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中医世家版_HTML_全文检索_字幕诵读_方药点查

2022-04-02 22:24 楼主











李东垣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

(中医世家版)

○ 特立独行(1)大国医李东垣(百家讲坛·罗大伦)
○ 战大头瘟(2)大国医李东垣(百家讲坛·罗大伦)
○ 奇方济世(3)大国医李东垣(百家讲坛·罗大伦)
○ 蜡烛泪干(4)大国医李东垣(百家讲坛·罗大伦)

壹《脾胃论》
序言
卷上
1. 脾胃虚实传变论
2.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
3. 脾胃胜衰论
4.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5. 肺之脾胃虚论
6. 升阳益胃汤
7. 君臣佐使法
8. 分经随病制方
9. 通气防风汤
10. 羌活胜湿汤
11. 用药宜禁论
12. 〈内经〉和仲景所说脾胃
卷中
1. 气运衰旺图说
2.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3. 补中益气汤
4.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5. 黄人参汤
6. 除风湿羌活汤
7. 调中益气汤
8.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9. 清暑益气汤
10. 随时加减用药法
11. 肠下血论
12. 凉血地黄汤
13. 升阳除湿防风汤
14.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15.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16.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17.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18.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19. 三焦元气衰旺
卷下
1.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2.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3.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4.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5. 忽肥忽瘦论
6.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7. 阴阳寿夭论
8. 五脏之气交变论
9. 阴阳升降论
10.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11. 清神益气汤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
13. 人参芍药汤
14. 麻黄人参芍药汤
15. 升阳散火汤
16. 安胃汤
17. 清胃散
18. 清阳汤
19. 胃风汤(一)
20.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21. 调卫汤
22.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23. 清燥汤
24. 助阳和血补气汤
25. 升阳汤
26. 升阳除湿汤
27. 益胃汤
28. 生姜和中汤
29. 强胃汤
30. 温胃汤
31. 和中丸(一)
32. 藿香安胃散
33. 异功散
34. 饮食伤脾论
35. 五苓散
36. 论饮酒过伤
37. 葛花解酲汤
38. 枳术丸
39. 橘皮枳术丸
40. 半夏枳术丸
41. 木香干姜枳术丸
42.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43. 和中丸(二)
44. 交泰丸
45. 三棱消积丸
46. 备急丸
47. 神保丸
48. 雄黄圣饼子
49. 蠲饮枳实丸
50. 感应丸
51. 神应丸
52. 白术安胃散
53. 圣饼子
54. 当归和血散
55. 诃梨勒丸
56.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57. 胃风汤(二)
58. 三黄丸
59. 白术散
60. 加减平胃散
61. 散滞气汤
62. 通幽汤
63. 润肠丸
64. 导气除燥汤
65. 丁香茱萸汤
66. 草豆蔻丸
67. 神圣复气汤
68. 脾胃将理法
69. 摄养
70. 远欲
71. 省言箴
后序

贰《内外伤辨惑论》
序言
卷上
1. 辨阴证阳证
2. 辨脉
3. 辨寒热
4. 辨外感八风之邪
5. 辨手心手背
6. 辨口鼻
7. 辨气少气盛
8. 辨头痛
9. 辨筋骨四肢
10. 辨外伤不恶食
11. 辨渴与不渴
12. 辨劳役受病表虚不作表实治之
13. 辨证与中热颇相似
卷中
1. 饮食劳倦论
(1) 补中益气汤
(2) 立方本指
(3) 朱砂安神丸
2. 四时用药加减法
(1) 除风湿羌活汤
(2) 通气防风汤
(3) 羌活胜湿汤
(4) 升阳顺气汤
(5) 升阳补气汤
3. 暑伤胃气论
(1) 清暑益气汤
(2) 参术调中汤
(3) 升阳散火汤
(4) 当归补血汤
(5) 朱砂凉膈丸
(6) 黄连清膈丸
(7) 门冬清肺饮
(8) 人参清镇丸
(9) 皂角化痰丸
(10) 白术和胃丸
4. 肺之脾胃虚方
(1) 升阳益胃汤
(2) 双和散
(3) 宽中进食丸
(4) 浓朴温中汤
5. 肾之脾胃虚方
(1) 沉香温胃丸
(2) 神圣复气汤
卷下
1. 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1) 易水张先生枳术丸
(2) 橘皮枳术丸
(3) 曲枳术丸
(4) 木香枳术丸
(5) 木香化滞汤
(6) 半夏枳术丸
(7) 丁香烂饭丸
(8) 草豆蔻丸
(9) 三黄枳术丸
(10) 除湿益气丸
(11) 上二黄丸
(12) 枳实导滞丸
(13) 枳实栀子大黄汤
(14) 白术丸
(15) 木香见丸
(16) 三棱消积丸
(17) 备急大黄丸
(18) 神应丸
(19) 益胃散
2.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分而治之
3. 论酒客病
(1) 葛花解酲汤
(2) 除湿散
(3) 五苓散
4. 临病制方
5. 随时用药
6. 吐法宜用辨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1) 瓜蒂散
7. 重明木郁则达之之理

《脾胃论临证解读》
( 贾海忠 · 试读内容 )
○ 前言
○ 绪论
第一讲 脾胃虚实传变论
第二讲 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
第三讲 脾胃胜衰论
第四讲 肺之脾胃虚论
● 查看非试读目录>

