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用药理论及原理解析!

2020-09-05 11:31 楼主
阳明经与太阴经符合α受体分布区原则


人体有三大能量体系,分别是肾上腺素能β受体,胆碱能、热能,他们之间的平衡构成了健康的人体。人体对三大能量体系均有独立的调控机制,几者的变动构成人体疾病状态。值得说明的是,大脑CPU论,神经信息论本身就是错误的理念,用这个理论无法理解中医。

3、阳明病与太阴病就是热能为表现的病症

1)这个体系分布在丘脑~肾上腺素能α受体控制区,经经络穴位分布、病症状态、用药等等对比,中西医高度统一,完全可以用α受体原则替代中医理论用药。这两种病对应的相关特征如下:

A该体系对应的经络是阳明与太阴经;阳明病是α兴奋合并热能积蓄症状。太阴病是α受体抑制引起的热能过低症状。核心是α受体作用,热能是体现之一。

B阳明经对应的解剖结构是肾上腺素能α受体控制区,穴位分布于主动脉血管节点,它的实现目的是控制人体热能调节,并提供着耐热能力!以血管、心脏调节为手段。

“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出中焦就是出自胃肠,卫出下焦就是出自肾上腺。营气就是热能,营阴就是营养,所以阳明太阴经与血管相关。大多数的阳明经位于血管关键节点,包括动脉搏动处等。

太阴、阳明两经总体循行路线是,手臂循行桡动脉血管及颈横动脉、颈升动脉等。足部循行是股动脉支配区,胫动脉区。头部循行是颈升动脉区。躯体循行肋间血管、腹腔内侧动静脉血管区。

虽然其余两经也有血管分布,一般为较小的血管。阳明经支配的血管流量也是不同的,属于具有独立特色的区域,一旦α受体兴奋,主动脉血管收缩,其余两经的血管流量均会抑制。

c对应器官是皮肤、肾、心脏、肺部、胃肠及血管平滑肌,这些都是α分布区。“阳明经的多血多气”指其营养供应丰富、受生物电能控制较强。中医阳明对应大肠、胃、肺、脾。 阳明偏动脉,太阴偏静脉、淋巴循环(暂定)。胃与大肠是热能分布高区,淋巴循环与肺部是容易受寒的区域。阳明经别络心脏,研究证明,心脏受α受体影响也比较大。

d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下丘脑热能调节部分;为肾上腺素神经,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F与太阳病、厥阴病等区别。

太阳病主要是肾上腺素能β受体分布区,假设β受体是抗寒机制的话,那么α受体就是散热机制。虽然与β受体同属肾上腺素能,二者分属下丘脑的不同部位,神经支也不同,控制部位也不同。例如丘脑前内侧区是散热中枢,后外侧区就是产热中枢。所以阳明病与太阳病并不会产生混乱。

厥阴经处于mn受体控制区,这里需要区分α受体与m受体区别。胆碱能M受体在肠胃、汗腺均有分布,在中医里,M参与热能现象叫做风,一般在正常抗寒耐热体制下出现反常行为,M受体激动时随运动而变化,因此,排除在正常体系之内,“一动就发汗”基本是胆碱能过强。这说明中医是非常精确的学科。

2)现代研究对比

①α受体抑制导致的。α1分布兴奋时主要引起血管收缩;在毛细血管端部α受体分布量大。α2受体兴奋抑制肾上腺素分泌,起到反调节作用,阳明及太阴均α2失常有关。根据现代研究,α受体抑制是皮肤、粘膜等水肿的主要原因,阳明太阴病的水液方面病症,与此有关。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有头昏 头痛 头晕、心率增快、颜面潮红、眼花、意识障碍等。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兴奋均引起脂肪,糖分代谢加快,产生热量(以下简称热效应)

②阳明病是胃家实也,口大渴,身热汗出、恶热,大便燥结,日晡潮热,神昏谵语。太阴病是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寒湿内停。太阳阳明有小便数。

㈠阳明病

A脾约证,⑴而α受体收缩血管,粘膜血管、毛细血管排出水液,水肿积蓄的反向作用,引起小便频数(太阳小便不利,无汗,后期出现下利、出大汗,就代表了α受体发挥作用,结果是使水液代谢过多),大便燥结。这也是脾约证所说“肠液干枯”的情况。⑵这里有一个特例,其余都是收缩状态,但胃属于扩张状态,存水液,“胃强脾弱”属于一种朴素的说法。⑶而脾约证属于肾上能亢奋,伴随β受体亢奋,所以属于太阳阳明病。⑷脾约丸的麻子仁,就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功效,对抗α受体亢进,一般认为是兴奋m受体,这里不做结论。

