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柴胡汤乃和解剂非泻下剂,兼析经方大黄量效病位主证关系

2017-03-31 08:19 12楼
梦回杏林 说:
谢谢阳老师鼓励、指点。

汉代一两等于现在3克计算大黄的用量,正是基于当今临床实际情况的
[大柴胡汤]中的大黄用6克的多,用30克的少,您可能也不会开这么大的量吧,如果大黄用30克,那柴胡该用120克。
即使大黄用30克,久煎之后也相当于制过了,[大柴胡汤]中大黄并不后下,而且要去滓后再煎,从一斗二升水浓缩到3升,大黄的泻下力道会大减。黄煌教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案中制大黄非用于泻下,其量也多在10-15克左右。

[大柴胡汤]是不是少阳和解剂,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一下其他医家的观点:
http://cn.bing.com/search?setmkt=zh-CN&q=大柴胡汤是少阳和解剂吗

另外,夏质彬的《金匮要略治法类疏》一文谈论和解法时,有这样两段论述:
“黄疸病,腹痛而呕者,是邪在少阳,宜柴胡汤,然《黄疸病篇》原文中未明示是小柴胡汤或大柴胡汤,《医宗金鉴》对此认为:“呕而腹痛,胃实热也,然必有潮热便硬,始宜大柴胡汤两解之;若无潮热,便软,则当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和之可也”。因此,临床可根据具体病情。斟酌选用。”

“[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腑泻满,适用于热结在里,邪在少阳阳明之证治。证见往来寒热,郁郁微烦,胸胁苦满,按之心下满痛者,宜用大柴胡汤两解表里。目前临床上运用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急腹症,取得了良好疗效。”

浏览附件83555
伤寒的用药剂量,要研究还是以他的原量为好,只要证辩对了,真的只要一剂愈,学习李可老先生吧,你用现代的换算剂量,去研究伤寒,永远得不到真谛。说老实话,我也时常用一些大剂量的霸药,黄芪用到250g,鸡血藤用到150g,生地用到100g以上,地骨皮是用到90g……病案我不发表,怕人骂,现在人学伤寒不去钻研伤寒的原文,到去找资料,找名家,抄袭别人的,这是很容易误入支途的。
仲师没有讲和解一法,和解一法,是后人强加的,是邪说。
仲师也讲顾阴的,尤其是阳明病,伤寒110条111条113条116条,尤其火邪所致病,仲景都要求顾阴,阴促了,得汗而解,阴复了,得利而解,阴复了得小便而解,阴复了得屎了而解,后世一些补阳派,说什么以阳主阴,仲师只顾阳,是对仲师理论的歪曲,而后代的温病学,充实了这一理论,……
2017-03-31 08:51 13楼
邪去则化源不绝。党参用之气喘神昏,痰闭涎流,化源决绝的情况,说明这个养正和人体的正不是完全符合。
同理,大黄也有用之神清气爽,纳食加增的。
那么说药物不能完全脸谱化。
从伤寒全书看加党参,渴,化燥。大黄,治气入腑的承气,治血结在腑的抵挡,陷胸,泻心。给邪出路嘛。是不是有麻子仁的下燥热互结。
和解,这是合邪治法。一面寒一面热,所以柴桂姜,一面食结一面浮散,所以大柴胡,一面风一面燥,所以小,一面浮散一面水结,所以加芒硝,一面浮散一面痰火上冲,所以加龙牡。大概这么个意思吧,不见得准确。
这是我的理解。
2017-03-31 09:38 14楼
刘国栋 说:
邪去则化源不绝。党参用之气喘神昏,痰闭涎流,化源决绝的情况,说明这个养正和人体的正不是完全符合。
同理,大黄也有用之神清气爽,纳食加增的。
那么说药物不能完全脸谱化。
从伤寒全书看加党参,渴,化燥。大黄,治气入腑的承气,治血结在腑的抵挡,陷胸,泻心。给邪出路嘛。是不是有麻子仁的下燥热互结。
和解,这是合邪治法。一面寒一面热,所以柴桂姜,一面食结一面浮散,所以大柴胡,一面风一面燥,所以小,一面浮散一面水结,所以加芒硝,一面浮散一面痰火上冲,所以加龙牡。大概这么个意思吧,不见得准确。
这是我的理解。
和解,是合邪的治法,那大青龙,表寒里热,小青龙,表寒里饮,麻附细,太少两感,……这些治法,都叫和解法了,
2017-03-31 09:54 15楼
所有的方剂都是和解剂,都是和解阴阳嘛!
所有的治法都是扶阳,都是使身体健康,阳气复旺嘛!
那还学个啥呀?
2017-03-31 10:33 16楼
第一方,桂枝汤就是和解剂。
有的东西,讲再多估计大家也会有争论。
为何要和解,因为邪气有复合型的。比如说风,邹澍说,内寒,外之阳气不能入内,盘旋为风,内燥,阴不能载阳,阳化为风。暑,易化燥,有湿抟结,燥湿热同在。
不是说在那条经的事儿,是邪气类型。阳明经就不用桂枝汤了?
老有事儿,有时间再聊。
2017-03-31 10:38 17楼
阳春肽 说:
伤寒的用药剂量,要研究还是以他的原量为好,只要证辩对了,真的只要一剂愈,学习李可老先生吧,你用现代的换算剂量,去研究伤寒,永远得不到真谛。说老实话,我也时常用一些大剂量的霸药,黄芪用到250g,鸡血藤用到150g,生地用到100g以上,地骨皮是用到90g……病案我不发表,怕人骂,现在人学伤寒不去钻研伤寒的原文,到去找资料,找名家,抄袭别人的,这是很容易误入支途的。
仲师没有讲和解一法,和解一法,是后人强加的,是邪说。
仲师也讲顾阴的,尤其是阳明病,伤寒110条111条113条116条,尤其火邪所致病,仲景都要求顾阴,阴促了,得汗而解,阴复了,得利而解,阴复了得小便而解,阴复了得屎了而解,后世一些补阳派,说什么以阳主阴,仲师只顾阳,是对仲师理论的歪曲,而后代的温病学,充实了这一理论,……