《徐景藩临证百案按》
( 陆为民 · 试读内容 )
○ 周序
○ 朱序
○ 方序
○ 刘序
○ 方序
○ 内容简介
上篇 国医之路
一、 耳闻目濡秉家传,兼收并蓄再拜师
二、 初出茅庐逢机遇,北上求学续深造
三、 博采众家学不厌,言传身教育后生
四、 衷中参西补短长,融会新知贯古今
五、 殚心竭虑研脾胃,师古不泥有创新
六、 临床疗效是根基,深入科研求发展
七、 大医精诚多奉献,淡泊明志忠职守
八、 饮食有节贵坚持,养生有道保康健
中篇 学术思想
第一章 脾胃生理病理论
一、 论脾
二、 论胃
第二章 脾胃病诊法论
一、 问诊
二、 闻诊
三、 望诊
四、 切诊
五、 临床思考分析
六、 参考理化检测
七、 慢性胃脘痛辨证
第三章 脾胃病治法论
一、 升降
● 查看非试读目录>

{徐景藩脾胃病经验集}
( 单兆伟 刘沈林 徐丹华 整理 )
编者按语
生平简介
第一篇 学术精华
一、对脾的生理功能和脾病证治的见解
1.主运化
2.关于脾统血
3.与抗病功能有关
4.脾与涎和意
二、对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一)胃之生理
1.胃主受纳,也能磨谷
2.体阳用阴,多气多血
3.上清下浊,主降宜和
4.胃气为本,喜润喜燥
(二)胃之病理
1.气血之病
[1] 气病
[2] 血病
2.胃寒胃热
[1] 胃寒
[2] 胃热
三、治疗胃病痰饮中阻引起呕吐的经验
四、老年人胃病的诊疗要点
五、对残胃炎的诊治
六、诊治食管病的方法
七、对胆胃同病的诊疗经验
第二篇 临证特色
一、对脾胃病的分型证治
(一)主证
1.中虚[脾胃气虚]气滞证
2.肝胃不和证
3.胃阴不足证
(二)兼证
1.湿阻证[湿浊中阻证]
2.血瘀证
3.胃寒证
4.食滞证
二、对治胃病功效近似药物的比较和选择
1.党参-太子参
2.黄芪-怀山药
3.苍术-白术
4.姜
5.桂
6.广木香-青木香
7.黄芩-蒲公英
8.白檀香-降香
9.柴胡-苏梗
10.陈皮-香橼-佛手
11.薤白-草豆蔻
12.丁香-柿蒂
13.木蝴蝶-八月札
14.乌贼骨-瓦楞子
15.九香虫-五灵脂
三、诊治慢性泄泻的特色
四、理气化瘀治疗术后粘连
五、善治肝气郁滞
1.肝脏
2.病及脾胃
3.肝与心
4.肝与肺
5.肝与肾
6.肝与诸腑
7.肝与五体和窍络
第三篇 名案评析
一、食管憩室炎症
二、幽门管狭窄呕吐
三、养胃理气治愈萎缩性胃炎
四、疏肝和胃治胃炎
五、通补温中治胃下垂
六、湿滞中焦
第四篇 医论医话
一、胃病兼血瘀如何辨证用药
二、胃下垂并非纯属中气下陷
(一)补中益气法
(二)肝胃同治法
(三)温肾化饮法
三、关于脾阴虚和胃阴虚
四、谈多药伤胃与胃病服药宜忌
五、运用疏肝理气法的经验
六、中医中药治疗重症肝炎
(一)病证-病机特点
(二)治法研讨:祛邪为先
七、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的经验
八、黑霉苔应分清是湿是热
九、便秘从肺论治
十、慢性胃炎阴虚夹湿如何治疗
十一、运用浙贝母的经验
十二、运用肉桂的体会
1.消渴病
2.便秘
3.夏暑无汗
十三、解酲法治疗一得
第五篇 经验方
一、疏肝和胃汤[散]
二、养胃汤
三、残胃饮
四、久泻方
五、消渴验方
六、健脾养肝汤[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2-04-02 22:28 2楼









2022-04-02 22:29 3楼






2022-04-02 22:30 4楼






2022-04-02 22:31 5楼






2022-04-02 22:34 6楼
脾胃病专家徐景藩用药经验:白檀香-降香




脾胃病专家徐景藩用药经验:气机升降同调法


2022-04-03 01:07 7楼
李东垣是我极其推重的医家,他的方子临床疗效非常好。
2022-04-03 10:16 8楼
百草老中医 说:
李东垣是我极其推重的医家,他的方子临床疗效非常好。

贾海忠也有这样的感觉(见3楼 第3张 截图)。

升肝脾清阳之气,祛风邪畅少阳和中焦两大枢机,益肺气而固华盖,确实有贾海忠说的“四两拔千斤”之力。
调理好人体营卫气血的运行秩序,强于直接滋补充填,身心的大气候和谐了,可以春风化雨,使万物荣生

就像教育孩子一样,鼓励和引导的建设性作用胜过批评与嘲讽,让兴趣驱使他快乐的努力比严格的监督好
⬅ {远离慢性病从饮食开始+患病与服药时的忌口}HTM全文检索_字幕诵读_药效点查 老茶馆 《中成药合理选用》(HTM-GIF-详目录-可检索) ➡