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浅谈

2016-07-17 11:43 楼主
胃脘痛 浅谈
(一)
1、名词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可参照胃脘痛进行辨证论治。
2、胃部解剖图片

3、历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4、病因
(1)、外邪犯胃:六淫外袭 , 寒、湿、暑等外邪,既可单一致病为患,也可兼夹入侵机体,可通过口鼻内客胃脘,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脘,导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临床上多见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卫外不固,故极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袭,外邪循经内传。停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或加重胃脘痛。
(2)、饮食伤胃:饮食失调 暴饮暴食,胃纳过多,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艰迟,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或因体弱、年老体衰而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或由于地区、季节、生活习惯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过热过冷,复因素有胃疾,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滞胃腑,阻碍气机;过食肥甘滋腻,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湿聚而生痰化热;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浓烈调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伤阴津;或长期嗜饮烈酒,湿热积于胃脘,并耗伤阴液,造成胃腑气机郁滞,皿行不畅,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思为脾之志,过度深思远虑,犹疑不决,使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情怀不舒,抑郁寡欢,情志不畅,使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而肺与脾同属太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肺伤则脾亦伤,脾伤则胃失和降,中焦气滞。或遇事烦恼,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脏气机不和,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致肝气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生理活动,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总之,各种原因所致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气机郁结,引起胃脘痛发生。
(4)、生活起居失宜 :坐卧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或暑季贪凉而卧于屋檐下或门窗空气对流之处等因,寒湿之邪内侵困脾,脾失健运,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复因上述诸因而致起居失宜而引发胃脘痛。

(5)、瘀血停滞 :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气机阻滞日久,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血流迟缓而成血瘀,阻滞胃脘脉络而成瘀血;或久病、体虚之人,脾虚气弱,推动血行乏力,血行迟缓,致血瘀停着,瘀阻络脉而发为胃脘痛。

(6)、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总之,胃脘痛虽有以上诸多病因,但以情志所伤和饮食失调为主要发病原因。饮食失调、情志所伤、六淫外袭为急性胃脘痛病的常见原因;寒湿、瘀血、正虚为慢性胃脘痛病的常见病因,而急性胃脘痛的病因,又是引起慢性胃脘痛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5、病机
(1)、发病 :一般来讲,凡由邪干胃脘引发的胃脘痛多为急性;而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胃脘痛多为慢性。

(2)、病位 :主要在胃腑,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 :急性以邪实居多,慢性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为主,慢性因邪侵而发作者,以本虚标实为主。实为寒凝、气滞、食积、湿热等;虚为脾胃虚弱,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几方面。

(4)、病势 :病之初在胃,涉及气血,以寒凝、气滞、食积、湿热标实为主,继则耗气伤阴,阴阳受损,肝脾受累,久而成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5)、病机转化:胃脘痛的病机转化决定于邪气的强弱与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正双方的相对消长变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损伤脾胃纳运升降功能,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脾胃虚弱证、虚寒证和阴虚证。慢性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痰、郁、寒湿、湿热、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慢性胃脘痛急性发作时,属本虚标实,且以标实为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17 12:21 2楼
2、胃部解剖图片
2016-07-17 15:51 3楼
陈医师 说:
胃脘痛 浅谈
(一)
1、名词解释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胃黏膜脱垂,十二指肠炎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可参照胃脘痛进行辨证论治。
2、胃部解剖图片