B阳明经症的发热、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引饮等症状,热证发生在伤寒二三日之后,从太阳经传来,意味着肾上腺素能亢奋,肾上腺素能α、β受体兴奋均引起脂肪,糖分代谢加快,产生热量(以下简称热效应)。两三日代表已经有热能的积蓄。太阳经是骨骼肌生热,阳明病是平滑肌生热。α受体收缩,迫使水液入血(早期的小便频数与此有关),加上热能提高,造成大热汗出的表象,恶热也是必然的。

阳明病典型特点就是日晡潮热。本身就热能亢奋,这是因为伤寒二三日,由表热进化到里热阶段,在消化时肠胃兴奋,产热增加,热能就会产生叠加,导致发汗。。血管有高热高水分的状况,就导致“脉洪大”。早期的小便数与β及α受体同时兴奋有关。也有可能高热抵消了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

D正阳阳明病,胃家实,腹满惧按。胃家实就是胃部的实证,取自“阳实”或阳明府实,肾上腺素能充沛,α受体亢奋,肠胃产热能力强,这是‘实’的本质。所以说口渴、高热、小便数是正宗的阳明病症。

E津亏便结症

阳明病前期会出现身热、汗出、小便数、口渴引饮等症状,导致两种结果: ⑴阳明病是α受体亢奋,皮肤粘膜、内脏、血管等均呈收缩状态,体内积蓄水液被挤出,这是津亏的主因。⑵热效应散发导致发汗,消耗水分。使体内水分含量降低,出现燥症,也就是“消烁津液”,还会引起烦渴引饮。直接形成大便燥结,腹满惧按(太阴病是腹满喜按),类似于西医肠梗阻。

小便大便二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α受体兴奋,粘膜收缩,导致水分流失在血液中,随汗尿排出。而肠胃却没有水分,就在情理之中。

f郁热扰心、气喘,α受体有发热效应,可以同时对肺和心脏造成影响。心脏的α兴奋,产热增加,就会导致心受热的困扰。肺部α受体兴奋有收缩肺部血管的功能,高热雍肺,血液水分受到影响,就会发生气喘。所以一部分的阳明病有清热的药,包括芒硝、石膏、知母等,对α受体作用比较弱,这是治标的药。

G 阳明病有神昏谵语,阳明病体现是高热阶段,热能强,肾上腺素生物电能变弱。太阳病正好相反,温病学派所讲的湿热症正好如此,人精神萎靡,这些是同一种症状,神昏谵语就是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引起的意识障碍。

H少阳阳明病,胃部的m受体和α受体同时亢奋造成的疾病,受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双重控制,也就是所说“少阳犯胃”。一般出现咽干、口苦、便结等症状,可以确定胆碱能m受体发挥作用,少阳属火,主干燥等。一般表现是便秘,α受体兴奋会产生括约肌收缩。加上燥结,形成便秘。正宗阳明病有小便数,如果出现大小便同时不利,那么就有少阳的合症。例如治疗这类阳明病的方剂加入了限制m受体的药,典型的是栀子、猪胆汁、土瓜根、厚朴等,这些药物都有抗胆碱能的功效。

㈡太阴病

a寒湿内停,⑴有研究表明,激动α受体,有利于缩血管,消除粘膜水肿,假设α受体控制不力,就会导致水肿等现象。这个与太阴病有相似之处,太阴为湿土,也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也可以断定,太阴病就是α受体抑制,热能降低导致的疾病。⑵α2受体激动剂有利于降低肺部潮气。而α受体在血管末端居多,α受体抑制,毛细血管也有充水,太阴病的“脉濡软”症状非常准确。

b食不下,这个主要与幽门括约肌的胆碱能有关,当肾上腺素能无法拮抗胆碱能的时候,食不下的情况,肠胃活跃,且出现呕吐情况。

c腹痛,痛在寒上,热能低是诱因。α2受体抑制时,导致神经节肾上腺素释放过多,也可能是产生痛感的原因。

d太阴病与阳明病是一个相反的病症,淋巴循环主要受热能影响,糖分起促进作用。是α受体抑制所导致的热能降低,淋巴循环出现问题。分泌增加,消化不良,导致食物未经消化直接流出。α在静脉也有分布参见相关资料。

3)以下是穴位对比:

刺法,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阳明经是降低肾上腺素能α受体作用。太阴经是强化α受体作用。加大摄氧量,加大静脉及淋巴回流,α受体有收缩静脉作用。

