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桂枝新加汤的问题,请各位一定来看看!

2016-07-22 18:14 楼主
新加汤是仲景对于发汗后身疼痛的患者开出的桂枝汤加减方,临床常用。但是对于新加汤的用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通行本伤寒论》竟有着很大差别。
《通行本伤寒论·太阳病中篇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三两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三两
大家看出差别来了么?
没错,通行本有芍药,而且还是4两,但是桂林古本竟然没有,还特意标注上“去芍药”!
而且更诡异的是,除了芍药不同,其余用药二本完全一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针对本条病机,同志们认为应该加芍药4两,还是去掉芍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7-22 18:27 3楼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奇异现象可不止这一个。
比如,载于《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临床常用来治疗各类风湿骨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二本差别更大。
《通行本·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3两,芍药3两,知母2两,甘草2两。
没错,天壤之别。整整少了5味药,桂枝减了1两,知母减了2两。
还是这个问题,同志们更倾向哪个?
2016-07-22 18:44 4楼
还有呢。
载于《辨疟病脉证并治》,用来治疗“疟母”,现在多用于治疗肝硬化、卵巢囊肿的鳖甲煎丸......不说了自己看吧。
《通行本·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鳖甲煎丸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炙),蜂蜜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
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鳖甲煎丸
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蟅虫、阿胶各等分。
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这个差别更严重了。条文措辞有差别,做法有差别,方子更是整整差了16味药!
还是那个问题:同志们认为哪个方子更合理?
2016-07-22 19:03 5楼
更给力的是,桂林古本甚至有通行本已经散佚的方子!
载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禹余粮丸,本来在通行本中已经散佚,但却在《桂林古本》里面完完整整地找到了!

《通行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禹余粮丸
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通行本无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禹余粮丸
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

《通行本·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胶姜汤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通行本无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胶姜汤主之。
阿胶三两、地黄六两、芎穷二两、生姜三两(切)、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2016-07-22 19:10 6楼
顶一下
2016-07-22 19:26 7楼
师法仲圣 说:
新加汤是仲景对于发汗后身疼痛的患者开出的桂枝汤加减方,临床常用。但是对于新加汤的用药,《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与《通行本伤寒论》竟有着很大差别。
《通行本伤寒论·太阳病中篇62条》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三两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人参三两
大家看出差别来了么?
没错,通行本有芍药,而且还是4两,但是桂林古本竟然没有,还特意标注上“去芍药”!
而且更诡异的是,除了芍药不同,其余用药二本完全一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针对本条病机,同志们认为应该加芍药4两,还是去掉芍药?

师法仲圣 说: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奇异现象可不止这一个。
比如,载于《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临床常用来治疗各类风湿骨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二本差别更大。
《通行本·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3两,芍药3两,知母2两,甘草2两。
没错,天壤之别。整整少了5味药,桂枝减了1两,知母减了2两。
还是这个问题,同志们更倾向哪个?

师法仲圣 说:
还有呢。
载于《辨疟病脉证并治》,用来治疗“疟母”,现在多用于治疗肝硬化、卵巢囊肿的鳖甲煎丸......不说了自己看吧。
《通行本·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鳖甲煎丸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苇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阿胶三分(炙),蜂蜜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蟅虫五分(熬)。
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疟病脉证并治》鳖甲煎丸
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蟅虫、阿胶各等分。
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
这个差别更严重了。条文措辞有差别,做法有差别,方子更是整整差了16味药!
还是那个问题:同志们认为哪个方子更合理?

师法仲圣 说:
更给力的是,桂林古本甚至有通行本已经散佚的方子!
载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禹余粮丸,本来在通行本中已经散佚,但却在《桂林古本》里面完完整整地找到了!

《通行本·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禹余粮丸
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余粮丸。
通行本无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禹余粮丸
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与禹余粮丸。
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

《通行本·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胶姜汤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
通行本无方。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妇人陷经,漏下色黑如块者,胶姜汤主之。
阿胶三两、地黄六两、芎穷二两、生姜三两(切)、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先煮六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我学伤寒论以宋本为准。

JT叔叔谭杰中讲宋本和桂林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与[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节选):
宋本四逆散即使是错误的,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错误。就因为这个四逆散,后代才会创出许多柴胡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的方子几乎都是从四逆散发展出来的。如果宋本没有四逆散,或者像桂本一样只有放在少阳病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柴胡一下子就用到半斤,这只能用来治少阳病,不能用来治肝。所以如果仲景书中没有四逆散的错误条文出现,柴胡疏肝的效用会很久以后才被注意到。
不过,到底是宋本还是桂本错,其中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角度。例如宋本的四逆散,咳嗽时加干姜、五味子;他的加减法是跟柴胡汤一样的,柴胡汤的咳嗽加减法因为没有真正的寒症,所以不放细辛,所以看起来它是错的,但加减法却是对的,所以搞不好宋本是真的。因为只有柴胡剂在咳嗽的时候不加细辛。然后我们看回桂本的四逆散,甘草干姜附子人参,他的加减法还是加干姜五味子,没有细辛。但是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的四逆散,这人就是寒症,寒症就要加细辛才对,他偏没加,所以桂本好像是根据宋本去改的。
2016-07-22 19:48 8楼
梦回杏林 说:
我学伤寒论以宋本为准。

