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孙思邈的养生学

2020-12-03 21:19 12楼
山外青山976 说:
那个”性“字不是错写。请看孙真人一段原文:

养性序第一​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老子曰∶善摄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指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制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 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
由上面原文可看出:性”绝对不是“生”的错写。因为:
一、在上面的原文中,”“与”“两个字同时出现。
二、从”习以成“看出,,就是指人的心性、悟性和生活习性。
三、从“嵇康曰∶养生有五难”一句可看出,”养生“一词古已有之。“
为什么那时有“养生”一词,而药王却要用“养性”?因为在药王看来,养生的关键是养性。没有良好的心,其中养生有五难性、悟性和习性,则不能养生!
很好,受教了其中养生有五难,更是说到心坎里了!
2020-12-03 22:11 13楼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
五难”去之确实很难。凡人若能去“五难”,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
凡人,若能学佛修道,五难去之不难。所以,药王后来选择了修道,活了百多岁!古今中医宗师级人物中,寿命最长的,第一是药王孙思邈,第二是龚廷贤。龚廷贤活了97岁,这无争议。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却是一个谜。这有多种说法:101/120/125/141/165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孙思邈应该活过了百岁。孙思邈活过百岁,主要得力于他的养生之道。史载,唐太宗曾邀请他出山做官,他却拒绝了。在古代,做官对凡人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能拒官者非圣即仙。
2020-12-03 22:59 14楼
山外青山976 说:
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
五难”去之确实很难。凡人若能去“五难”,即使不成仙也能长寿!
凡人,若能学佛修道,五难去之不难。所以,药王后来选择了修道,活了百多岁!古今中医宗师级人物中,寿命最长的,第一是药王孙思邈,第二是龚廷贤。龚廷贤活了97岁,这无争议。孙思邈到底活了多少岁却是一个谜。这有多种说法:101/120/125/141/165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孙思邈应该活过了百岁。孙思邈活过百岁,主要得力于他的养生之道。史载,唐太宗曾邀请他出山做官,他却拒绝了。在古代,做官对凡人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能拒官者非圣即仙。
对于佛学,我了解甚多,对于中医宗师等等,了解不多,你和我说说经方和时方的区别吧。

五难,其实和佛教的五戒,八戒差不多。学习佛法,就要放弃富贵虚荣的。
2020-12-03 23:05 15楼
青岭 说:
对于佛学,我了解甚多,对于中医宗师等等,了解不多,你和我说说经方和时方的区别吧。

五难,其实和佛教的五戒,八戒差不多。学习佛法,就要放弃富贵虚荣的。
现在说的经方,广义的是指《素问》、《灵枢》和 汉 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狭义的专指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时方,是指医圣之后的医家的效方名方。
2020-12-03 23:18 16楼
山外青山976 说:
现在说的经方,广义的是指《素问》、《灵枢》和 汉 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狭义的专指张仲景 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时方,是指医圣之后的医家的效方名方。
在医圣之前,所言经方就是指经验用方。
2020-12-03 23:19 17楼
山外青山976 说:
在医圣之前,所言经方就是指经验用方。
当然,同其它问题一样,经方和时方的定义也还是有争议的。
2020-12-03 23:28 18楼
这文章写的有问题,孙是道家,从没有听说有佛家和儒家思想,怎么就扯上关系了?过几年是不是变成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

刚百度了一下,还真有。。。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里面所讲的大慈恻隐之心,跟基督所讲的怜恤之心很贴近,我们也很想发扬中医,相信带着基督的精神去做中医的时候,中医肯定会重放光彩的。”
2020-12-04 10:49 19楼
夜视仪 说:
这文章写的有问题,孙是道家,从没有听说有佛家和儒家思想,怎么就扯上关系了?过几年是不是变成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

刚百度了一下,还真有。。。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里面所讲的大慈恻隐之心,跟基督所讲的怜恤之心很贴近,我们也很想发扬中医,相信带着基督的精神去做中医的时候,中医肯定会重放光彩的。”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古代大医都是儒生,不通儒学,连中医经典都看不懂。
皇甫谧、朱丹溪、黄元御…等人的儒学功底还相当深厚。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唐代达到鼎盛。
这期间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渐融合并初步本土化(禅宗诞生)。
北宋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相互接受和相互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直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高度,佛教各派彻底的中国化。

唐代很多大文豪都深受佛教的影响,甚至交往僧侣、问道参禅,比如:韩俞、柳宗元、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等,王维甚至取字{摩诘}。
同一时代的孙思邈自然也不例外,《新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他{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就是明证。
2020-12-04 11:40 20楼
梦回杏林 说: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古代大医都是儒生,不通儒学,连中医经典都看不懂。
皇甫谧、朱丹溪、黄元御…等人的儒学功底还相当深厚。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魏晋南北朝开始兴盛,唐代达到鼎盛。
这期间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逐渐融合并初步本土化(禅宗诞生)。
北宋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相互接受和相互融合逐渐成为一种普遍趋势,直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高度,佛教各派彻底的中国化。

唐代很多大文豪都深受佛教的影响,甚至交往僧侣、问道参禅,比如:韩俞、柳宗元、李白、杜甫、白居易、颜真卿等,王维甚至取字{摩诘}。
同一时代的孙思邈自然也不例外,《新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他{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就是明证。
道儒两家是核心思想是冲突的,不能说通读诗书的就是儒家,那只是知识而已,就跟我看圣经一样,就是看个故事,不能说我就信了教。
⬅ 转帖:股骨头坏死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老茶馆 哪位高人能够治愈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