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医学习

2018-06-12 18:46 楼主
先来看看我们数理化是怎么学习的。
先学定理,定律,公式,再讲例题,最后练习,在练习中加深理解掌握所学。大概这样一个过程吧。
现在中医怎么学的?院校不知道,师承也不清楚,我自学的,现在才发现找不到一本系统完整介绍中医定理定律公式的书!虽然后世各种学说都喜欢从内经寻找理论支持,但让内经来扮演这个角色,肯定不称职,其文字艰涩,论述散乱,不是大师给你讲解,根本就是一团麻。王洪图老师的内经讲座挺好,但还不够。
中医之牛顿力学的牛顿三定理在哪?中医生理,病理,脉理,药理之一以贯之道在哪?
伤寒论是什么?一本系统的包含病理的有标准答案的例题集。它除了答案标准外,最大贡献在于系统性,可以帮助你建立一套思辨体系,但毕竟它是偏向例题这个层次的,所以你一上来就学例题?基础够吗?当然例题背熟了也好用,遇到了得心应手。
能分辨太阳中风伤寒就入门了?门是什么,进了门,继续前行,必可登堂入室,就是入门后大成只是水磨功夫而已。必医理通达再印证于临床方成,故医理通达当为入门之标准。你把定理公式都学好了就算入门了。呵呵,简单吗?
可惜根本就没有专门讲门的书啊。《中医基础理论》仅是扫盲层次,丝毫未触及医理之核心。你得悟啊,有几人花功夫悟,又悟了多少?众医都愿意被称为明医即如是。要知道,名老中医之路里许多都讲越到后来越喜读内经。
中医医理当然有,只是散落于各个角落,没有大贤归纳总结啊。
万丈高楼平地起啊,连个地基都找不到。
我衷心希望有大师做此工作!
此学中医一难。

其次,中医太多形而上,而我们现在从小唯物科学观,不好理解。比如质量速度,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容易,而中医讲阴阳虚实,这是远离生活的东西,要建立这样的概念就困难些,而基于这些概念的运用就更不易理解,所以中医常常说悟,所谓悟也就是吃透这些东西。换句话讲,就是中医不够接地气,不够通俗易懂,如果能通俗化,何须悟来悟去!
此学中医二难。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6-12 20:36 2楼
对于业余中医爱好者来说,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大基础”分开来学工程量太大了,没必要。
一本《中医学概要》可以将老师说的“中医生理,病理,脉理,药理一以贯之”,然后学习伤寒金匮温病,有了基础再学经典,可以一开始就以病机解方证,以探求伤寒、杂病、温病之理。
而《内经》汇中医“基础理论、生理病理、医学思想、防治策略”于一体,可以从最重要的内容学起,从开始学中医的那天学起,贯穿整个学中医的过程,常品常悟,常读常新,会得到很多启发,对提升医术有重要作用。
2018-06-12 21:22 3楼
通俗,以感冒为例
为什么会感冒?

人是恒温动物,身体供应热量作活动所需并维持体温,而体表散发热量,这之间要保持平衡。

若体表一时散失了太多热量,而身体又未能提供足够补充,这个平衡就打破了,如果这个时间短身体也好,那么身体可以自己恢复平衡,反之身体不能恢复平衡就会生病,感冒就来了,所谓受寒伤风之类,所以当你感觉冷时要及时做好保暖。(相反,如果散热不及而郁积太多热量会怎样呢?)

体表散失过多能量,体表的各种代谢循环就会减缓失常(寒主凝滞),不能及时排走代谢物,存留的就会反过来进一步阻碍代谢(经络腠理阻塞),从而发生体痛头痛(不通则痛)等症。中医称寒主凝滞,经络堵塞,不通则痛,也好理解。(气血所行通道大者为经,小者为络;腠,皮之内,肤/肉之外的间隙;理,皮肤脏腑的组织纹理)

再看发冷,初期可以解释为失热过多,可当我们做好保暖,乃至盖上厚被子时,为何仍发冷?正是因为前述体表代谢循环失常受阻,供给体表的热量或者说能量就不能循其通道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也就不能发挥保暖温煦的作用,故仍感觉冷;反过来既然能量没有在正常生理活动中消耗,那么堆积起来就产生发热这个现象(郁积而化热),这样怕冷与发热就并存。就好比公司里各部门各安其职,就井井有条,如果人员不安其职,公司就混乱了。

就此感冒的几大主症,发冷发热,头项体痛都能轻松理解。

怎么治?

只要通道畅通,能量就可以循之正常运行,身体就恢复了。那么障碍在哪?乃前述之代谢废弃物阻滞,而人体7成为各种体液,体表废物主要为水湿,怎么排除?人体主要通过二便和汗排出废弃物,遵循就近原则,因停留在肌表层,汗解最为方便迅捷,阻碍既除能量自然自循其道而病解,故汗法乃外感不二之法。

由此可知,发烧了就用清热药退烧是很盲目的。你认为公司混乱是员工造成的,把他们都开了,公司就正常了?人都沒了,公司怎么运转?混乱是结果,是不安其职造成的,你要做的是让他们安其职。发烧是结果,要去除发烧的原因,而不是简单的把热镇压下去,不除因,安去果!

有时会发烧,有时又不烧,这是为何?这有两种情况。前面说主要由于堵塞而能量郁积发热,如果堵的越严重那能正常发挥作用的能量就越少,就越觉得冷,同时郁积的能量就越多,也就越热,所以烧的程度与冷的程度应该正比,如果我们感冒轻微只是略有发冷,那发热的程度也就低,体温上有时甚至反应不出来。这是能量供应没有问题,单纯在体表受阻,另一种情况是能量不足,就是供给体表的能量不够,不足以发热,这时就只发冷,那么只是消除阻塞还不够,还需要解决能量不足的问题。

供给体表能量不足又有多种情况,一种是属于身体整体能量不足,就是我们常说的身体比较虚弱,不能给体表提供足够的能量;另一种不虚,但能量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正常输送到体表,导致不足。能量根源于体内,内外就好比总部和分公司,总部给分公司提供支持,前者就好比总部人手不够,给分公司的支持也就不够,后者呢,人手正常是够的,但比如总部突发紧急情况,人手被绊羁,抽不出富余了,那能给的支持也就不够了;前者不招人不行,后者只要处理妥当突发事件就恢复正常了。

比如有的老年人感冒了只发冷而不发烧,那就是因为年老体虚能量不足烧不起来,给他们治就不能一味发汗,必须一边给他们补充能量一边佐以发汗。
2018-06-12 21:23 4楼
梦回杏林 说:
对于业余中医爱好者来说,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四大基础”分开来学工程量太大了,没必要。
一本《中医学概要》可以将老师说的“中医生理,病理,脉理,药理一以贯之”,然后学习伤寒金匮温病,有了基础再学经典,可以一开始就以病机解方证,以探求伤寒、杂病、温病之理。
而《内经》汇中医“基础理论、生理病理、医学思想、防治策略”于一体,可以从最重要的内容学起,从开始学中医的那天学起,贯穿整个学中医的过程,常品常悟,常读常新,会得到很多启发,对提升医术有重要作用。
概要只是扫盲
⬅ 同样的崴脚,选择不同 老茶馆 中药搞出来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