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论仲圣伟著[ 麻仁丸 ]属何证

2017-05-02 22:49 楼主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伤寒论》阳明篇, 共有2条。一是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二为原文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医家对于脾约有“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脾土过燥”、“脾阴约少”等诸多解释。

1 “胃强脾弱”之说不成立
《医宗金鉴》云“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胃气强,脾阴亦虚也”;王晋三说“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此都明指“脾约”为“脾阴虚”,进而“脾弱”。然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
理论上胃强脾健则水谷运化正常,胃强脾弱则运化失健,应发生泄泻下利而不是便结。若脾弱,“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约束胃中之谷耶”,则不可能大便干结。且假若脾弱脾阴亏虚,体内水津亏少,其小便则不当数而当少。“小便数,大便硬,胃家实,乃可攻之”,此病在胃;小便少,大便溏,应为第191条所提到的“胃中冷,水谷不别故”,这才是所谓的脾弱或脾虚。再者,有些病人小便多而大便干,特别是喜饮浓茶之人在饮茶之后常有类似脾约证之大便干硬、小便频数症。亦有服利尿药而导致肠道重吸收水分过多而导致便秘者。由此可看出,小便数而大便硬是津液输布上的问题,而不是脾的运化功能变弱的问题。此外,从以方测证的角度,麻子仁丸组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可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其病证基础。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故此处“脾约”并非“脾弱”。

2 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与脾约证
麻子仁丸证的的辨证眼目为大便硬,小便数,与《伤寒论》中所述脾约证之症状同,但二者不可等同,小便数可非脾所因,胃热亢盛迫津外泄,同样可以导致小便数。故可理解为,《伤寒论》之麻子仁丸证与脾约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脾约证可以麻子仁丸治之,但麻子仁丸证却不只脾约一类,故临证用麻子仁丸不可拘泥于脾约一证,若方、证相和,即可大胆用治。

3 肺失传送,脾亦失调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运输到膀胱的,而是通过脾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到达膀胱的。是肺失传送之职,脾亦失转输之权,方出现大便燥结。
《伤寒论》中以麻子仁丸治以脾约证,以方测证,观麻子仁丸的组方用药,大黄主泻热,使热不得约束脾主为胃家行其津液;杏仁泻肺,使肺协调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药泻肝柔肝,使肝气疏达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克于脾;枳实 清脾热而理脾气,使气机得以通畅;厚朴一则增强枳实理气下行,一则制约大黄、枳实寒性太过而不伤脾气,使脾气既不为热约,又不为寒凝。可见,脾约证与肺、胃、脾与肝皆有一定关系,不可单论脾胃。


4 “脾胃湿热相搏”或可通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 通。而《金匮要略》仲景提及“趺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即脾约、霍乱及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水湿不运,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胱则 小便数。
故脾约证可视为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以此思之,或可通,学者当斟酌。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作者:刘湘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5-02 22:49 2楼
2017-05-03 12:16 3楼
先顶一下。
2017-05-03 22:15 4楼
师法仲圣 说:
本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伤寒论》阳明篇, 共有2条。一是原文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二为原文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后世医家对于脾约有“脾不能为胃行津液”、“脾土过燥”、“脾阴约少”等诸多解释。

1 “胃强脾弱”之说不成立
《医宗金鉴》云“今脉浮而涩,胃阳实也,则胃气强,脾阴亦虚也”;王晋三说“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此都明指“脾约”为“脾阴虚”,进而“脾弱”。然仲景说胃强,原未说脾弱。
理论上胃强脾健则水谷运化正常,胃强脾弱则运化失健,应发生泄泻下利而不是便结。若脾弱,“脾弱不能约束胃中之水,何以反约束胃中之谷耶”,则不可能大便干结。且假若脾弱脾阴亏虚,体内水津亏少,其小便则不当数而当少。“小便数,大便硬,胃家实,乃可攻之”,此病在胃;小便少,大便溏,应为第191条所提到的“胃中冷,水谷不别故”,这才是所谓的脾弱或脾虚。再者,有些病人小便多而大便干,特别是喜饮浓茶之人在饮茶之后常有类似脾约证之大便干硬、小便频数症。亦有服利尿药而导致肠道重吸收水分过多而导致便秘者。由此可看出,小便数而大便硬是津液输布上的问题,而不是脾的运化功能变弱的问题。此外,从以方测证的角度,麻子仁丸组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而成,可看出胃中燥热积滞是其病证基础。正如喻嘉言云:“脾弱当即补矣,何者方中反用大黄、枳实、厚朴乎!” 故此处“脾约”并非“脾弱”。