关于经方的用量,我赞同仝小林教的观点:
药物有一个范围较大的“剂量域”,以适用于内伤、外感、急症、缓症等不同的临床需要。
比如黄连,其剂量域可能是1克-120克。

另外,据最新拷证,汉代一两等于现在13.8克,而非以前认为的15.6克。
2017-03-31 10:48 18楼
刘国栋 说:
大柴也算和解剂。毕竟还有柴胡姜枣。药量大则直下下焦,丸散则散逸于上。这个是符合临床的。
条文言大柴胡下之,的确是下了,重结果。不过往往邪气未全入腑。
不过楼主你啥事儿都问百度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值得提倡,专业的问题,科普类的解释能权威?条文都在去找来看看是不是有表里症,不就知道是不是和解了吗?

原来常用谷歌学术搜索,现在谷歌网站打不开了,就用的微软的必应,百度我很少用。

大柴胡在《方剂学》中就是归为和解剂,可以参看邓中甲教授《方剂学》讲义中的相关章节。
2017-03-31 10:49 19楼
梦回杏林 说:
从大柴胡汤的主证病位:“心下”,
及现代重要应用范围:“肝胆病、胰腺炎”,
也可以看出它的主要作用是“和解少阳”而非“泻下”。
连小承气汤中的大黄也是三两,多于大柴胡汤,而小承气汤也才是个缓下剂,仲师用来“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
关于阳明泻下剂三大承气汤用法,
满大于热(或只满不热,)用小承气汤,
热大于满(或只热不满)用调胃承气汤
热满都实的用大承气汤。
仲景是讲究护胃气的。
在疑有腑实证,而又不感觉定的,以小承气探之,转气,有燥屎可用攻,反之不能,不要把伤寒的一些话断章取义,而扭曲,208条,就是讲若腹大满不通者,是个小承气证,只能用小承气攻,不能用大承气大泻,不要把这个微和胃气,就觉定小承气证,不适。
2017-03-31 10:56 20楼
梦回杏林 说:
从大柴胡汤的主证病位:“心下”,
及现代重要应用范围:“肝胆病、胰腺炎”,
也可以看出它的主要作用是“和解少阳”而非“泻下”。
连小承气汤中的大黄也是三两,多于大柴胡汤,而小承气汤也才是个缓下剂,仲师用来“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
209条,也是疑有阳明腑实证,用小承汤轻泻试探,少少与之,而且小承汤大黄量也要45g,而不是你说的几克。这一条是讲:阳明病,潮热,是每到下午晡时发热,大便微硬,是稍硬,可以用大承气攻下,不硬者,不要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怀疑是热结阳明有燥屎的,欲知之法,可给小承气少少与探之,汤入腹中,若矢气了(打屁了),就可用大承气攻,若不矢气,必初硬后溏,是中阳虚,就不要用大承气攻,若攻了,中阳脾更伤,一定腹胀满不能食,如果渴了饮了水,饮水了也要哕,因为是中阳脾太虚不能运水,以后发热,大便又硬而少的,可与小承气轻泻微和胃气,服了不打屁,千万不要用大承气去攻伤中阳。累了,休息了。
⬅ 脏腑经络解析桂枝汤小柴胡汤立体结构 老茶馆 伤寒论条辨第一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