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例药物敏感患者说开去

2016-07-29 13:22 楼主
由两例药物敏感患者说开去

近期遇到两例对药物超敏患者,如下:

2016年7月20号,一王姓女,46岁,在看到橱柜中红花时,勾起话题,说自己决不能服红花,问其故,自言以前身体毛病多,曾经吃过含有红花的方子,每次内服第一次汤药便引起大出血不止,去掉红花再服则无事,数次后坚信不能服红花,此例算是对红花超级敏感。

2016年7月22号,一赵姓男,70岁,胃病多年,在开处方时,患者强调不能用党参,问何故,自言以前多次内服含有党参的处方,引起胃部翻腾难过,去掉党参后再服则无碍,多次经验使老者坚信自己对党参敏感,党参一味甘淡平和的药物,出产地的人们以党参下锅熬饭,啖之若菜,然而也有人对此甘淡之味敏感若此者。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细辛,世人皆知不可过钱之戒,可是大胆使用者也不乏其人,本人遇到一老医,擅长治疗偏头疼,只要辨证为风寒湿邪引起者,即用大剂细辛为主药,少则十几克,多则三四十克,从不失手,老医解释说单味细辛不可多用,但在复方之中大剂无妨,对于细辛究竟是极少数超敏病人的变态反应引起人们的畏怯还是具有普遍性?这个说不明白。再比如附子,有人畏附如虎,可是火神派动辄几十克甚至上百克的人大有人在,常常挽危局于片时者代不乏人,然而对附子超敏感的人,就是用舌头舔一下也会引起剧烈的唇舌发麻,更不要说内服了,尽管现在的附子炮制过度,近乎失去药效,但对于超敏的人既使小剂量也很难,其物还是其物,人对于药物的超敏反应,不在于药物,关键在于个体的差异上,物具一性,人具一性,物性之间的相须相害是普遍的,就像过敏一样,许多看似平常之物,但对个别人来说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而且这种情况普遍存在,药物也是一样,在临床上,假若一位患者服下药物,若对某一种药物超过敏,一旦引起不适,倒霉的只能是医生。

细思之,药物治病确实是一件极为玄妙的事情。

人是自然之物,中草药也是天然之物,物物之间不相能的例子,枚不胜举,在《神农本草经》中最早提到的七情和合,就是物物之间相须相害的理念,而中医药治疗疾病,利用的就是人与物之间的相须或相害的能性,以药物之偏性来纠正疾病之偏性,这就是中医药疗病的原理,历代论述颇多。中医治疗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陷者举之,逆者降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苑陈则除之,这些都是基本的治则,这些治则文字上看确实很美,道理好似不难懂,中医临床一生不就是念诵这些吗,可是细思之,好似许多都不很懂,或者明白的不那么彻底,比如:寒者热之,寒症用温热药物治疗,这样理解也不错,但是“寒”是什么?“寒”是病还是证?“寒”就是温度低吗?“寒”就是功能低下吗?“寒”在形体怎么表现,如在脏腑、在筋肉、在微循环,“寒”在灵体是什么样子,形体上表现出什么症状算是“寒”,灵体出现什么样子算是有“寒”了,若“寒”附上于形质会对脉络气化有什么影响,“寒”潜伏于脉络气化系统会对形质产生什么影响?外“寒”深入以什么方式存在?内生之“寒”又是怎么存在?这样深究似乎又不很容易说明白,单纯一个“寒”字,内涵外延就很多了,临床时医生说患者胃寒,肝寒,脾寒,寒饮,寒痰,寒湿,虚寒,寒痹,肺寒等等时,都是依据四诊的信息揣测出来的,只要不是神仙,是没有办法深入病内认识疾病的,只能靠悟性,靠经验了。

再说治疗,寒者热之,不易之理也,温热性的药物可以除寒,那么这个温热性的药物具有“热”性,那么什么是热,“热”是温度高吗?热药在发挥其“热”的功能时起作用的是药物形质方面的成分呢,还是药物之内所存蓄的天地之精气?“热”性是药物促进振奋了形质方面功能以驱散寒邪,还是激活了经络的功能以驱逐寒气,或者是增强了真气的功能呢?或者三者皆有呢?附子是温热药物的典型,那么附子在除寒的过程中,用的是附子内化学成分呢,还是附子内蓄藏的温热之气,附子除寒的过程是驱散了寒邪还是中和了寒邪,附子的除寒作用表现在肌体兴奋方面还是脉络气化系统的兴奋方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些都涉及到中医的深水区,因而习常念诵这些治则,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一点不简单。

物之性,人之性,病之性,虽其相格,必然有相须的,也必然有相害的,把物性用于临床疗病,能够降服病因的那种物性找对了,也就找到了所谓的特效药;如果数味药物组合能降服某一疾病病因,那这个方子就是这个病的特效方,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规矩,就是寻求针对病因最佳的那个物性组合,要有好的组合,必须了解药物之性,中药讲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取类比象,不就是打开读懂物性的钥匙吗?药物归经,性味归藏,不就是物性与物性之间契合的门径吗?寒能清热,温能祛寒,沉能降逆,升能举陷,苦能燥湿,咸能软坚,辛能发散等等,不就是古人提供给给我们认识物性效能之途径吗?

什么是物性?物性对于药物就是药性,是一个深博的哲学概念,什么又是病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升降生变就是病性,病性就是复杂的物性表现。俗话说“鹞子降鸽子,一窝降一窝”,这就是普遍的物性,治病也是这个道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健康基因(连载式帖子) 老茶馆 从医案学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