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中医经典思维

2022-03-08 08:38 12楼
南齐云 说:
谢谢推介!

曾读过一些今人解读《脏气法时论》的文章与书,感觉他们很多都是“以经解经”模式,即用经文解释经文,而不是用今人明白的医理来解读,故仍不能使人明白经文的实证原理。

如“肝苦急”,这“急”是什么症状?“心欲软”,这心“欲软”又是什么症状?
症状不明,对为何要用其药味,便难以真正理解意义。

所以,很想多读到这方面的见解,以争取增长对中医生理学的正确、明白认识。

原来您是想了解现代生理学如何解析中医经典理论。
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专著,不妨通过百度网页搜索以及百度学术搜索查查看。

2022-03-08 12:02 13楼
中医的长处,是能系统性看待人的生理与病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对待疾病。
中医的经典(《内经》等),无疑揭示了这种系统性关联。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内经》等所揭示的系统性关联,多是取象比类方式,并且用词极简,故而让今人难以清晰理解。

因而,用今人能够理解的实证,完整的解读《内经》等所展示的人体生理与病理学,将可大大促进人们回过头来,对中医学产生深度认识与理解。从而也能由此促进中医,进入有根本原理指南的稳定疗效境地。

可惜,这类解读,很少见到。

现在,对新冠病毒病因的中医解读,中医界的国级大师权威们,都各执不同观点(或寒湿、或温病、或湿热、或纯湿等),不能一致,让西医界看笑话。实际上,就是因为大师们对中医理论的各自理解,没有实证的统一理念基础。

无疑,中医不可能与西医嫁接,那只会出风马牛般的结果。
但是,中医却可以象西医那样,从现代科学理念的生理化知识中,找到中医的实证基础所在,由此提高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2022-03-08 12:58 14楼
南齐云 说:
中医的长处,是能系统性看待人的生理与病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般对待疾病。
中医的经典(《内经》等),无疑揭示了这种系统性关联。

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内经》等所揭示的系统性关联,多是取象比类方式,并且用词极简,故而让今人难以清晰理解。

因而,用今人能够理解的实证,完整的解读《内经》等所展示的人体生理与病理学,将可大大促进人们回过头来,对中医学产生深度认识与理解。从而也能由此促进中医,进入有根本原理指南的稳定疗效境地。

可惜,这类解读,很少见到。

现在,对新冠病毒病因的中医解读,中医界的国级大师权威们,都各执不同观点(或寒湿、或温病、或湿热、或纯湿等),不能一致,让西医界看笑话。实际上,就是因为大师们对中医理论的各自理解,没有实证的统一理念基础。

无疑,中医不可能与西医嫁接,那只会出风马牛般的结果。
但是,中医却可以象西医那样,从现代科学理念的生理化知识中,找到中医的实证基础所在,由此提高人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度理解与运用。
《吴述伤寒汇通》这本书符合你的想法,但是不是解释《内经》的,而是解释《伤寒论》的。里面用的是西医的认识来解释《伤寒论》中的病理以及治法。这本书视角独特,不乏一些精彩之处。
2022-03-08 22:39 15楼
已下单网购《细读<黄帝内经>》(姚春鹏 姚丹 著)与《吴述伤寒汇通》二书,准备细细予以研读,以祈有所收获。

谢谢上面二位热心网友的推介!
2022-03-28 18:41 16楼
李心机著《伤寒论通释》这篇帖子中,有几段可以为此证明回归经典思维的重要性。

仲景所运用的思维方法,具有深藏于中国文化的传统思维方法的特征。

昔姜佐景氏治施姓友人之弟,对其过程曾著文记之曰:

入其室,见病者仰卧榻上,叩其所苦,绝不应。心异之,私谓施君曰:乃弟久病耳聋,无所闻乎,抑舌謇不能言乎?则皆曰,否。余益惊异。按其脉一手洪大,一手沉细。(孰左孰右今已莫能记忆。)

因询家人以致病之由,曰:渠前任某军电职,因事受惊,遂觉神志恍惚,每客来,恒默然相对,客去则歌唱无序。饮食二便悉如常人,惟食时阙上时有热气蒸腾,轻则如出岫朝云,甚则如窑中烟,状颇怪特。前曾将渠送往本市某著名医院诊治,经20余日,医者终不识其为何病,既无术以疗,故于昨日迁出,请先生一诊。

余细按其腹,绝不胀满,更不拒按,沉思良久,竟莫洞其症结。于是遂谢谢不敏,赧然告辞。

越日,施君告余曰,舍弟之病,昨已延曹颖甫先生诊治。服药后,大泄,阙上热气减。余闻而愕然,遂急访之,并视所服方。忆其案尾略曰:

