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符医话:学习黄帝内经系列之(一)讲黄帝内经,说中医治病

2021-04-16 16:21 楼主
学习黄帝内经系列之一
讲黄帝内经 说中医治病
符明月
说黄帝内经,人们都觉得文字难懂,理论深奥无比。实际细研究内边说的都是咱身边的实际东西。
说到中医治病,首先我们要说中医的宗旨是什么?有人说这个很简单,就是救死扶伤,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吗?我想在战争年代是救死扶伤,可如今太平年景,事故中死伤也是有的,但并不多见。你说有个头痛脑热、腰酸肚疼、食少乏力的,虽然当下并不死伤,可人很痛苦,久而久之也可送命。所以如今医的宗旨应是延缓生命,减轻痛苦。救死扶伤也包括延缓生命之内。
若说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有了病,才需医生治疗,这是个需求关系。医生只是患者的打工仔。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医生治病是,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全’就是治好的病。据治病的疗效的不同,把医生分为上中下三等。和现在社会上医院分的技术职称主任,医师,医士也差不多。不过从前评职称是以治病的效果为考核标准,你看十分之九有效是上工,十分之七是中工,十个病人能治好六个是下工。与现在的考核标准是不相同的。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人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以儒,道两家的学说为准绳,封建的知识分子的志向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是帮助封建帝王把国家治理有序,达到人民安居乐业,良医是帮助人体治理的生化有序少生病灾。
总的说中医的宗旨的是:以患者为主,想办法帮助患者排除痛苦,延缓生命。这和西医的救死扶伤的理念是略有相同的。不过,一个是应急的,一个是在平时用而已。
道家的理念追求“安时处顺”就是处事要顺应自然。儒家理念是“治理有序”,所以中医实际是顺应治理的医学,是儒道之学。这理念是在儒道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中就有:“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因此中医医生应该是顺应患者本身的机制,医者是用药帮助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工种,人顺从天地变化的规律就能很好的生存,反之则死,顺从规律则能有条理,反之则乱,乱就是病。所以说中医学科就是顺应治理的医学。消杀是对外来入侵者而言,顺应是对内部治理而言的。
黄帝内经不但在中医学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就是在生物学上也有意义,从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透出了生命的四大定律就是:
一、生命的基础物质定律:生命必须有水、气、食物三大要素支撑
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道:“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于鼻,五味入于口。”意思是天是用五时之气来养育人的,地是用五味饮食来养育人的。气从鼻孔进入人体,五味是从口中进入人体,当然五味中包含有食物和水。老天是公平的,人不管富贵贫贱都需要有气、水、食物供应,再说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气和食物基础物质。
二、生命的生存规律: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存在都是生、长、壮、老、死的过 程。
生是发生,长是成长,壮是壮实,老是衰老,已就是什么也没有了,就是死了。任何人也逃脱不了这个过程,只是有在这过程中存在的时间长些或短些的不同。其实世界上的生物,只要有生命,不管鸟兽鱼虾,蚊蝇蛇蛙,皆是如此,就连我们现代科技开发研究,组成人生存的细胞、细菌,只要是生物都要基质的补充,都有生长壮老死的过程。
三、生命物体的造就定律:人体是靠基质出入,升降生化造就的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内容分三个方面:一、没有出入,就没有生长壮老已这个过程,也就是没有生命存在。试想:出入指的基质气水食物,味道通过口腔入于人体,气通过鼻腔吸于人体,味又分水和食物,水经生化自小便出,食物糟粕经生化从大便出,气参与了体内利用后从鼻孔呼出体外,在体内需要上下运动叫升降出入。化就是生化,包括消化、液化、气化、运化。收就是吸收,藏就是充实于各部位。所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就是生物体或整体的各部位。升降出入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器者生化之宇。宇就是房屋,形体(包括人的身体)就是气味生化的房屋,如果形体散了分开了,那么生化就消失了,升降出入就没有了。
