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 脏气法时论》说的苦与欲应是什么症状?

2021-07-25 11:51 楼主
求解:《内经/ 脏气法时论》说的五苦与五欲,均是些什么症状?

五苦与五欲:

肝苦急,肝欲散。
心苦缓,心欲软。
脾苦湿,脾欲缓。
肺苦气上逆,肺欲收。
肾苦燥,肾欲坚。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7-25 14:41 2楼
苦,是以名词作动词(好像是这样的语法)作以...为苦,被...所困扰;这里可以看作不喜欢或者是受制约影响功能的意思。
欲,想,需要,向往的意思。
明白了这两字的意思,再对照各脏腑的功能就知道了各指的什么症状。
以肝为例大约说一下,可能说得不够全,就当抛砖引玉吧,它脏以此类推。
肝生风,风善行而数变,肝气升发跑得太快就是急!肝苦急,就比如肝疏泄太过的轻症,症状一般有肝区不适,头晕目眩,眼病等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是说春天的时候如果肝疏泄太过比较轻微的时候就得吃一些甜味的药物或食物来遏制它,临床一般肝旺克脾的时候是会用甘味的药物来实脾的也就是“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以减少肝旺而引起的诸多症状,使其缓和下来;人体主升的脏器中以肝脾肾为主,而肝脾同升以脾为主,比如补中益气丸就是这个意思的。如果肝升太过,脾跟不上就会生病,所以为了赶上稍微升发过度的肝的脚步,适当的补益脾气使之相宜则避免生病或缓解病况。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结合上下文是说如果肝病了想要升散,正常的疏泄,就吃辛味的食物或药物;比如常用的柴胡。如果肝升发不足就用辛味的食物或药物来补足而使之功能正常,如果说用辛味是补不足,那么相对而言用酸味就是泻有余,当肝升太过的时候就可以用酸味的食物或药物来稍稍泻出去,比如乌梅。
和经络的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一样,脏腑的顺着它的气的走势就是补,逆着或说削减的就是泻。


看古文也是要放在语境中的,否则就难免断章取义。原文附后: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

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

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

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

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于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

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

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炙衣。

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

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

取其经厥阴与少阳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取其经,太阴阳明,足太阳之外,厥阴之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2021-07-25 14:55 3楼
谢谢讲解!

请继续分别讲解心、脾、肺与肾的苦与欲。
2021-07-25 16:28 4楼
其实文中已有你所问问题的答案了。

我发一个表格就很清楚了,原创的哟!

所主五行所苦对策代表食物
(宜食)
所欲愈在加于持于起于禁忌病慧病甚病静病 症​取其经血者
甘缓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丙丁


庚辛


壬癸


甲乙
当风平旦下晡夜半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䀮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
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颊肿,耳聋不聪。
厥阴与少阳取血者
酸收小豆、犬肉、李、韭皆苦长夏

戊己


壬癸


甲乙


丙丁
温食热衣日中夜半平旦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郗中血者
长夏湿苦燥大豆、猪肉、栗、藿皆咸

庚辛


甲乙


丙丁
长夏

戊己
温食饱食湿地濡衣日昳日出下晡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气上逆苦泄麦、羊肉、杏、薤
皆苦


壬癸


丙丁
长夏

戊己


庚辛
寒饮食寒衣下晡日中夜半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太阴阳明,足太阳之外、厥阴之 内血者
辛润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甲乙
长夏

戊己


庚辛


壬癸
犯焠㶼热食温炙衣夜半四季下晡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少阴太阳血者
2021-07-25 16:30 5楼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补泻分类比较明确,但说到饮食没有和病症的虚实结合起来,所以实践宜慎。
2021-07-25 22:34 6楼
但是,《内经》中各篇文,并没有明确的苦与欲具体内容。

例如,“心苦缓”、“心欲软”,经文中只有“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等一串表述,却并未说明苦、欲原理。

而您在上面所说肝的苦与欲,则讲解得很明白,是“疏泄”问题。一下子便让人理解了。

因此,很想您继续按此模式讲解。

谢谢!
2021-07-26 09:31 7楼
南齐云 说:
但是,《内经》中各篇文,并没有明确的苦与欲具体内容。

例如,“心苦缓”、“心欲软”,经文中只有“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等一串表述,却并未说明苦、欲原理。