此张仲景所谓阳明病也,宜下之,主以大承气汤。方为

生大黄三钱 枳实三钱 芒硝三钱(冲) 厚朴一钱

又越数日,余再晤施君,悉其弟服药后,已能起床,且不歌唱。惟两肋胀痛,经曹师诊治,顷又愈矣。审其方,乃小柴胡汤也。

柴胡三钱 黄芩三钱 党参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钱

嗣是施君之弟似可告无恙矣,顾尚苦自汗,精神不振。又经曹师投以桂枝加龙牡汤,一剂而愈。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 生草二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花龙骨五钱 煅牡蛎五钱 以上二味先煎

自此以后,健康逾常人。

对此案曹颖甫先生曾自加按语云:此证予亦不能识,惟诊其脉,则右极洪大,左极微细,阴不足而阳有余,意其为少阴负趺阳之脉,而初非逆证。加以热气出于阙,病情正属阳明,与右脉之洪大正合。故决为大承气汤证,而不料其应乃如响也。(见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下卷》)

曹氏本案从一个侧面似能够说明"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与"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两个方面的道理与实践。

要理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是在"空中飞舞",只需要通过"飘带"去想象。通过"飘带"而想象女神在"空中飞舞",这算是非逻辑的跳跃和联想;这与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飞舞的"天使"必须有"翅膀"不同。在那种思维方式中,没有"翅膀"是飞不起来的的;而带翅膀的"天使"在东方传统思维中,得出的结果往往是"这个'人'是由鸟变来的",或是"这个'鸟'变成了人"。这其中,似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西方逻辑思维讲究因果关系,是客观的;那么东方思维则是联想思维,它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上案例中,病人因受惊而出现病状,但腹不胀满,也不拒按。如果按照因果关系,这人是情志病,该解郁。或按照脉象,右洪左细,能造成左右脉象不同的,岂非升降不利所致?但曹颖甫确认为这是阳明病,最后将病人从阳明拉回少阳再回到太阳,遂愈。
2022-03-28 23:55 17楼
《吴述伤寒汇通》一书,的确很不错! 对加深理解《伤寒论》很有帮助。

这位作者,显然是用了心写此书,而不是人云亦云般抄条文,他对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看来都较熟悉,所以,对《伤寒论》的条文,能作出自己认为的实证解读,大大有利于人们在学用《伤寒论》时,能建立具体的形象思维。
2022-03-29 18:32 18楼
南齐云 说:
《吴述伤寒汇通》一书,的确很不错! 对加深理解《伤寒论》很有帮助。

这位作者,显然是用了心写此书,而不是人云亦云般抄条文,他对现代医学的生理学看来都较熟悉,所以,对《伤寒论》的条文,能作出自己认为的实证解读,大大有利于人们在学用《伤寒论》时,能建立具体的形象思维。
除了你提到的这本,还有上面的李心机著《伤寒论通释》以及许家栋《经方探源》都不错,后面这两个人的思想比较纯粹,那就是要以经解经(后世的解读只能作为参考),至于私自修改条文,敷衍其意,那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在伤寒方面,这两本书理论价值更大,值得一读。
2022-04-23 20:19 19楼
中医其实是非常系统的对宇宙本质及其规律其中就包括人体本质认知的存在,只不过这个超越了当下对中医的限定,是医通道的范畴。古代中医都是修道的,其实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对于规律的参研,规律本身并不是书籍,而是活的,是仰观天象俯察大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都可以不断深入一洞通天知一而知天下的那个活水源头所在,这个才是中医原本的高度。而以书籍表面部分为圭臬,一方面就会沦为经验之学,对一个标签回馈一个解决方案,还是死的,是偏西医式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就会把面对病患时的医者判断主体从原本的心变为脑,脑思维对于一件复杂事物是分析极为缓慢而不全的,但心是立下判断有知,是在本底纬度的,所以后者才是在复杂的条件下依然得到核心答案的方式,所以要修道修心,一方面修正自己的主观狭隘扩大到观察到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心明,当下立判。加上经验,久久高下也还是在心,而修心德为基,所以古代医德很重要,都是相关的。
现在这些学习方法都变了,不是中医心法,也不讲虚空间不讲宏大的那些了,不求为人立德了,人也就离道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明了。
⬅ 吴鞠通的理论真的经得起考验吗 老茶馆 厚朴生姜甘草人参半夏汤,治腹胀?这个腹胀是上腹还是下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