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窗医案》痰热上潮,喉中结核,数年不孕

2016-08-27 07:45 楼主
越二年,张七兄之女,适吾乡大郎神村宋,数年不孕,月事不以时至,饮食亦少。春间忽患咽痛,人以为感冒瘟疫,凡解毒散风、销火凉血诸药,无所不施,而喉痛如故。张求余治,诊其脉沉而滑,恐喉中肿烂,以箸按其舌而视之,则痰核累累如贯珠。白喉连及上腭,且复如此。乃笑曰,如此不着紧病,乃累赘至是乎。头不痛,鼻不塞,非感冒也;项不肿,喉不闭,非瘟疫也,不渴不热,非火也;不汗不昏,非风也。此乃痰热上潮,结而成疮形,按之软而滑,其痛若口疮。况病者体素肥,痰膜凝结,故数年不孕,月事不至。但去其痰,则血络通,不惟止喉痛,即月事亦当至也。其父喜,急索方,余以芩连二陈汤示之,告曰,二服喉痛自止,再合加味二陈丸一料,时常服之,不半年必更壮矣。病者听之,余亦不问.迨戊午春,于宗人处,见张至,急揖谢曰,小女病,诚如君言,今抱子矣,鄙亲家亦极感谢。为之一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8-27 08:14 2楼
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县人。自幼为举子业。道光辛丑、壬寅间(公元1841—1842年)因母病开始学医,自后即不断给人看病。1848年中秀才,1850年“选拔赴廷试”。成拔贡后,曾做过“内阁中书”的小京官。1856年到陕西候选,大概没有得到实缺,一年后就因母丧归里。同治元年(1862年)曾到定襄小住,其它事迹就不知道了。以上情况是根据医案中的资料整理的。介休县志中虽有其名,但无详传,只注明为“内阁中书”。著述有二:一为《醉花窗遗稿》,注明“已刊”;一为《脉案》,未刊。故《脉案》疑即本书。《醉花窗医案》可能是所谓“文波”其人者,根据作者有《醉花窗遗稿》之作而命名的。

原书校勘说明:《醉花窗医案》是清代山西省介休人王堉所著,原书是一个手抄本。由北京农业大学张仲葛教授从收购废物者手中获得,并经北京中医学院谢海州同志标目。196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介院刘寿山同志携归陕西,交三原县医院房温如、李源二同志整理。1976年,刘寿山同志将该整理稿转交我所,希望印行。我们研究后,认为本书评脉辨证、处方用药都能抓住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而义文笔流畅,不蔓不枝,叙事生动,论断中肯,颇有可取之处。唯文人旧习,难免右警毁诸医、故神其技之处。不过在驳辩之际,往往见出辨证要点,善学者亦可从中获致教益。故决定印行,以供同志们学习参考。因房、李二同志对原文有所改动,而原抄本已交北京图书馆珍藏,故函请张仲葛教授介绍,请该馆将原书摄成胶片,寄给我们。经过校对,尽量复其原貌。原书共记医案百余则,杂论五、六篇。除其中三篇杂记与医学关系不大,抽去末印外,只有一、二处论述课卜之文及特殊之处加以删削,且标以删节号。其它还有一些观点和遣调用句不妥的地方,反映了时代及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亦末加删改,悉仍其旧,我们阅读时必须加以批判地认识。至放个别字迹不清之处,则标以“x”号,未加妄补。唯原书每案均无标题,我们为了眉目清楚,使读者易拎捡素,特参考谢氏的作法,尽量把作者的辨证结论做为标题, 置于篇首,并列为目录,附于书前。这是我们最大的改动之处,特加说明。本书的书名,题淤原本封面,原分二卷,丑旁有“文波珍藏”字样,并为同一人手笔,而与原文字迹不类。故书名可能不是原作者所题。 (据耿鉴庭同志考查,文波即王堉之子,在封底尚有一段说明。但我们摄回之胶片上无此段文字,故未敢断定。)

从楼主提供的这个案子看,理法顺畅,却是好案
⬅ 蔡小荪治男子不育症经验 江西中医药1998 年第29 卷第6 期 老茶馆 治女性不孕症秘方(8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