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今日一病例(并续)

2019-06-04 18:03 楼主
分析今日一病例
王昆文
今日早上来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76岁的老妪,姓周,因自觉病情有些难治而显得有些焦虑不安(即心烦)。其主诉是:晚间口甚干苦,虽饮水多亦不能解渴,甚至影响睡眠。而白天食纳少而乏味,虽饮水而觉胃不受。嗝气,面色略黄浮,手指胀,足软且肿(据说肿已多年,今按其足肌肤有窝陷),近日还或感到心累。我观察其体形偏胖,舌质略淡,苔稍腻,口略臭,脉沉滑。她说上月12日曾去某医院请一中医诊治,并拿出一电脑打印的处方,即:
车前草15 肉桂5 酒续断15 川牛膝15 黄柏10 白术10 盐泽泻20 茯苓20 砂仁5 熟地15 猪苓10 共2剂,水煎服400毫升,每日3次,饭后。
据她说,此方服后,口更干苦,且欲作呕,故未继续服完。
我根据其以上病情,诊断为肝胃郁热夹痰湿壅阻经脉,治法宜理气疏肝,化痰清热,除湿消肿。拟方是——
防风20 藿香20 生石膏30 炒栀子15 云苓15 法半夏12 柴胡10 芦根25 枯芩15 紫丹参25 枳壳20 夏枯草30 泽泻15 薏仁20 黄连10 陈皮10 川牛膝15 桑枝25 (我嘱其先暂服一剂药再诊)
今天我诊这个病大概用了二十分钟左右。该病人说,她上次在医院那位中医处看病,由于那医生的病人多,一天大约诊五六十人,故没有时间像我这样看得仔细。所以,她比较满意。后来,在她取药离开后,我把自己给她开的中药处方与先前医院那位医生给她开的处方做了比较,即:
一,二者治法不同。——我用疏肝理气化痰,清热除湿消肿,重在流通;那位医生用除湿热兼补肾利尿,药性略偏于温,清湿热之力不足,而乏理气之药。二,我是用泻黄散(以其口臭)合半夏泻心汤(以胃纳差,饮水不受,口苦等)加减,即加了化痰除湿之茯苓.陈皮.芦根.薏仁及疏肝理气之柴胡.枳壳,并用活血消肿之丹参。全方共18味药,药味虽多,但俱按既定治法而用,并非无的放矢;其中有十五味药,均不同于另一处方。如果按照朱良春医师等编著之《新编汤头歌诀》,我所用此二方皆被列入泻火之剂,看来用它们来治疗本证之口干苦.口臭.心烦.烦渴引饮及胃气不和等症,应该是吻合的。
欲知效果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2019,6, 2

两天后,即6月4日,患者来复诊。病情虽无多大变化,但亦无不良反映,仍是晚间口干苦,睡眠差,足乏力,饮水则难受,略有心累,小便偏少,她自己说,怕是因近日天气转热出了汗。面部稍显黄浮,略有口臭,脉沉滑,舌质稍显暗滞。我再一次问她,是否足肿已三十多年?她答:大约从五十岁以后就是。由此算来,应该有足肿二十多年了。她还说,这次恐怕要吃几个月的药。我说,关键是您要有信心,那样我才有信心;两者配合,才能有好的疗效。她还要我给她加一点理气的药。于是,我仍不改前法,只对原方略作了调整,处方如下:
此病足肿二十余年,面色黄浮,心累,饮水难消,肝气郁滞,久而化热,噫气口苦,痰湿阻络,气壅不行,津不能布,病在肝.脾.肺.胃,病久伤肾。故仍治以清化宣通,助其运转,以利湿消肿。拟方:
芦根25 枯芩15 生石膏30 藿香20 云苓20 法半夏12 柴胡10 紫丹参25 生黄芪30 泽泻15 桑枝25 枳壳15 防风20 川牛膝15 黄连10 夏枯草30 生麦芽25 车前子15 陈皮10 (嘱服一剂再诊)
按:此证病情略为复杂,牵涉几个藏腑,故治疗要多方面权衡,虚实兼顾,且难收速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西医用中药治愈子宫肌瘤 老茶馆 是那些恶魔在坑害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