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验案(鄙人之舅)

2010-06-28 17:11 楼主
此民间中医,乃本人舅舅,已七十有余,自十四岁自学中医,熟读经典,早年治一病人,在多处求治断定不能医治,他却按中医辨证之法施治而愈,也因此而走红乡里,后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反复临床,治愈病人无数,苦于诊治经验难以付之于笔,试写几例早年诊治病例及其心得,让本人帮其整理,故也不敢怠慢,抽空整理几条如下,希望大家从中也能学其一二。

论治人身之奇病
一、总论
为医之道,必知其内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化生气血,精神与津液,又有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贯通全身,运养四肢九窍,相联肌肤与筋骨;所以手能握,足能行,目能视,鼻能臭,觉而司呼吸,口能司饮食而司言语,二阴司其大小便的通调。全身知觉而能运动,气血之由来,是鼻吸天阳之养气,饮食五味则养血,气血互济,阴阳协调,百体受其精华,得身健神足,才能胜任日常工作。还要注意调和七情才不致内伤。古有傅青主先生诊病煮石头磨性调情之理,实为健身之法。
阴阳有偏盛偏衰,出现气血失调、身失健,难保百病出现。医治之法,必借草木的阴阳调正人身,在用药之际,必慎重精祥,首在望闻问切四诊,把握寒热虚实、阴阳表里八纲辨证,分清汗吐下和温消补八法施方,和君臣佐使之宜,还必须明确伤寒论六经辨证,分经处方。为医者,必讲究医德医风之善,要提高识别能力,有时出现真寒假热错综复杂迷人眼目的假象,不然用药失误,有亡阴亡阳出现有误人命之险,临证之际,要胆大心细,慎重精祥。辨证必真随机应变,才能保民生健康。
兹将辨明阴阳各症十六字,如下:(以供参考)
辨阳症:张目不闭,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
辨阴症:目眠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

二、论瘀血夹水气积块症(探因施治)。
一九六七年,流落于江西八一场,时有胡庚昌患病经就诊于全南县医院和八一场医院,其结论不明。诊见背部如紫色硬石一块若四寸许,无红肿、化脓,却剧痛难忍,近半月来,坐卧不安。之前八一场医院用注射器吸出的瘀血和水样夹杂物近一公斤,抽吸后,痛块柔软如前,但三天后,病势又同前,反复抽吸多次,病无好转。其兄胡仁慕名请我查治,究其病因,患者述半年前抬树过重,被压处有微痛感多天,未引起重视,后因再度过劳负重及受惊而成现状。深思病源,因抬树过重而损及皮内细小血管,当时因年轻力壮,正可胜邪,而不足以引起病患。而此次突受惊恐,又加上过劳及原患处再度负重,而使病处细小血管病损日增,今致血水不断外流,无处排泄,而胀满成块而痛。尽管前医反复抽吸,只能图一时之效。而今病至营血,正不胜邪,查脉来细涩,知其乃瘀血阻滞脉道,血流受阻而溢于脉外,故不除其瘀则不能止其血;而脾主运化、统摄血液,今因过劳及久治而不愈,脾气不足,失去统摄之力。则用攻补兼施之法:首日取花蕊石散用醋调服,使瘀血随从小便而出,且不伤其正气(有记载花蕊石化瘀止血使瘀血随小便而出且不伤及正气:出处记不详),第二日,再进服归脾汤加减补正以统其血;两法交替服用,十日后病情明显好转,紫块较前缩小一半有多。即变为一天消瘀,二天补正之法,随病情继用三补一攻,四补一攻之变法用药,共服药五十多日而愈。
按:临证遇此等疑难之症,要善于细询问起病之因,再剖析致病之理,应证施治,方可迎刃而解。