2 麻子仁丸证不等同与脾约证
麻子仁丸证的的辨证眼目为大便硬,小便数,与《伤寒论》中所述脾约证之症状同,但二者不可等同,小便数可非脾所因,胃热亢盛迫津外泄,同样可以导致小便数。故可理解为,《伤寒论》之麻子仁丸证与脾约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脾约证可以麻子仁丸治之,但麻子仁丸证却不只脾约一类,故临证用麻子仁丸不可拘泥于脾约一证,若方、证相和,即可大胆用治。

3 肺失传送,脾亦失调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并不是由脾运输到膀胱的,而是通过脾运输到肺,通过肺的通调水道作用到达膀胱的。是肺失传送之职,脾亦失转输之权,方出现大便燥结。
《伤寒论》中以麻子仁丸治以脾约证,以方测证,观麻子仁丸的组方用药,大黄主泻热,使热不得约束脾主为胃家行其津液;杏仁泻肺,使肺协调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偏走水道;芍药泻肝柔肝,使肝气疏达脾气运化水津而不克于脾;枳实 清脾热而理脾气,使气机得以通畅;厚朴一则增强枳实理气下行,一则制约大黄、枳实寒性太过而不伤脾气,使脾气既不为热约,又不为寒凝。可见,脾约证与肺、胃、脾与肝皆有一定关系,不可单论脾胃。


4 “脾胃湿热相搏”或可通
若脾弱不运水湿,当致泄泻而不能导致大便坚:若胃燥阴伤则小便数之理难 通。而《金匮要略》仲景提及“趺阳脉浮而涩”且脉证俱全者共3条,即脾约、霍乱及胃反。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湿邪阻滞,气机升降失常。从临床而言,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滞。由于胃喜湿恶燥,若脾为胃热所约,水湿不运,必致湿热搏击,气机郁滞,升降失常,浊气不降则大便硬;津液偏渗膀胱则 小便数。
故脾约证可视为阳明之变证,即:脾胃湿热相博,脾约气结,升降失常,津液输布失衡,故以小承气清化湿热,理气通便,配伍麻子仁之润、芍药之缓,妙在杏仁之宣。以此思之,或可通,学者当斟酌。

本文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作者:刘湘云

老师这个主题提得好!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个人认为:
1、小便数不等于小便总量多,小便数可能是湿热尿黄刺激尿道而引起便意所致,每次小便的量不一定多。
2、仲景说“小便数者,大便必硬”,只是对症状的客观表述,并未明示其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一定是因为小便数才导致了大便硬,而有可能是体内有热(湿热)导致了“小便数”和“大便硬”两个症状的同时出现。


我也早有“麻仁丸证”具有“湿热”病机的(不成熟的)看法:
/threads/420742/#post-1371081
梦回杏林 说:
脾约证是不是胃强脾弱呢?脉涩是湿热阻络吗?
胃强多食生湿热,脾弱受湿热所困而运津不利,尿道因湿热刺激而出现尿频,大便因津亏而结。
[麻子仁丸]是小承气汤加麻仁、白芍、杏仁,杏仁除润肠通便,是否还降肺气利水排湿热呢?
和[大承气汤]证和[小承气汤]证相比,脾约证的特点是没有明显的潮热和腹痛,尿量偏多。
2017-05-03 22:34 5楼
再看,同样一个脉象:“趺阳脉浮而涩”,
见于偏实证的“脾约”时意义为:“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见于偏实证的“胃反”时意义为:“浮则为虚,涩则伤脾
以此推思,同样一个“小便数”,见于“肾气丸证”时,病机为“肾气虚寒”,小便数而清长;
见于“脾约证”时,病机有可能为“脾胃湿热相搏”,小便很有可能是数而短赤。

可见:
1、一种脉、一个证,究竟反映出什么样的病机,要与“见于何病”、“还有何证”相参,综合分析;
2、伤寒以六病为纲、方证为目,金匮以杂病为纲、方证为目。要先辨病、后辨证;
3、读《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一定要与上下文及相似相反条文同参,析方要与类方加减方比对分析。

个人浅见,仅作探讨。

======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目闰 目闰 而短气。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右六味,末之,炼蜜和丸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渐加,以知为度。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 脏腑经络解析桂枝加葛根汤 老茶馆 简单说说五运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