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方改良成药讨论】眩晕宁片与泽泻汤

2016-09-07 13:09 楼主
仲景原书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痰饮咳嗽第十二)
眩晕宁片说明书:
主要成分:
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制)、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

本药为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复合加味而成。用泽泻汤泻痰湿补太阴脾胃;用二陈汤化痰阻治眩逆;用二至丸加牛膝滋补少阴肾精;用菊花平肝清热泻厥阴。
个人认为本药抓住了眩晕的主要病机,不失为经方的发扬恢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9-07 13:13 3楼
美中不足的是,本方重视脾胃和三阴,对三阳,尤其是胆火和肠胃湿热考虑的不够,这也是成方的偏颇之处。本药个人认为脾虚痰阻,肾精虚弱宜,肝火亢盛,或风热上扰,悉皆不宜。
2016-09-07 13:18 4楼
【眩晕宁片方】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区别:
前者健脾利湿中有补肾泻肝,后者健脾和胃中有潜镇熄风。
【眩晕宁片方】与【清眩丸】的区别:
清眩丸方: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
前者治脾虚痰阻,肾虚内伤之眩晕;后者治外感风热,上扰头目之眩晕。
2016-09-07 13:30 5楼
先顶一下
2016-09-07 15:12 6楼
不好比较,因为没有药量。
正如楼主所说湿热痰阻不宜。
2016-09-07 15:15 7楼
不过痰和饮是两个概念,有痰可能会有饮,有饮不一定有痰。
2016-09-07 15:44 8楼
师法仲圣 说:
仲景原书原文: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痰饮咳嗽第十二)
眩晕宁片说明书:
主要成分:
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制)、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

本药为泽泻汤、二陈汤、二至丸复合加味而成。用泽泻汤泻痰湿补太阴脾胃;用二陈汤化痰阻治眩逆;用二至丸加牛膝滋补少阴肾精;用菊花平肝清热泻厥阴。
个人认为本药抓住了眩晕的主要病机,不失为经方的发扬恢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师法仲圣 说:
美中不足的是,本方重视脾胃和三阴,对三阳,尤其是胆火和肠胃湿热考虑的不够,这也是成方的偏颇之处。本药个人认为脾虚痰阻,肾精虚弱宜,肝火亢盛,或风热上扰,悉皆不宜。

师法仲圣 说:
【眩晕宁片方】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区别:
前者健脾利湿中有补肾泻肝,后者健脾和胃中有潜镇熄风。
【眩晕宁片方】与【清眩丸】的区别:
清眩丸方: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
前者治脾虚痰阻,肾虚内伤之眩晕;后者治外感风热,上扰头目之眩晕。
中医是辨证论治,大部分病症都有不同的证型;
而成药是一个固定的方子,只适合于某一种或者几种证型,不可能通治。

所以选购非处方成药,也需要具备一些中医的基础知识和素养。
2016-09-07 15:59 9楼
以下资料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卷]<眩晕词条>:

《内经》指出眩晕多为肝的病变。汉代《金匮要略》认为,眩晕是痰饮的表现;《伤寒论》认为,眩晕是误汗致虚的结果。金元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发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眩晕多属风火为患;张子和《儒门事亲》、朱丹溪《丹溪心法》则从痰立论;李东垣《脾胃论》倡言气虚等。明代张景岳荟萃众说,提出无虚不能作眩,治疗应以治虚为主的观点。

眩晕临床上以虚实兼见,或本虚标实较多见。

针灸对眩晕有一定效果,以百会、涌泉为主穴。阴虚加太溪、阴陵泉,气虚加气海、冲阳,血虚加膈俞、脾俞,虚火加太冲、复溜,实火加行间、内庭。艾灸百会穴,适用于各种虚证眩晕;痰饮所致的眩晕,可针刺丰隆、内关,用泻法。
2016-09-07 18:30 10楼
江海余生 说:
不过痰和饮是两个概念,有痰可能会有饮,有饮不一定有痰。
饮证日久变成痰,应该是这意思吧。
2016-09-07 18:31 11楼
江海余生 说:
不好比较,因为没有药量。
正如楼主所说湿热痰阻不宜。
二陈汤应当有化痰阻的作用吧。
⬅ 此风寒?风热? 老茶馆 经方大师江尔逊:小柴胡汤治虚人感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