3、历史沿革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以前文献多把属于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明确区分于心痛,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4、病因
(1)、外邪犯胃:六淫外袭 , 寒、湿、暑等外邪,既可单一致病为患,也可兼夹入侵机体,可通过口鼻内客胃脘,或经皮毛、经络内传胃脘,导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临床上多见于素有胃脘痛病史之人.因其脾胃功能常不足,卫外不固,故极易遭受六淫之邪的侵袭,外邪循经内传。停于中焦,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诱发或加重胃脘痛。
(2)、饮食伤胃:饮食失调 暴饮暴食,胃纳过多,积滞胃脘,腐化无能,宿食停滞,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脾运艰迟,致使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或因体弱、年老体衰而胃虚,食入难化,积于胃中;或由于地区、季节、生活习惯不同,所食之物粗糙、生硬,或过热过冷,复因素有胃疾,脾胃功能虚弱,消化力低下,致食滞胃腑,阻碍气机;过食肥甘滋腻,则壅积于胃脘,阻滞气机,湿聚而生痰化热;或嗜食辛辣煎炒或浓烈调味品,直接刺激胃腑,耗伤阴津;或长期嗜饮烈酒,湿热积于胃脘,并耗伤阴液,造成胃腑气机郁滞,皿行不畅,胃失和降而胃脘疼痛。
(3)、情志不畅: 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思为脾之志,过度深思远虑,犹疑不决,使脾气郁结,胃气不得宣通;情怀不舒,抑郁寡欢,情志不畅,使肝脏疏泄不及,致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气机不畅,进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悲忧过度则耗伤肺气,而肺与脾同属太阴,脾与肺为母子关系,子盗母气,肺伤则脾亦伤,脾伤则胃失和降,中焦气滞。或遇事烦恼,情志怫逆,甚至暴怒不已或急躁等精神刺激因素,使肝脏气机不和,肝气过盛,疏泄太过,致肝气横逆犯脾胃,影响脾胃生理活动,引起脾胃升降失常。总之,各种原因所致情志失调均可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致胃腑气机郁结,引起胃脘痛发生。
(4)、生活起居失宜 :坐卧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或暑季贪凉而卧于屋檐下或门窗空气对流之处等因,寒湿之邪内侵困脾,脾失健运,气机逆乱,气血运行不畅;复因上述诸因而致起居失宜而引发胃脘痛。

(5)、瘀血停滞 : 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气机阻滞日久,影响血液正常运行,血流迟缓而成血瘀,阻滞胃脘脉络而成瘀血;或久病、体虚之人,脾虚气弱,推动血行乏力,血行迟缓,致血瘀停着,瘀阻络脉而发为胃脘痛。

(6)、脾胃素虚 :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总之,胃脘痛虽有以上诸多病因,但以情志所伤和饮食失调为主要发病原因。饮食失调、情志所伤、六淫外袭为急性胃脘痛病的常见原因;寒湿、瘀血、正虚为慢性胃脘痛病的常见病因,而急性胃脘痛的病因,又是引起慢性胃脘痛急性发作的重要原因。

5、病机
(1)、发病 :一般来讲,凡由邪干胃脘引发的胃脘痛多为急性;而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胃脘痛多为慢性。

(2)、病位 :主要在胃腑,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3)、病性 :急性以邪实居多,慢性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为主,慢性因邪侵而发作者,以本虚标实为主。实为寒凝、气滞、食积、湿热等;虚为脾胃虚弱,包括气虚、阴虚、阳虚几方面。

(4)、病势 :病之初在胃,涉及气血,以寒凝、气滞、食积、湿热标实为主,继则耗气伤阴,阴阳受损,肝脾受累,久而成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5)、病机转化:胃脘痛的病机转化决定于邪气的强弱与脏腑功能的盛衰及邪正双方的相对消长变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损伤脾胃纳运升降功能,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脾胃虚弱证、虚寒证和阴虚证。慢性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痰、郁、寒湿、湿热、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慢性胃脘痛急性发作时,属本虚标实,且以标实为主。
胃脘痛 浅谈
(二)
胃脘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胀满、吞酸嘈杂、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局部症状,以及神疲乏力、倦怠懒动等全身症状。

2.发病与情志不畅、饮食失节、劳累过度、受寒等因素有关。

3.好发于青壮年,常反复发作。

4.胃镜检查、胃肠X线钡剂造影、B超、肝功能等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性心下胃脘部疼痛,但疼痛部位很快由胃脘转向心前区,痛彻肩背,疼痛呈剧痛,或如绞或如割、如刺,胸闷气憋,冷汗不止,甚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舌质淡胖或紫黯有瘀点,脉不通或脉微欲绝。心电图检查可有ST段和T波等改变,心肌酶谱也有相应改变。病情危重者可见心律紊乱、心衰、休克等并发症,一般预后较差。胃脘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且伴胃肠道症状,心电图检查正常,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锁餐造影可见异常。一般预后较好。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症状,不典型的肝胆疾病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但以右侧为主,并以右上腹压痛及叩击痛为主要体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症状。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腹部X线平片、肝胆超声波检查、胆囊造影术、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有助于确诊。

3、胃痛与腹痛。胃脘痛的病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暖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疼痛,疼痛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腹部疼痛外,还可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等。由于胃腑位于腹中,与肠相连,故胃脘痛可影响及腹,腹痛也可牵连于胃,有些病例也可胃脘痛和腹痛并称,临证之时,要详问病史、细心检查,以辨析病证。
⬅ 癫痫治验 老茶馆 胃脘痛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