯神、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腻。

若血虚较甚,酌加熟地、阿佼、紫河车。

三、痰浊上扰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眩晕头重,胸闷呕恶,倦怠乏力,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 痰浊阻遏,清阳不升。

「治法」 健脾化痰,升清降浊。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合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半夏 天麻 茯苓 橘红 白术 甘草 旋复花 人参 代赭石 生姜 大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天麻熄风化痰;半夏、橘红、旋复花、代赭石降浊平冲;生姜、大枣调中和胃。

若见心烦口苦,苔黄腻,脉弦滑者,此为痰郁化火之象,酌加黄芩、竹茹等清热涤痰之品。


(六)经行身痛
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身体疼痛,称为“经行身痛”。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营卫失调,或外邪侵袭,使筋脉失养或气血不畅而致。

一、血虚气弱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虚,经行之际,气血更虚,筋脉失养,发为身痛。

二、寒凝血滞 寒湿入侵,留阻经络,血为寒凝,经脉不畅,经行体虚,发而为病。

一、血虚气弱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肢体麻木疼痛,月经量少,色淡,伴见一组血虚⑹和气虚⑴之症。

「病机」 血虚气弱,筋脉失养。

「治法」 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方药」 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鸡血藤 山茱萸

本方为圣愈汤加鸡血藤、山茱萸。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熟地、当归滋补阴血;白芍、鸡血藤、山茱萸养血柔筋;川芎行血止痛。诸药合用,具有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之功。

二、寒凝血滞

「主证」 行经前后,或经行之际,肢体关节疼痛,腰骶酸痛,遇寒痛甚,得热则减,经血黯黑有块。苔薄白,脉沉紧。

「病机」 寒凝血滞,经脉不畅。

「治法」 行血散寒,通经止痛。

「方药」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味。

当归 川芎 桃仁 干姜 甘草 牛膝 桂枝 桑枝 鸡血藤

本方为生化汤加牛膝、桂枝、桑枝、鸡血藤。

方中当归、鸡血藤养血柔筋;川芎、桃仁、牛膝活血祛瘀;桂枝、桑枝、干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具有行血散寒,通经止痛之功。


(七)经行泄泻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大便清稀,甚至泻出如水样者,称为“经行泄泻”。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脾肾亏虚,使脾虚不运,肾虚不固而致。

一、脾气亏虚 脾气素虚,经行之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愈虚,脾失健运,湿浊下陷,发而为病。

二、脾肾阳虚 肾阳素虚,命门火衰,经行之际,肾气益虚,阳虚不固,火不暖脾,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以虚证为多,一般食少便稀,脘腹胀满为脾虚;五更而泄,畏寒肢冷为脾肾阳虚。治疗以健脾温肾为大法。

一、脾气亏虚

「主证」 经行之前或正值经期,大便溏泄,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失健运,湿浊下流。

「治法」 益气健脾,化湿止泻。

「方药」 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莲子肉 苡仁 砂仁 桔梗 扁豆 茯苓 人参 甘草 白术 山药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甘草健脾益气;莲子肉、扁豆、苡仁、茯苓健脾化湿;砂仁理气醒脾,和胃健运;桔梗益肺之气而布水津。

若见腹中冷痛,喜热喜按,甚则四肢厥冷,脉沉迟者,此为中焦虚寒之象,酌加附子、干姜等温阳散寒之品。

二、脾肾阳虚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大便稀薄,或五更而泄,伴见一组脾肾阳虚⒇之症。

「病机」 脾肾阳虚,火不暖土。

「治法」 温补脾肾,暖土固肠。

「方药」 四神丸(《证治准绳》)合健固汤(《傅青主女科》)

肉豆蔻 补骨脂 五味子 吴茱萸 人参 茯苓 白术 巴戟 苡仁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苡仁健脾渗湿;补骨脂、巴戟温补肾阳;吴茱萸温胃和中;肉豆蔻、五味子固肠止泻。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温肾,暖土固肠之效。


(八)经行浮肿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头面及四肢浮肿者,称为“经行浮肿”。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因饮食劳倦,情志所伤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水湿泛滥或气血阻滞而致。

一、脾虚气弱 脾气素虚,或饮食生冷,嗜酒无度,使脾运失司。经行之际,气血下注胞宫,脾气益虚,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至水湿不行,溢于肌肤,发而为病。

二、脾肾阳虚 劳倦思虑太过,耗伤中气,以至湿浊内蕴,困阻脾阳,脾失健运,土不制水,水湿不行;或多产房劳,肾气亏损,肾虚不能化气利水。经行之际,精血下注胞宫,脾肾益虚,以至水湿泛滥,溢于肌肤,发而为病。

三、气血阻滞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经行之际,三焦决渎失常,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有虚实之分。浮肿按之没指多虚,按之随手而起多实。治疗时当根据虚实的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

一、脾虚气弱

「主证」 经行之前或行经之际,面浮肢肿,伴见一组脾气虚⒅之症。

「病机」 脾虚气弱,水湿不行。

「治法」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 四苓散(《明医指Y》)加味。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苡仁 砂仁 陈皮