①足阳明胃经,在内经描述是多气多血,主要产热部位。受α受体和M1受体的双重控制,所以热能与胆碱能与肾上腺素α受体双重控制。

人迎是主动脉的节点。萁门穴与冲阳穴都是大动脉搏动处。缺盆下有颈横动脉。乳中是一个营养输出强点。大迎是面动脉搏动处。气舍下有颈总动脉。膺窗下有胸外侧动静脉。下关位于面横动静脉,颌动静脉。颊车有咬肌动静脉。气户有有胸肩峰动、静脉分支,外上方为锁骨下静脉。

胸部穴位重要与肋间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等血管组织相关。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等穴均与肋间血管、胸壁下血管。大巨、归来、水道等与腹壁下动静脉联系。气冲位于动脉搏动处。

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等神经支配均与支配股动脉的股神经或神经分支。犊鼻位于膝部血管网。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等有胫前动、静脉相关点。冲阳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内庭位于足背静脉网处。历兑位于足背动脉网处。

他们的循行就是血管无疑,但有些穴位是穿插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与股动脉基本相同。在四肢远端,血管与阳明经循行比较明显,在肩部循行有所弱化,与厥阴经开始交叉,有些穴位是交叉作用。例如巨骨穴与天泉穴有明显的交叉作用,

例如阳明经曲池穴,能提高血氧饱和度6.41%,降低收缩压23.6(血管扩张作用)。还有《上海针灸杂志》的针刺合谷穴导致迎香穴发热,明显的阳明经有提高热能,降低生物电能的作用,详见解密伤寒论,阳明经还有供应营养作用,例如乳中、寸口等典型主动脉的血管,成了营养吸收的功能。

地仓穴也是面神经与三叉神经分支的结合部位,有利用肾上腺素能拮抗胆碱能的作用,治疗口眼歪斜及流诞。α受体有限制腺体分泌作用。

特例穴位:阴市穴偏向厥阴经,治疗也是其余的病症。

②手阳明大肠经,大肠也是一个产热器官,迎香穴是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是一个敏感神经,应该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它的刺激有利于与肾上腺素能的分泌。扶突、天鼎等有深层有颈升动脉。合谷穴是挠动脉节点。巨骨有肩胛上动脉。肩髃旋肱后动、静脉。臂臑有肱深动静脉。手三里下有桡返动脉。这些均沿主要动静脉循行。偏历有头静脉。阳溪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

③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是一个特殊穴位,三者兼具,有胫动脉,也有胫神经(肾上腺素神经),也有隐神经分支(胆碱能神经),基本处于三者交汇的一个地方。阴陵泉、地机等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血海穴有股动、静脉肌支。腹结穴处有肋间血管。大都穴是胫神经分支,坐骨神经同时控制主动脉血管循行,淋巴系统情况不明。

食窦、周荣穴位于胸外侧动静脉处,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这些穴位都与肺部呼吸有直接关系。也可以看出太阴脉是增加摄氧量的一个经络,有促进血液回流的因素。与淋巴作用需要整理。

④手太阴肺经,医宗金鉴中直接描述中府穴是动脉应手,而寸口历来诊脉关键,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动脉部位。经渠位于桡动脉侧处,尺泽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太渊布有桡动、静脉。侠白布有头静脉及肢动、静脉分支。天府下有头静脉,注射用主要静脉之一。中府穴下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这些都是主要动静脉循行区及神经支配区,淋巴情况待整理。

4)中西药比对

阳明病以治热为主,太阴病以补热为主。提几点,至于用药有点耗费功夫,就自己整理吧,仅提几点。

针对α受体作用的药物有枳实、麻子仁等,桃仁虽然没有直接相关的α受体作用研究,但它能增加股动脉流量、促进胆汁排放等作用,可以判断,它对α受体有反向作用。类似于β受体作用。

少阳阳明合病的方剂有栀子豉汤、猪胆汁、厚朴等,栀子抑制胆碱能发热。大承气汤里有芒硝,太阳寒水,芒硝有重质离子,对与热能起主要控制作用,而大黄是利用泻下作用。厚朴对抗胆碱能作用。

太阴病与太阳伤寒用药有相似之处,而理中汤里都是提高热能的药物,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是提高热能总体水平的。附子、肉桂、干姜等也是太阳伤寒的常用药物。太阴在泉,甘化,糖分能够替代一部分热能作用。

在治疗心肺的药物里,一部分是促进儿酚茶胺的分泌的,一部分是兴奋肾上腺素能的。少部分是抑制胆碱能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9-06 20:06 2楼
用中医理论指导发展西医甚至某些生物或者物理化学或者系统学会有效。但是中医里面的那种精神,静心寡欲的精神,自由平和,重视生命,崇尚尊重生命,的精神,往往在越追寻与西医的统一中学追越远。
⬅ 《逻辑能量学》解读中医:六气在泉! 老茶馆 中医六经病转换示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