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欢迎补充】仲圣伟著中必须遵守计量配比的几个方剂

2017-06-26 12:55 12楼
梦回杏林 说:
柴胡性微寒(《中药学》),至少是性平(《本经》),[小柴胡汤]里面用性微温(《中药学》)的生姜来散寒散水。

柴胡虽归于解表药(《中药学》),但它不能发汗。《神农本草经》说:“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可见柴胡是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能。
[小柴胡汤]也不是发汗剂。少阳病禁汗、吐、下,只能用和法。[小柴胡汤]是少阳病主方,因此又名“三禁汤”。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作用,一是可以解热,二是能疏通少阳枢机,让体内的郁热透散出去,体表有点汗也是因为体温高且无表证的缘故,非柴胡药力所致。如果兼有太阳表邪未解,才需微微发汗解肌,此时用[小柴胡汤]要做加减:“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四逆散证”没有明显的发热,所以柴胡与“炙甘草、枳实、芍药”分量相等,也不“去滓再煎”,主要用其疏通少阳、透散郁热的功效。

《伤寒论》第101条、第149条中的“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均是因为少阳病被误下之后,正气不足,人体自我振奋以驱邪外出的一种现象。就像突然遇到寒冷侵袭时打寒颤、打喷嚏一样,属于机体自身的一种应激反应,不是[小柴胡汤]发汗所致。



赞同老师对“麻杏石甘汤证”的解析,表里俱热,肺热喘息为主,所以轻用麻黄微汗解表、宣肺平喘,重用生石膏清里、泻肺热。
是的。以前看医案,也有用小柴胡汤,柴胡用到30-40克,冒大汗而解的病例。但这不能说是小柴胡汤的本意。
因为本身单用小柴胡的话,肯定表证没了,又里有热,肯定有汗,本身腠理就疏松。柴胡行气,其性轻清,因势利导,药后如果出汗很正常。但这不能说小柴胡汤就是发汗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2017-06-26 16:03 13楼
师法仲圣 说:
是的。以前看医案,也有用小柴胡汤,柴胡用到30-40克,冒大汗而解的病例。但这不能说是小柴胡汤的本意。
因为本身单用小柴胡的话,肯定表证没了,又里有热,肯定有汗,本身腠理就疏松。柴胡行气,其性轻清,因势利导,药后如果出汗很正常。但这不能说小柴胡汤就是发汗药。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妙就妙在“因势利导”!
太阳表证已解,邪气入内与正气交争于半表半里而出现往来寒热,致使邪郁少阳、枢机不利,这是主要的病机。
柴胡黄芩8:3,柴胡多于黄芩,疏热散邪>凉血解毒。以疏通少阳枢机为主,因势利导,用柴胡、生姜使大部分热邪、湿邪透散出去,再用黄芩解除已入血分的热邪,用半夏化掉痰邪,同时生姜还能和胃、半夏还能止呕。
这种治法很有智慧,可谓四两拔千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若多用黄芩,如同以“进屋清剿”为主,难免会多打烂一些“坛坛罐罐”,病邪虽然得除,正气也多耗伤。
从《伤寒论》“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可以看出:病进少阳,正气本已不支,护正而退邪尤为重要,所以[小柴胡汤]中还有3味益正的药,即人参、大枣、和炙甘草,体现了仲师治病攻邪时始终不忘“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
2017-06-26 21:06 14楼
补充:
炙甘草汤,生地滋心肾之阴而养血、炙甘草健脾胃而生血,两药量都需大。
理中丸与人参汤,仅仅是剂型,和甘草炙用与否的差别,就一个治脾虚下利,一个治寒气胸痹。
乌梅丸,乌梅须重用。
2017-06-26 22:32 15楼
三黄泻心汤,麻沸汤(开水)泡,不能煮,煮则治里热兼实,热重于实诸症,泡则味轻气薄,入上焦清热止吐衄血矣。
2017-06-26 22:34 16楼
黄芪桂枝五物汤,生姜必须重用些,解表散风邪。
2017-06-26 22:42 17楼
师法仲圣 说:
仲圣方剂大多只需师其药义,不必完全按原量原比例用。但有些方子则不然,改变了配比就意味着大不相同。兹列举如下:

桂枝汤、桂芍必须等量,以调和营卫;
小柴胡汤、治外感,柴胡:黄芩=8:3;
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只是计量差别,但前者攻下通便、和腑清热,后者以下法通胃消胀。前者重在去实、通便,后者重在破气、消胀。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炙去皮 枳实三枚 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麻杏石甘汤,石膏多于麻黄,因汗出,当用石膏制约麻黄发汗,而只用其宣肺之性。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黄连用量应少,胃热重可稍加,但芩连总量不超过姜夏总量。
黄连汤黄连应用常量。

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如果不非得这样,麦冬也必须远远多于半夏。

小建中汤,芍是桂的一倍。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附子、干姜用量、炮制与否的差别,有的重回阳,有的重止泻。

肾气丸,地:萸:药:苓:泽:丹:桂:附=8:4:4:3:3:3:1:1。

枳术汤,枳实:白术=7:2。

五苓散,用量 泽>苓=猪=术>桂。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量: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意为“远大于”。歌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桔梗汤,桔梗:甘草=1:2。若倒过来,则伤胃(个人经验,泡桔梗甘草水,桔梗放多了的话,就会胃里不适,往上反。而且也有资料证实这一观点)。

欢迎补充!
“桂枝加桂汤,桂是芍一倍。与小建中汤正好相反。”
[桂枝加桂汤]桂芍比是5:3
2017-06-26 23:44 18楼
师法仲圣 说:
三黄泻心汤,麻沸汤(开水)泡,不能煮,煮则治里热兼实,热重于实诸症,泡则味轻气薄,入上焦清热止吐衄血矣。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2017-06-27 06:26 19楼
梦回杏林 说: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是俺研习条文不精,惭愧惭愧。
2017-06-27 06:27 20楼
梦回杏林 说:
三黄[泻心汤]是要煎煮的,而且要顿服。
“吐血,衄血”是血热妄行,需要清血分实热,药力要走血,药性要重浊,药势要沉降
上焦的热是从中焦去的,所以用大黄清阳明胃热、黄连清厥阴肝热、黄芩清少阳胆热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胃热气痞,所以用麻沸汤渍服,取其轻扬去其厚重,偏走气分
[附子泻心汤]治胃热肾寒,也用麻沸汤渍服,避免药性重浊下行影响附子温煦下焦
此二方需分温再服,日剂量虽同,但单次给药量减半,分别避免药性走血、药势下沉

个人浅见,不一定对,仅作探讨。

======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很对,附子泻心汤是单熬附子,让药性进入下焦,芩连走上焦,并行不悖,实在是妙!
⬅ 喝玫瑰花茶为啥会腹泻 老茶馆 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小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