本方为四苓散加苡仁、砂仁、陈皮。

方中白术、茯苓、苡仁健脾渗湿;猪苓、泽泻利水蠲饮;砂仁、陈皮运脾燥湿,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

二、脾肾阳虚

「主证」 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肢面浮肿,按之没指,伴见一组脾肾阳虚⒇之症。

「病机」 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治法」 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方药」 真武汤(《伤寒论》)加味。

茯苓 白芍 白术 生姜 附子 桂枝 补骨脂 巴戟 大腹皮

本方为真武汤加桂枝、补骨脂、巴戟、大腹皮。

方中附子、桂枝、补骨脂,巴戟温肾助阳;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生姜温中散水;白芍敛阴缓急;大腹皮行气利水。诸药合用,共凑温补脾肾,利水消肿之功。


(九)经行口糜
经期或临经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口舌糜烂,经净渐愈者,称为“经行口糜”。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邪热为患,或阴虚火旺,心火内炽,或胃热炽盛,或湿热熏蒸,使火热上炎而致。

一、阴虚火旺 素体阴虚,或情志化火伤阴,或热病伤阴,阴虚火旺,虚火乘经行营阴偏虚之际,上乘于心,发而为病。

二、胃热炽盛 素体阳盛,或饮食失节,偏嗜辛香燥烈,使胃热炽盛,经行之际,冲气偏盛,以至胃热挟冲气上乘于心,发而为病。

三、湿热熏蒸 素体脾虚,起居失宜,水湿不运,郁而化热,或饮食失节,偏嗜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湿热熏蒸,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多为热证,治疗以清热为大法法临证时根据不同证情,分别施以滋阴降火,清热泻火或利湿清热等法。

一、阴虚火旺

「主证」 行经之际,口舌糜烂,伴见一组肝肾阴虚⑿之症。

「病机」 阴虚火旺,上乘于心。

「治法」 滋阴降火,导热下行。

「方药」 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生地 玄参

本方为知柏地黄丸加生地、玄参。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黄柏、丹皮清热凉血;知母滋阴降火;生地凉血养阴;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泽泻、茯苓导热下行。诸化合用,共凑滋阴降火,热下行之功。

二、胃火炽盛

「主证」 经行之前或正值经期,口舌生疮,糜烂,口臭,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胃热炽盛,上乘于心。

「治法」 清胃泻火,导热下行。

「方药」 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合凉膈散(《和剂局方》)

生地 木通 生甘草梢 竹叶 大黄 朴硝 山栀 薄荷 黄芩 连翘

方中生地凉血养阴;大黄、朴硝清热泻下;山栀、黄芩、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木通、竹叶导热由小便而出;薄荷内清外疏。诸药合用,具有清胃泻火,导热下行之效。

三、湿热熏蒸

「主证」 经行之际,口舌糜烂,口唇疱疹,脘腹胀满满呕恶,大便溏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 湿热熏蒸。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甘露消毒丹(录自《温热经纬》)

滑石 茵陈 黄芩 石菖蒲 川贝母 木通 藿香 射干 连翘 薄荷 白豆蔻

方中石菖蒲、藿香、薄荷、白豆蔻芳化湿浊,宣畅气机;黄芩、连翘清热解毒;川贝母、射干泻火散结;滑石、茵陈、木通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具有芳香化浊,清热利湿之功。


(十)经行风疹
行经之前或正值经期,皮肤出现周期性的突起红疹,或起风团,异常瘙痒,经净渐退者,称为“经行风疹”。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风邪乘袭而致。

一、血虚生风 经行之际,阴血偏虚,若素体血虚或多产、久病,营阴受损,则易血虚生风,发而为病。

二、风热侵袭 素体阳盛,或饮食不节,偏嗜辛香燥烈,酿成血热,经行之际,阴血偏虚,风邪乘袭,贶热相搏,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床多以血虚为本。在疏散风邪时,当顾及阴血,慎用辛香温燥之品。

一、血虚生风

临经之际,或正值经期,风疹频发,瘙痒异常,入夜尤甚,肌肤枯燥,伴见一组血虚⑹之症。

「病机」 阴血亏虚,风邪乘袭。

「治法」 补养阴血,疏鸯固表。

「方药」 当归饮子(《证治准绳》)

当归 川芎 白芍 生地 防风 荆芥 黄芪 甘草 白蒺藜 何首乌

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何首乌补养阴血,荆芥、防风、白蒺藜疏散风邪;黄芪、甘草益气固表。诸药合用,具有补养阴血,疏风固表之效。

二、风热侵袭

「主证」 经行之际,身发红色疹块,风团,瘙痒难忍,遇风感热尤甚,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风热乘袭,搏于肌肤。

「治法」 疏风清热,养血止痒。

「方药」 消风散(《外科正宗》)

荆芥 防风 当归 生地 苦参 苍术 蝉蜕 木通 胡麻仁 知母 石膏 生甘草 牛蒡子

方中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疏散风邪;知母、石膏清热泻火;苦参、苍术清热燥湿;当归、生地补养阴血;胡麻仁养血润燥;木通、生甘草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具有疏风有清热,养血止痒之功。
⬅ 痛经难忍又棘手?针灸疗法解烦忧! 老茶馆 月经不调吃中药有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