JT叔叔谭杰中讲宋本和桂林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与[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节选):
宋本四逆散即使是错误的,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错误。就因为这个四逆散,后代才会创出许多柴胡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的方子几乎都是从四逆散发展出来的。如果宋本没有四逆散,或者像桂本一样只有放在少阳病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柴胡一下子就用到半斤,这只能用来治少阳病,不能用来治肝。所以如果仲景书中没有四逆散的错误条文出现,柴胡疏肝的效用会很久以后才被注意到。
不过,到底是宋本还是桂本错,其中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角度。例如宋本的四逆散,咳嗽时加干姜、五味子;他的加减法是跟柴胡汤一样的,柴胡汤的咳嗽加减法因为没有真正的寒症,所以不放细辛,所以看起来它是错的,但加减法却是对的,所以搞不好宋本是真的。因为只有柴胡剂在咳嗽的时候不加细辛。然后我们看回桂本的四逆散,甘草干姜附子人参,他的加减法还是加干姜五味子,没有细辛。但是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的四逆散,这人就是寒症,寒症就要加细辛才对,他偏没加,所以桂本好像是根据宋本去改的。
确实,多少疏肝方是受到四逆散启发的啊!但是宋本的四逆散(柴枳芍甘)与桂本四逆散(参附姜甘)难道都能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2016-07-22 19:51 9楼
梦回杏林 说:
我学伤寒论以宋本为准。

JT叔叔谭杰中讲宋本和桂林本伤寒论中的[四逆散]与[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节选):
宋本四逆散即使是错误的,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错误。就因为这个四逆散,后代才会创出许多柴胡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的方子几乎都是从四逆散发展出来的。如果宋本没有四逆散,或者像桂本一样只有放在少阳病的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柴胡一下子就用到半斤,这只能用来治少阳病,不能用来治肝。所以如果仲景书中没有四逆散的错误条文出现,柴胡疏肝的效用会很久以后才被注意到。
不过,到底是宋本还是桂本错,其中还有很多错综复杂的角度。例如宋本的四逆散,咳嗽时加干姜、五味子;他的加减法是跟柴胡汤一样的,柴胡汤的咳嗽加减法因为没有真正的寒症,所以不放细辛,所以看起来它是错的,但加减法却是对的,所以搞不好宋本是真的。因为只有柴胡剂在咳嗽的时候不加细辛。然后我们看回桂本的四逆散,甘草干姜附子人参,他的加减法还是加干姜五味子,没有细辛。但是甘草干姜附子人参的四逆散,这人就是寒症,寒症就要加细辛才对,他偏没加,所以桂本好像是根据宋本去改的。
但是如果桂本真是后改的,那改的那人也太缺德了。一下把桂枝芍药知母汤砍掉5味药,鳖甲煎丸砍掉16味药,薯蓣丸、侯氏黑散删掉,还把新加汤的芍药去掉了。对了想先问问您,您认为这些加减是否可行呢?还有,桂本里的“禹余粮丸”和“胶姜汤”两方是否是切中病机的呢?
2016-07-22 20:02 10楼
师法仲圣 说:
确实,多少疏肝方是受到四逆散启发的啊!但是宋本的四逆散(柴枳芍甘)与桂本四逆散(参附姜甘)难道都能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师法仲圣 说:
但是如果桂本真是后改的,那改的那人也太缺德了。一下把桂枝芍药知母汤砍掉5味药,鳖甲煎丸砍掉16味药,薯蓣丸、侯氏黑散删掉,还把新加汤的芍药去掉了。对了想先问问您,您认为这些加减是否可行呢?还有,桂本里的“禹余粮丸”和“胶姜汤”两方是否是切中病机的呢?

我业余自学,中医爱好者而已,所知甚浅,回答不了您这几个问题啊,抱歉哈。
2016-07-22 20:07 11楼
梦回杏林 说:
我业余自学,中医爱好者而已,回答不了您这几个问题啊,抱歉哈。
感谢您的回复!
⬅ 【个人整理】张仲景单味用药各家解析 老茶馆 【考考各位】从百度伤寒论吧拿来的大量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