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地看待“补药”】从《千金方》“巴郡太守三黄丸”说起

2017-07-02 12:48 楼主
唐代药王孙思邈真人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巴郡太守进献给当时皇帝的补益方“巴郡太守奏三黄丸”,其主治功能、用量倚重都很有意思: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
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

1、这个源于仲圣[三黄泻心汤]的三黄丸为何成了治疗“五劳七伤,不生肌肉”的补方?

其实,古代中医形成了“以通为补”“去邪扶正”的重要理论,这个三黄丸是巴郡太守进献给皇帝的,想必当初也是经过了一些考量。皇帝位高权重,衣食丰足,膏粱厚味肯定少不了吃,中焦湿热、肝胃火盛也是常见之证。而反出现“不生肌肉”“消渴”,恐怕也是肝胃火盛伤津,消烁肌肉造成。
仲圣伟著中[三黄泻心汤]原文,为何说“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仲圣为何在[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法中写道:“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大黄蛰虫丸]为何“缓中补虚”?
这都是取清湿热火邪,而气血阴液自复的治疗方法。习惯了不足就补益填塞的思维,是否也思考过邪对正的反作用呢?

体格瘦而面上出油、皮肤疮疖、烦躁易怒、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喜食厚味、大便干燥或热痢、舌苔黄腻,应是这张“补”方的适应症。这类体质的患者,去掉湿热,就保护了正气不被消耗,自然能“走逐奔马”。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7-02 13:17 2楼
2、三黄用量四季不同,何意?

一家之言:
三黄泻心汤中,
大黄主清胃肠实邪兼热,其性走里攻下,且作用非常深层;
黄连主清脾胃大肠湿热、兼可清心火;
黄芩主清肝胆湿热火盛、兼可清肺凉血,芩连的作用层次当然比大黄浅。

“太守三黄丸”四季加减法中,
春季芩连并重等量,因春季属肝阳生发之季,芩连治肝热肝火、平肝木生发太过;
夏季大黄用量显轻,黄连最多,黄芩亦增。因夏季天热,人体内也难免产生湿热,故仅多用芩连清有余之湿热,少用大黄走逐攻下,防止“大炮打蚊子”;
秋季黄芩用量显多,因秋季气燥,肺火易盛,故重用三黄中独具清肺之能的黄芩;
冬季大黄用量达五两,最多,因冬季人民多穿着厚实,保暖得当甚至过分,饮食多温热,使得体内本身积存的热邪不断深入,更加积存于里,甚至形成实邪。故用大黄直捣黄龙,通扫湿热浊邪。
从对[ 太守三黄丸 ]四季加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妙处。
2017-07-02 14:08 4楼
张子和曰∶初虞世言,凡渴疾【未发疮疡,便用大黄寒药,利其势使大困,火虚自胜,如发疮疡,脓血流漓而消,】此真格言也。故巴郡太守奏三黄丸,能治消渴。

(糖尿病无并发症时立刻用三黄制剂)
(须药证体质相对)
2017-07-02 14:09 5楼
译文:
初虞世说,但凡渴病没有发疮疡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大黄这样的寒药,壮大寒凉的气势使得病势受困,火势虚弱之后自然就能够痊愈;
如果是引发疮疡,疮疡发到脓血淋淋之后就会变成消症,这真是金标准。所以巴郡太守用三黄丸就能够治疗消渴。
2017-07-02 14:15 6楼
余尝以隔数年不愈者,三黄丸减去朴硝,加黄连一斤,大作剂,以长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数百次,
以桂苓甘露饮、白虎汤、生藕节汁、淡竹沥、生地黄汁,相间服之,【大作剂料,以代饮水,】不日而痊。故消渴一症,调之而不下,则小润小濡,固不能杀炎上之势;下之而不调,亦旋饮旋消,终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调之而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治疗糖尿病必须润攻并重,用药量要大,用药频率要密)
(一切慢性病必须管住嘴)
(伟大领袖毛主席1958年总结的养生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2017-07-02 14:34 7楼
注:
张子和桂苓甘露饮
茯苓 泽泻 石膏 寒水石 葛根各一两 白术 肉桂 人参 藿香各五钱 甘草 滑石各二两 木香一钱
2017-07-02 15:19 8楼
好文章。
2017-07-02 18:02 9楼
子樵 说:
好文章。
谢谢支持。
2017-07-02 18:54 10楼
师法仲圣 说:
唐代药王孙思邈真人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巴郡太守进献给当时皇帝的补益方“巴郡太守奏三黄丸”,其主治功能、用量倚重都很有意思:

巴郡太守奏三黄丸

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
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加减和捣,以蜜为丸如大豆,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取下而已,一月病愈。久服走逐奔马,常试有验。

1、这个源于仲圣[三黄泻心汤]的三黄丸为何成了治疗“五劳七伤,不生肌肉”的补方?

其实,古代中医形成了“以通为补”“去邪扶正”的重要理论,这个三黄丸是巴郡太守进献给皇帝的,想必当初也是经过了一些考量。皇帝位高权重,衣食丰足,膏粱厚味肯定少不了吃,中焦湿热、肝胃火盛也是常见之证。而反出现“不生肌肉”“消渴”,恐怕也是肝胃火盛伤津,消烁肌肉造成。
仲圣伟著中[三黄泻心汤]原文,为何说“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仲圣为何在[黄芪建中汤]的加减法中写道:“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大黄蛰虫丸]为何“缓中补虚”?
这都是取清湿热火邪,而气血阴液自复的治疗方法。习惯了不足就补益填塞的思维,是否也思考过邪对正的反作用呢?

体格瘦而面上出油、皮肤疮疖、烦躁易怒、口干舌燥、手足心热、喜食厚味、大便干燥或热痢、舌苔黄腻,应是这张“补”方的适应症。这类体质的患者,去掉湿热,就保护了正气不被消耗,自然能“走逐奔马”。

膏粱厚味者,祛其碍正之实邪即是补;
粗茶淡饭者,资其养正之所需方为补。

四川(古代包含巴郡)是中药材之乡。
巴蜀之地盛产三黄,而且品质皆上乘。
处方中常可以见到川连、川军、川芩。
岳美中说川陕的柔和,河北的易腹痛,
焦东海说甘肃礼县的止血好副作用小。
巴郡太守贡皇室的土特产真价廉物美。

老师分析透彻,谢谢分享三黄丸资料。
2017-07-02 19:55 11楼
师法仲圣 说:
余尝以隔数年不愈者,三黄丸减去朴硝,加黄连一斤,大作剂,以长流千里水煎五七沸,放冷,日呷之数百次,
以桂苓甘露饮、白虎汤、生藕节汁、淡竹沥、生地黄汁,相间服之,【大作剂料,以代饮水,】不日而痊。故消渴一症,调之而不下,则小润小濡,固不能杀炎上之势;下之而不调,亦旋饮旋消,终不能沃膈膜之干;下之调之而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

(治疗糖尿病必须润攻并重,用药量要大,用药频率要密)
(一切慢性病必须管住嘴)
(伟大领袖毛主席1958年总结的养生原则: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
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这句话太重要了。
⬅ 伤寒论“心下痞”病机方证略疏 老茶馆 《类经图翼·南北政说》释读( 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