三、老年伤津噎膈(食道癌)案
1966年时住老家,时有邻村一刘姓老人患食道癌,在县医院医治半月无效,并动员其老去省城医院就治。因迫于病情及经济原因,只能回家病等待善后。于患者出院当日,患者之子因知我有医治之名邀我为其父一诊,诊见:患者面色痿黄,形体消瘦,说话无力,声音嘶哑,
述口舌干燥,吞咽时有梗塞而痛,查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涩。问及起病,乃半月前因多食狗肉和烈酒,继而出现烦燥,吞咽不畅,饮食难下。医学三字经有:“膈食病、津液干”之言,而患者素喜辛辣燥热之物,复又饮食过热过多,经年累月,伤胃积热,以致阴津日益枯槁,痰瘀互结于食道或胃口,逐渐而成此疾。思及起病不长,正虚尚不著,尚有可治之机,况以明病理,便告知家人可与一试。宗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中指出:“血液俱耗,胃脘亦稿。”并主张采用“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之法。用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为治;方用生地、当归、沙参、麦冬、玉竹、藕节、甘蔗汁滋阴养血,丹参、郁金、桔梗活血化瘀,略加半夏、威灵仙反佐降逆,甘草和中。煎成汁半碗,少量分多次服下,当晚尽剂,次日述口中似有津液上润,再如前法加减治疗一周,渐能进稀粥,前后调治余月而愈。
记得有一次,我路过一村庄,见多人围观,进处一看,见多人作粗绳把一头水牛捆绑得四脚朝天,牛头被置于一树叉中固定。询问其因,才知是因水牛吞吃一红薯在咽,不上不下,主人怕水牛被红薯噎死,想用此法用手从牛咽中把红薯取出,但几经努力也无济于事。我见此情,脱口而言:此法不妥。不料众人拉我不放,急问我有何法, 便让拿鸡蛋二个,茶油二两,蛋调茶油中,撑开牛口灌下,随即被噎红薯随油而下,众人拍手称快。其实此作,乃中医治疗之生津润燥之法,而对于噎膈的阴津枯槁之证,恰用滋阴润燥诊治,少有不效者。今治其西医棘手之疾,却用中医之辨治而速愈,确乃医之妙法。

四,妊娠腰周剧痛证治
1964年正月初三下午,成氏之妻因孕腰痛来请我去他家诊视,时值客人满屋,见我年轻而议论非非。患者十天前因过劳而觉腰痛,找一草医用祛风类药两剂,反痛甚并致多日卧床并不能转身。患者停经已三月,疼痛位于腰周,如腰带束痛,查脉象两尺搏指有力。当初分析可能为过劳而伤及带脉,又祛风药之过再伤损胞络,而致动胎。如治不得法,带脉不固,当引起胎漏、坠胎、小产。急以安胎为法,药用白术、黄芪、续断、杜仲、人参、红枣、升麻、寄生益气健脾,固肾安胎,用当归、白芍、熟地、阿胶、养血安胎。服三剂而痛愈胎安,并能行走二里外看电影。从此案可见,临证施治当以辨证为主,更要善于审证求因,故是案当以固胎为先,胎安而痛自愈。


五、流注证治一案
1993年冬,有麻田乡黄家湾村患者黄太召,男,40岁。足患流注由小腿前面向上扩发至大腿腹股沟处,其毒发共八处,弥漫无根。患者因此病多处求医多年不愈,曾在一医院诊治,劝其最好截肢以免扩散至全身而无法医治。故患者转投我处求中医诊治。诊见疮毒从胫部至痿中穴,又续延至股部,共有新旧有脓和无脓八处,细思病机,乃胆经积热,流入膀胱经脉,湿毒夹杂成毒向中流注而发。详理治法,当用清热祛毒之法,引毒之下行从小便而出,外治之方分三法:痿中穴处肿甚有脓处,用透毒排脓药物排脓;股部未成脓的则用软坚消瘀之药使其软化;而在患处的周围则用黄芪之类药外敷以保护正常肌肤不受脓毒外浸。上三法用药三天后,患者之妻来告病情大有好转,多处肿块已在消散,只有痿中穴处的毒势仍在继续扩大,其实这种趋势正合符我的用药法理,因为当时怕的就是毒气走散无根,而现已流注归宿根脚,转逆为顺;续用上法施治半月其病痊愈。
按 :流注是以发生在肌肉深部的转移性、多发性脓肿为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纱科真诠》云:“流注发无定处,漫肿不红,连接三四处。”又《诸病源候论·流注候》云:“人体虚受邪气,邪气随血而行,或淫突皮肤,去来击痛,游走无有常所。”其特点是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之深处,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特点。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而此病当初治不如法,却要用截肢来解决病痛,当为下法。而中医治疗此病更有其独到之处,通过辨证施治,透、软、攻、补集一炉,故半月取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28 22:53 2楼
学习,感谢楼主!
2010-06-29 09:44 3楼
经验思路值得学习。
2010-06-29 10:13 4楼
很好的经验,用意巧思,不拘一格。
2010-06-29 11:59 5楼


