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冲、劳宫穴位置考

2010-06-28 11:49 楼主
中冲、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井木穴和荥火穴,都是临床常用腧穴,但在古今针灸医籍中,对这两穴的位置,定位不一,且涉及手厥阴心包经在指掌部的经脉循行部位问题,兹作小考,提供参考。

一、几种不同的定位

(一)中冲穴,定位有二:

1.“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宗此说者即以《灵枢》原文为据。近代著作描述为“在中指尖端的中央”,“于中指之尖端取之”,其意相同。

2.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叶陷中”。此说以王冰注解为始,王氏首先提出“在爪甲角”,并认为《甲乙经》所说的“在手中指之端的‘端’字,是指末端。而非尖端,因《甲乙经》定厉兑,关冲、窃阴、大敦等穴均在‘指端’云”,故中冲穴应与少商、少冲等穴一样,在爪甲角。但王氏未说明在那一侧,以致如《针灸大全》则谓:“中指内端是中冲”,近代著作《针灸学》则定在“中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许”。因此又增加了“在桡侧”还是“在尺侧”二种不同意见。

(二)劳宫穴,定位有四:

1.“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

2.“在掌中央动脉中”。亦即“以屈无名指取之”。

3.在“手掌心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在第二、三掌骨间)”。

4.“屈中指无名指两指缝中,适当中指无名指二掌骨之间”。亦即在“第三、四掌骨本节后”。

以上四种不同定位,简言之,主要在于“二、三掌骨间”,抑或“在三、四掌骨间”的问题。如《铜人》称“以屈无名指取之”,当是指在三、四掌骨间。《针灸资生经》认为“当屈中指为是,今说屈第四指,非也”,即是指二、三掌骨间。他如《十四经发挥》持析衷态度谓:“以今观之,莫若屈中指无名指两者之间取之为安。”《针灸大成》兼收上述三家之说,说明劳宫穴的定位在明代犹成悬案。而近代或据《铜人》,或据《资生经》,亦未统一。

二、从经脉循行路线和解剖学定位法厘定中冲、劳宫穴的位置

我们分析上述不同意见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对《灵枢》原文的理解不同和对人体上肢阴阳、内外归属条件不一所引起的。《灵枢》载述心包经的经脉循行有二处,其一为《灵枢·经脉篇》的“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其二为《灵枢·邪客篇》“心主之脉,出于中指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优行两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骨肉之际……”《黄帝内经太素》经注云“心主之脉从心包起,出于中指之端,即中指端内廉上入胸中……”后世由于对“中指端”“中指内廉”的理解不一,因而有①“……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到指端”;②“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内侧延展到中指末端”和③“进入手掌中,沿着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等三种解释。这三种解释,如果仅从文义上来分析,是很难判其是非的,但根据中医以阴阳内外来区分人体部位的原则,人体腹部为阴,背部为阳,手掌为阴,手背为阳。据此,在相同的条件下,阴部或阳部应同属一个方向,如《铜人》、《针灸大成》中的“仰人经图”“伏人经图”都按此原则划定人体位置。即人体直立时,两手下垂的位置为手掌向前,掌心与腹部的方向一致,而并非手掌向后或侧向身体,这与现在统一确定的解剖体位亦相符合。因此,掌心向前时,拇指侧为外侧,小指侧为内侧,而中指紧靠食指一侧为外侧(即挠侧),中指紧靠无名指一侧为内侧(即尺侧)。在明确上述体位的前提下,分析手厥阴心包经在指掌部的循行路线,经文中所说“出于中揩之端,内屈,循中指内廉以上,留于掌中”,即沿中指的靠近无名指一侧,亦即沿中指尺侧缘向掌心延展而进入掌中,“伏行两骨之间”,即在第三、四掌骨之间,“外屈,出两筋之间”,即斜向大小鱼际之间而上行。其支脉“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亦即自劳宫穴处分出,沿第三、四掌骨之间循无名指桡侧沿抵于指端。若手厥阴经主脉的循行,循中指桡侧缘,则这一支脉要越过第三掌骨,此在其它手经经脉的循行规律中,无相同之例,因此是错误的。

据上所述,我们认为劳宫穴的位置应在第三、四掌骨本节后,掌心第一横纹上,亦即屈无名指指尖所着处是穴。中冲穴则当在中指尺侧爪甲角,去爪甲一分处是穴。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分享一个教育孩子的视频 老茶馆 提高科学选人用人公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