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中的颈椎病

2010-07-01 20:07 楼主
中医眼中的颈椎病
在中国医学中并没有“颈椎病”这个病名,但其症状近似于中医的“痹症”、“痿症”、“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的“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症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而且还根据疾病的症状和部位,将痹症分为筋痹、骨痹、脉痹、肌痹和皮痹。这些描述中包括了对颈椎病的描述。因此颈椎病多数是由外感风寒湿邪伤及经络受阻,或长期劳损,肝肾亏虚,或痰瘀交阻,气滞血瘀等原因引起的。《杂病源流犀烛》中提到:“凡颈项强痛,肝肾膀胱病也,三经受风寒湿邪。”

1、经络痹阻:风寒湿邪客阻于经络,长期劳损、血行不畅等均可致肌体气血运行失调,经气不和,脉络痹阻,气血淤滞不通则全身疼痛。因其主要伤及太阳经气故而以上肢为主。气血运行不畅,机体失养故而会出现麻木,萎缩,僵硬等症状。虚,寒之邪痹阻于经络,阳气受损,清阳不升则头重。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除痹

2、太阳经输不利:风寒湿邪或暑湿之邪袭于太阳经脉,或津失血耗,气滞血瘀,致使经气不利,太阳经络循行部位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头项,颈背,肢体痛疼,活动不利,拘紧麻木或屈伸不便等症状。
治则:解表祛风,除湿止痛方药

3、痰瘀交阻:风寒湿邪停滞于经络,凝聚为痰,或经络痹阻,气滞血瘀,致使血津不布而痰瘀交阻,血瘀则疼痛,痰阻则头重,眩晕,恶心,咽喉不利。痰属于阴邪与湿同类,阻滞经络气机,故肢体沉重,厥冷,麻木,肿胀。痰盂交阻,碍于气机则全身倦怠困弱,痰蒙清窍可见神昏,猝倒。
治则:祛湿化痰,散瘀通络

4、气滞血瘀:外邪侵袭,停滞经络,或肝肾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外伤劳损,气血淤滞,或病久邪客经络等均可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而气滞血瘀。血瘀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且固定不依。气滞血瘀日久,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亏虚,不能濡养清窍则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心神失养则失眠,健忘,惊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涩乃气滞血瘀之症状。
治则:活血化淤,疏通经络

5、肝肾不足:因经络、气血长期痹阻不通,日久则伤及肝肾,或长期过劳,肝肾亏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清窍失养则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阴血不足,阳气偏亢,虚阳上越致头脑胀痛,面部烘热,口干咽干。肾精亏耗则腰膝酸软,抬举无力,活动牵强。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痉挛,震颤,行动艰难。脉弦细乃肝肾不足之象。
治则:滋木涵水,调和气血

基于中医对颈椎病的所述观点,在治疗上形成了外治手法、外用药物、针灸疗法及内治疗法等一整套的措施。根据不同的病因、征象和脉象,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不同的用药和不同的方法,尤以内、外并重的原则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即不仅注重局部的整复错位、松弛肌肉、伸展筋脉,而且更注重疏通经络、调节内脏的整体康复,综合治疗为主。因此,中医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无疑是我国的“绝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颈椎病治疗经验方 老茶馆 颈椎病的分类颈椎病的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