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火,水中火这些名词如何理解?

2019-07-17 16:27 12楼
但也没有说明用到哪种术数。或者相类似的术数。 没有相关的推理过程和方法。
2019-07-17 16:41 13楼
正本_清源 说:
至于一动化阴阳,是指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运动中

试想一下,如果时间静止了,万物哪里还分得出“阴阳”的属性?
对的。
2019-07-17 16:42 14楼
正本_清源 说:
阴阳于五行无有先后之分。
比如说“鸡”这种动物,按单细胞生物或多细胞生物来分,它属于多细胞动物
按恒温动物或是冷血动物来分,它属于恒温动物~~~~~等等,等等
分类方法无穷无尽,但鸡始终还是鸡!不会因为不同的分类而变化。
它及时多细胞生物,也同时是恒温动物,
这两种分类法没有先后的关系,
用数学名词来表达的话,那就叫“交集”
谢谢!
2019-07-17 16:51 15楼
如果人之脏腑有病,也就是说金,木,水,火,土,所代表的某个脏腑有病。那么,我们分析病因的时候,就要把金,木,水,火,土中的任意一个再用五行来分析一下,这样就必需用到五行互含。而要用中药治病,也就必需把中药的属性用互含的五行分类。说到这里,我好像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
2019-07-17 16:55 16楼
接上,这也说明,现存的内经与辅行决对于中药五行的描述来说,辅行决的周密性,实用性,准确性等要高一些。
2019-07-17 17:04 17楼
如果按以上的方法,应该有针对五脏的每种五行的处方共计25种或50种?(每种五行一个就是25种,若是每种两个(虚实各一)就是50个)。但实际只有大,小补泻各两方。这其中的道理何在?也许是将五行用阴阳两种状态概括了?
2019-07-17 17:10 18楼
也许,就是按阴阳来论的,因为其条文就是虚实。五行应该是组方的法则。 正如更早的关于一层一阴阳的那条回复中说的,阴阳是内在的动力源,五行是外在的表现状态。
2019-07-17 17:49 19楼
气血不顺找名医 说:
何谓体?何谓用?简单来说,体是本体,用是作用。打个比方说擀面杖,是木头做的,木头这就是体,擀面杖是擀饼用的,这就是用。

明确了五行体用之味如此,我们就可以推出:

治疗湿病当用木,因为木克土(湿),用其用味“以辛泻之”;

治疗燥病当用火,因为火克金(燥),用其用味“以咸泻之”;

治疗寒病当用土,因为土克水(寒),用其用味“以甘泻之”;

治疗风病当用金,因为金克木(风),用其用味“以酸泻之”;

治疗热病当用水,因为水克火(热),用其用味“以苦泻之”。



如此,便产生了治湿之木味,治燥之火味,治寒之土味,治风之金味,治热之水味这五大类,其中包含的五行就是:

一、治湿之木味类: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干姜为火,附子为土,细辛为金,生姜为水。

也就是说:

桂枝之所以称之为木中木,是因为可以泻肝中湿(木中木的前一个木表示治湿之木的用味,后一个木表示其作用的五藏为木肝。以此类推);

生姜之所以称之为木中火,是因为可以泻心中湿;

附子之所以称之为木中土,是因为可以泻脾中湿;

细辛之所以称之为木中金,是因为可以泻肺中湿;

干姜之所以称之为木中水,是因为可以泻肾中湿。



二、 治燥之火类。味咸皆属火,丹皮为之主。旋覆花为土,葶苈子为金,泽泻为水,大黄为木。

也就是说:

丹皮之所以称之为火中火,是因为可以泻心中燥;

旋覆花所以称之为火中土,是因为可以泻脾中燥;

葶苈子所以称之为火中金,是因为可以泻肺中燥;

泽泻之所以称之为火中水,是因为可以泻肾中燥;

大黄之所以称之为火中木,是因为可以泻肝中燥。



三、 治寒之土类。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金,茯苓为水,薯蓣为木,炙甘草为火。

也就是说:

人参之所以称之为土中土,是因为可以泻脾中寒;

甘草之所以称之为土中金,是因为可以泻肺中寒;

茯苓之所以称之为土中水,是因为可以泻肾中寒;

薯蓣之所以称之为土中木,是因为可以泻肝中寒;

炙甘草所以称之为土中火,是因为可以泻心中寒。



四、治风之金类。味酸皆属金,麦门冬为之主。五味子为水,芍药为木,萸肉为火,枳实为土。

也就是说:

麦门冬所以称之为金中金,是因为可以泻肺中风;

五味子所以称之为金中水,是因为可以泻肾中风;

枳实之所以称之为金中木,是因为可以泻肝中风;

萸肉之所以称之为金中火,是因为可以泻心中风;

芍药之所以称之为金中土,是因为可以泻脾中风;



五、治热之水类。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竹叶为木,黄连为火,术为土,黄芩为金。

也就是说:

地黄之所以称之为水中水,是因为可以泻肾中热;

黄芩之所以称之为水中金,是因为可以泻肺中热;

黄连之所以称之为水中火,是因为可以泻心中热;

白术之所以称之为水中土,是因为可以泻脾中热;

竹叶之所以称之为水中木,是因为可以泻肝中热。



这便是《辅行诀》五行互含的真相。

以上引用的是
先贤追随者的博客
很有启发
这些用药思路我觉得不妥。
首先我们须明白一点,
某脏受邪,从三方面去考虑,1.本脏,(治法:心咸肾苦肝辛肺酸脾甘)2抑制其所不胜,3,助其所生。
当然很多病并非都是本脏之过,而是上下游(所不胜.所生)气血异常引起的。
很明显辅行诀很多地方与之有冲突。甚至有助其所不胜的,。
2019-07-17 18:01 20楼
还是遵守内经藏气法时论,且效果好。
五脏所苦,所欲都讲得那么明白,又何必多此-举
现在说的很多药的功效,都是后世之人,以方的作用去反推药的效果,许多所记载药的效果都是失真的。
⬅ 扁鹊见蔡桓公阐述了疾病的发展方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老茶馆 温病究竟是什么(实质)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