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中医的一点胡思乱想

2016-05-26 14:37 楼主
读江尔逊老之高徒余国俊先生《我的中医之路》,其中有关吴茱萸汤的几则医案,只符合条文中描述而无明显肝胃虚寒见证,用之大效。由此引发的一点学中医的胡思乱想:有时看病是不是我们自己搞复杂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但我们是不是"论"的太多了?
忆胡希恕老伤寒讲座开宗明义中医的发展是朴实的,不是依某个理论基础发展,而是很多的病人很长的时间付出血泪教训观察摸索出来。在百年百名系列胡希恕这本书上有副胡老手迹,原话忘了,大概意思是"于患病机体的一般反应规律上讲求通治方法",由此二点可见胡老之中医思想概貌。借用其讲课的常说一句"正虚邪凑",若正不虚呢?所以始终根本是在人上。由此我想说的是:中医治病是治病的人,但我们是不是有时忽略了人,忽略病的人之身体反应这方面的研究,而太过注重于理法的丝丝入扣。反过来,上面讲的吴茱萸汤案,除了人的反应就是如此,而此方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泛上,然后你又找不到此病机的脉证支持所以不能达到应用此方的理法方药高度统一,那么你会用这个方子去治疗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5-26 15:13 2楼
道少患者 说:
读江尔逊老之高徒余国俊先生《我的中医之路》,其中有关吴茱萸汤的几则医案,只符合条文中描述而无明显肝胃虚寒见证,用之大效。由此引发的一点学中医的胡思乱想:有时看病是不是我们自己搞复杂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但我们是不是"论"的太多了?
忆胡希恕老伤寒讲座开宗明义中医的发展是朴实的,不是依某个理论基础发展,而是很多的病人很长的时间付出血泪教训观察摸索出来。在百年百名系列胡希恕这本书上有副胡老手迹,原话忘了,大概意思是"于患病机体的一般反应规律上讲求通治方法",由此二点可见胡老之中医思想概貌。借用其讲课的常说一句"正虚邪凑",若正不虚呢?所以始终根本是在人上。由此我想说的是:中医治病是治病的人,但我们是不是有时忽略了人,忽略病的人之身体反应这方面的研究,而太过注重于理法的丝丝入扣。反过来,上面讲的吴茱萸汤案,除了人的反应就是如此,而此方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泛上,然后你又找不到此病机的脉证支持所以不能达到应用此方的理法方药高度统一,那么你会用这个方子去治疗吗?

黄煌教授也有类似观点,注重临床实践,注重经方方证,使用六经辨证,简单准确、疗效颇佳。
五行、八纲辨证是基于一套理论模型的,而不象经方方证那样直接来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和验证。
如果能用经方方证和六经辨证,则宜优先考虑,疑难之处再以五行、八纲等辨证方法作为佐参。
2016-05-26 15:18 3楼
[FONT=楷体]中医是大处的学问!从宏观入手方为捷径。[/FONT]
2016-05-26 19:32 4楼
梦回杏林 说:
黄煌教授也有类似观点,注重临床实践,注重经方方证,使用六经辨证,简单准确、疗效颇佳。
五行、八纲辨证是基于一套理论模型的,而不象经方方证那样直接来自临床经验的总结和验证。
如果能用经方方证和六经辨证,则宜优先考虑,疑难之处再以五行、八纲等辨证方法作为佐参。
方证相应有人觉得简单粗暴,但这正如您所言是经验的总结。
2016-05-26 21:55 5楼
其实就是经验,只不过看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呵呵难道不是?《伤寒论》序后有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呵呵,学习就是学前人的经验,创新就是自己的经验。呵呵
⬅ 消渴案 老茶馆 古今医案按,虚损 医案一例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