花蕊石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八引《产经》。
【异名】花蕊石丹(《救伤秘旨》)。
【组成】花蕊石500克 上赤硫黄120克
【用法】上药相拌匀。先用纸和胶泥固瓦罐子一个,内可容药,候泥干入药在内;密泥封口,纳焙笼内,焙令透热,便安在四方砖上,用炭一称笼叠周匝,自巳、午时从下生火,令渐渐上彻,有坠下火,放火上,直至经宿,火令定,取出研细,以绢罗过,盛于细瓷盒内。治外伤,急于伤处撒药。内损血入脏腑,用童便入酒少许,煎热调服。
【功用】化瘀止血,温阳散寒。
【主治】产后血晕,败血不尽,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证属阳虚血凝,瘀积壅聚者;外用治创伤出血。(止血)


【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五○引《十药神书》。
【组成】花蕊石(煅过,研如粉)
【用法】用童便150毫升,煎温,调药末9克,极甚者15克,食后服。如男子病则和酒一半,女人病则和醋一半,一处调药,立止。
【功用】化瘀止血。
【主治】劳证,瘀血内阻,吐血量多者。
2010-06-29 12:13 6楼


与张锡纯的论述颇有相近之处:

治此证者(膈证),当以大补中气为主,方中之人参是也。以降逆安冲为佐,以清痰理气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又虑人参性热,半夏性燥,故又加知母、天冬、当归、柿霜,以清热润燥,生津生血也。用苁蓉者,以其能补肾,即能敛冲,冲气不上冲,则胃气易于下降。且患此证者,多有便难之虞,苁蓉与当归、赭石并用,其润便通结之功,又甚效也。


噎膈一叟,年六十余得膈证,向愚求方。自言犹能细嚼焦脆之物,用汤水徐徐送下,然一口咽之不顺,即呕吐不能再食,且呕吐之时,带出痰涎若干。诊其脉关后缓弱,关前又似滑实,知其上焦痰涎壅滞也。用此汤加邑武帝台所产旋覆花二钱,连服四剂而愈。
2010-06-29 12:31 7楼
鄙人之舅,早年文革时期,倍受磨难,而流离失所,远走他方,亦苦读医书,为人诊病而谋取生计.可以讲,他不懂一点西医,古稀之年,仍为人诊病开方,如今与我相距百余里,每每清明回家,求其开方者为数甚多.方似平淡,而效果出奇,有经验,更有不为西医所困,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2010-06-29 12:46 8楼
回复 7# 杏海拾零


常常想起一个问题

现在的人不比前人笨,为什么中医学的总不到家呢?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知道的太杂了吧?
2010-06-29 13:50 9楼
回复 1# 杏海拾零


学习了 很好 .
2010-06-29 15:05 10楼
这个流注案,看来真是心惊,从容至此,令人叹服。
2010-06-29 15:05 11楼
回复 8# 孙洪彪


我也是这样理解,时看中医,看着看着就被西医所牵制,我觉得学中医就要从纯中医入门,没有一点西医的缚约,等理论基础有成后,再接受西医知识,这样的辨证论治之功定会更高.而中西医学校所学也不过是中医套西医.
⬅ 我读《难经》遇见的问题1 老茶馆 [原创]唐·王冰为何号“启玄子”? 河间金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