这里着重要说气、水、食物进入人体的生化过程。食物入口之后通过消化各器官,经过消化的过程,化收藏之后。从大便把糟粕排出体外。水入口之后,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就水的生化过程专有描述:“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旧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也是水在体内的活动规律。气入鼻后,又和谷气化合,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谷气之分。各有功能自有通道都不相同,虽其无形,但有运动的能力,无孔不入的特性,大致功能,调和五脏,推动运行,升降出入在机体各部通透起关键作用。另外体内还有一条以红色血液为主的循环通道,它在人体内始终有节律的流动,环周不息把生化出的精微吸收运输充实到各需要的地方,再把遗弃的废品转送至排泄系统。完成吐故纳新的生理需要。综上所述,这就把生化的复杂过程简化为二进(口进味,鼻进气)、三出(大便排出糟粕,小便排出水液,鼻腔呼出余气)、四通道(消化道,液化道,气化道,与运化的血液循环通道,)组成了体内象人世间,车有车道,马有马道,人有人行道,新时代又有火车、飞机各有各的通道,这样才不致相互干扰,使人体有规律的运行,就是现在医学研究的细胞、细菌各种微生物,也各有道路,都是沿着升降出入的生化过程去完成它的生长壮老已。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医学蓬勃发展,以救死扶伤为主,着重认清靶点、手术、消炎杀菌,对人体细胞的研究,这是人类医学史上光辉的一页,解开很多医学难题,造福人类。不过这些细胞也是生物,也离不开生长壮老已,离不开气、水等物质的供给,离不开体内物质的升降出入。
一、中医几千年继承发扬单纯对自身而言的顺应治理医学,近代也学习和对 外来入侵而言的西方消炎杀菌医学,并学习西方解剖、细胞诊断等各项先进的观点和做法,和中医也有不同的地方。尽管如此,人类体内二进四出五通道,仍不曾改变。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仍适用,这话意思就是:人体运转以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的状态,如果状态与平常不同,那灾害就来了,也就是说人体内气水与物质升降出入运行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道路,按规则按道路运行,这就是常守。如果一旦有改变,就会有灾害,灾害就是病。改变常守的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一般也有受到外部的冲击,内因有改变,多为道路阻塞,通透失常,调解失司。气阻则有风,水阻则有波,所以中医治病常以疏通道路、调解紊乱的功能通透升降出入的气液的机制。
张仲景伤寒论就是顺应治理的典范,顺应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机能,用药加快 有序排泄,如“汗法”,把积于皮与筋骨之间的病邪,用药物使机能加快,随排泄的汗液流出体外,如用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等。“泄法”用药物加快代谢机能,把聚积于肠胃间的病邪随人体糟粕排出体外。“吐法”把聚积在胸膈上的粘液、痰形成的阻塞用药物刺激咽喉从口鼻倒出来,把聚积于半里半表的病邪,调和分化瓦解到表里去,随代谢机能排出体外。这是中医调、通、透典范的几个方面,还有疏通水道,使小便增多,用五苓散等。血路阻滞者,用桃仁承气,茯苓丸。因为血与气相连,但气为无形,常损伤血液,清代王清任有通窍活血汤、咽下通瘀汤、膈下通瘀汤、少腹通瘀汤、身痛通瘀等剂。实际上这都是疏通血液的治法。
二、中医的内部治理,调解机制,身体内部功能紊乱。人为高级感性动物,因此情绪对人体影响十分重要。水、食、血都有固定的通道,只有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这些气又常与谷气交换充实,气在体内的功能就起运行的作用,交换后的气体易于和前气体混淆。通路可能很不固定,故易引发内脏,功能紊乱,因此中医对调气就很注重。但气乱与否,现代医学仪器没有测出,这是个严重问题,希西医在气上多下功夫研究,用现代科技把气在人体内部作用弄清楚。
调解机能的功能紊乱,中医叫理气剂理气药,疏通气机使其正常。西药也有调节药象皮质激素,现在基本上什么病都治,可是带来的副作用也大。他的作用更好像人世上做事的开后门,什么病效果都好,下一次发病还必须用,而且用量越来越大,最后起依赖作用。中医治气方剂常用的象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对情绪病效果较理想。
三、中医治理讲通讲透。有时通透在一起结合应用,但通和透概念上是很不同的,通是道路路顺畅无阻,以保持正常运行,透是保证气、液的升降出入不受侵害,西医根本不讲透,中医现在讲者也不是很多,实际上临床讲透特别重要,现代医学不讲通透也是形成误诊的原因之一。
所以张仲景用的汗法,就是通透之法。伤寒论在表者以汗,汗就是通过身体蒸腾卫气通玄府外出的汗液和一些有害物质随汗排出体外,实际卫气运行于全身。玄府在身体各部位皆存在,有时内部脏腑也存在通透不良的现象,不只是在人体表皮。但脏腑作为一个特别工作的器官来看,也是有表有里的,就是里边也有不通透的时候。因为身体的每个机能、每个部位在生化中都要产生热量,都要产生垃圾,也都要润泽净化。因此中医经历史演变,很多人在这方面有认识,所以后世通透法种类很多。赵绍琴温热治病讲求开门开窗让邪出去,后来到其晚年连肝硬化、肾衰竭也试用透法。 公众号二维码.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勤求古訓一 老茶馆 《伤寒论》太阳病误下后的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