而您在上面所说肝的苦与欲,则讲解得很明白,是“疏泄”问题。一下子便让人理解了。

因此,很想您继续按此模式讲解。

谢谢!
不客气,我的理解就是这样,也是按照这种模式把知识点一个一个连起来的,由点成线再成面再成立体,所以有时候不一定和常规的注释一致,但只要不影响后续和大局,我认为就是可以的,哪怕用西医的观点也无可厚非。比如心,用西医的心率脉搏解释可能还容易理解一些。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血脉也主神明,心率减慢泵血减少不能供应全身的时候,心的收缩幅度减小得时候,赶紧吃点酸的收紧一下。比如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里的五味子,小青龙汤(主药是姜细味)的五味子。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
心是泵血得器官,所以新的舒缩是需要空间得,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外部就是心脏外和其它脏器构成的容纳心的区域,内部空间指的是心肌收缩和拉伸的空间,就是要有血液进入和流出的空间。无论哪一个空间被他物占满必然影响心的功能。所以看起来心就像软的东西一样,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形”。这就是“心软”!但是当水湿气血痰瘀占了任何一部分空间的时候,那么心想恢复搏动频率和幅度,就是“心欲软”,这时候可以吃点咸的东西来使其软化,恢复其功能---咸能软坚。象由炙甘草汤化裁而来的一/二/三甲复脉汤就有用咸寒之品来滋阴复脉恢复心的功能的意思。
为什么又说甘是泻的呢?甘入脾,脾属土,脾为心之子,土生金而火克金,甘味补脾土,那么相应的心就会减少一部分生土的能力,而食甘味以后金增强,为了平衡这个增加的部分,心会相应增加克金的部分,金又生水,水克火,转了一圈心自己还要受制,所以是以甘泻之。比如水汽凌心的时候用的苓桂术甘汤,其实也可以看作不是泻心而是泻邪,因为邪在心所以可以理解为泻心。后来的解释是温阳利水,就淡化了甘泻心的概念也比较直观。

内经的理论在临床中常常能看到,所以是经典中的经典!

就说这么多吧,也许有不对的地方难免会被人说牵强附会。各人的理解不同,只要自己觉得有用能说得通就是好的理解。
2021-07-26 11:30 8楼
您讲解得非常棒!好极了!

现在一些专解《内经》的教授,其实都不过是以经解经,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例如说,“心苦缓”,就说如果是心缓了,就要食酸应对。而这心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没有说法。

而您对此“心缓”及食酸应对的解读,既明白、具体,又很有道理!

谢谢!望请继续!
2021-07-26 14:29 9楼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喜燥恶湿,这个比较好理解,苦燥也好理解就不多说了。黄连的厚肠胃就是,但脾湿时用苦味药需要注意剂量,所以黄连只能用少量的。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脾从脉象来讲比较简单;
前面讲过甘入脾,脾脉就是缓脉,也是正常脉象,如果脾因为各种原因而成了数脉或迟脉,那么数为有余用苦味药泻之,迟为不足用甘味药补足虚损。这个脾因为血流量比较小,直接泻需要从胃泻,所以稍有过剩的可以减少来源---火生土。用苦味的药物抑制心,使火生土减少一些就算是泻脾了。
这个最有名的当属钱乙的泻黄散---藿香、栀子、石膏、甘草、防风;里面的栀子入心经而味苦,就是通过清泻心火来泻脾火的。当然方剂一般都是联合用药,多种方案联用的。还有石膏的清胃火,藿香的发散郁热等等。
甘味补脾的方剂就多了,一般的益气健脾的方剂都属于此类: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甚至一些滋阴的药物如黄精玉竹等等都是味甘入脾经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健脾作用。
2021-07-26 14:49 10楼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气司呼吸,肺以肃降为常,如果肺气上逆则生咳嗽,所以说肺苦气上逆。肺气上逆还是心火的居多,所以用苦味平抑心火,肺气自然得降;一般见于木火刑金的肺热咳嗽。比如治咳嗽的麦门冬汤,麦冬--甘微苦而入心经。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自然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人体就是肝生心长,肺收肾藏。这个肺的收敛功能也还好理解了。
酸补辛泻也就容易了,前面讲过顺经气为补逆经气为泻,那么能增强肺的收敛肃降的就是补,反之则是泻;酸味收敛的和肺收一致,而辛味发散的和肺的收敛相反。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的葶苈子就是辛苦寒,味兼辛苦皆能泻肺所以为君药;另外泻白散中的桑白皮就有人说辛甘寒,也有人说是甘寒。酸药的例子也可以看五味子,酸甘入肺心肾经的。
2021-07-26 15:36 11楼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喜润而恶燥,如果肾被燥邪所困,则可以用辛味的药物来濡润它,其原理是开肌肉毛孔使津液流转气血流通。如续断,杜仲,菟丝子。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苦坚肾的就有黄柏,一般称之为坚阴。
咸能软坚,而肾主封藏,密固方为正常,所以说咸能泻之。
⬅ 〈络病学〉与〈伏邪说〉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运用 老茶馆 伤寒论第159条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